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t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据分析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十大核心词之一,它的内涵可以从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价值观三个层面来把握。当前“统计”领域的教学更多地指向知识技能层面,而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层面的“数据分析观念”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尝试以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谈谈如何让“数据分析观念”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 课堂 核心
  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可以从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价值观三个层面来把握。知识技能主要包括能够根据所求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判断。思想观念指整体思想、随机思想和相对思想。整体思想指要从总体上去观察、分析数据,进行预测和判断。随机思想指认识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相对思想指统计方法与结果没有简单意义上的对与错,只有哪个更合理。价值观层面指在统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价值观在教学中应该相互渗透、三位一体。
  当前“统计”领域的教学更多地指向知识技能层面,教师关注的是各类统计图表的特点、要素;统计数据的分析停留在回答诸如“谁多”“谁少”这些浅层次的问题上。而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层面的数据分析观念还未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以吴正宪老师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为例,谈谈在“统计”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问题情境,引发统计内需
  师:我们五(1)班和五(2)班进行罚点球比赛,体育老师推荐了甲、乙、丙三个人,到底派谁去呢?
  生1:我选甲。
  生2:我选乙。
  生3:甲、乙、丙都有可能,要看他们的水平。
  师:那么,他选甲,那位同学选乙,你们就没有什么想要问他们的吗?
  生4:你为什么选甲呢?
  生1:我觉得甲实力强。
  生5:你这样说话,没有任何依据,是在随意地判断。
  生5:对的,没有依据!
  师:我们做任何一项决定,都应当有一定的?
  生(齐):依据!
  师:派谁去?你们想要什么依据?
  生6:请这三个人每人踢10个球,看他们分别踢进去球的个数。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评析:小学生集体荣誉感强,喜欢发表自己的主张。课始,吴老师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选罚点球的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開始凭感觉决断。随着生生互动以及吴老师的“他选甲,那位同学选乙,你们就没有什么想要问他们的吗?”这一指向依据的追问,让选拔谁去罚点球这一生活问题转换成了数学问题,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在一部分学生中萌芽,渐渐地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识。数据呼之欲出!
  二、经历全程,充分感知数据
  (一)根据统计表,第一次分析判断
  师:依据来了,你们会有怎样的决定?(小组讨论)
  生1:我们选乙。
  师:快问问他们。
  生(齐):你们为什么选乙?
  生1:从他们各自进球的总数来看,乙最多,一共进23个球,所以我们选择乙。
  生2:我们小组算出了平均数。甲每天能进4个球,乙每天进球的个数比4个多一点,丙比3个多一点。我们也选乙!
  生3:我们也觉得选乙,你们看乙进球的个数4、5、4、5、5很稳定,上场比赛也要看心理素质的。
  师:就这么决定让乙去了?
  评析:有效教学,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在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图表的相关知识,具有了初步的分析数据的能力。本环节,吴老师直接呈现统计表,让学生观察数据,思考、判断,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初步判断让平均数最高的乙去罚点球。在这样的情势下,吴老师针对生3的思维火花顺势设疑,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上来,复式折线统计图应运而生。
  (二)自主探索,描述数据变化
  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把这些零零散散的数据记录在学习单上。如果你觉得学习单不够,吴老师这里还有。(小组合作,需要的领取学习单)
  师:记录好了,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师巡视,请一个小组记录在黑板上。收集并展示不同的作品: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描点)、折线统计图(成品)。
  师:这三种作品,都有你们自己的影子吗?如果有不一样的,可以送过来。
  请每一个作品的作者带着话筒走上来,你们可以互相交流、提问。
  生1:我想问3号作品作者,你们作品中的这些线是做什么的?
  生3:实线代表甲,虚线代表乙,红线代表的是丙。
  生1:2号作品我们不太看得懂。
  生2:这个圆圈就表示甲星期一就到这个位置,星期二就在这。然后乙是三角形,丙是方框表示的。
  生1:你们这样做有点乱!这里的每一种图形,我觉得可以像3号那样串起来。
  生2:对哦!谢谢你!
  生4:我们也想给2号提点建议。你们应该在每一个符号旁边先标上数据,再用线连起来。
  生2:谢谢你的建议。
  师:黑板上这个小组的同学,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5:我们是这样想的,甲星期一进2个,就找到这个点。
  师:星期五是7个。你们是怎么找到7的?
  生5:6和8的中间就是7个。用白色粉笔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白色的线就表示甲的情况。黄线是乙的,红线是丙的。
  生6: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甲、乙、丙进球的一个趋势图。你们看,表示甲的那条线上上下下的,而丙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   师:这个趋势,对你们做出决定有帮助吗?(生思考)
  评析:学生的学习,是教师引导下的知识再创造。面对学生的疑惑,吴老师没有指令学生机械地去描点、连线,也没有强调三个人要用三种不同的线,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张只有横轴、纵轴的作业纸,让学生自己创造。由于放手让学生思考、操作,所以学生对数据的感知是充分的,思考是真实的。尽管有的作品还不够完善,但都是学生们的“再创造”。经历了这样一个亲近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学生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零零散散的数据不再零散,而是一个整体。
  (三)结合统计图,第二次讨论推断
  师:刚才我们根据三个人进球的总数量、平均数,做出了抉择。现在,有了这样的图像,它会不会帮我们打开另一扇窗?(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现在推荐丙。因为甲的变化趋势太大了。
  师:你刚才说了一个词,叫什么“势”?
  生1:趋势!
  师:趋势啥意思?
  生2:我觉得趋势应该是一种变化的情况。
  师:哦!就是一组数据变化的情况、状态。(配合手势)
  师:请你们继续说。
  生1:丙虽然起点很低,但是经过一周的训练,一直以一个上升的趋势往上走,就是这条红线。
  师: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这条红线上。你们认为丙一直在逐渐地——
  生1:上升。
  师:所以你们小组对丙很有——
  生1:信心。
  师:他们选丙了!你们都选丙?
  生3:但是,甲经过一周的訓练,最后他的成绩比丙好啊。
  师:你期待甲在真正的比赛中——
  生3:踢出一个最好的成绩。
  师:不敢选甲,你们在担心什么?
  生4:甲的波动太大了!
  师:同样是看甲的数据,我们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觉得甲的数据大起大落,万一踢到最少的呢?有没有可能?
  生(齐):有。
  师:有人觉得甲很有可能——
  生3:再多踢进去几个。
  生5:我们还是坚持选乙。丙是一个上升的趋势,但是乙的每一次成绩都不低于丙,而且还很稳定。比赛中的正常发挥也是很重要的。
  师:你选乙,是因为你发现乙在这里面最——
  生6:最稳定!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他最稳定的?
  生6:因为他的波动不超过1个球。(手指黄色的线)
  师:大家看着这些数据和图像,心中有些——
  生:纠结。
  生7:我觉得我们还应该看看五(2)班的选手。
  师:他想到了五(2)班!知己知彼——
  生(齐):百战百胜。
  评析:学生具有让数据说话的意识,能从整体上把握数据的变化趋势,并根据这个趋势,进行推测、决断,这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核。本环节,吴老师不仅关注学生根据图像做出的选择,更关注学生为什么这样选择。引导学生聚焦图像,关注变化,紧扣数据陈述理由,课堂俨然成了辩论场。吴老师大巧若拙,适时追问,加深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感悟,也凸显了数据分析观念的整体性。在对不同选择,特别是对甲的不同态度的讨论中,学生初步体验了数据的随机性。在选谁都有可以的纠结中,学生体验了数据的相对性。当有学生提出想要了解对手的情况时,说明学生的思维更全面、更合理了。
  (四)统观数据,再次理性分析
  生1:我觉得这一周的数据有点少了,还想再看看新的成绩。
  师:当样本比较小的时候,不太好做出判断,可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来佐证。一起来看看吧!(第二周)
  师:我们把这组数据记录在哪幅图上?
  生:折线统计图,因为这样更能看出它们的变化趋势。
  师:让我们把这些数据接上去吧!(师生共同完成描点连线)
  师:现在,你们准备做出怎样的抉择?(轻声讨论)
  生2:我们小组统一都选丙。因为丙一直在上升。
  生3:我们小组的意见不统一,他们选丙,我坚持选甲,甲最好的时候进过10个球。
  生4:我们还是选乙,因为他一直比较稳。
  生5:我觉得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我还想再看看。
  评析:统计的本质在归纳。通过样本来描述、推断总体,收集数据时就要考虑样本能否较好地代表、反映总体。一组数据初见端倪,面对学生的三种选择,只要言之有理,吴老师都予以充分的肯定,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这又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一个事情最好一个办法”形成了冲突,要对更多的数据进行分析成为内需,期盼中教师呈现了第二组数据。学生进一步观察、判断,各抒己见。虽然,到最后还是没选出谁去罚点球,但比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已经建立。吴老师适时的追问和评价,渗透了随机意识和相对意识,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精神。
  (五)自我反思,完善认知结构
  师:这样的一组组数据,它们的变化趋势,你们是从哪个图中看出来的?
  生(齐):折线统计图。
  师:此时,再看看自己的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们组刚才要了三张图,其实放在一张图里就可以了。
  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生: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你们见过吗?
  生2:在股市见过。
  生3:在我爸爸工作的表格中见过。
  生4:一个月的气温记录也是这样做的。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折线统计图,今天你们就想到了用它来记录。那我们2号作品的孩子,此时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6:我觉得我们没有像他们那样把点连起来,就看不出变化的趋势了。   师:哦!连起来,这一组组数据就有了——
  生:变化趋势。
  师:这正是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评析:“做过了,才真正理解。”正因为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整理、描述、分析、预测的过程,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才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对于学生原创的作品,吴老师巧妙地延时评价,给了学生自我反思、调节、优化的机会,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六)课堂延伸,内生表格要素
  师:把我们的板书拍个照片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看,他们看得明白吗?
  生1:不明白。我们应该给它添上一个标题。
  师:对啊!数学是我们交流的工具。看到这个标题,爸爸妈妈就知道今天的事了。
  生2:这里还要写上制表日期和数据。
  师:再看看这个白色的线表示——
  生(齐):甲。
  师:那还要在这里有说明,也就是图例。这样,一幅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就制作成功了。这幅圖的诞生是谁的功劳?
  生(齐):我们!
  师:同学们,数据会张开嘴巴说话,会给我们的判断带来依据。但是数据少的时候啊,也会让我们无比纠结,所以,更多的时候需要大数据调研。当然,面对数据,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观点,无关对错,重要的是讲出道理。
  评析:面对不够完善的学生自创的折线统计图,教师创设了一个巧妙的情境,让标题、数据、日期、图例等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素在学生心中再生出来,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吴老师简短的结束语,在学生的心里再次深埋下数据分析观念的种子。
  三、回顾总结 ,感悟数据价值
  课后访谈:
  师:折腾了一节课,让你们白来了,咱们也没选出个人来。
  生(齐):没白来!
  师: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数据是一种语言,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生2:这样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表达了一个数据变化的趋势,看着这个折线统计图,我们知道我们的选择无关对错,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最重要。(全场爆发热烈的掌声)
  生3: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原来不完善的统计图逐渐完善起来。
  师:除了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个技术活,你还有什么新收获?
  生3:我还学会观察了!开始我选甲,但是现在,我观察数据,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觉得一切皆有可能!
  生4:我一开始是制作成条形统计图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去修正它,这个过程很难忘!(全场再次爆发热烈的掌声)
  生5: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方法!
  师:很珍贵的体验。其实,我们人类就是在对对错错中完成了新认识。
  评析:回顾反思,是由经历到经验的桥梁。本环节,吴老师引导学生“回头看看”,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从学生访谈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体会到数据的作用;能依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和判断;能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具有初步的自我调节能力。“核心素养”真正成为课堂的核心,这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周玉仁,杨文荣. 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曹培英.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研究(一)[J].小学数学教育,2019(5).
  [4]曹培英.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研究(二)[J].小学数学教育,2019(9).
其他文献
【摘要】“比较”是数学课堂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适当运用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探索中得出对数学知识的规律性认识,而且能在比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比较 数学课堂 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了“比较”的妙处,开始有意地将一些同时具有某种联系或区别的内容放到一起,让学生去比较、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其本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迁移和贯通。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是需要转变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通过参与课程研发提升自己。利用iPad构建数字化英语课堂,有效改善了传统课堂中纸质教材内容呈现静态单一的不足,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种课堂的转型不仅仅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更是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深度学习服务,而且符
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人民教育出版顾振彪先生的一篇关于习作教学的文章。顾先生明确指出当前习作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出现“语言脱离中心,层次混乱不清,有话说不出,说出也混乱”的现象。美国教育专家西奥多海伯也曾说过:“要想把习作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素养?笔者认为“让学”课堂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灵动而广阔的学习空间,是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土壤”,彰显
不知何时起,学生习作刮起了“普通话”之风:一出口便是套路,充斥着看来的好词佳句,少了童真,缺了真情,没了童趣。细究下去,不难发现,在平日生活中父母师长的导引,也多以报刊上的优秀作文为例,灌输所谓“优作”的理念,学生心理上不免产生自卑、畏难的情绪,写作时,迷失在这样那样的“优作标准”里,随波逐流,形成自我言语的“荒漠”。  那么如何打开他们自己的话匣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呢?这就得卸下他们的思想
【摘 要】时间是流动的、不可逆转的,同时又有周期性和抽象性。本文把数学知识以故事的方式打造成一条完整的、有趣的知识串,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视化。  【关键词】绘本 建构 时间观念 活动体验  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可时间是流动的、不可逆转的,同时又有周期性和抽象性,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难以理解的。
【摘 要】基于主题意义开展的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不断丰富有关主题语境的相关知识,深化对主题的认知与理解,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阐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旨在帮助学生对主题内容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摘要】“平均数”是数学统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对于平均数的意义、特征及价值缺乏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感悟其统计价值,笔者试着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利用名师课堂资源、开展认知基础调查,从而构建有深度的课堂教学,让平均数的意义得到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理解 深度 意义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摘要】本文从“聊印象中的星空”开始,由学生对星空的疑惑到对星空的神往,通过对精选诗歌的赏读以及师生自然而诗意的对话,激活学生诗意的思维,打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首首属于他们自己、属于星空的诗歌,那遥远的星空也在学生的心中多了一份瑰丽和神秘的色彩。  【关键词】星空 想象 创作  一、印象星空:我的问号像星星那么多  师:小时候,最爱听奶奶在夏天的夜晚讲天外的神话,看满天的星星对我眨眼睛,那遥
【关键词】水墨画教学 生本意识 教学策略  学好水墨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更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然而,现阶段传统水墨画教学却过分依赖于摹本,以“像不像”为标准让学生被动学习。基于这样的现象,加强对学生水墨画教学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所以,本文以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水墨蔬菜》一课为例,从“及时引导,助你观察”“用心启发,由你总结”“动态呈现,请你比较”“大胆放手,邀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