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探讨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oSapir)曾经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映象,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文化因素深深蕴藏在各民族的语言当中。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而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语言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国家之间、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有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而习语则是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象生动的、固定的句子或短语,人们既不能随意改变其结构,又不能望文生义,它们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已经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认可。习语与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英汉习语也不例外。
  
  1 生存环境的差异带来的影响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中国人说“道路畅通无阻”,可英国人却说“The coast is clear”;中国人说“进退维谷”,英国人则说“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sea”。
  
  2 地理环境差异对习语也有重大影响
  
  中国属大陆性气候,在汉语的文化氛围里,东风往往用来代指春天的风,对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无力百花残”,咱们中国人都能理解其内涵;对于英国人来说,那就比较困难了。英国属海洋性气候,东风只能是从欧洲大陆带来的干燥寒冷气流,西风才是从海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风,有点像我们所说的东风,因而有雪莱笔下的佳作:《西风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正是对春的讴歌。汉语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3 一些习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汉语里随之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同佛教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原是佛教改恶从善的话;“五体投地”,指得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这是佛教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汉语里还有些来自道家的习语:“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等。
  封建时代的西方国家,人们都信奉基督教,相信有上帝、天堂、魔鬼、地狱,所以遗留下来许多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习语。作为基督教朝拜地方的教堂,除了一些与圣祭有关的摆设外,教堂里的神职人员在膳食方面一般来说不会有丰富的享受,所以就有了“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一贫如洗)这一习语。欧洲中世纪教权统治时代,天主教会在举行逐出教会的仪式终了时,主持者吩咐“Bell,book and candle”(收起圣经,熄灭蜡烛,鸣起钟来),这一习语成了开除教籍的象征。在《圣经》里,Cain由于嫉妒上帝接受了弟弟Abel的供奉而拒绝了自己的,就杀了其弟弟,后人就用The murder of Abel来比喻同室操戈,骨肉相残。这个典故与中国人所熟知的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异曲同工之妙。《圣经》里人物Judas(犹大)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为了一袋金币出卖了耶稣,而出卖的暗号竟是一个吻,因而有了“a Judaskiss”(看上去对人有好处,实则是有毁灭性的行为)这一习语。源于宗教的习语还有“go to hell”(见鬼去吧),“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wash ones hands of ”(洗手不干),“The Day of Judgment”(末日审判)另外,由《圣经》而产生的谚语、习语、成语也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如:“ olive branch” 橄榄枝(和平的象征),“scapegoat” 替罪羊(代人受过的人),“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谚语),指的是上帝向摩西发布的惩处暴力行为的法则。
  
  4 文学典故给各民族习语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出自中国古典文学的习语有:“老骥伏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志》。 “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的《后赤壁赋》等。英语中与文学典故有关的习语也不少。源出《伊索寓言》的“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源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an Uncle Tom”(汤姆叔叔,指逆来顺受的人,尤其是黑人);源出《威尼斯商人》的“a pound of flesh”(合法但极不合理的要求);源出《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商人的故事》中的“to have January chicks”(老年得子);源出美国作家华盛顿o 欧文所著《见闻札记》中的人物Rip Van Winkle(表示“落伍的人”);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hoist with ones own”(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出自罗马诗人兼讽刺文学家贺拉斯“Homer sometimes nods”(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论诗》中的一句话:sometimes even the good Homer falls asleep (伟人有时候也会出错)。
  
  5 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的习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 、“名落孙山” 、“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于《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弱点) ,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桀骜不逊的英雄。除脚后跟外,全身刀枪不入。但因脚后跟这一弱点被发现,被最终击败。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由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之战中遇到惨败而来。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6 不同文化对于动、植物有关的习语的影响
  
  社会物质、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感受、体验现实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对动、植物的爱好有许多不同,这些不同导致成语、谚语、习语的不同。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把龙(dragon)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传统象征。龙代表帝王,凤代表后妃,毫无贬义。时至今日,这两种传说中的动物仍偶尔在传统的中国图案中出现。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常说家长“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
  西方人却认为 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在一些描写圣徒和英雄的传说中讲到和龙这种怪物作斗争的事迹,多以怪物被杀为结局。最有名的也许是公元700年左右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关于贝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诗中主人公贝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伦代尔后,与恶龙搏斗,两者同归于尽。这也是为什么“亚洲四小龙”应译为“four tigers”而不能译为“four dragons”。
   西方人特别喜欢宠物,因此狗与猫是西方人在有关动物的成语中,出现频率比较多”,如:“cat and dog life ”( 经常吵闹的生活);“dress like a dog′s dinner”( 穿着极其讲究);“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中国人也喜欢狗,但狗在汉成语中往往是贬义的,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尾续貂、狗急跳墙、狗拿耗子、狐群狗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
  不同的生存环境使人们对动、植物的喜好有所不同。如海燕在汉语言文学中,多描述或喻为:搏击长空,在狂风恶浪中奋勇拼博的一种形象。而在西方人眼里,海燕却预示着灾难、暴力纠纷。在牛津词典中解释为“ a person whose coming causes (e.g. social or industrial) unrest”.(造成不安的人)。猫头鹰中国俗称“夜猫子”,它意味着灾难、死亡,而西方人却把它看作智慧的象征。
  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象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表明讲英语的人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禽兽间的争端要猫头鹰来裁判,紧急关头找猫头鹰求教。有时人们认为猫头鹰不实际,有点蠢,但基本上是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看法不同,有些人很迷信,怕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要倒霉。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鹰。
   汉文化中对松、竹、梅的评价特别高,所以才有许多关于它们的成语。例:青梅竹马、雨后春笋、松鹤延年、胸有成竹、梅妻鹤子、罄竹难书、踏雪寻梅等。而西方大多数人喜欢玫瑰花,在历史上有著名的“the Wars of the Roses”(红白玫瑰之战);“roses all the way”(凡事顺利);如果说一切并非尽如人意也用rose,如 “be not all roses”。相爱的恋人表达爱情,通常献上一束红玫瑰。
  
  7 思维的共性
  
  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的思维毕竟有着共同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是相通的。因此,在英汉原语言中总能看到一些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基本相同的习语。如英语的“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和汉语的“赴汤蹈火”,“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和“一只耳进,另一只耳出”,“merry meet ,merry part”和“好聚好散”,“burn ones boats”和“破釜沉舟”,“Walls have ears”和“隔墙有耳”。
  英汉文化在一定范围内也在相互渗透。汉语习语“丢脸”形象生动,被英美人士借用到英语里,这样英语里就有了“lose face”这种表达法。毛泽东关于“纸老虎”一说问世后,被直译成“paper tiger,在世界上也很流行,久而久之便成了英语中固定的习语。如“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cold war”(冷战),“show ones cards”(摊牌),“crocodiles tears”(鳄鱼的眼泪),“to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save ones face”(挽回面子),“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
  从以上的诸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能充分的体现民族文化,习语的文化特征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量的习语都表现出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内涵。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汉习语时,要敏感地意识到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出错,因为文化错误往往比语言错误更严重。
  
  参考文献
  ⑴ 《圣经》中的“创世纪”第8章11节
  ⑵ 《圣经》中的“利末记”(16章8节)
  ⑶ 《旧约·出埃及记》
  ⑷ 张培基.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⑸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收稿日期:2007-12-28
其他文献
当前,水泥产能过剩给国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尤为严重。行业内恶性竞争不断,水泥价格屡创新低,企业利润不断下滑。一夜之间,水泥“黄金十年”的好景荡然无存。行业市场未来怎样
中益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益能")自创业伊始十六年间,始终专注于通用性高效蓄热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经营,致力于清洁能源代替和综合能效改进。近日,本刊记者来到了中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介绍,根据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今年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他建议,在绿色生产方面,当前应构建科技含量高、资
本刊讯享誉“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在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抢抓国家和贵州省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政策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茶园发展规模,在
口语交际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交往中训练出来的。加强口语交际能力,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口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项目融资开始出现在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项目中,这些项目以产品或未来销售收益作为债务担保进行融资。随后项目融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推广,并广泛运
采用毛细管流变仪考察了温度、剪切速率、预热时间对聚乳酸(PLA)、聚丙烯(PP)、低密度聚乙烯(LDPE)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LA属切力变稀流体,在210℃时的非牛顿指数为0.68,而该温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银行业也告别四大国有银行一枝独大的垄断时代,各银行在针对银行主营业务信贷业务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曾经落后的管理模式
阐述了Bluesign标准的基本环保理念,以及对纺织产业链的环保对策建立内容。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环保法规,并结合企业自身的产品特殊性,建立和选择适应环保法规的策略;注重涉
本论文介绍和分析了目前热管理研究的现状和我公司热管理仿真和试验的开展情况,结合仿真要求和整车匹配需求,对我公司的热管理试验技术提出发展和改进目标,并对改进情况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