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效果的差异中开展研究,针对如何提升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效果提出3种策略:精讲多读,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与机会;创设情境,强化体验,形式多样,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感悟,倡导个性化朗读。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136-01
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笔者在两节语文课中发现了教学效果的显著差异,并针对如何提升朗读教学效果提出了相应策略。
一、从课堂中发现朗读教学效果的差异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二课时的两次试讲,这两节课的教学效果迥异。
第一节课中,整篇课文的朗读有两次,一次是学生自由朗读,另一次是全班朗读。朗读教学主要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通过范读,学生模仿教师的语气,在朗读上略显进步。一节课下来,节奏很快,基本上是对话式,大部分的感悟都是教师给予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非常普遍。
课后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第二节课中,教师将更多的学习时间放手给了学生。整节课中教师全文范读一次,学生们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集体读、小组读、同桌读、自由读等等。每个学生至少全文读了4遍。读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不小的飞跃。教师创设情景,学生们角色扮演,每人都产生了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小组竞赛的教学机制,学生的参与程度比较高。第二节课教学效果远超前者。
同人同课,通过修改教学方式,效果就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学生参与度提升,教师也深感第二节课比较省力。那么,怎样才能够有效提升低段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效果呢?
二、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精讲多读,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与机会
阅读教学不是要教师去教课文,而是要让教师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训练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思考,如果缺乏自己的感悟,学生仅仅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朗读的实践过程。
王尚文先生把海德格尔的“让学”分为让热爱和让实践,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两项基本原则。“让实践”其中一层含义是勇于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不能总是抱着走,背着走,牵着走。朗读全文是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重点,对于难读的字、词、句等知识点,教师应精讲,为学生自主阅读预留时间,给学生产生阅读感受的机会,初步激发情感体验。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点拨与指导,引导学生生成更深层次的体验。
(二)创设情境,强化体验,形式多样,面向全体
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在朗读教学中会产生一定的障碍,跨越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多种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精彩的导语,拨动学生心弦,使之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老师的范读同样也是创设情境的良好手段,学生通过聆听和模仿会更快地进入文中角色,通过扮演、亲身参与得到更大的乐趣。
语文课程改革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朗读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多种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朗读。在情境之中充分运用齐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男女生读、自由读、小组内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与作者对话,读出自己独有的感悟,这些体会又会在每位同学的互动交流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最大程度上发挥情境对朗读教学的功效。,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感悟,倡导个性化朗读
教师的范读固然重要,但起到的也只是引路的作用而已,不能够让学生一味的模仿。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教师范读带给自己的直观感受和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读。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主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体验都有不同的差异,所以,即使面对的是同一文本内容,他们也会读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朗读中也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差异,对文本的处理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停顿、重音、节奏、语气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从独有的生活经验中习得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代表学生对文本带有个性色彩的理解,借由这些理解也不断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使文本不再僵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悟,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了语言的人文内涵与个体心理体验,所以,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欣赏、评价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本亚,尹逊才.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对话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J].语文建设,2011,(3).
[2]王尚文.走進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69-373.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136-01
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笔者在两节语文课中发现了教学效果的显著差异,并针对如何提升朗读教学效果提出了相应策略。
一、从课堂中发现朗读教学效果的差异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二课时的两次试讲,这两节课的教学效果迥异。
第一节课中,整篇课文的朗读有两次,一次是学生自由朗读,另一次是全班朗读。朗读教学主要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通过范读,学生模仿教师的语气,在朗读上略显进步。一节课下来,节奏很快,基本上是对话式,大部分的感悟都是教师给予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非常普遍。
课后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第二节课中,教师将更多的学习时间放手给了学生。整节课中教师全文范读一次,学生们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集体读、小组读、同桌读、自由读等等。每个学生至少全文读了4遍。读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不小的飞跃。教师创设情景,学生们角色扮演,每人都产生了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小组竞赛的教学机制,学生的参与程度比较高。第二节课教学效果远超前者。
同人同课,通过修改教学方式,效果就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学生参与度提升,教师也深感第二节课比较省力。那么,怎样才能够有效提升低段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效果呢?
二、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精讲多读,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与机会
阅读教学不是要教师去教课文,而是要让教师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训练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思考,如果缺乏自己的感悟,学生仅仅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朗读的实践过程。
王尚文先生把海德格尔的“让学”分为让热爱和让实践,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两项基本原则。“让实践”其中一层含义是勇于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不能总是抱着走,背着走,牵着走。朗读全文是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重点,对于难读的字、词、句等知识点,教师应精讲,为学生自主阅读预留时间,给学生产生阅读感受的机会,初步激发情感体验。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点拨与指导,引导学生生成更深层次的体验。
(二)创设情境,强化体验,形式多样,面向全体
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在朗读教学中会产生一定的障碍,跨越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多种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精彩的导语,拨动学生心弦,使之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老师的范读同样也是创设情境的良好手段,学生通过聆听和模仿会更快地进入文中角色,通过扮演、亲身参与得到更大的乐趣。
语文课程改革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朗读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多种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朗读。在情境之中充分运用齐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男女生读、自由读、小组内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与作者对话,读出自己独有的感悟,这些体会又会在每位同学的互动交流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最大程度上发挥情境对朗读教学的功效。,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感悟,倡导个性化朗读
教师的范读固然重要,但起到的也只是引路的作用而已,不能够让学生一味的模仿。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教师范读带给自己的直观感受和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读。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主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体验都有不同的差异,所以,即使面对的是同一文本内容,他们也会读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朗读中也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差异,对文本的处理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停顿、重音、节奏、语气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从独有的生活经验中习得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代表学生对文本带有个性色彩的理解,借由这些理解也不断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使文本不再僵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悟,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了语言的人文内涵与个体心理体验,所以,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欣赏、评价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本亚,尹逊才.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对话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J].语文建设,2011,(3).
[2]王尚文.走進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69-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