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就像一只容器,装满了躁动、不安。
生命如水,岁月无声,静静地流走于每个春秋冬夏,也悄悄偷走了我们的青春、改变了我们的容颜。而那些被偷走的青春、逝去的容颜,往往都藏在那些褪色的旧书和老照片里,翻过一页又一页,便是青春的往复再现。
如是,岁月总在期待中开始,在平淡中流逝,仿佛坠入时间的宿命循环,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似乎也经常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就像拉丁美洲魔幻写实作家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笔下《百年孤寂》(Cien a?os de soledad)讲述邦迪亚家族(Buendia)人物主角关在小屋里不停地做小金鱼然后融掉再重新做,或是不停地编织裹尸布,或是不停地洗澡、修破门窗,或是不停地钻研难以破解的羊皮纸,如此沉湎于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重复着。
现实生活远远比我们想的复杂、甚至荒谬,但也要去尝试。
多年以来,我读《百年孤寂》,起初看的是志文出版社杨耐冬的译本,后来偶然在书店陆续找到了远景出版社宋碧云翻译、以及大汉出版社较少见的蔡丰安翻译《百年的孤独》这两种版本,却无论怎样也读不惯!(由此可见“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啊)。特别是书题的命名,虽说都是从英译本《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转译而来(皆非由西班牙原文直译),但相较于远景版的《一百年的孤寂》或大汉版的《百年的孤独》,此处所云Solitude一词,我往往偏爱翻作“孤寂”更甚于“孤独”,取其前者略有沉思之意。总而言之,志文版的译名《百年孤寂》乍见之下不仅更为简洁有力,且亦多了一份秋水宜人的浅浅韵味。
回想起昔日初读此书的悸动,那段被时光偷走的岁月青春,在那个思想不自由与知识圈封闭的大环境当下,早年在坊间市面所见各种外国文学经典译作,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未获正式授权的翻印(盗版)书。比如志文版《百年孤寂》最早的封面图案,即是取自1982年英国斗牛士出版社(Picador Books)英文版平装书,之后(1984年)又被上海译文出版社“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沿用其版画风格作为封面——藏书者昵称为“版画本”(据说当年仍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院念书的莫言便是初读此一译本)。
自幼常听外祖父母讲述民间灵异故事,大学时主修法律,不久即辍学转任记者,乃至一度因投入写作而负债累累的马奎斯,在他五十五岁那年(1982)以小说《百年孤寂》斩获诺贝尔奖,无数的赞誉及盛名旋即如潮水般涌进,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文世界引发集体性的热潮,字里行间咆哮翻滚的拉美灵魂、充满乱伦与迷醉的幻想色彩,成了那一代文艺青年言必称“魔幻写实”的共鸣箴语。随之接踵而来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装帧版本,无论是译名《百年孤寂》或《百年孤独》,彼时相继出现的中文译本之多足以令人眼花缭乱。据闻马奎斯本人于1990年来访中国北京和上海期间,因随处可见当地书店未经授权即擅自出版其著作,乃愤而宣称在他有生之年决不把版权卖给这个满是盗版书籍的国家!自从1967年第一版西班牙文《百年孤寂》单行本问世以降,数十年来不知曾令多少读者为之魅惑而着迷,每个版本的推出都伴随着不同的图案设计与装帧纹理,予以呈现这一部历年经久不衰、疯狂而伟大的书。
2011年,适逢英国老牌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举办第五届“企鹅设计奖”(Penguin Design Award)年度图书封面设计大赛,即以马奎斯的《百年孤寂》为命题,开放邀集各新生代设计师、艺术设计科系的在校学生投稿参加比赛。该奖项不仅为入围者提供了价值一千英镑的奖金,还可获得在企鹅设计工作室的六周实习机会。根据评选结果,首奖得主是一名就读英国法尔茅斯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Falmouth)的年轻人Alexandra Allden,其设计概念主要以一层白色的外书衣包裹着,书衣本身使用雷射切割出镂空的装饰图样,形成了穿透性的视觉效果,颇似一般家族聚餐常见的纸桌巾,观看者可从镂空图案的缝隙中隐约窥见书封内层,用来比喻其小说主角——邦迪亚家族(Buendia)面对未来不可知的命运若隐若现,对照这漫长岁月,亦虚亦实,心却又悬浮,让人不自觉产生一种既华丽又盛满生命纹理、旁观岁月编织着百年宿命的阅读想象。
那一年(2011),恰好也是马奎斯的版权代理人终于首肯、应允将他生平多数作品授权给中国正式发行的重要日子。后来有一天,我在台北温州街“明目书社”初次看到了深赭红黑封面、线条斑斓似醇酒、带着精装本瑰丽书衣的简体字“正版”《百年孤独》,却总是感到有些相对隔阂的陌生感,甚至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于是乎,我读着原本熟悉的主人公邦迪亚变成了布恩迪亚(Buendia),温柔坚毅的易家兰变成了伊瓜兰(Iguarán),糜烂挥霍的阿克迪亚变成了阿尔卡蒂奥(Arcadio),埋首孤寂的奥良奴变成了奥雷理亚诺(Aureliano),纵情放浪的亚玛兰塔变成了阿玛兰妲(Amaranta),美丽早逝的瑞米迪娥变成了蕾梅黛丝(Remedios),故事场景的小镇马康多变成了马孔多(Macondo)。
融汇于Buendia家族系谱里的各色人等,这些似曾相识的名字,强盛的原始欲望,一再反复,重演着上一代的不幸,甚而逐渐步入毁灭,仿佛不断轮回的历史宿命。回到现实,也许Macondo什么也没发生过,如同历经白色恐怖屠杀后现在的马场町公园,老街町历史建物被拆除弭平后重建的高楼大厦,威权统治屡屡意图复辟的专制愚昧,人们很快便会遗忘,除了艺术与文学。尤当夜深人静之际,抚读这份日益衰败的孤独,确似有别样的味道。
生命如水,岁月无声,静静地流走于每个春秋冬夏,也悄悄偷走了我们的青春、改变了我们的容颜。而那些被偷走的青春、逝去的容颜,往往都藏在那些褪色的旧书和老照片里,翻过一页又一页,便是青春的往复再现。
如是,岁月总在期待中开始,在平淡中流逝,仿佛坠入时间的宿命循环,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似乎也经常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就像拉丁美洲魔幻写实作家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笔下《百年孤寂》(Cien a?os de soledad)讲述邦迪亚家族(Buendia)人物主角关在小屋里不停地做小金鱼然后融掉再重新做,或是不停地编织裹尸布,或是不停地洗澡、修破门窗,或是不停地钻研难以破解的羊皮纸,如此沉湎于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重复着。
现实生活远远比我们想的复杂、甚至荒谬,但也要去尝试。
多年以来,我读《百年孤寂》,起初看的是志文出版社杨耐冬的译本,后来偶然在书店陆续找到了远景出版社宋碧云翻译、以及大汉出版社较少见的蔡丰安翻译《百年的孤独》这两种版本,却无论怎样也读不惯!(由此可见“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啊)。特别是书题的命名,虽说都是从英译本《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转译而来(皆非由西班牙原文直译),但相较于远景版的《一百年的孤寂》或大汉版的《百年的孤独》,此处所云Solitude一词,我往往偏爱翻作“孤寂”更甚于“孤独”,取其前者略有沉思之意。总而言之,志文版的译名《百年孤寂》乍见之下不仅更为简洁有力,且亦多了一份秋水宜人的浅浅韵味。
回想起昔日初读此书的悸动,那段被时光偷走的岁月青春,在那个思想不自由与知识圈封闭的大环境当下,早年在坊间市面所见各种外国文学经典译作,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未获正式授权的翻印(盗版)书。比如志文版《百年孤寂》最早的封面图案,即是取自1982年英国斗牛士出版社(Picador Books)英文版平装书,之后(1984年)又被上海译文出版社“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沿用其版画风格作为封面——藏书者昵称为“版画本”(据说当年仍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院念书的莫言便是初读此一译本)。
自幼常听外祖父母讲述民间灵异故事,大学时主修法律,不久即辍学转任记者,乃至一度因投入写作而负债累累的马奎斯,在他五十五岁那年(1982)以小说《百年孤寂》斩获诺贝尔奖,无数的赞誉及盛名旋即如潮水般涌进,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文世界引发集体性的热潮,字里行间咆哮翻滚的拉美灵魂、充满乱伦与迷醉的幻想色彩,成了那一代文艺青年言必称“魔幻写实”的共鸣箴语。随之接踵而来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装帧版本,无论是译名《百年孤寂》或《百年孤独》,彼时相继出现的中文译本之多足以令人眼花缭乱。据闻马奎斯本人于1990年来访中国北京和上海期间,因随处可见当地书店未经授权即擅自出版其著作,乃愤而宣称在他有生之年决不把版权卖给这个满是盗版书籍的国家!自从1967年第一版西班牙文《百年孤寂》单行本问世以降,数十年来不知曾令多少读者为之魅惑而着迷,每个版本的推出都伴随着不同的图案设计与装帧纹理,予以呈现这一部历年经久不衰、疯狂而伟大的书。
2011年,适逢英国老牌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举办第五届“企鹅设计奖”(Penguin Design Award)年度图书封面设计大赛,即以马奎斯的《百年孤寂》为命题,开放邀集各新生代设计师、艺术设计科系的在校学生投稿参加比赛。该奖项不仅为入围者提供了价值一千英镑的奖金,还可获得在企鹅设计工作室的六周实习机会。根据评选结果,首奖得主是一名就读英国法尔茅斯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Falmouth)的年轻人Alexandra Allden,其设计概念主要以一层白色的外书衣包裹着,书衣本身使用雷射切割出镂空的装饰图样,形成了穿透性的视觉效果,颇似一般家族聚餐常见的纸桌巾,观看者可从镂空图案的缝隙中隐约窥见书封内层,用来比喻其小说主角——邦迪亚家族(Buendia)面对未来不可知的命运若隐若现,对照这漫长岁月,亦虚亦实,心却又悬浮,让人不自觉产生一种既华丽又盛满生命纹理、旁观岁月编织着百年宿命的阅读想象。
那一年(2011),恰好也是马奎斯的版权代理人终于首肯、应允将他生平多数作品授权给中国正式发行的重要日子。后来有一天,我在台北温州街“明目书社”初次看到了深赭红黑封面、线条斑斓似醇酒、带着精装本瑰丽书衣的简体字“正版”《百年孤独》,却总是感到有些相对隔阂的陌生感,甚至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于是乎,我读着原本熟悉的主人公邦迪亚变成了布恩迪亚(Buendia),温柔坚毅的易家兰变成了伊瓜兰(Iguarán),糜烂挥霍的阿克迪亚变成了阿尔卡蒂奥(Arcadio),埋首孤寂的奥良奴变成了奥雷理亚诺(Aureliano),纵情放浪的亚玛兰塔变成了阿玛兰妲(Amaranta),美丽早逝的瑞米迪娥变成了蕾梅黛丝(Remedios),故事场景的小镇马康多变成了马孔多(Macondo)。
融汇于Buendia家族系谱里的各色人等,这些似曾相识的名字,强盛的原始欲望,一再反复,重演着上一代的不幸,甚而逐渐步入毁灭,仿佛不断轮回的历史宿命。回到现实,也许Macondo什么也没发生过,如同历经白色恐怖屠杀后现在的马场町公园,老街町历史建物被拆除弭平后重建的高楼大厦,威权统治屡屡意图复辟的专制愚昧,人们很快便会遗忘,除了艺术与文学。尤当夜深人静之际,抚读这份日益衰败的孤独,确似有别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