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摄影旅游基地实现脱贫致富梦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er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白云飘过大顶子山……”一首《乌苏里船歌》让边境小城饶河闻名中外,而如今,大顶子山下的西林子乡小南河村再一次聚集了人们的目光。这个沉寂了80多年的偏远贫困村,在短短几年间骤然变成一个全国关注的地方,从“花钱等救济,吃饭靠天收”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谋划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走旅游与产业互哺互促的路子。实现了脱贫“摘帽”,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小南河村也被国家旅游局列入首批鄉村旅游重点村、能人带户扶持项目,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国家规划设计示范村。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背景
   小南河村近二万亩地都是贫瘠的岗子地,满村的土坯房,收入来源也仅靠种植玉米大豆。“种地不打粮,一个商店两麻袋货,一个产业是豆腐坊”就是村子当时的真实写照,更要命的是村穷人心散,全村226户村民,农闲时的全部生活就是打牌、喝酒,村子也成了全县有名的“泡在酒缸里”的贫困村。
   2015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小南河村派驻了第一书记,从摄影人的独特视角,因地制宜,带领村“两委”摸索出独具小南河特色、效果凸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小南河村通过旅游带动产业,通过产业带动持续增收。通过消费扶贫,使一个村庄悄然改变,以点带面改变了全县的产品销售模式。
   二、脱贫攻坚“消费扶贫”主要做法
   (一)依托政策支撑,发展农特产业及民俗旅游
   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特产业,由能人引领,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首先在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上下功夫,在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鼓励一些思想先进的农民先行先试一步,做给其它群众看,从而发挥良好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引领定思路。小南河村保留的原始风貌,在村民眼里是不起眼的资源,但透过摄影人的视角,却是商机和财富。经过全县十三个部门组成调研组反复论证后,确立了以大顶子山景区为背景、以饶河大美湿地为依托,以小南河独特关东民俗资源为特点,打造“大顶子山关东情—小南河农家摄影旅游基地”,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总体思路。为了保证目标明确,愿景清晰,从全域旅游的大视角,及时编制了《饶河县小南河民俗村整体改造规划》,按项目规划引导实施,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巩固提升。
   党员干部齐带头。村“两委”深入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共同帮助村民解决疑惑、算好“经济账”。借资购置仿古花布、年画、窗花等装饰品以及红灯笼赠送给沿街百姓,打造传统老作坊和两条比较古老的街道作为摄影旅游基地雏形,建立微店,销售当地农副产品及蜂蜜等。村“两委”班子成员翻磨盘、钉冰板、钉爬犁、挖雪道、清树枝、挂灯笼,烘托出特色鲜明的老关东氛围,用实际行动来感染村民参与。
   经济效益“来说话”。利用摄影人的资源,通过微信平台等媒体持续宣传,以特有的关东文化,吸引了首批省外游客和大量周边县区、农场游客前来观光。同时,以《两天三万元,我们村的“互联网+”》为题,在村里的微信群广泛宣传,通过微店2天在网上销售3万元的蜂蜜,先期运行的“农家乐”饭店也见到了效益,最多的一家年增收近十万元。通过效益的引导、真情的感召促使村民思想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参与进来。
   (二)实施“消费扶贫+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快速推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实施消费扶贫+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新机制,形成长效的产业循环。以摄影旅游基地发展为基础,围绕摄影景观带建设,立足旅游抓三产,推出了东北民俗表演等游玩项目,在农家乐统一推出“六大盆”农家美食,为让游客有的玩又有的买,服务三产促二产,推出了以辣椒酱、酒坊为主的生产企业。在此基础上,为保证游客吃到原生态的食品并保证生产加工企业原材料,建立种养基地,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链条融合发展,奠定了小南河产业发展的总基调。贫困户和低收入群体一个不落地纳入到了旅游产业建设中。
   用规范管理促长远发展。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成立了小南河农家旅游协会,把103户有发展旅游产业意愿的村民全部纳入协会管理,提高参与度。
   明确专业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在协会内部设立农家乐餐饮部、旅游部、种植部、养殖部、文艺部、销售部和摄影宣传部7个部,公开推选群众公认的能人担任协会会长,由优秀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担任各部门负责人,会员按照专业特长和发展需求分别编组,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既独立工作又相互配合,实现了对会员有效管理。
   建立规章制度,促进规范化建设。制定旅游协会章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出台相应的标准,发挥协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比如餐饮部统一全村“农家乐”卫生标准和价格,建立准入标准。对达不到卫生标准、达不到质量要求、私自提升餐饮价格的予以整顿,协会不再安排接待游客,确保餐饮质量和信誉。种植部为配合农业观光旅游,对种植向日葵和油菜花海进行统一规划,各部门之间建立相应利益连结机制,村“两委”与协会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管理上坚持民主、公开原则,最大程度激发党员干部群众创业热情。
   统一模式管理,提升专业化水平。把村内分散“农家乐”资源与其他旅游接待景点联合成为规模实体,严格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接待、统一分配、统一结算”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旅客食宿接待由协会统筹安排,避免不良竞争损害游客利益。统一推出小笨鸡炖蘑菇、大鹅、土豆、杀猪菜、卤水豆腐等“六大盆”传统农家美食,让农民将自家农产品转变成旅游商品。在旅游产品设计上重点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回归淳朴民俗、坚持货真价实。突出乡村旅游体验性,让游客因体验农村生活而驻足。突出乡村旅游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菜品、住宿、娱乐等,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三)整合资源形成消费扶贫合力    通过平台宣传、强化农超对接、电商营销、企业引领、参加各展销会等活动,注重对品牌推介和消费平台的建立。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由村集体、村民和企业共同入股成立了小南河村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市场规律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创新入股机制,全民参股受益。村民可认购公司股份,每股股金2000元,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自愿认购股数,募集股金10万元;贫困群众以提供劳动力、房屋、食宿、从事旅游服务等形式入股。按照公司章程经营运行,让人人都成为经营者,通过手工艺制作、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发展模式,强化村民市场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
   树立品牌意识,实行品牌营销。将品牌意识贯穿于整体营销过程,注册“小南河村”“南河冷菊”等4大类37件商标,推出农家辣椒酱,恢复酒坊、油坊、豆腐坊、绿色种养殖及加工等与旅游相关产业,组织村民拍摄辣椒酱宣传片。积极参加省委组织部和省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第一书记年货大集”,带领村民第一次走出大山就销售农副产品10余万元,主打产品小南河辣椒酱入驻哈尔滨中央大街扶贫专柜、“小康龙江”销售平台,使小产品和大市场成功对接,小南河品牌效应初步彰显。
   扩大合作经营,实现互利共赢。公司与省内外多家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村从0开始接待游客3万余人,营业收入400余万元;不断扩大知名度和社会信誉,省市组织部门、省妇联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与两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承建辣椒酱厂厂房及设备采购,依靠社会资本的介入扩大公司规模,主打“小南河村牌”辣椒酱,2019年完成标准化升级改造,新生产线最低年生产量100万瓶,可带动销售额600万元。
   (四)文化牵动,变“风光吸引”为“民俗传承”
   通过民俗文化作成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2019年被列入首批全國乡村旅游重点村。
   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把传统村落改造好,建设好”,村内建设围绕打造原汁原味东北古村落建筑风格进行设计、配套,把全村老木刻楞房、老屋等历史建筑作为重点对象进行保护和恢复,重点打造9处特色关东民俗屋,3家传统老作坊等传统工艺家庭作坊,在村内统一规划建设“东北古村落样板区”,提升传统建筑文化价值。争取了小南河村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大顶子山森林公园综合开发项目资金1400万元,为旅游综合全面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开发体验乡村民俗文化。开发“二月二开耕节”“乞巧节”“端午情”等系列民俗文化与东北婚俗表演、登山赏景、寺院祈福、特色表演等游玩项目相结合,让游客在娱乐中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乐趣。复古老关东婚礼场面,把婚礼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体验老关东感觉,让游客找回乡愁的味道。
   融合现代文明文化。村内别具东北农村特色“福屋”成为浙江卫视《我们十七岁》明星真人秀节目“过大年”专辑主要拍摄地,2017年春节期间在全国播出。吸引了北京超姆影视公司在小南河村建设影视基地拍摄赫哲族抗战题材电视剧《黑金部落》。明星住过的“福屋”和影视基地成为小南河旅游的现代文化景点,使小南河村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相融的氛围,小南河村被列为黑龙江省乡村民俗旅游示范村。
   三、经验交流与发展思路
   (一)好的引路人是乡村旅游成败的关键
   小南河的实践证明,通过“外力能人”独特的视角发现自身的旅游资源,变废为宝,引导建立了“党支部+公司协会+协作营销”运营模式,真正起到用好外力、激发内力,用好能人、带动闲人,形成干事创业合力,领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二)乡村旅游必须要发挥地缘优势促进乡村融合发展
   小南河村将生态底蕴和比较优势进行合理配置,将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经济延伸到农副产品加工、影视文化带动,彰显其个性和特色,将辣椒酱作为小南河立村品牌,把大棚园区作为“寒地吉桃”、蓝靛果、赤松茸等新品种采摘园区。不仅拓展农业增值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小南河村全面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初步显现。
   (三)乡村旅游要有理念传承
   从小南河由贫困乡村到旅游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在锁定坚持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后,就要做到咬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最终干出成效,这种理念传承成为坚持发展良性循环的核心,有力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深入推进。真正通过乡村旅游带领全村各项产业全面健康发展,使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四)消费扶贫要打通销售流通环节
   消费扶贫还需要在消费对接、商贸物流、组织引领及在生产加工上有一系列的创新。要建立和扩大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任,鼓励开展社会支持农业的实践,通过生产者的信任,解决对农产品信任问题,通过跨区域合作和商贸物流再造,解决运距长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通过农旅相结合,发展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接“二产”连“三产”的办法,改变贫困村农产品的形态和性质,使其保值增值。
   (五)消费扶贫影响深远带动力强
   消费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随着消费扶贫的不断推进,生产者取得受益,消费者购得满意的农特产品,让贫困村的产业扶贫有了精准的方向,形成了密切的产销衔接。社会力量的便捷参与,特别是有了互联网载体和电商平台后,让扶贫变得人人可为、人人乐为,大力实施消费扶贫,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村产业持续发展,购买贫困村农特产品,推动解决产品销售难题,既满足了消费升级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又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我国老年人物质需求已逐渐得到满足,而精神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却尚未建立,存在着“家文化”缺失、“社区文化”离散、“专业化”稀缺等诸多问题。从家庭、社区、机构三个方面对发达国家的精神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进行梳理、总结,提出我国应重视家庭的精神慰藉,完善社区精神养老服务,建立养护机构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老年人由“精神他养”走向“精神自养”,最终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关键词:精神养老
期刊
摘 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存在人才流动频繁等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不仅不利于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而且也阻碍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和稳定发展。以民办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分析民办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人才流动 双因素理论  一、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由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即激励因素和保
期刊
摘 要:新收入准则的基本理念是基于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收入。只有与客户签订了合同,企业才有权利获取客户所支付的对价,才会承担向客户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义务。企业想要对收入进行更加精准的衡量,需要业务部门前端管理的合规性、合同条款的把控性、业务与财务部门的配合性。  关键词:源于客户合同的收入 五步法 业财融合 会计核算  新收入准则与国际新准则趋同,它打破了原有收入确认的理念,以新
期刊
摘 要:农业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具有较强的财务舞弊动机。为了控制农业企业的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对该类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农业企业ZL公司审计案例为研究对象,构建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AHP法和FCE法相结合,确定权重,进而对ZL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进行定量评估。提出应更加严格地执行存货监盘程序、有效设计函证程序并执行到位、对收入实施分析程序等应对
期刊
2018年以来,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构建起以党建扶贫为引领、“天镇山泉粮”区域扶贫公共品牌为对外窗口,“农业认养”为创新方向,电商扶贫为重要抓手,“五进九销”为具体路径的消费扶贫模式。2018年,全县消费扶贫规模超过2亿元。2019年4月,天镇县出台《关于创新开展“农业认养”消费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短短4个月时间,已有累计超过240亩土地被认养,惠及200余名贫困户,亩均增收2000元。 
期刊
摘 要:全面开放新格局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争议不断。以广东省为例,运用2005-2016年广东省20个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第一,FDI对广东省全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U”型特性,现阶段正处于抛物线右侧;第二,区域性特征,粤西地区呈“U”型关系,而在珠三角地区倒“U”关系;第三,产业性特征,第三产业的FDI与第二产业的FDI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目前将近2800个县(市、区),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县域经济总量达到39.1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1%。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联接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重要节点,是建设经济强国的基础力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工业化程度低、支柱产业缺乏、产业关联度不强、城镇化发展相对迟缓是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强大起来,中国的经济才能真正强大起
期刊
一、铜仁市基本情况   贵州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铜仁市地处贵州省东部,隶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全市下辖2区8县,设立了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人口440万,聚居着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70.45%。铜仁市10个区(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共有1565个贫困村,其中沿河县为深度贫困县,石阡县国荣乡和德江县桶井乡
期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学界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经济学者,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并借鉴、吸纳西方经济学中合理、有益成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创新,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积累
期刊
岑巩县古称“思州”,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东部,面积1486.5平方公里,辖9镇2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8万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自2013年定点帮扶贵州岑巩县以来,电子科技大学高度重视消费扶贫工作,校地双方共同探索并实践出了“一个目标、两大保障、三项计划”的消费扶贫路径。2018年采购贫困地区农特产品324.04万元,帮助销售农特产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