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既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那么,“如何立足于学校本位。从管理的角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了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立足于学校实践,通过“发展教师的思想”这一角度探讨此话题。
一、民主管理,让教师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学校组织的研讨活动中,我们常常身处这样两种有代表性的不同境地。
案例一:听完一节课后。分管教导坐在主席台前主持评课。鼓动下面教师发表见解。稍候一会儿,见没人主动发言,就请一名骨干教师和一位教研组长率先到台前发言。两位发言结束后,主持人鼓励大家继续发言,而下面的教师或是埋头看自己的记录,或是与其他教师相视而笑。大家都避免自己的目光与主持人相遇。现场的氛围是沉闷的。即使主持人点名发言,年轻教师也会十分紧张而又十分谦虚地以“还没想好”或“自己的想法已经被说过”类似的话语婉言推辞,令活动处于难以向前发展的尴尬境地。
案例二:教师围坐一圈。主持人抛出一个“扣分”引发的身边故事,激起大家思考“扣分的背后”这一话题。教师纷纷热烈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不断碰撞,形成争论或达成共识。其间有思考与表达,有争执与附和,有欢声与笑语,有焦虑与叹息。教师们脸上洋溢的是放松的情绪、是思考的凝重、是恍然大悟的释然、是尽情表达的执着。
以上两种现象。都是围绕某一议题展开讨论交流,但从活动状态看,案例一遭遇的是冷却的尴尬,教师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即使那两位先发言者,其实也是主持人出于对这种境地的预见,事先约定的。两位早就在听课前,就针对执教者的教案,写了几点评课意见,以至能从容发言。但细细品味。其观点都是立足于评教师,评教学预设,而非切中肯綮地抓住学生,透视生成;案例二则形成了浓郁的研讨氛围,围绕“扣分”这一教育现象。展开了激烈而有创见的讨论,教师始终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根本无需主持人的鼓动。
透视这两种现象。我们能发现,不同的氛围,不同的组织方式,所折射出的不同管理理念,使教师呈现了不同的参与状态。
案例一,主持人坐在主席台上,其他教师坐在下边;没给多少时间思考,主持人请有准备的走上主席台先发言。这表征了主持人与教师之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上与下之间的层级关系,这种关系中的思想传递,是“发送——接收”式的单向传播,教师是被动的接收者。即使主持人想方设法鼓动教师说出自己的思想,但由于其组织方式已经暗含着一人发布多人为受众的形式,事实上,从进入活动室的那一刻起,广大教师就已经得到了“接受”的暗示。再加上有准备者的发言质量较高,给其他教师形成了很大压力,以致不愿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
案例二,大家围桌而坐,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主持人现场抛出大家都颇有感受的话题,让大家畅所欲言。折射着的虽然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被管理者已经有了话语权,相互之间有了交流,就不再是一种上与下、施与受的关系。而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思想传递,已经从单向传播走向了双向对话、多极交流。这种氛围,让教师没有思想负担,毫无顾虑,以至于积极主动地参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学校民主管理,是教师愿意表达自己思想的前提。民主管理,就要营造开放、平等、悦纳的管理氛围。唯有开放,才能海纳百川。唯有平等,才能实现民主,才能与教师一起分享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唯有悦纳的情怀,才能诞生宽容、接纳、支持的氛围,才能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才能让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创设情境,让教师能够诞生自己的思想
如同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一样,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学校成为积极主动的引领者、指导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思想)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而,创设各种情境,为教师提供诞生自己思想的机会,就成为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的各种校本培训形式,都是为激发教师诞生思想而创设的各种情境。校本培训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方法,使其富有情趣,能使参训者保持兴趣与敏感,从而产生自己的思想。不管是哪种形式,校本培训都要立足于学校和教学需要,注重教师对实践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才易于激发教师思考并诞生思想。
案例三:和蜗牛一起走
一次参加区骨干教师“高层论坛”。聆听教学专家的讲座、点评时。关于一句话该怎么说。几位专家不断加以诠释、修改。觉得很有意思,值得揣摩。
专家一在谈到教育需要等待时。打了个比方,认为要把学生成长看做是蜗牛爬行,教师要有耐性,要“牵着蜗牛一起走”。
专家二修正说,不能“牵”,要“跟着蜗牛一起走”。
专家三再次修正说。不能“牵”。也不能“跟”,要“和蜗牛手拉手一起走,而且要像夫妻般恩恩爱爱地”。
听着专家的话,会场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大家被专家诙谐有趣的比喻吸引了。这些话深深地锲入了我的心头。
感叹于专家的睿智之余,我细细品味着他们的话。
当专家一第一次打这个比方时,我也没有多想,只是觉得挺有道理——教育,需要等待!学生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领,“牵着蜗牛一起走”,这是一种领跑式的教育。
当专家二改“牵”为“跟”时,我忽然领悟,的确不能“牵”呀。一牵,势必又以教师为中心了,打乱了蜗牛原有的节奏,有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之嫌。“跟”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正视其成长规律,以学生为发展主体。同样是教育需要等待。但这种说法更贴切。
当专家三再次修正要“和蜗牛手拉手一起走”时,我又顿悟:“牵”字体现着唯师论,“跟”字又体现着唯生论,而教育中的师生孰轻孰重,倾向于哪一方都有失偏颇,只有“和蜗牛手拉手一起走”时,才真正体现着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尤其是那个“要像夫妻般恩恩爱爱”的状态描述。更是表达了师生间融洽和谐的关系,互学共进的理想成长境界。
反复揣摩专家的话,其实,又都不无道理。专家三的话,遵循的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引领教师去追寻理想的教育境界;专家一的话,启迪我们为师者要做一个知识、思想、素养的先行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开启人生幸福之门:专家二告诉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正视学生的现实来因材施教。
不管哪一种说法,我想,专家的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阐述:教育,需要等待!让我们和蜗牛一起走!
这一案例,揭示了“高层论坛”这一培训活动,将笔者引入的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细腻地展示了其不断质疑、比较、品味、思考的过程,并且最终 获得了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等待!让我们和蜗牛一起走!这并不是笔者首创,但对于笔者,这是属于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原有的思想之原萌出的又一棵小草。对于笔者,这就是最精彩的观念,最深刻的思想,这就是成长,这就是专业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像这样,昭示着教师因投入情境而诞生自己思想的案例真是太多了。事实证明,积极构想,努力创设情境,让教师能够诞生自己的思想。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而,学校管理应该基于学校现实,结合各种各样的实践问题。因势利导地创设各种情境,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教师思考并促使其诞生自己的思想。
三、倾听解释,积极理解教师的思想
对于教师表达的思想,真诚倾听,积极理解,给予及时的回应,让教师对自己的思想投入更大的关注。并继续思考直至产生更深入或是另外的更有意义的思想。这是学校管理者该努力的一个环节。这种努力,一方面是管理者直接去做,另一方面是引领教师建立合作团队,让同伴教师去投入其中,互相交流沟通。
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努力,始终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核心方式,那就是促进教师之间的多途径、多角度的“合作”。如果教师的思想对于自己或者只对于教师本人具有创见性,是有意义的,合作者的倾听解释,就给了教师莫大的鼓舞,给了教师可贵的自信,让其对自己的思想有了肯定的认识,能有效强化其思想;如果教师的思想在具体情境中看来暂时无意义,或者甚至是错误的,合作者更有必要耐心倾听,让教师充分阐释自己的思想。袒露自己的思考方式。“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最好方式并非试图去铲除它们,用其他的思想与情感取而代之,而应该尽量理解他的思想与情感并由此入手。”“大多数学习都发生在阐释之中”。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达克沃斯女士独到的见解。给予我们无尽的启迪:真诚地关注教师,虔诚地倾听教师解释,努力进入教师的思想并积极理解教师的思想所创造的意义。是管理者“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真正体现。
让我们来关注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四:把它倒过来
在我们的连廊里,摆着几个显眼的书架。常常有学生和老师来此翻阅书籍。
一次见到有本杂志躺在地上,于是我将它捡起放上去。谁知,还没等转身,它又掉下来了,原来是调皮的风在捣蛋。只好再放一遍。压一下边角,谁知等折回来再次经过时,发现又在地上了。于是站一边看。发现是风在一页一页地翻,等翻多了,就“啪”地掉下来。忽然想到了办法:将杂志倒过来放,使有订书钉的那一边正好对着风口,这样一来,风就吹不动它了。
看着变得乖乖的杂志,我忽然有了一点想法:解决一个问题,原来可以这么简单,把它倒过来就行了。那么,我们很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倒过来的方法试一试呢?
反其道而行,可以吗?
这是发布在校园网上的一篇教师网志,记录了教师的随遇随想。不多久,就有教师在其网志后面回复。杨老师赞赏道:“好聪明啊!你总是那么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吕老师鼓励说:“有时换一种思维方式带来的是海阔天空啊!”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思想诞生于生活细节中——把杂志倒过来放置。使其不再被风吹下来。在最后写下了自己的一点思考——我们很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倒过来的方法试一试呢?这只是其思想之草的萌芽,没有经过刻意的缜密思考,但其乐意记录。愿意在学校构建的交流平台上发表讲述,于是,得到了同伴教师的回应,让其获得了自信,也获得了继续深入思考的鼓励。
四、引导激励,让教师的思想在反思与实践中提升。
让我们继续关注上面这个案例吧。后来。我们又读到了该教师撰写的另一篇网志。
案例五:把它倒过来(续篇)
自从上次写了那篇《把它倒过来》,有老师给我回复,给予我鼓励,也有老师跟我探讨,并给了我启迪。最近,我真的发现了它焕发出的神奇力量。
东最近连着几次没好好完成作业,我决定找他谈谈。并尝试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把它倒过来”的方法。
我先让他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最近哪几次作业没做。他老老实实地写了下来:1、星期一。练笔没写;2、星期三,练习册少做了;3、星期四,阅读短文没做。写下这三点,他停下笔,说:“老师,我保证以后不逃作业了。”我知道,他是在程式化地应付呢。好让我早点放他回教室。
我摇了摇头。他低下头不再吭声。等待我对他的教训。我提起笔。在他的三点后面,添上了“4”“5”。
他惊讶地望着我,着急地说:“老师,最近只有这三次。没有了,真的没有了。”我抚着他的肩膀:“别着急。老师知道这三点后面没有了,也相信你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东抿了一下嘴唇,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对于你来说,以前,逃作业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老师知道你很讨厌它,也想甩掉它。但有时候,坏习惯会牢牢地抓住你,只要你一不留心,它就会乘虚而入。又钻到你身上。”
东愣愣地看着我。眼神中分明写满了“为什么”。
停了一下。我又继续说:“老师相信。你有决心与这个坏习惯断交。但老师还是允许你有时候会一不小心让坏习惯钻了空子。就给你写上这个‘4’和‘5’吧。有了它们,到时你就自己往下添。提醒自己。但那时老师肯定一点不会责怪你,因为这是我允许的。”他更惊讶了,眸子里闪耀着晶亮的光芒。
“老师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完全战胜它。不再需要我给你往下添数字。孩子。认真想一下。你希望老师给你往下再多添几个数字?”他哽咽了。咬了咬嘴唇,认真地说:“不,老师,不要再添了。”说完,泪珠滚出了眼眶。我轻轻为他抹去了泪水。
一个星期来,他再没逃过作业。
读着这个案例,我们无法抑制心头的激动。这就是教师的思想,这就是教师的思想创造的美妙的实践境界,这就是教师的思想萌芽在得到温润滋养后继续深入而衍生出的更精彩的思想。而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发展,是在得到同伴教师的“回复”、“鼓励”、共同“探讨”、给予“启迪”后产生的。这不也揭示了学校管理不可忽视的一环吗?给教师的思想以赏识、激励、引领,让其进一步反思,在实践中检验。促进其思想的不断深入。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教师的思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管理立足校本。民主管理,创设情境,就能让教师愿意并诞生自己的思想,在得到关注,倾听解释并激励引领下,其思想就能得到发展,并走向深入。
一、民主管理,让教师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学校组织的研讨活动中,我们常常身处这样两种有代表性的不同境地。
案例一:听完一节课后。分管教导坐在主席台前主持评课。鼓动下面教师发表见解。稍候一会儿,见没人主动发言,就请一名骨干教师和一位教研组长率先到台前发言。两位发言结束后,主持人鼓励大家继续发言,而下面的教师或是埋头看自己的记录,或是与其他教师相视而笑。大家都避免自己的目光与主持人相遇。现场的氛围是沉闷的。即使主持人点名发言,年轻教师也会十分紧张而又十分谦虚地以“还没想好”或“自己的想法已经被说过”类似的话语婉言推辞,令活动处于难以向前发展的尴尬境地。
案例二:教师围坐一圈。主持人抛出一个“扣分”引发的身边故事,激起大家思考“扣分的背后”这一话题。教师纷纷热烈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不断碰撞,形成争论或达成共识。其间有思考与表达,有争执与附和,有欢声与笑语,有焦虑与叹息。教师们脸上洋溢的是放松的情绪、是思考的凝重、是恍然大悟的释然、是尽情表达的执着。
以上两种现象。都是围绕某一议题展开讨论交流,但从活动状态看,案例一遭遇的是冷却的尴尬,教师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即使那两位先发言者,其实也是主持人出于对这种境地的预见,事先约定的。两位早就在听课前,就针对执教者的教案,写了几点评课意见,以至能从容发言。但细细品味。其观点都是立足于评教师,评教学预设,而非切中肯綮地抓住学生,透视生成;案例二则形成了浓郁的研讨氛围,围绕“扣分”这一教育现象。展开了激烈而有创见的讨论,教师始终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根本无需主持人的鼓动。
透视这两种现象。我们能发现,不同的氛围,不同的组织方式,所折射出的不同管理理念,使教师呈现了不同的参与状态。
案例一,主持人坐在主席台上,其他教师坐在下边;没给多少时间思考,主持人请有准备的走上主席台先发言。这表征了主持人与教师之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上与下之间的层级关系,这种关系中的思想传递,是“发送——接收”式的单向传播,教师是被动的接收者。即使主持人想方设法鼓动教师说出自己的思想,但由于其组织方式已经暗含着一人发布多人为受众的形式,事实上,从进入活动室的那一刻起,广大教师就已经得到了“接受”的暗示。再加上有准备者的发言质量较高,给其他教师形成了很大压力,以致不愿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
案例二,大家围桌而坐,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主持人现场抛出大家都颇有感受的话题,让大家畅所欲言。折射着的虽然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被管理者已经有了话语权,相互之间有了交流,就不再是一种上与下、施与受的关系。而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思想传递,已经从单向传播走向了双向对话、多极交流。这种氛围,让教师没有思想负担,毫无顾虑,以至于积极主动地参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学校民主管理,是教师愿意表达自己思想的前提。民主管理,就要营造开放、平等、悦纳的管理氛围。唯有开放,才能海纳百川。唯有平等,才能实现民主,才能与教师一起分享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唯有悦纳的情怀,才能诞生宽容、接纳、支持的氛围,才能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才能让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创设情境,让教师能够诞生自己的思想
如同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一样,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学校成为积极主动的引领者、指导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思想)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而,创设各种情境,为教师提供诞生自己思想的机会,就成为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的各种校本培训形式,都是为激发教师诞生思想而创设的各种情境。校本培训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方法,使其富有情趣,能使参训者保持兴趣与敏感,从而产生自己的思想。不管是哪种形式,校本培训都要立足于学校和教学需要,注重教师对实践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才易于激发教师思考并诞生思想。
案例三:和蜗牛一起走
一次参加区骨干教师“高层论坛”。聆听教学专家的讲座、点评时。关于一句话该怎么说。几位专家不断加以诠释、修改。觉得很有意思,值得揣摩。
专家一在谈到教育需要等待时。打了个比方,认为要把学生成长看做是蜗牛爬行,教师要有耐性,要“牵着蜗牛一起走”。
专家二修正说,不能“牵”,要“跟着蜗牛一起走”。
专家三再次修正说。不能“牵”。也不能“跟”,要“和蜗牛手拉手一起走,而且要像夫妻般恩恩爱爱地”。
听着专家的话,会场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大家被专家诙谐有趣的比喻吸引了。这些话深深地锲入了我的心头。
感叹于专家的睿智之余,我细细品味着他们的话。
当专家一第一次打这个比方时,我也没有多想,只是觉得挺有道理——教育,需要等待!学生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领,“牵着蜗牛一起走”,这是一种领跑式的教育。
当专家二改“牵”为“跟”时,我忽然领悟,的确不能“牵”呀。一牵,势必又以教师为中心了,打乱了蜗牛原有的节奏,有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之嫌。“跟”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正视其成长规律,以学生为发展主体。同样是教育需要等待。但这种说法更贴切。
当专家三再次修正要“和蜗牛手拉手一起走”时,我又顿悟:“牵”字体现着唯师论,“跟”字又体现着唯生论,而教育中的师生孰轻孰重,倾向于哪一方都有失偏颇,只有“和蜗牛手拉手一起走”时,才真正体现着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尤其是那个“要像夫妻般恩恩爱爱”的状态描述。更是表达了师生间融洽和谐的关系,互学共进的理想成长境界。
反复揣摩专家的话,其实,又都不无道理。专家三的话,遵循的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引领教师去追寻理想的教育境界;专家一的话,启迪我们为师者要做一个知识、思想、素养的先行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开启人生幸福之门:专家二告诉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正视学生的现实来因材施教。
不管哪一种说法,我想,专家的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阐述:教育,需要等待!让我们和蜗牛一起走!
这一案例,揭示了“高层论坛”这一培训活动,将笔者引入的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细腻地展示了其不断质疑、比较、品味、思考的过程,并且最终 获得了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等待!让我们和蜗牛一起走!这并不是笔者首创,但对于笔者,这是属于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原有的思想之原萌出的又一棵小草。对于笔者,这就是最精彩的观念,最深刻的思想,这就是成长,这就是专业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像这样,昭示着教师因投入情境而诞生自己思想的案例真是太多了。事实证明,积极构想,努力创设情境,让教师能够诞生自己的思想。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而,学校管理应该基于学校现实,结合各种各样的实践问题。因势利导地创设各种情境,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教师思考并促使其诞生自己的思想。
三、倾听解释,积极理解教师的思想
对于教师表达的思想,真诚倾听,积极理解,给予及时的回应,让教师对自己的思想投入更大的关注。并继续思考直至产生更深入或是另外的更有意义的思想。这是学校管理者该努力的一个环节。这种努力,一方面是管理者直接去做,另一方面是引领教师建立合作团队,让同伴教师去投入其中,互相交流沟通。
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努力,始终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核心方式,那就是促进教师之间的多途径、多角度的“合作”。如果教师的思想对于自己或者只对于教师本人具有创见性,是有意义的,合作者的倾听解释,就给了教师莫大的鼓舞,给了教师可贵的自信,让其对自己的思想有了肯定的认识,能有效强化其思想;如果教师的思想在具体情境中看来暂时无意义,或者甚至是错误的,合作者更有必要耐心倾听,让教师充分阐释自己的思想。袒露自己的思考方式。“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最好方式并非试图去铲除它们,用其他的思想与情感取而代之,而应该尽量理解他的思想与情感并由此入手。”“大多数学习都发生在阐释之中”。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达克沃斯女士独到的见解。给予我们无尽的启迪:真诚地关注教师,虔诚地倾听教师解释,努力进入教师的思想并积极理解教师的思想所创造的意义。是管理者“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真正体现。
让我们来关注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四:把它倒过来
在我们的连廊里,摆着几个显眼的书架。常常有学生和老师来此翻阅书籍。
一次见到有本杂志躺在地上,于是我将它捡起放上去。谁知,还没等转身,它又掉下来了,原来是调皮的风在捣蛋。只好再放一遍。压一下边角,谁知等折回来再次经过时,发现又在地上了。于是站一边看。发现是风在一页一页地翻,等翻多了,就“啪”地掉下来。忽然想到了办法:将杂志倒过来放,使有订书钉的那一边正好对着风口,这样一来,风就吹不动它了。
看着变得乖乖的杂志,我忽然有了一点想法:解决一个问题,原来可以这么简单,把它倒过来就行了。那么,我们很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倒过来的方法试一试呢?
反其道而行,可以吗?
这是发布在校园网上的一篇教师网志,记录了教师的随遇随想。不多久,就有教师在其网志后面回复。杨老师赞赏道:“好聪明啊!你总是那么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吕老师鼓励说:“有时换一种思维方式带来的是海阔天空啊!”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思想诞生于生活细节中——把杂志倒过来放置。使其不再被风吹下来。在最后写下了自己的一点思考——我们很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倒过来的方法试一试呢?这只是其思想之草的萌芽,没有经过刻意的缜密思考,但其乐意记录。愿意在学校构建的交流平台上发表讲述,于是,得到了同伴教师的回应,让其获得了自信,也获得了继续深入思考的鼓励。
四、引导激励,让教师的思想在反思与实践中提升。
让我们继续关注上面这个案例吧。后来。我们又读到了该教师撰写的另一篇网志。
案例五:把它倒过来(续篇)
自从上次写了那篇《把它倒过来》,有老师给我回复,给予我鼓励,也有老师跟我探讨,并给了我启迪。最近,我真的发现了它焕发出的神奇力量。
东最近连着几次没好好完成作业,我决定找他谈谈。并尝试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把它倒过来”的方法。
我先让他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最近哪几次作业没做。他老老实实地写了下来:1、星期一。练笔没写;2、星期三,练习册少做了;3、星期四,阅读短文没做。写下这三点,他停下笔,说:“老师,我保证以后不逃作业了。”我知道,他是在程式化地应付呢。好让我早点放他回教室。
我摇了摇头。他低下头不再吭声。等待我对他的教训。我提起笔。在他的三点后面,添上了“4”“5”。
他惊讶地望着我,着急地说:“老师,最近只有这三次。没有了,真的没有了。”我抚着他的肩膀:“别着急。老师知道这三点后面没有了,也相信你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东抿了一下嘴唇,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对于你来说,以前,逃作业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老师知道你很讨厌它,也想甩掉它。但有时候,坏习惯会牢牢地抓住你,只要你一不留心,它就会乘虚而入。又钻到你身上。”
东愣愣地看着我。眼神中分明写满了“为什么”。
停了一下。我又继续说:“老师相信。你有决心与这个坏习惯断交。但老师还是允许你有时候会一不小心让坏习惯钻了空子。就给你写上这个‘4’和‘5’吧。有了它们,到时你就自己往下添。提醒自己。但那时老师肯定一点不会责怪你,因为这是我允许的。”他更惊讶了,眸子里闪耀着晶亮的光芒。
“老师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完全战胜它。不再需要我给你往下添数字。孩子。认真想一下。你希望老师给你往下再多添几个数字?”他哽咽了。咬了咬嘴唇,认真地说:“不,老师,不要再添了。”说完,泪珠滚出了眼眶。我轻轻为他抹去了泪水。
一个星期来,他再没逃过作业。
读着这个案例,我们无法抑制心头的激动。这就是教师的思想,这就是教师的思想创造的美妙的实践境界,这就是教师的思想萌芽在得到温润滋养后继续深入而衍生出的更精彩的思想。而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发展,是在得到同伴教师的“回复”、“鼓励”、共同“探讨”、给予“启迪”后产生的。这不也揭示了学校管理不可忽视的一环吗?给教师的思想以赏识、激励、引领,让其进一步反思,在实践中检验。促进其思想的不断深入。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教师的思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管理立足校本。民主管理,创设情境,就能让教师愿意并诞生自己的思想,在得到关注,倾听解释并激励引领下,其思想就能得到发展,并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