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美术课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以外,教材的欣赏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向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欣赏课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另外, 如果教师在分析作品中一味坚持教材或个人观点。那么,通过长期的暗示、诱导,学生就会抛弃自己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有不同的评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评价;即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观赏,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这种"统一答案"教学方法在美术欣赏课中应该坚决摒弃。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件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如作品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其次,需要审定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美术类别,这是美术作品一般的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比如对于国画与西洋画、绘画与雕塑等都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再次,体会作品的风格,即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感受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倾注感情和情绪,将作品的外在形式与艺术家的内在品格相联系。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梁街头人们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二泉映月》……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地进入某种情境,自觉地体验画面表现地生活气息,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人群)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于是,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了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一节好的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内容丰富的,应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好的欣赏课同时也是引人入胜的,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 初中美術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的。
美术欣赏课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另外, 如果教师在分析作品中一味坚持教材或个人观点。那么,通过长期的暗示、诱导,学生就会抛弃自己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有不同的评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评价;即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观赏,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这种"统一答案"教学方法在美术欣赏课中应该坚决摒弃。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件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如作品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其次,需要审定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美术类别,这是美术作品一般的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比如对于国画与西洋画、绘画与雕塑等都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再次,体会作品的风格,即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感受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倾注感情和情绪,将作品的外在形式与艺术家的内在品格相联系。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梁街头人们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二泉映月》……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地进入某种情境,自觉地体验画面表现地生活气息,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人群)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于是,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了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一节好的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内容丰富的,应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好的欣赏课同时也是引人入胜的,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 初中美術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