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但是经过调研发现相对统招生,分类招收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执行力不足、学习心态不正等问题。围绕给程度较差的学生补课、多措并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考核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期提升分类招生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
[关 键 词] 分类招生;学习能力;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193-03
分类考试招生是国家授权高职院校独立组织考试录取的一种方式,是完善高等教育多样化选拔机制的尝试,也是国家高考的组成部分。但是,通过分类考试进入学校就读的学生,与通过高考被录取的学生相比,在学习能力上可能会存在差距。首先对高中生来说,有希望上本科的学生一般不会参加高职的分类招考,因为一旦考上就不能参加统一高考,而参加高考既可以上本科,同样可以上高职,只有那些上本科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通过分类招考进入高职院校就读。[1]其次,对三校生而言,众多数据都显示,大部分存在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问题,在学习能力上本来就存在严重不足。本文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成绩查询、问卷、走访等方式,对分类考试招收的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测评,然后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提升分类考试招收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一、贵州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意义
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的枢纽也是闸门,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是改革的重难点和突破点。2014 年 9 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释放出教育制度改革的重大信号——因材施教,科学选才。贵州省为确保分类考试成为省高职院校招录学生的主渠道,在《2019年贵州省招生委员会关于做好高职专科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高职(专科)院校招收通过分类考试的考生数不得低于本校当年新生招生总规模的60%。
(一)完善高等教育多样化选拔机制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每个人的禀赋不同,需要老师根据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顺应人的天性培养人、发展人,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和天赋发展到极致。[2]对学生来说,也应该根据禀赋“因材择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学习选择,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考试的目的是科学合理地选拔学生,但目前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多是把一次考试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而且,当前的试卷内容明显向选拔研究型人才倾斜。这种“一锤定音”的考试和单一性的人才选拔方式,很难规避学生因一次“小失利”而影响一生的风险,更难以把具有不同天赋和才能的人才选拔出来,考试的正向激励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各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制度在考虑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兼顾其专业爱好和专业潜质,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学生,使学生从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片面应试教育和“一考定终身”的倾向,有利于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是完善高等教育多样化选拔机制的重要举措。[3]
(二)克服唯分数取才的弊端
我国考试制度由来已久,在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下,唯分是举的应试观念深入人心。学生为分而学,老师为考而教。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本质被扭曲,重书本知识轻实际操作,重智育发展轻德育培养,很多学生被训练成考试机器,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分類招生可以让学校立足地方实际,通过多元化检测,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了解学生的潜质潜力,将一些学生的隐性知识与能力挖掘出来,发挥考试的正向激励作用,灵活选取偏科但有某方面职业天赋的学生。
(三)职教脱贫的必然要求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阵地主战场。很多贫困家庭没有稳定收入,追根溯源是其家庭成员没有一技之长,缺乏良好的就业能力。而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它的特点、功能、目标决定了其在扶贫济困方面有着天然的禀赋。
分类招生制度主要是本省院校面向本省考生进行招生,实操性强、覆盖面广、精准度高,最大限度考虑到本省偏远地区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认知能力。学生经过考试被录取后,可以直接就读录取学校,不需要参加6月份的高考,入校后与统招的学生待遇相同。
分类招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扶贫必扶智,致富先治心”,职业教育不仅能“扶智”,更能“治心”,立德树人,精技强能,通过职业教育,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立志气、强能力、长本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走入市场充分就业,从而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因此,分类招生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前进,促进贵州职教脱贫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分类考试招收的学生学习能力现状
(一)文化基础薄弱 分类招生政策为学生就读高职院校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相对统招入学的学生,分类考试入学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一个人的文化基础决定了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分类考试入学的学生,尤其是三校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进入高职就读后在技术领域的学习或许能暂时胜出一筹,但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需要动用复杂思维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相对较差,对高阶知识吸收、运用效果较差,创新能力不足。
我们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选取了200名学生(分类招收的学生和统招生各100名)作为调查样本,根据成绩对比可以发现,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基础课,分类招生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对统招生来说出现了明显的落后情况。
此外,文化基础也影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请条件中,除学习成绩外还必须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通过数据调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新生报到总数3224人,其中分类招生学生1678人,统招学生1546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2017级学生中,分类招生学生占22%,统招学生占78%。2018年新生报到总数3492人,其中分类招生学生1267人,统招学生2225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2018级学生中,分类招生学生占24%,统招学生占76%。
(二)学习执行力不足
根据问卷、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分类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村镇,学习环境相对较差,身边缺少学习榜样,他们读书只是为了完成父母期待,没有真正明白读书的意义何在。我们对250位分类招收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68.6%的学生虽然想好好读书,但总是会无法自控地去玩游戏、看小说、刷抖音;在目标完成上,只有45.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已经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对23位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访问,我们得知分类招收的学生面对多变复杂的世界,虽有学习意愿,但缺乏执行力,常觉迷茫无措,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不足,不管是什么课程兴趣都不大,课堂专注力低,学习自控力不足,反思能力差。而科技的迅猛发展更进一步导致学生沉溺网络不能自拔,他们在虚拟世界寻求满足,在现实世界却不太愿意付出努力。
(三)学习心态不正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心态会直接影响学习能力,积极的心态对能力的提升往往具有促进作用。在对250位分类招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62.4%的人认为他们比不上认识的大多数人,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是自身能力差的表现,是无奈之举;有58.4%的人经常想象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同学差,存在自卑心理;有67.2%的人在听不懂老师讲课的时候会局促不安,导致听课效率低下,考试成绩差,学习成就感低,因此也变得越发不自信,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些严重的自卑心理阻碍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三、提高分类考试招收学生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给程度较差的学生补课
鉴于分类招生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在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方面的“补课”。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其未来的发展,如专升本考试也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1.开设服务于专业的文化类提升课程
西方以新职业主义为核心理念的职业教育模式认为,应该把培养从事单一的、刚性的和细琐任务的工人这一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培养高技能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工人这一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4]因此,新时代的学生仅具备岗位操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潜力。在这里,文化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因此,学校可以利用晚自习或选修课时间,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文化类提升课程。如护理专业可以针对临终关怀、风俗习惯、文化心态等内容,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教材,精选教学内容,确保文化与专业有机融合,然后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服务专业的文化职业素养,满足自身审美需求和发展需要。
2.利用互联网强化学习效果
(1)线上学习是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打破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类资源,激發学习兴趣。对于求知欲不强、思维不活跃的分类招收的学生而言,以计入学分的方式,利用直播云、学习通等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程进行自学,完成规定任务,不仅可以督促他们养成自学习惯,也可以拓宽其眼界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2)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便利,设计线上线下双重互动的翻转课堂,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将学习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养成愿学、乐学的好习惯,从而提高知识转换率,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自我发展。
(二)多措并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当我们置身于浓郁的学习氛围时,就会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因此,学校应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分类招收的学生得到更多的熏陶和感染。
1.加大硬件设施投入
学校应该加大对图书馆、自习室、计算机房等自主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优美的阅读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料、流畅迅捷的电脑,都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5]此外,还可以安装朗读亭、与专业相关的VR仿真训练设备等,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以赛促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种类丰富的竞赛比拼活动。除技能大赛之外,还可以围绕职业素养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竞赛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3.举办各类讲座
讲座是大学教育里不能忽视的环节,丰富多彩的讲座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气氛、开阔学生视野、引领学生成长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自我价值感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而言,一次好的讲座,可能就会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比如听同样是分类招生考试入学的优秀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或者听励志的创业人士演讲,都可能得到不小的收获。所以,学校应该举办各类讲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性讲座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通识性讲座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4.完善奖学金制度
当代瑞典教育家鲁宾森认为人的学习动机与期待有关系。期待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个体对完成学习后所能获得的奖赏的期待;一类是对能否成功完成学习的期待。当两种期待均具有正向作用并相辅相成时,动机才会产生。[6]
因此,除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学金之外,学校还可以在分类招收的学生中设立进步奖学金,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为他们制订阶段性目标,当他们达成目标后就给予相应奖励,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正向期待,提高自主学习的意愿。
(三)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促进和指导的作用。[7]事實证明,分类招收的学生在成长环境、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上存在明显弱势,所以应该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学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学会掌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让学生在受挫时能有良好的倾诉、发泄环境,帮助其更好调整情绪,促使心理走向健康。
(四)改变考核评价方式
评价应尊重个体差异,以促使每个学生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为目标。鉴于分类招收的学生与统招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在考核评价上就不能仅以考分作为唯一标准,应依据其特点与优势,按照“降低理论知识要求,加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原则,建立多方位、多元化、多维度的考试考核体系,[8]把在校表现、技能比赛、公益活动等纳入考评范围,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让他们在正确的评价中获得肯定,增强学习信心,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梅四海.我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4.
[2]张健.职业教育的澄明与守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79.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改革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39.
[5]张仕学,李琦云,罗正琼,等.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5):130.
[6]周学梅.分类与统一招生学生的思想差异比较研究[J]. 铜陵学院院报,2017(4):128.
[7]李丹,蒋婷婷.自主招生和普通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比调查[J].才智,2018(21):32.
[8]邵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单招生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探析: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4(2):92.
编辑 司 楠
[关 键 词] 分类招生;学习能力;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193-03
分类考试招生是国家授权高职院校独立组织考试录取的一种方式,是完善高等教育多样化选拔机制的尝试,也是国家高考的组成部分。但是,通过分类考试进入学校就读的学生,与通过高考被录取的学生相比,在学习能力上可能会存在差距。首先对高中生来说,有希望上本科的学生一般不会参加高职的分类招考,因为一旦考上就不能参加统一高考,而参加高考既可以上本科,同样可以上高职,只有那些上本科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通过分类招考进入高职院校就读。[1]其次,对三校生而言,众多数据都显示,大部分存在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问题,在学习能力上本来就存在严重不足。本文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成绩查询、问卷、走访等方式,对分类考试招收的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测评,然后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提升分类考试招收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一、贵州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意义
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的枢纽也是闸门,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是改革的重难点和突破点。2014 年 9 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释放出教育制度改革的重大信号——因材施教,科学选才。贵州省为确保分类考试成为省高职院校招录学生的主渠道,在《2019年贵州省招生委员会关于做好高职专科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高职(专科)院校招收通过分类考试的考生数不得低于本校当年新生招生总规模的60%。
(一)完善高等教育多样化选拔机制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每个人的禀赋不同,需要老师根据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顺应人的天性培养人、发展人,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和天赋发展到极致。[2]对学生来说,也应该根据禀赋“因材择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学习选择,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考试的目的是科学合理地选拔学生,但目前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多是把一次考试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而且,当前的试卷内容明显向选拔研究型人才倾斜。这种“一锤定音”的考试和单一性的人才选拔方式,很难规避学生因一次“小失利”而影响一生的风险,更难以把具有不同天赋和才能的人才选拔出来,考试的正向激励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各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制度在考虑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兼顾其专业爱好和专业潜质,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学生,使学生从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片面应试教育和“一考定终身”的倾向,有利于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是完善高等教育多样化选拔机制的重要举措。[3]
(二)克服唯分数取才的弊端
我国考试制度由来已久,在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下,唯分是举的应试观念深入人心。学生为分而学,老师为考而教。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本质被扭曲,重书本知识轻实际操作,重智育发展轻德育培养,很多学生被训练成考试机器,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分類招生可以让学校立足地方实际,通过多元化检测,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了解学生的潜质潜力,将一些学生的隐性知识与能力挖掘出来,发挥考试的正向激励作用,灵活选取偏科但有某方面职业天赋的学生。
(三)职教脱贫的必然要求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阵地主战场。很多贫困家庭没有稳定收入,追根溯源是其家庭成员没有一技之长,缺乏良好的就业能力。而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它的特点、功能、目标决定了其在扶贫济困方面有着天然的禀赋。
分类招生制度主要是本省院校面向本省考生进行招生,实操性强、覆盖面广、精准度高,最大限度考虑到本省偏远地区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认知能力。学生经过考试被录取后,可以直接就读录取学校,不需要参加6月份的高考,入校后与统招的学生待遇相同。
分类招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扶贫必扶智,致富先治心”,职业教育不仅能“扶智”,更能“治心”,立德树人,精技强能,通过职业教育,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立志气、强能力、长本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走入市场充分就业,从而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因此,分类招生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前进,促进贵州职教脱贫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分类考试招收的学生学习能力现状
(一)文化基础薄弱 分类招生政策为学生就读高职院校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相对统招入学的学生,分类考试入学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一个人的文化基础决定了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分类考试入学的学生,尤其是三校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进入高职就读后在技术领域的学习或许能暂时胜出一筹,但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需要动用复杂思维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相对较差,对高阶知识吸收、运用效果较差,创新能力不足。
我们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选取了200名学生(分类招收的学生和统招生各100名)作为调查样本,根据成绩对比可以发现,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基础课,分类招生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对统招生来说出现了明显的落后情况。
此外,文化基础也影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请条件中,除学习成绩外还必须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通过数据调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新生报到总数3224人,其中分类招生学生1678人,统招学生1546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2017级学生中,分类招生学生占22%,统招学生占78%。2018年新生报到总数3492人,其中分类招生学生1267人,统招学生2225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2018级学生中,分类招生学生占24%,统招学生占76%。
(二)学习执行力不足
根据问卷、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分类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村镇,学习环境相对较差,身边缺少学习榜样,他们读书只是为了完成父母期待,没有真正明白读书的意义何在。我们对250位分类招收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68.6%的学生虽然想好好读书,但总是会无法自控地去玩游戏、看小说、刷抖音;在目标完成上,只有45.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已经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对23位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访问,我们得知分类招收的学生面对多变复杂的世界,虽有学习意愿,但缺乏执行力,常觉迷茫无措,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不足,不管是什么课程兴趣都不大,课堂专注力低,学习自控力不足,反思能力差。而科技的迅猛发展更进一步导致学生沉溺网络不能自拔,他们在虚拟世界寻求满足,在现实世界却不太愿意付出努力。
(三)学习心态不正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心态会直接影响学习能力,积极的心态对能力的提升往往具有促进作用。在对250位分类招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62.4%的人认为他们比不上认识的大多数人,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是自身能力差的表现,是无奈之举;有58.4%的人经常想象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同学差,存在自卑心理;有67.2%的人在听不懂老师讲课的时候会局促不安,导致听课效率低下,考试成绩差,学习成就感低,因此也变得越发不自信,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些严重的自卑心理阻碍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三、提高分类考试招收学生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给程度较差的学生补课
鉴于分类招生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在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方面的“补课”。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其未来的发展,如专升本考试也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1.开设服务于专业的文化类提升课程
西方以新职业主义为核心理念的职业教育模式认为,应该把培养从事单一的、刚性的和细琐任务的工人这一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培养高技能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工人这一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4]因此,新时代的学生仅具备岗位操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潜力。在这里,文化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因此,学校可以利用晚自习或选修课时间,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文化类提升课程。如护理专业可以针对临终关怀、风俗习惯、文化心态等内容,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教材,精选教学内容,确保文化与专业有机融合,然后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服务专业的文化职业素养,满足自身审美需求和发展需要。
2.利用互联网强化学习效果
(1)线上学习是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打破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类资源,激發学习兴趣。对于求知欲不强、思维不活跃的分类招收的学生而言,以计入学分的方式,利用直播云、学习通等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程进行自学,完成规定任务,不仅可以督促他们养成自学习惯,也可以拓宽其眼界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2)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便利,设计线上线下双重互动的翻转课堂,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将学习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养成愿学、乐学的好习惯,从而提高知识转换率,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自我发展。
(二)多措并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当我们置身于浓郁的学习氛围时,就会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因此,学校应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分类招收的学生得到更多的熏陶和感染。
1.加大硬件设施投入
学校应该加大对图书馆、自习室、计算机房等自主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优美的阅读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料、流畅迅捷的电脑,都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5]此外,还可以安装朗读亭、与专业相关的VR仿真训练设备等,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以赛促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种类丰富的竞赛比拼活动。除技能大赛之外,还可以围绕职业素养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竞赛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3.举办各类讲座
讲座是大学教育里不能忽视的环节,丰富多彩的讲座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气氛、开阔学生视野、引领学生成长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自我价值感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而言,一次好的讲座,可能就会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比如听同样是分类招生考试入学的优秀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或者听励志的创业人士演讲,都可能得到不小的收获。所以,学校应该举办各类讲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性讲座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通识性讲座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4.完善奖学金制度
当代瑞典教育家鲁宾森认为人的学习动机与期待有关系。期待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个体对完成学习后所能获得的奖赏的期待;一类是对能否成功完成学习的期待。当两种期待均具有正向作用并相辅相成时,动机才会产生。[6]
因此,除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学金之外,学校还可以在分类招收的学生中设立进步奖学金,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为他们制订阶段性目标,当他们达成目标后就给予相应奖励,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正向期待,提高自主学习的意愿。
(三)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促进和指导的作用。[7]事實证明,分类招收的学生在成长环境、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上存在明显弱势,所以应该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学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学会掌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让学生在受挫时能有良好的倾诉、发泄环境,帮助其更好调整情绪,促使心理走向健康。
(四)改变考核评价方式
评价应尊重个体差异,以促使每个学生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为目标。鉴于分类招收的学生与统招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在考核评价上就不能仅以考分作为唯一标准,应依据其特点与优势,按照“降低理论知识要求,加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原则,建立多方位、多元化、多维度的考试考核体系,[8]把在校表现、技能比赛、公益活动等纳入考评范围,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让他们在正确的评价中获得肯定,增强学习信心,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梅四海.我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4.
[2]张健.职业教育的澄明与守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79.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改革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39.
[5]张仕学,李琦云,罗正琼,等.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5):130.
[6]周学梅.分类与统一招生学生的思想差异比较研究[J]. 铜陵学院院报,2017(4):128.
[7]李丹,蒋婷婷.自主招生和普通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比调查[J].才智,2018(21):32.
[8]邵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单招生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探析: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4(2):92.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