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一场,终是一程断舍离

来源 :女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o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断离孩子不易


  9月份,好友晚霞姐的儿子上了寄宿制高中,晚霞姐的生活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她突然严重不适应。
  这些年,晚霞姐全职在家陪着儿子成长,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辅导儿子的学习。每天都围着孩子打转。孩子猛然离开她,她一下子不知道做什么好了。她不敢闲下来,爱人去上班后,她坐在空荡无声的屋里,就是种折磨。
  于是,她就天天往外跑,往人多热闹的地方跑。跑菜市场买菜;逛商场购物;转公园观景……在儿子住校后的两三个月,我天天见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自己的行踪。今天跑到一个地方,明天又跑到另一个地方拍照“打卡”。
  开始我还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点赞、评论两句玩笑话。后来我连个赞都不忍心点了。因为我知道,她是利用行走,利用购物或溜圈,来填补跟儿子分离后的空虚和不适感。
  正如晚霞姐在电话里跟我说的:“我发现不是儿子离不开我,而是我更离不开儿子。这些年我为他奔波忙碌,突然间,他不需要我了!我觉得自己一下子成了一个没用的人……”听得我差点儿哭了。

孩子断离父母更难


  父母断离孩子不容易,相比之下,孩子断离父母更艰难。仍然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早上送她去幼儿园,对她来说都是一场痛苦的分离。
  从早上叫她起床就开始闹情绪,一想到要去上幼儿园,她就哼哼唧唧不高兴。嘴里喊着:“我不想去幼儿园,我想跟妈妈在一起。”
  那段时间她变得特别粘人,吃饭也偎在我身上。我能理解,对于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女儿来说,她正被分离焦虑折磨着。所以每天我都尽量多抱抱她。有时送她去上学的路上也抱她一会儿或背她几步。
  每次把她送到幼儿园,我要离开时,女儿的分离焦虑达到了高潮,很多次她都紧紧拉着我的手不松开。当我强行一根根掰开女儿的手指,当老师从我身边近乎强行抱走女儿时,我这当娘的心真都快碎了。
  有时恨不能想:干脆不让她上幼儿园了,干吗让她受这种分离折磨?但也只是想想,我知道她早晚是要学着离开我,去独立应付生活的。
  女儿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适应离开妈妈的幼儿园生活。后来她提出把我和她的一张合影带到幼儿园,放在枕头下面。女儿说午睡想我时,就拿出来看看照片上的妈妈。
  每次想到这我就想哭又想笑。哭的是孩子跟妈妈分离是多么可怜;笑的是女儿终究学会了坚强地面对与妈妈分离。

亲子一场,是一程早有“预谋”的断、舍、离


  【断】
  从孩子出生伊始,父母就在全方位地照顾孩子的吃穿住用行。可以说,再没有一种照顾,比父母照顾孩子更周到细致。
  但是随着孩子一年年长大,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照顾应该是在逐渐减少的。比如,孩子该自己吃饭了,就断掉喂饭;孩子会穿衣了,就断掉帮忙穿衣;孩子能自己收拾东西,就断掉父母的代劳……父母只有及时断掉帮助,孩子才能及早断掉对父母的种种依赖。
  有一次毕淑敏的儿子感冒了。她问儿子:“你生病了怎么办?”他脱口而出:“找妈妈啊。”
  “假如妈妈不在呢?”“找爸爸啊!”
  “爸爸也不在呢?”“那我就先忍着,等你们回来。”
  看看,这就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之心。有事就想到:找父母。毕淑敏为了断掉儿子的依赖思维,就让儿子自己去看了一次病。结果他也做到了。
  父母及早断掉对孩子的照顾和帮助,孩子才能断掉“有事找父母”的依赖心理,才会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舍】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不舍,恐怕就是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吧。看到孩子吃苦,父母心疼得受不了。其实,孩子还是要从小学着吃点苦的。儿时吃得了小苦,长大才能吃得起大苦。毕竟谁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邻居婉儿妈就是个舍得让孩子吃苦的智慧妈咪。由于她上班的地方远,经常中午不回家,她很早就教会了婉儿做饭、加热饭。婉儿和弟弟中午经常是自己吃饭,自己午睡,自己上学。
  有一天中午,婉兒妈让我帮忙去她家看看姐弟俩,他们的电话打不通。我去到一问,原来是电话手表没电了,姐弟俩已经午睡醒,正收拾东西去上学。婉儿上小学,弟弟上学前班。婉儿老练地给她和弟弟各装了杯水,两人穿好衣服,收拾好书包,前后不超过五分钟就出门了。两人走着去上学,婉儿还要负责把弟弟带到马路对面的学前班。
  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孩子的自理能力更强。孩子吃过的苦头,都会成为他成长路上财富。
  【离】
  我们常觉得孩子离不开父母,其实只要给孩子机会去锻炼,你会发现,孩子的能力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中的小丑鱼爸爸马林,像极了我们很多父母,不敢让孩子离开身边。即使送儿子尼莫去上学,也逗留很久不放心离去,跟老师各种交待:“他的鳍很小,游泳不方便,我一般十分钟让他休息一下……”
  没想到一次意外,尼莫被人类抓走,完全离开了爸爸的庇护。马林快担心疯了,一路寻找儿子。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离开爸爸的尼莫却展现出了他聪明、独立的一面,最终力尽艰难,他勇敢返回大海,跟爸爸团聚。
  通过这次断离,马林终于对儿子刮目相看,放心地对儿子说出了一句:“我知道你能!”之前他总是说儿子这不行那不行。
  适当让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和庇护,让孩子自己去独当生活和学习的一面,才更能激发孩子的自身潜能。也让孩子知道他自己有多棒!
  孩子有多独立,父母就有多放心。
  亲子一场,就是一程父母早有“预谋”的断、舍、离。当断则断,及时放手;当狠心则狠心,舍得让孩子吃苦;当分离则分离,给孩子施展身手的机会。
  而不是说一直把孩子攥在手里,等他长大了突然一下子放手。那样的话,父母和孩子都会不适应。从小一点点放手,给孩子和自己一个断舍离的缓冲期。这样的放手,父母更放心,孩子更有自信心。
其他文献
张爱玲+苏青+炎樱  张爱玲与苏青曾经好到可以换穿衣服,可始终未能好过张爱玲与炎樱的关系。原因是男人:胡兰成在与张爱玲交往前,与苏青交往密切。张与胡好上后,有一晚张到苏青家串门,撞见胡正在苏家,醋意顿生。而在这件事情上,炎樱态度明朗:决不抢闺蜜的男人。  不过,再铁的友情也会生变。当年张爱玲离港赴美,人生低迷,炎樱却赚钱和恋爱都运势高涨,两人自然疏离。1960年炎樱结婚从纽约寄来请帖,张爱玲给新闺
期刊
英文有句话叫“Sisterhood is Power”,意思是“姐妹情就是力量”,这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  今年的热门剧集《东城梦魇》中,凯特·温丝莱特扮演中年离异的小镇警探梅尔,身材走形,面色粗粝,潦倒,讲粗口,抽电子烟续命,心有丧子之痛未平复。小镇发生年轻单身母亲艾琳裸死溪边的命案后,梅尔受命展开调查,而在那之前,她负责调查年轻女孩凯蒂失踪案已届一年却毫无进展,凯蒂的母亲黛恩原是梅尔的闺
期刊
醒目的色彩是夏季的標志,  糖果般的配饰吸睛百搭,  让你的夏天活力四射!
期刊
弟媳经常向女儿讲述她小时候在娘家未出嫁时,爸妈不疼她,任她自生自灭的往事。弄得小侄女从小到大对外公外婆意见很大,逢年过节,宁愿自己在家吃泡面,也不肯去外公外婆家做客。  一次,外公当着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的面,恨铁不成钢地嘲讽她和她妈:你长大了千万别像你妈一样。小侄女立刻不高兴了,和外公争执起来:“哪儿有当爸的这么说自己女儿的,我妈哪儿不好?”  我开导刚满18周岁的小侄女:“你已经成年了,不能偏听
期刊
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陌生人。  有人做过一个粗略的估算:  如果“遇到”指相遇并粗浅认识,那么,以你见到这个人觉得有印象这个最低标准为底线,假设你每天认识10个陌生人,到你80岁的时候,你总共会认识29.2万个人。  在这29.2万陌生人中,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  你与他、她、他们在时空中交会,你们之间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各自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陌生人来去匆匆。  很多人,很多事,不过是漫长生命
期刊
娱乐圈从来不乏新闻。前阵子的爆款基本上可以归为一个关键词:男女关系。先是吴亦凡,然后霍尊,再是钱枫,捎带手的还有圈外某著名公司的非著名高管。到如今,有的折戟沉沙,有的退出江湖,有的风浪未歇,一地鸡毛。  在吃瓜群众看来,娱乐圈或什么大码头发生这些事儿,按说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甚至还有个别群众在网上提醒我们,“圈”是一个多音字。这固然愤激,但也有脉络可循不是吗。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却注意到另外的问题
期刊
2015年11月16日,这是我后半生再也不会忘记的日子。  这一天,我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51岁。  早上九点,我接到嫂子的电话,她在电话哭:“妹,快来家里,你哥不行了……”那个瞬间,我本能地抗拒,嫂子挂断电话后我还嘀咕:“什么不行了,这么大个人,话都不会讲。”  但瞬间,巨大的恐惧将我席卷了,我的全身都抖了起来,车也发动不了。我放棄了开车,失魂一样地往外面冲去,叫了一辆车,好不容易才说清楚我
期刊
刘中林想给杨芳琳一个想不到,也没打个电话,就从北京飞到了深圳。打的来到杨芳琳租住的单身公寓,门却紧闭着,一敲再敲,敲不开,手机也关掉了。  刘中林抬头看了看北京难得一见的白云,点上了一支烟,看值班室的保安不时瞄着他,一笑,也给了保安一支烟,顺便借了半截粉笔头,在杨芳琳的门上大书三个字:“我来了。”  单身公寓旁边是一家宾馆,刘中林住了进去。给深圳的老友打了一通电话,嘻嘻哈哈一阵,约定了晚上的饭局。
期刊
去年10月底,我在出差途中接到表弟的微信说“姑父心脏病发住院”,赶紧改机票匆匆往老家赶。  母亲已经去世了。父亲这些年一直独居,我多次邀他来深圳与我们同住,他却只肯偶尔来小住一段。老人家退休后身体尚健,不愿请保姆嫌“碍手碍脚”,他自己买菜、做饭、跑步、练书法自得其乐,一句话,过得挺好。  现在这一生病,这老头只怕是没法儿“过得挺好”了。  那天我心急如焚从机场打车赶到医院,找到病房推门进去,看见父
期刊
瞿独伊100岁了。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她,在2021年获得了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颁奖词是这样介绍她的:“她是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唯一的女儿。她曾担任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开国大典上,她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讲话……”  这样一位流淌着红色血脉、功绩卓著的女党员,却一生低调,绝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