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晚明张岱,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在饮食方面也是一位精致的鉴赏家。他作有多首咏方物诗,今择几首观之,品其“以俗物入诗而不失其雅”之美。
关键词: 张岱 咏物诗 方物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人们熟悉的一位晚明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清新优美,所作咏物诗也新颖别致。今择几首观之,略谈浅见。
张岱生于江南烟柳之地、累世通显之家,少壮时,追求享乐,服食豪侈,且深受祖父与友人结“饮食社”、追求正味的影响,重视饮食之道,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饮膳、品茶等方面可称得上是一个精致的鉴赏家。他在《陶庵梦忆》中自叙:“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接着列举各地特产近六十余种,远至北京、山西的干货,近至江南沿海的时鲜,“远则岁致之,近则月致之、日致之,耽耽逐逐,日为口腹谋”,追逐方物至此,的确是吃客中的状元。
道学家们向来“不欲以口腹累性命”(《老饕集序》),对于火腿皮蛋这类“累口腹”的物事,是斥之为“大俗”而不屑一顾的,更不会将种种“俗物”作为诗材,歌之咏之。张岱不然,他深受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学说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肯定人对物欲的追求,认为“凡为仁者,只在布帛、菽粟、饮食、日用之间”。①他不仅编了一部名为《老饕集》的食谱,还作有咏方物诗二十首,题下自注道:“自是老饕,遂为诸物董狐。”董狐是春秋时晋国史官,以记述历史详而不偏闻名,张岱以此作比,大有为诸物作传写史之意。所咏之物,都是各地土特产品,如金华火腿、河北苹果、徽州皮蛋、杭州河蟹、余姚杨梅等,其诗清新可喜,确有诗评家所谓“以俗物入诗而不失其大雅”之美。如《花下藕》:
花气回根节,弯弯几臂长。
雪腴岁月色,璧润杂冰光。
香可兄兰雪,甜堪子蔗霜。
层层土绣发,汉玉重甘黄。
从前西湖盛产莲藕,最有名的便数“花下藕”。顾名思义,即藕在开花时挖掘,取其鲜嫩。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尝云:“藕出西湖者甘脆爽口,与护安村同,扁眼者尤佳。其花有红白二种,白者香而结藕,红者艳而结莲。瞿宗吉诗云‘画阁东头纳晚凉,红莲不及白莲香’者是也。”张岱另有《志喜》诗三首,其三有云:“白莲砦下藕。”可见田汝成说得不错。张岱另有一文赞美绍兴破塘地方的毛笋,也拿花下藕作喻:“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兰雪也是张岱素所钟爱的名茶,“香可兄兰雪”,极言花下藕之清香怡人。在张岱笔下,花下藕不仅可饱口福,还极具审美价值。
又如《独山菱》:
镜水多菱角,独山迥不同。
花擎八月雪,殻卸一江枫。
萍实甘芳并,莲房气味通。
风簷留半月,清供足三冬。
在明代,绍兴镜湖边的独山以出产水红菱而远近闻名。独山菱与别处不同,八月开花,九、十月成熟后,成枫红状。张岱《志喜》诗也提及:“红水独山菱。”如果将菱挂在屋檐下风干半个月,菱肉则脆嫩甘甜,鲜美异常。“清供足三冬”,唇齿留香,果真叫人艳羡。
河豚味美,古人早有诗提及,“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但食用河豚往往容易中毒,俗语有“拼死吃河豚”之戒。张岱却对吃食河豚独有研究:
未食河豚肉,先寻芦笋尖。
干城二卵滑,白璧是双纤。
春笋方除箨,秋莼未下盐。
夜来将拼死,蚤起复掀髯。
以刚刚去皮的鲜芦笋与河豚一同煮食,则能去河豚之毒,且入口更为鲜嫩。“蚤起复掀髯”,大饱口福之余还不忘自嘲一下,非是老饕不能言此。
又如《盐官枣》:
凡枣皆嫌实,盐官美在松。
哀梨体硕大,顾蔗味顽空。
蛀核止因蠹,釀花何待蜂?
回甘终是缓,橄榄自输侬。
盐官是古地名,即今天的浙江海宁。张岱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哀梨体硕大,顾蔗味顽空。”前者出于《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不复煮食否!’”唐人段公路撰《北户录》,记其事:“旧语秣陵有哀仲梨,甚大如升。入口便消,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而蒸食也。”后者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如此雅兴倒是与张岱颇为相似。张岱在此诗中取梨之脆与蔗之甜,来夸赞盐官枣的与众不同。
又咏火腿:
至味惟猪肉,金华早得名。
珊瑚同肉软,琥珀并脂明。
味在淡中取,香从烟里生。
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作为一位文人雅士,张口大赞猪肉最美并挥诗一首,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更难得的是他能将琐碎俗物艺术化,在琐碎中发现情趣和诗意,以俗物入诗,却尽得其大雅之美。这首五律,短短四十字,不仅生动刻画了金华火腿的色、香、味、形,还阐明其腌制工艺、食用方法,同时又倾注了个人的感情和见解,方寸之间,非具有独到审美眼光和巧舌灵腕的人,不能言及一二。可见张岱不同于一般的纨绔子弟,对于世俗生活,他不仅懂得享受,还懂得品鉴,还能转化为笔下富有诗意的文字。
又如《西泠河蟹》:
肉中具五味,无过是霜螯。
盾锐两行列,脐高三月烧。
瘦因奔夜月,肥必待秋涛。
谁说江瑶柱,方堪餍老饕。
张岱对螃蟹最为钟情,在《陶庵梦忆·蟹会》中大加赞赏:“(河蟹为)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甘腴虽八珍不及。”山阴即产蟹,张岱就近得之,每到十月,则呼朋引友,举办蟹会(蟹餐会)。他记述精吃螃蟹的过程:“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鸭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善于搭配,深谙烹饪之法,把饮食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无独有偶,与张岱同时代的李渔(1611—1680),也是个美食家,也独钟螃蟹,尝言:“蟹之鲜而肥, 甘而腻, 白似玉而黄似金, 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 更无一物可以上之。”②这和张岱“虽八珍不及”的评价如出一辙,可以说,螃蟹经过他们的品赏,已不再仅仅是盘中餐,更被赋予了文化意义,成为一种精致闲雅生活的象征。单纯的饮食对于常人来说只是为了维持生命,而张岱却把饮食当成了一项富有艺术情趣的爱好。
又如咏皮蛋:“夜气金银杂,黄河日月昏。”咏苹果:“仙灶丹砂色,疏疏点蛋青。”咏佛手柑:“岳耸春纤指,波皴金粟身。”都栩栩可爱。张岱善于发现日常食物中的美,把它们当作艺术品来欣赏,描绘细致入微,仿佛画家笔下精致优美的静物写生。
古今诗人歌咏花鸟虫鱼、什物器具的屡见不鲜,却鲜有人歌咏日常进用的食物,张岱可说是填补了这个空白。他把生活当成艺术,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日常饮食,他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感受,因此他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察觉的美。味中有美,膳中有美,这在张岱的咏方物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注释:
①《四书遇·论语·子张·吾友章》,第363页.
②《闲情偶寄·饮馔部·肉食第三·蟹》.
参考文献:
[1]夏咸淳.张岱诗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张岱.陶庵梦忆[M].中华书局,2007.
[3]张岱.琅嬛文集[M].岳麓书社,1985.
[4]张岱.四书遇[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5]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胡益民.张岱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张岱 咏物诗 方物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人们熟悉的一位晚明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清新优美,所作咏物诗也新颖别致。今择几首观之,略谈浅见。
张岱生于江南烟柳之地、累世通显之家,少壮时,追求享乐,服食豪侈,且深受祖父与友人结“饮食社”、追求正味的影响,重视饮食之道,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饮膳、品茶等方面可称得上是一个精致的鉴赏家。他在《陶庵梦忆》中自叙:“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接着列举各地特产近六十余种,远至北京、山西的干货,近至江南沿海的时鲜,“远则岁致之,近则月致之、日致之,耽耽逐逐,日为口腹谋”,追逐方物至此,的确是吃客中的状元。
道学家们向来“不欲以口腹累性命”(《老饕集序》),对于火腿皮蛋这类“累口腹”的物事,是斥之为“大俗”而不屑一顾的,更不会将种种“俗物”作为诗材,歌之咏之。张岱不然,他深受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学说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肯定人对物欲的追求,认为“凡为仁者,只在布帛、菽粟、饮食、日用之间”。①他不仅编了一部名为《老饕集》的食谱,还作有咏方物诗二十首,题下自注道:“自是老饕,遂为诸物董狐。”董狐是春秋时晋国史官,以记述历史详而不偏闻名,张岱以此作比,大有为诸物作传写史之意。所咏之物,都是各地土特产品,如金华火腿、河北苹果、徽州皮蛋、杭州河蟹、余姚杨梅等,其诗清新可喜,确有诗评家所谓“以俗物入诗而不失其大雅”之美。如《花下藕》:
花气回根节,弯弯几臂长。
雪腴岁月色,璧润杂冰光。
香可兄兰雪,甜堪子蔗霜。
层层土绣发,汉玉重甘黄。
从前西湖盛产莲藕,最有名的便数“花下藕”。顾名思义,即藕在开花时挖掘,取其鲜嫩。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尝云:“藕出西湖者甘脆爽口,与护安村同,扁眼者尤佳。其花有红白二种,白者香而结藕,红者艳而结莲。瞿宗吉诗云‘画阁东头纳晚凉,红莲不及白莲香’者是也。”张岱另有《志喜》诗三首,其三有云:“白莲砦下藕。”可见田汝成说得不错。张岱另有一文赞美绍兴破塘地方的毛笋,也拿花下藕作喻:“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兰雪也是张岱素所钟爱的名茶,“香可兄兰雪”,极言花下藕之清香怡人。在张岱笔下,花下藕不仅可饱口福,还极具审美价值。
又如《独山菱》:
镜水多菱角,独山迥不同。
花擎八月雪,殻卸一江枫。
萍实甘芳并,莲房气味通。
风簷留半月,清供足三冬。
在明代,绍兴镜湖边的独山以出产水红菱而远近闻名。独山菱与别处不同,八月开花,九、十月成熟后,成枫红状。张岱《志喜》诗也提及:“红水独山菱。”如果将菱挂在屋檐下风干半个月,菱肉则脆嫩甘甜,鲜美异常。“清供足三冬”,唇齿留香,果真叫人艳羡。
河豚味美,古人早有诗提及,“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但食用河豚往往容易中毒,俗语有“拼死吃河豚”之戒。张岱却对吃食河豚独有研究:
未食河豚肉,先寻芦笋尖。
干城二卵滑,白璧是双纤。
春笋方除箨,秋莼未下盐。
夜来将拼死,蚤起复掀髯。
以刚刚去皮的鲜芦笋与河豚一同煮食,则能去河豚之毒,且入口更为鲜嫩。“蚤起复掀髯”,大饱口福之余还不忘自嘲一下,非是老饕不能言此。
又如《盐官枣》:
凡枣皆嫌实,盐官美在松。
哀梨体硕大,顾蔗味顽空。
蛀核止因蠹,釀花何待蜂?
回甘终是缓,橄榄自输侬。
盐官是古地名,即今天的浙江海宁。张岱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哀梨体硕大,顾蔗味顽空。”前者出于《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不复煮食否!’”唐人段公路撰《北户录》,记其事:“旧语秣陵有哀仲梨,甚大如升。入口便消,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而蒸食也。”后者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如此雅兴倒是与张岱颇为相似。张岱在此诗中取梨之脆与蔗之甜,来夸赞盐官枣的与众不同。
又咏火腿:
至味惟猪肉,金华早得名。
珊瑚同肉软,琥珀并脂明。
味在淡中取,香从烟里生。
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作为一位文人雅士,张口大赞猪肉最美并挥诗一首,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更难得的是他能将琐碎俗物艺术化,在琐碎中发现情趣和诗意,以俗物入诗,却尽得其大雅之美。这首五律,短短四十字,不仅生动刻画了金华火腿的色、香、味、形,还阐明其腌制工艺、食用方法,同时又倾注了个人的感情和见解,方寸之间,非具有独到审美眼光和巧舌灵腕的人,不能言及一二。可见张岱不同于一般的纨绔子弟,对于世俗生活,他不仅懂得享受,还懂得品鉴,还能转化为笔下富有诗意的文字。
又如《西泠河蟹》:
肉中具五味,无过是霜螯。
盾锐两行列,脐高三月烧。
瘦因奔夜月,肥必待秋涛。
谁说江瑶柱,方堪餍老饕。
张岱对螃蟹最为钟情,在《陶庵梦忆·蟹会》中大加赞赏:“(河蟹为)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甘腴虽八珍不及。”山阴即产蟹,张岱就近得之,每到十月,则呼朋引友,举办蟹会(蟹餐会)。他记述精吃螃蟹的过程:“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鸭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善于搭配,深谙烹饪之法,把饮食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无独有偶,与张岱同时代的李渔(1611—1680),也是个美食家,也独钟螃蟹,尝言:“蟹之鲜而肥, 甘而腻, 白似玉而黄似金, 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 更无一物可以上之。”②这和张岱“虽八珍不及”的评价如出一辙,可以说,螃蟹经过他们的品赏,已不再仅仅是盘中餐,更被赋予了文化意义,成为一种精致闲雅生活的象征。单纯的饮食对于常人来说只是为了维持生命,而张岱却把饮食当成了一项富有艺术情趣的爱好。
又如咏皮蛋:“夜气金银杂,黄河日月昏。”咏苹果:“仙灶丹砂色,疏疏点蛋青。”咏佛手柑:“岳耸春纤指,波皴金粟身。”都栩栩可爱。张岱善于发现日常食物中的美,把它们当作艺术品来欣赏,描绘细致入微,仿佛画家笔下精致优美的静物写生。
古今诗人歌咏花鸟虫鱼、什物器具的屡见不鲜,却鲜有人歌咏日常进用的食物,张岱可说是填补了这个空白。他把生活当成艺术,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日常饮食,他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感受,因此他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察觉的美。味中有美,膳中有美,这在张岱的咏方物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注释:
①《四书遇·论语·子张·吾友章》,第363页.
②《闲情偶寄·饮馔部·肉食第三·蟹》.
参考文献:
[1]夏咸淳.张岱诗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张岱.陶庵梦忆[M].中华书局,2007.
[3]张岱.琅嬛文集[M].岳麓书社,1985.
[4]张岱.四书遇[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5]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胡益民.张岱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