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好爸爸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hua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9月1日,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一年级新生参加开学礼

  “我要去当爸爸了”听起来不大像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因此,徐志辞职那天,老板在电话里花了一个多小时挽留他,“入职以来都没跟他(老板)说过那么多话”。
  迄今为止,徐志已经全职带娃七年了,“孩子是一天一天熬大的”,在与“全职”对抗的七年内,徐志一度经历了漫长的、不可控的情绪黑洞。
  就像前阵子《披荆斩棘的哥哥》里的嘉宾李承铉在采访里倾诉的那样:“以前把全职妈妈爸爸看得太简单了,其实耗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但是结果来说,看起来像你一天都没有做什么。”
  徐志特别理解那种“将情绪传达给孩子后自己崩溃”的感受,那是一种“孩子的本性和人类耐性的对抗”。“大部分工作是可以用知识、经验和逻辑去拆解的,但人类幼崽的心智还没成熟,你和他讲道理,讲逻辑,没用。”
  今年31岁的全职爸爸唐宁深以为然:“工作是有计划、有套路可以遵循的,但在家带娃做家务,很多时候忙了一整天,家里并没有什么变化。”这份挫败感,或许令很多初为人父的男人所难以接受。
  而所谓教育,除了育,更漫长的征途在于教。父爱不一定要沉默无言岿然如山,也可以如水,如海,欢快灵活地奔向任何一条成长的支流里,没有定数,未必沉重。
  比如,即便知道可能会引起异样眼神,可能会上新闻甚至热搜,唐宁还是答应了7岁的儿子布布想要穿裙子上学的要求。“如果世界上都是一样的人,那多无趣。”这是唐宁作为父亲贯彻始终的教育理念,他要与儿子一起快乐成长。
  当然,不一定是全职,只要把“养育孩子”作为生命里数一数二重要任务的父亲,都不约而同地打破了偏见:成为父亲这件事并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粗率地寄托于血浓于水。
  比如一对龙凤胎的父亲、浙江瑞安安阳实验小学的前校长陈钱林,他身体力行地给自己和学校里的孩子减负,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取消早自修、鼓励儿女在家里自学、读报与天马行空地幻想,“家庭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孩子做梦,但不要在乎是否圆梦”。
  在陈钱林看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起掌舵式的宏观引导作用,视野上“抓大放小”,但目光亦紧盯细节,整体达到“四两拨千斤”。
  而某种程度上,相比起母亲,“父亲”这份职业,是需要去学而习得,且不断精进的。

披荆斩棘的全职爸爸


  能够相处融洽的父女总是令人歆羡,但曾经学建筑的徐志深谙其苦:“任何简洁、优雅的外观背后都有着系统、复杂且精致的细节、工艺、结构等内部结构,方方面面严谨地结合起来。无机的建筑尚且如此,何况复杂的有机的人类?”
  喂奶粉、洗澡、换尿布这类琐事刻在日复一日地肌肉记忆里,至少长达2年时间,徐志每天半夜到点准时醒来。除了照料生活,还要应付幼儿随时紊乱的情绪,家里常备抗抑郁药,犹如在狭小屋檐下风雨兼程。
  妻子不在家的时候,没办法用“找你妈”打发孩子,徐志开始反思,为什么在观看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时,每当妈妈出现,观众就会产生一种“混乱终于结束,终于走上正轨”的感觉?
家里请的阿姨虽然能把孩子照顾得很好,但“照顾”终究不能等同于“教育”。没有人可以代替父亲和母亲来教育孩子,唐宁认为,“孩子12岁之前非常需要父母在身边,这段时光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我不想错过。”

  如果爸爸的退路是妈妈,那妈妈的退路在哪里?
  诸如此类的灵魂拷问引导徐志一步步去尝试成为一个更从容、平静的父亲。
  就像唐宁所感受到的那样—成为全职爸爸,是一个“不断被敲击”的过程。
  选择全职带娃是在2017年,儿子布布刚满3岁,唐宁才27岁,正是传统观念里男人发展事业的黄金时期,他却毅然从一份北京月薪3余万的设计师工作辞职。
  当时,唐宁的妻子准备考博,总是跑出去咖啡厅里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回到家后压力也很大,经常崩溃,需要人陪伴,唐宁心想,“工作可以再找,老婆没了不太好。”
  家里请的阿姨虽然能把孩子照顾得很好,但“照顾”终究不能等同于“教育”。没有人可以代替父亲和母亲来教育孩子,唐宁认为,“孩子12岁之前非常需要父母在身边,这段时光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我不想错过。”
  在唐宁眼里,学术可以给妻子带来属于她自己的真正的生命价值,她擅长且沉浸于此,“妻子就像家庭的大脑”,而他自己则像四肢,二者缺一不可,也没有规定夫妻二人必須谁扮演大脑,谁扮演四肢。
  但真正与儿子24小时不间断相处,唐宁才发现全职爸爸并不是一个可轻易胜任的工作,情绪的死胡同无处不在,他会因儿子吃饭没洗手而暴躁,会因为炒菜盐放少了而感到挫败……他也不理解,为什么小孩子要花一个小时穿衣服却不愿被帮助?为什么要会把一本书一个故事读上十遍二十遍?
  早期,他也的确很难彻底扫除脑袋里的“传统观念”:“男人在外面闯荡事业、挣钱才是价值的存在。”尤其是当周围同辈大多都在职场上不断晋升,纷纷当上合伙人、高管的时候,他则在给儿子洗衣服、换床单和做饭,保持心态的平静就成了一个与自己对抗的艰难过程。
  妻子开导唐宁:“你为家庭贡献的价值会在儿子身上呈现,儿子越来越优秀,当他帮助到其他人的时候,你的价值会有所传递。”
  抑郁和焦躁的情绪像不定时炸弹一样潜伏在琐碎的日子里,唐宁花了大概一年左右来对抗它们,一面“摸着石头过河”,一面开始重新审视“全职爸爸”这份工作。
  当“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这个被讨论得五次三番的问题从女人抛给男人,唐宁却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需要纠结和算计的问题。“当你发现有一个东西很重要的时候,就不存在牺牲。”因此,所谓为了家庭牺牲工作,抑或反过来,都是伪命题。   “带孩子不丢人,孩子教育不好才丢人。”也就是所谓的“子不教,父之过”。
  “父教”这个词被55岁的陈钱林反复强调,但他看来,“真正与教育有关的,都是一些小事”。
  因此,当陈钱林的儿子陈杲在14岁那年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又在26岁这年以特任教授身份入职中国科技大学几何与物理中心,成为中科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时,陈钱林最想谈的不是“少年数学家如何养成”,而是“那些小事”。
  躬耕教育田地30余年的陈钱林认为,今天的许多家长和老师,在初级教育阶段最大的误区是,“整天抓比赛,不抓习惯”。

“成为父亲”是可以精雕细琢的艺术


  陈杲还有个孪生姐姐叫陈杳,1994年,两个孩子出生后,家里三年没有开电视,孩子们的娱乐仅靠游戏、运动和阅读。在陈钱林看来,手机、电子游戏都会引发上瘾,损伤视力。“人只有一双眼睛,要留给重要的事。”
唐宁和布布在公园里玩耍

  培养男孩和女孩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男孩不是非得“阳刚”,女孩也不是非得“温柔”。比如,孩子们小时候都不被允许碰玩具枪、变形金刚等玩具,“它们会损伤孩子善良的本性”,陈钱林认为,拿着手枪或剑指人是不尊重,变形金刚的头可以转到后面,手脚可以折叠。“以孩子的眼光看,这些变形金刚就是人,这样扭曲人,是以残忍为乐,如果大人不干预,实则是引诱和鼓励恶。”
不要提高嗓门教训,不要不容挑战的“父权”,要让儿子明白,你可以穿裙子上学,可以在街头当钢琴家,可以跑到大雨里去看大蜗牛和大蚯蚓。

  为了专心在家陪伴孩子,陈杲、陈杳上小学,陈钱林几乎从不招呼朋友上门,“一群大人在那吃吃喝喝对孩子影响不好”,有人打电话约他出去吃饭,他就找借口说“人现在没在瑞安呢”。
  父亲的陪伴和母亲同等重要。在唐宁看来,相较于母亲、奶奶姥姥等女性家庭成员,父亲比较显著的优势在于能更理性地切换角色,而不受感性的过度影响。
  比如在陪伴布布练琴、运动时,唐宁会化身教练,父子俩一起玩耍的时候,他又会变成另一个大男孩,“不会因为怕脏、担心不干净这些问题阻止他(孩子)去接触大自然”。
  借妻子去法国交流的契机,布布的幼儿园是在巴黎念的,在那边的幼儿园,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是捉虫子、抠树皮,还有互相“打架”,老师会在角落里准备好创可贴和冰袋,唐宁的儿子也每天都拿着冰袋回来。
  后来回国后,儿子宣告自己的梦想是在埃菲尔铁塔下当一个弹钢琴的街头艺人,唐宁觉得,“这很酷啊”。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布布一直在坚持学钢琴,每天练琴一小时,唐宁雷打不动地陪着。
  炫酷的点子每天都会源源不断地从小孩子脑海里跑出来,但并不都是一闪即过的童言呓语,在玩乐中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是唐宁一直在致力的事。
  与90年代的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陈钱林也是“第一次当父亲”,但还在念大学时,他就开始思考今后要成为怎样的父母。他受到教育家陈鹤琴的影响,深感习惯之于早教的重要性,“家庭教育重在以德树人”,而父母更应当“以身作则”。
  从农村搬到瑞安县后,陈钱林认识了一个诊所医生,姓蔡,也是一个父亲,家里有6个孩子,大儿子获世界统计学最高奖,小女儿28岁当上哈佛教授。陈钱林很敬重蔡医生,不是因为孩子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两人在“父教”方面的观念不谋而合:“成为父亲”是可以学习和打磨的,是像工匠一样可以精益求精的艺术。
  蔡医生对陈钱林说:“那些只在周末晚上亲一下孩子额头的父亲失职,很失败。”
  巧的是,在唐宁小时候,父亲给他的印象也常是在清晨睡眼惺忪时俯下身亲他一口的黑框眼镜。初中以后和父亲渐渐熟悉,也常常是被严肃的面孔呵令以待,这样不能做,那样也不能做。
  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父亲被贴上“沉默”“缺位”等标签,但唐宁决定要做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里那种顽皮幽默的父亲。
  不要提高嗓门教训,不要不容挑战的“父权”,要让儿子明白,你可以穿裙子上学,可以在街头当钢琴家,可以跑到大雨里去看大蜗牛和大蚯蚓。
  在一定原则内,“很多事情都可以”。

“他们不是非得去游乐园”


  因此,当布布忽然宣告“我想穿裙子去上学”,唐宁虽然有些微惊讶,但并没有反对,因为孩子给出了自己的理由:裙子凉快,“呼扇呼扇有风的感觉”。
  唐宁小心地提醒“你可能会面对嘲笑和奇怪的眼光”,但布布大大方方表示“无所谓啊!”
如何让孩子从小感受到世界的多彩和心灵的富足,是困在成绩和名次中的每一个家长所面对的难题,但世界上总有人在尝试,在想办法抵达彼岸。

  当晚,夫妻俩就带着布布去商场,让他自己挑选了一条天蓝色牛仔半身裙。意料之中,次日上学时,当布布穿着裙子走进校园时,的确有少数异样目光投来。面对班主任发来的疑问,唐宁则一字一字地回复:“我们不希望裙子、长头发这些只贴上女性标签,他(孩子)既然提出来了,说明白就让他自己选择了,也算是他成长教育的一部分吧。”
  也有朋友对唐宁委婉提出建议,认为男孩在秩序严肃的学校里穿裙子终究不妥,唐宁不以为然,“学校才是儿子真正的社交场,孩子希望的是在他自己的场合引起注意,如果我讓他去小区或者公园里穿,那对他来说就没什么意义。”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经历,让儿子懂得表达自我、接纳自我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不同,比如重染头发的、扎辫子的、涂口红的男士,“如果世界上都是穿西服的男士,也太没劲了”。   布布的确感受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意义,比如,在穿裙子上学的第一天,他喜欢的小女孩在课下偷偷对他说“你真棒”。
  如何让孩子从小感受到世界的多彩和心灵的富足,是困在成绩和名次中的每一个家长所面对的难题,但世界上总有人在尝试,在想办法抵达彼岸。
  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的审美与感知生活的能力,陈钱林也下了很大功夫,他更看重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幸福感”之培养。
2021年9月3日,广州一幼儿园校门外,接送孩子放学的爸爸们

  陈杲和陈杳上小学时,学校比较简陋,教室偶尔漏雨积水,陈钱林却激动地对孩子们说:“这学校多好,还可以玩水。”
  后来从农村搬家到瑞安县城,房子在下雨天也偶尔漏水,陈钱林就在客厅里摆满脸盆和水桶,雨水叮咚响,他敲打着盆盆桶桶,鼓动孩子们借着雨滴的旋律唱歌,你一句我一句,竟作出一首《泉水叮咚响》,这叫“家歌”。
  陈钱林想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幸福感和经济条件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它关乎一个人对于生活的耐心、对于人生的耐性,阴晴圆缺和酸甜苦辣,都是重要的幸福感来源。
  又比如,孩子们10岁那年,陈钱林尝试考教育学硕士,但年龄大了,工作也忙,最后没考上。成绩出来后,陈杲陈杳来安慰爸爸,陈钱林先是面露苦涩,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英语十五分,却考研究生?天鹅上云霄,蛤蟆羞见人。”
阴晴圆缺和酸甜苦辣,都是重要的幸福感来源。

  连续好几天,家里的气压低了下来,陈钱林发现孩子们也跟着难过,有一天,他便又兴起作诗:“天鹅高飞尽,黄鱼入海深。清水捞明月,圆镜成碎片。孙山回头望,病树枝头春。老马终识途,抬头奔前程。”
  孩子们紧绷的低压心情立马松弛下来了,“爸爸属马,‘抬头奔程’,斗志又回来了。”陈钱林认为,这样有扬有抑的“挫折教育”是培养幸福感之必不可少的。
  唐宁很感激,自己和妻子都不是那种需要物质来寄托欲望的人,儿子出生后,家里一年买不到一次新衣服,也不爱到处去旅游,幸福感并不来自孩子的成绩和大人的绩效,因此,即便收入比起几年前低了不少,内心也是富足充实的。
  “不需要去买一辆豪车,不需要买很多漂亮的衣服,小孩子不需要游乐园和高档玩具,只要给他一片草地,他就能找到自己的快乐。”

学习这件“小事”


  至于孩子的学习天赋与能力问题,那是后来的事,甚至是次要的事了。
  从陈杲两三岁开始,陈钱林就发现儿子对数字异常敏感,比如喜欢用筷子摆数字,对电话号码过目不忘,可以当奶奶的“有声电话本”,还喜欢盯着闹钟发呆,从分秒之间的格子里钻研出时间的奥秘。有一次,陈钱林带着陈杲去拜访亲戚,在陌生的小区里走了几圈,陈杲竟然发现了单元楼单双号之间的排列规律,毫不费力找出目标楼栋。
  但实际上,对于儿子展现出来的数学天赋,陈钱林最初有些手足无措,他陷入一种矛盾境地:一方面,他想鼓励孩子从小树立高远理想,追求头顶的月亮,为此,他在家里贴满爱因斯坦的头像和曼德拉的名言;但另一方面,这位农民出身的父亲,脑子里总要忧虑地上的六便士。
  “数学家”要怎样维持生计?他心中忐忑,对陈杲说:“纯数学呢,要么成为很厉害的人物,要么工作都很难找的。物理、化学、统计学?经济学呢,起码能找个好工作?”
  但他仍然放手让陈杲去试,去失败、获得及自忖。直到2008年,14岁的陈杲以超出一本线84分的高考成绩进入中科大少年班,走进中科大的教室,陈钱林看到数学家陈省身给少年班的题词是:“不要考满分”,他这时才为自己“高见”的教育理念沾沾自喜。
  陈钱林不是那种苛求成绩优异的父亲,“聪明的孩子多的是,读书不好还可以去经商嘛”,作为温州人他这么想。
  陈杲陈杳小時候,陈钱林就告诉他们:“不要追求100分。考90分不难;从90分到95分,要花一些精力;从95分到100分,要花太多精力。如果能轻松考到90分,那才说明你具备学习能力,不如省下时间自由学习。”这是一个和柴米油盐一样简单的算术题。
  但陈杲从小就自学天赋极高,不怎么费力就可以考到中等偏上的分数。小学阶段,陈杲分两次跳了三个年级,陈钱林对老师讲,“孩子都跳级了,作业可以不用做啦。”
  他更重视家里的思考氛围。陈钱林不会对孩子们说“你给我”,取而代之的是“你说呢?”久而久之,一股“怀疑与猜测”的气息时刻弥漫家里。
  有一天,陈钱林买了几条金鱼,其中有条的眼睛是瞎的,陈杲、陈杳提出了推想:瞎眼睛的金鱼会长寿,因为瞎眼的吃食很吃力,而生命在于运动。
陈钱林不会对孩子们说“你给我”,取而代之的是“你说呢?”久而久之,一股“怀疑与猜测”的气息时刻弥漫家里。

  过了一段时间,好眼睛的金鱼果然死掉了。两个孩子去上网查,发现没有人证明过瞎眼睛金鱼寿命长,“那就说明全世界还没有人发现这个秘密!”刹那间,家里热闹非凡,仿佛真的有人得了诺贝尔奖。
  学习能力的培养倚赖习惯,不仅仅是行为习惯,更是思维习惯、阅读习惯。从学龄前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这件事都不是扔给学校就万事大吉。
  唐宁是那种会在儿子上学前交代要“玩得开心”的家长,也是每天坚持在家里陪儿子读书的父亲,从绘本到名著原著,从布布幼儿时期开始,家里已经堆了3000多本儿童读物。
  亲子共读是一个很容易发现惊喜的过程,仿佛两个超年龄组织在一起探索新世界。比如在读《西游记》原著的时候,唐宁幡然发现“孙悟空的金箍棒原来有碗口这么粗”。
  唐宁在奥威尔普瑞斯科特的书《给孩子读书的父亲》里读到:“很少有孩子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世界。”他想,阅读这件事并不是生物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全人类社会进步的选择,小孩很难对阅读本身感兴趣,需要有个引路人带领他们进入书籍的伊甸园,最合适的引路人自然莫过于父母。父母和孩子偎在一起看书,是家庭教育最动人的时刻之一。
  养育孩子的过程,大人也在成长,一面唤醒内心的小孩,一面成长为真正内心成熟的人,变得既小心又大胆,既充实又轻盈。
  徐志发现,很多家长口中用来自我安慰育儿之苦的借口“等孩子长大就好了”,并不是指孩子长大后会变得乖巧,而是自己会逐渐习惯父亲这样的角色。
  女儿长大上学后,徐志仍然会在开车时下意识地从后视镜寻找女儿的小脸蛋,会在家里下意识寻找角落里的身影,也会发现自己无法保持双目干燥地复述一遍奥斯卡获奖动画《父与女》。
  良性的、美妙的亲子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输入,而是一架衔接两副灵魂的、跨越年龄的桥梁。大人会重拾自己体内住着的童真,也许会发现成人世界的死板和空洞,就像偶遇《小王子》里的那朵玫瑰一样,发掘出另一种生命的惊艳与奇妙。
  用唐宁的话说,就像“重新活了一遍”。
  (文中徐志、唐宁、布布为化名)
其他文献
2021年6月22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  这几年,各大城市出现了对人才结构性的渴求。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新鲜人,成为了各大城市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并逐渐演变成一场城市之间在就业吸引力层面的比拼。  为了吸引人才落地,各城市为毕业生开出诸多优惠条件,2017年,武汉推出了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通过八折买房、毕业落户、规定最低年薪标准等措施,提高武汉对毕业生的吸引力。  类似的政策,
期刊
2021年8月31日,从阿富汗喀布尔撤离的难民乘坐美国空军飞机抵达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  不论好坏,可以肯定的是阿富汗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8月15日,在塔利班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时间。一部分人夹道欢迎,高声欢呼,而一部分人却紧急逃离。如阿富汗的总统加尼,跑到阿联酋寻求避难。但更多人的逃离并不顺利,喀布尔机场中,民众不顾一切地拥向美军撤离的飞机。有人甚至扒在飞机起落架上,飞到半空时掉下来丢了性
期刊
2021年7月16日,河北邯郸,鸡泽县中小学生利用暑期学习吉他  双减政策正在全国陆续落地,孩子的周末被从学科培训班之中解放出来之后,该用于何处?  艺术教育,成为了选择之一。  素质教育要求孩子们不再“唯分数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在这之中,艺术教育承担的正是“美育”的功能。  美育是什么?  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的定义是,“美育是在培养人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期刊
2021年7月30日,学生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操场上进行足球训练  “一位跳水运动员进行10米跳台跳水训练,在正常情况下,运动员必须在距水面5米以前完成规定的翻腾动作。假设运动员起跳后的运动时间t(s)和运动员距离水面的高度h(m)满足关系:h=10+2.5t-52,那么他最多有多长时间完成规定动作?”  当奥运会冠军小将全红婵的跳水图片和数学题一同出现在网课的屏幕里,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三七
期刊
2021年9月1日,一群家长“长”在了学校的栏杆和铁网上  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一组照片在网上刷屏。  一群家长“长”在了学校的栏杆和铁网上,有的攀上栏杆,有的俯身从栏杆底部缝隙向校内眺望,掏出手机暗中拍摄,对准自家娃儿。  这一图景折射出的不只是“关心”,也有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安焦虑,这份焦虑已经从高考提前到了义务教育阶段。  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期刊
2021年7月19日,杭州,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开展首日,男生们在班级教室午睡  悄无声息地,第一次暑期托管工作结束了,比起它的到来,几可称毫无水花。  “官方托管”的热度没能持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它并不像最早民间猜测的那样“残酷”。起初在7月时,兴办寒暑假托管班的试点工作刚有消息,瞬间就牵动了全民目光,“寒暑假取消了”“第三个学期”的说法甚嚣尘上。  政策的意图明显指向“双减”:给学生减负,也给
期刊
9·11:对未来的警告  美 《大西洋月刊》9月刊  在冷战结束后到恐怖袭击开始之间的10年里,美国享有了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权力、财富和国家安全水平。十年间,股价上涨和微处理器加速发展,鼓舞人心的自信和令人放松的舒适成为时代特征。信息经济似乎已经消除了商业周期。美利坚合众国得以毫发无损地通过发射巡航导弹来发动战争。单极时代令所有人丧失危机感,连美国总统都沉溺于混乱的私生活,美国人民对克林顿性丑闻津津
期刊
2021年3月24日,湖北宜昌,街头的校外培训招牌  裁员发生在7月27日,最先向林如歆发来问候的,不是她的父母,不是朋友,而是一位学生家长。  这位家长在微信语音里说:林老师,好遗憾孩子不能上您的课了,今后有什么打算?  此刻,林如歆还有些恍惚,回答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以为家长担心退费的事情。“您放心,课程顾问会解决后续事宜”。  一个小时后,离职已经办好。  7月24日,“双减”政策出炉。  这
期刊
8月19日,“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发布半年报,人均薪酬达到54.6万元,比2020年上半年的39.74万元,涨薪幅度达到37.4%。其中,上半年人均月薪高达9.1万元,比腾讯上半年人均月薪还高1.3万元,让人羡慕不已。  一直以来,券商的高薪水早已不是秘密,特别是投行业务部门的高薪酬,一度让其人员流动性居高不下。  券商的投行部主要承担证券的发行承销及财务顾问等工作,是金融学子毕业时都期待加入的部门
期刊
如今,大部分占据西方头条新闻的“地缘政治”威胁,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捏造的,都是外生的。但意料之外的新型民粹主义,可能在世界范圍内站稳脚跟。  新型民粹主义之一涉及对昂贵的绿色政策的敌意。以波兰为例,该国70%的能源来自煤炭,并通过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获得额外能源供应。但要达到欧盟的排放目标,波兰将不得不比其他国家更广泛、更迅速地去碳化。这将对采矿业产生巨大影响。此外,波兰冬季风力、日照不足,不适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