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海是希腊文明的摇篮和归宿,且是恒久不变的主题。苏尼翁是希腊海边最美的所在,因为那里镶嵌着波塞冬海神殿。
海神殿形似离堆,风大。冬天的阳光,湛蓝的海水,在风的指引下分外美丽。海神殿矗立在风中,任世人瞻仰、凭吊。
静静地站在波塞冬海神殿中央,眺望着湛蓝的爱琴海,我真的为这样的宁静气场而深深折服。在这样的气场里,仰视海神殿那仅存的洁白石柱搭出的超越时空的几何图形,凝神静气,外部图像和内在意蕴上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一种掠人心魄的美。
爱琴海神韵的魅力无所不在。岁月更加增添了昔日的神秘。这座神殿在十八、十九世纪很受文人墨客的喜欢,为了纪念到此一游,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石头上,著名诗人拜伦勋爵也不例外。当他于十九世纪初期造访于此时,也未免脱俗,同样在其中的一个石柱上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没想到的是,这一痕迹竟与波塞冬海神殿一样,成为不可磨灭的文物——“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手中?” 我凑上前去端详柱子上镌刻的密密麻麻各种不同的文字,真不知道哪一段文字是拜伦所留。其实,拜伦留在波塞冬海神殿石柱上的那段文字不是偶然,更不是率性而为,这其间有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1821年,希腊人进行独立战争,反抗土耳其人的殖民统治,并于1822年宣布独立。土耳其统治者实施镇压,在各地制造了许多惨案。得知这一消息后,欧洲各国非常气愤,不少人报名参加支援希腊的义勇军,拜伦也是其中一个。1823年,拜伦所在的义勇军在科林西亚湾登陆参战。1824年拜伦身患疟疾,客死他乡。
迎着海风,我在白色石柱间的空地上慢慢走动,凝视着那些白里透黄的大理石,想着这个有些伤感而又浪漫的故事,心里猛然间升腾起一种说不出的情愫来……
古希腊辉煌的历史上,有三个青铜时代的伟大文明,曾在这一四面环海的区域发展、繁荣,以至于这一地区后来成为希腊古典时代的中心——
青铜时代早期,即公元前3500年至2000年间,基拉迪克文化在希腊大陆东南环爱琴海诸岛区域,发展壮大过;公元前2000年至1450年,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的米诺斯文明,创造了璀璨的艺术和优雅的生活方式,他们享有的民用生活福利设施,直到1000年后才又在欧洲出现。这一文化的众多特征中,被称为“A类线性文字”的书写系统,至今尚未被破译。
当米诺斯文明日臻顶峰之际,又一个青铜时代晚期的文化在希腊大陆上发展起来。这一文化以雅典、梯伦斯、派洛斯和迈锡尼为中心,被称为迈锡尼文明。迈锡尼人从被他们所取代的米诺斯人那里借鉴了许多东西,同时也发展起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是讲希腊语的民族:这一事实在他们的书面语——被称为“B类线性文字”的语言于1952年被破译之后,才为人所知。
迈锡尼人和较早的米诺斯人都生活在考古学家们所说的“宫殿文化”中。这样的社会以宏伟的石筑宫殿群为中心,宫殿里住的是世袭国王和国家的管理者,他们制订、实施法律,管理经济。迈锡尼人在高高的悬崖上建造堡垒似的被称为“卫城”的宫殿——在希腊语的意思是“山顶之城”。
这种种文明的结晶,应该归结为“爱琴海文明”。是爱琴海孕育和繁衍了诸文明的存在与伟大。今天,我们只不过在爱琴海的这一角落,目睹了波塞冬海神殿这个“物证”罢了。
海风渐大,卷着灿然的阳光在石柱间呼啸而过。石沙静寂、人迹稀渺、海天一色,唯有风是能够看得见和听得见的精灵。
下得山来,半路竟有一咖啡馆。开放式的咖啡厅正对着碧波浩瀚的大海。初冬时节是旅游淡季,几乎没有了生意,却有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洒脱和宁静。
这里的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那是一种令人头晕的蓝。海水就像真空一样纯净,却有令人诚惶诚恐的深度,那种深不见底,会令你心生恐慌,仿佛随时都会将你吸进去一般。
强烈的阳光如尖刀一样扎在海面,又反射回来四处溅开。远远近近,船影和岛影以历历分明的轮廓映进海底,摇曳不定。感觉那不是海,而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我站立在岩石边,面对仪式般的大海,久久不动。我感觉一种神奇的力量,混合着苍茫的蓝色和阳光在我身体里流动。这里没有别墅、白帆,连房屋都见不到几座,人影稀疏,草木萋萋。
在这样的气场里,波塞冬海神殿以残余16根白色大理石柱的姿态,典雅轻盈地矗立在海崖,扬起高傲的头。所有的一切,形成一种沧海桑田的大气象,它静静地守护着眼前远古的石柱,远古的海。
回头望望山坡上的波塞冬海神殿,有几分不舍,我还是微笑着挥手与它暂别。
海神殿形似离堆,风大。冬天的阳光,湛蓝的海水,在风的指引下分外美丽。海神殿矗立在风中,任世人瞻仰、凭吊。
静静地站在波塞冬海神殿中央,眺望着湛蓝的爱琴海,我真的为这样的宁静气场而深深折服。在这样的气场里,仰视海神殿那仅存的洁白石柱搭出的超越时空的几何图形,凝神静气,外部图像和内在意蕴上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一种掠人心魄的美。
爱琴海神韵的魅力无所不在。岁月更加增添了昔日的神秘。这座神殿在十八、十九世纪很受文人墨客的喜欢,为了纪念到此一游,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石头上,著名诗人拜伦勋爵也不例外。当他于十九世纪初期造访于此时,也未免脱俗,同样在其中的一个石柱上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没想到的是,这一痕迹竟与波塞冬海神殿一样,成为不可磨灭的文物——“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手中?” 我凑上前去端详柱子上镌刻的密密麻麻各种不同的文字,真不知道哪一段文字是拜伦所留。其实,拜伦留在波塞冬海神殿石柱上的那段文字不是偶然,更不是率性而为,这其间有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1821年,希腊人进行独立战争,反抗土耳其人的殖民统治,并于1822年宣布独立。土耳其统治者实施镇压,在各地制造了许多惨案。得知这一消息后,欧洲各国非常气愤,不少人报名参加支援希腊的义勇军,拜伦也是其中一个。1823年,拜伦所在的义勇军在科林西亚湾登陆参战。1824年拜伦身患疟疾,客死他乡。
迎着海风,我在白色石柱间的空地上慢慢走动,凝视着那些白里透黄的大理石,想着这个有些伤感而又浪漫的故事,心里猛然间升腾起一种说不出的情愫来……
古希腊辉煌的历史上,有三个青铜时代的伟大文明,曾在这一四面环海的区域发展、繁荣,以至于这一地区后来成为希腊古典时代的中心——
青铜时代早期,即公元前3500年至2000年间,基拉迪克文化在希腊大陆东南环爱琴海诸岛区域,发展壮大过;公元前2000年至1450年,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的米诺斯文明,创造了璀璨的艺术和优雅的生活方式,他们享有的民用生活福利设施,直到1000年后才又在欧洲出现。这一文化的众多特征中,被称为“A类线性文字”的书写系统,至今尚未被破译。
当米诺斯文明日臻顶峰之际,又一个青铜时代晚期的文化在希腊大陆上发展起来。这一文化以雅典、梯伦斯、派洛斯和迈锡尼为中心,被称为迈锡尼文明。迈锡尼人从被他们所取代的米诺斯人那里借鉴了许多东西,同时也发展起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是讲希腊语的民族:这一事实在他们的书面语——被称为“B类线性文字”的语言于1952年被破译之后,才为人所知。
迈锡尼人和较早的米诺斯人都生活在考古学家们所说的“宫殿文化”中。这样的社会以宏伟的石筑宫殿群为中心,宫殿里住的是世袭国王和国家的管理者,他们制订、实施法律,管理经济。迈锡尼人在高高的悬崖上建造堡垒似的被称为“卫城”的宫殿——在希腊语的意思是“山顶之城”。
这种种文明的结晶,应该归结为“爱琴海文明”。是爱琴海孕育和繁衍了诸文明的存在与伟大。今天,我们只不过在爱琴海的这一角落,目睹了波塞冬海神殿这个“物证”罢了。
海风渐大,卷着灿然的阳光在石柱间呼啸而过。石沙静寂、人迹稀渺、海天一色,唯有风是能够看得见和听得见的精灵。
下得山来,半路竟有一咖啡馆。开放式的咖啡厅正对着碧波浩瀚的大海。初冬时节是旅游淡季,几乎没有了生意,却有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洒脱和宁静。
这里的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那是一种令人头晕的蓝。海水就像真空一样纯净,却有令人诚惶诚恐的深度,那种深不见底,会令你心生恐慌,仿佛随时都会将你吸进去一般。
强烈的阳光如尖刀一样扎在海面,又反射回来四处溅开。远远近近,船影和岛影以历历分明的轮廓映进海底,摇曳不定。感觉那不是海,而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我站立在岩石边,面对仪式般的大海,久久不动。我感觉一种神奇的力量,混合着苍茫的蓝色和阳光在我身体里流动。这里没有别墅、白帆,连房屋都见不到几座,人影稀疏,草木萋萋。
在这样的气场里,波塞冬海神殿以残余16根白色大理石柱的姿态,典雅轻盈地矗立在海崖,扬起高傲的头。所有的一切,形成一种沧海桑田的大气象,它静静地守护着眼前远古的石柱,远古的海。
回头望望山坡上的波塞冬海神殿,有几分不舍,我还是微笑着挥手与它暂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