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木马文化)是台湾“共和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一家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木马文化成立,这次不是为了攻打特洛伊城,也不是因为计算机病毒,而是为了阅读而存在。
木马文化总编辑汪若兰是一位知性、勤勉而温柔的女性。与汪总编接上头,是晚上8点左右,当时她仍在公司忙碌。电话里她的声音透出些许疲惫,但仍能从她的回答中感受到她敏捷、清晰的思路。未见其面,却能感受到她笑容里,甚至语调中带着的真诚,让人倍感温暖。
2001年初,台湾城邦集团易主,旗下的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郭重兴带着手下几名编辑另起炉灶,成立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并在旗下成立木马文化等图书出版公司。汪若兰从那时起跟随郭重兴,在木马文化担任总编辑。成立初期的木马文化,办公地点设在台湾新北市新店区的一处居民公寓中。相比之前城邦宽敞的办公室和完善的设备,汪若兰的新办公地点显得逼仄而简陋。面对全新的环境,汪若兰心里默念:一个很简单的开始,一切重新开始吧。就这样,汪若兰与木马文化一起,开始了默默而又不平凡的征程。
目前,木马文化的编辑和行销人员总共9人,沿袭了台湾出版社一贯“小而精悍”的风格。当然,办公地点早已迁至现在中正路写字楼里。除了最早做文学和艺术类书的定位,也增加了现在的亲子、健康养生、图文漫画、生活美学、经管、理财等类别。木马成立十年来,累计出版500种图书,近几年平均每年出版图书60种以上,每年销售码洋达7000万新台币,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样的成绩,对台湾地区以外的很多大出版社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相较台湾地区其它出版社来说,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出版社能有如此业绩已是非常不容易;更何况,木马文化的出版事业大有越走越旺的势头。
“阅读世界”之梦想,业已成真
木马文化的宗旨是Reading the world,即阅读世界。在读书共和国网站的木马文化页面上醒目的标识,有力地体现了这一点。汪若兰对这句话的解读是:“这句话最重要的是说,木马的出版品、出版方向是没有疆域限制、不分国界的,只要有机会,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选题我们都有兴趣、有可能做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木马文化在这十年中大量引进外国的优秀作品,不仅做到了作品类别的广度,更做到了深度。到目前为止,引进的作品占木马全部出版品的九成,这也是木马文化的一大特色。
对于这一特点,木马文化有自己的一套流程和方法。各分支编辑(木马文化的编辑架构:总编辑领导数位主编,同时主编带领若干编辑)可以在自身所熟悉的领域中选择值得出版的话题,从卖点到传递的价值,一一阐述,接着通过预评估筛选出可行性高的选题,再通过长时间的市场调查、讨论,最后总编辑、主编、编辑共同表决,确定值得出版的书籍。
以经典文学为例。在引进经典文学方面,木马文化一向乐此不疲,因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有其深刻的价值和意义。台湾大块文化董事长郝明义曾说过,通过阅读,特别是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可以使人在现实生活的局限中,有机会为自己打开一扇重新想象未来,并且实现那个未来的梦想之门。今年5月,木马文化在脸书(facebook)上向网友发布“读者印象最深刻、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经典作品”调查问卷,问卷中罗列了上百种世界经典小说供网友挑选,以期借助脸书上的超高人气遴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此问卷结合《时代》周刊2005年公布的最佳英文小说和《百大小说:史上最佳小说排行榜》(The Novel 100: A Ranking of Greatest Novels All Time, Daniel S. Burt,纽约),以及台湾历年出版的经典文学,整理出书单。网友还可以在书单中补充自己感兴趣的名目,以保书单更加完善。问卷集近2000份样品,接受调查的网友仍在继续增加,而问卷调查结果将在木马下一批经典文学引进前公布,当然,木马预引进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这项调查。
这项调查间接地引发一个的效果,即唤起阅读自觉。大多数人看完一本书之后便将其遗忘,而调查让人们通过回想,梳理曾经读过的作品,渐而找出曾经让生命出现或大或小转折的某本书。英国BBC曾发起类似的调查,当公布基于数量庞大的选票得出的结论后,排名前50的小说在书店的询问度瞬间爆棚,人们又开始追寻梦想,好好阅读了。
类似的工作,木马文化的编辑勤于下功夫,以致成了制胜法宝中很典型的一例。对这些经典文学的销售法则是“细水长流”,木马文化出版的托尔斯泰作品、川端康成作品、三岛由纪夫作品等,每年都有不错的销量,并且每年都会再版。
让读者记忆深刻的那些优秀
郭重兴曾说:“木马有意思的地方是,起初它都在文学、艺术、建筑圈子里打转,照理说它的编辑应都只是些感性压倒一切,老作白日梦的人。但其实不然,木马每本书的拿捏都很精准,内容的挑选和文字的讲究,包装,营销以及投入与回收之间数字的计算等等,都没一丝马虎。” 汪若兰就是这样一位总编辑,对工作要求几近严苛,对美的追求也近乎残忍。她做编辑的日子过得一定不轻松,但却因勇于发现,乐于提携,鼓励彼此营造各自的舞台而乐此不疲。这也就解释了木马何以能够不断开枝散叶,推出新书。
美国著名歌手尼尔·戴蒙(Neil Diamond)有一首歌,词的大意是说,如果你记得歌手是谁,你就能把那首曲子唱出来。同理,一旦你认识做书的人,或许就更会关注,甚至更珍惜这个人做出来的作品。
很多人对木马文化有深刻印象,是因为繁体中文版《追风筝的孩子》一书。2003年,一本名为《The Kite Runner 》的小说在美国上市,并风靡全球,在多国销售排行榜上居高不下。木马文化经过重重竞标终于将其繁体中文版收入囊中,并于2005年出版发行。书上市后,在台湾畅销排行榜上停留140周,短时间内销售了40万册,至今更达到50万本。“这是让我很骄傲的一本书,它让更多人认识木马文化。”汪若兰如是说。
在越来越多人认识木马文化之时,汪若兰趁势引进多部外文小说,《不存在的女儿》、《偷书贼》、《第十三个故事》等作品甫一上市便引起热切关注,直至今日仍保持良好的销售状况。渐渐地,木马文化彻底住进了台湾读者的心里,他们一旦谈起国外小说便会想到木马文化。《不存在的女儿》的作者金·爱德华兹(Kim Edwards)于今年年初推出新作《The Lake of Dreams》,木马文化在第一时间买下其繁体中文版权,预计今年8月上市。凭着《不存在的女儿》在读者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新书自身出众的品质(《The Lake of Dreams 》一书已授权19种语言出版),新书上市定能获得理想销量。
丰富出版内容,发掘本土作品
读者的胃口多样且多变,自2009年起,木马文化开始从大陆引进版权,例如文学类的《曾国藩》、《诗经是一枚月亮》、《唐诗是不想告别的聚会》、《宋词是黄昏的窗棂》、《康震评说:李清照》、《康震评说:苏东坡》等,健康养生类《做人的佛法》、《筋长一寸,寿延十年》、《上班族的养生经》等,育儿类《卡尔威特育儿全书》《蒙台梭利育儿全书》、《爱的教育》,经管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市场的逻辑》等。汪若兰说:“我们希望能从大陆多引进一些中华传统文化、健康养生类的书籍,让台湾读者有机会接触到更纯粹而多元的东西。相较台湾学者论述型的书写,大陆作者的书写更平实亲切,通俗易懂,这对台湾读者很有吸引力。”
当谈论到未来的规划,汪若兰表示,木马文化目前有两处需要加强的地方:出版品的多元化和本土化。对于多元化,木马将拓展引进书籍的类别,以应对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满足读者越来越“精”的口味;对于本土化,她说:“木马文化的书大多是引进的,我们希望能够涉猎更多本土作者的作品,特别是华文创作方面的作品。我们做了长时间的稿件征集工作,收到了不少的投稿,现有的作者不再局限于名家,还包含了为数众多的普通市民。”
汪若兰还希望通过稿件征集让更多人参与写作,让阅读这件事一直持续下去。英国作家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她的《普通读者》一书的最后描述,自己常常梦见在最后审判日那天,当那些伟人准备来领取奖赏时,上帝看见身为凡人的伟人们腋下夹着书走近,便以非常羡慕的口吻对身旁的彼得说:“这些人不需要奖赏。这里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一生爱读书,这也许就是汪若兰、对木马文化、对读者最真挚的期许吧。
木马文化总编辑汪若兰是一位知性、勤勉而温柔的女性。与汪总编接上头,是晚上8点左右,当时她仍在公司忙碌。电话里她的声音透出些许疲惫,但仍能从她的回答中感受到她敏捷、清晰的思路。未见其面,却能感受到她笑容里,甚至语调中带着的真诚,让人倍感温暖。
2001年初,台湾城邦集团易主,旗下的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郭重兴带着手下几名编辑另起炉灶,成立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并在旗下成立木马文化等图书出版公司。汪若兰从那时起跟随郭重兴,在木马文化担任总编辑。成立初期的木马文化,办公地点设在台湾新北市新店区的一处居民公寓中。相比之前城邦宽敞的办公室和完善的设备,汪若兰的新办公地点显得逼仄而简陋。面对全新的环境,汪若兰心里默念:一个很简单的开始,一切重新开始吧。就这样,汪若兰与木马文化一起,开始了默默而又不平凡的征程。
目前,木马文化的编辑和行销人员总共9人,沿袭了台湾出版社一贯“小而精悍”的风格。当然,办公地点早已迁至现在中正路写字楼里。除了最早做文学和艺术类书的定位,也增加了现在的亲子、健康养生、图文漫画、生活美学、经管、理财等类别。木马成立十年来,累计出版500种图书,近几年平均每年出版图书60种以上,每年销售码洋达7000万新台币,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样的成绩,对台湾地区以外的很多大出版社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相较台湾地区其它出版社来说,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出版社能有如此业绩已是非常不容易;更何况,木马文化的出版事业大有越走越旺的势头。
“阅读世界”之梦想,业已成真
木马文化的宗旨是Reading the world,即阅读世界。在读书共和国网站的木马文化页面上醒目的标识,有力地体现了这一点。汪若兰对这句话的解读是:“这句话最重要的是说,木马的出版品、出版方向是没有疆域限制、不分国界的,只要有机会,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选题我们都有兴趣、有可能做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木马文化在这十年中大量引进外国的优秀作品,不仅做到了作品类别的广度,更做到了深度。到目前为止,引进的作品占木马全部出版品的九成,这也是木马文化的一大特色。
对于这一特点,木马文化有自己的一套流程和方法。各分支编辑(木马文化的编辑架构:总编辑领导数位主编,同时主编带领若干编辑)可以在自身所熟悉的领域中选择值得出版的话题,从卖点到传递的价值,一一阐述,接着通过预评估筛选出可行性高的选题,再通过长时间的市场调查、讨论,最后总编辑、主编、编辑共同表决,确定值得出版的书籍。
以经典文学为例。在引进经典文学方面,木马文化一向乐此不疲,因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有其深刻的价值和意义。台湾大块文化董事长郝明义曾说过,通过阅读,特别是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可以使人在现实生活的局限中,有机会为自己打开一扇重新想象未来,并且实现那个未来的梦想之门。今年5月,木马文化在脸书(facebook)上向网友发布“读者印象最深刻、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经典作品”调查问卷,问卷中罗列了上百种世界经典小说供网友挑选,以期借助脸书上的超高人气遴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此问卷结合《时代》周刊2005年公布的最佳英文小说和《百大小说:史上最佳小说排行榜》(The Novel 100: A Ranking of Greatest Novels All Time, Daniel S. Burt,纽约),以及台湾历年出版的经典文学,整理出书单。网友还可以在书单中补充自己感兴趣的名目,以保书单更加完善。问卷集近2000份样品,接受调查的网友仍在继续增加,而问卷调查结果将在木马下一批经典文学引进前公布,当然,木马预引进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这项调查。
这项调查间接地引发一个的效果,即唤起阅读自觉。大多数人看完一本书之后便将其遗忘,而调查让人们通过回想,梳理曾经读过的作品,渐而找出曾经让生命出现或大或小转折的某本书。英国BBC曾发起类似的调查,当公布基于数量庞大的选票得出的结论后,排名前50的小说在书店的询问度瞬间爆棚,人们又开始追寻梦想,好好阅读了。
类似的工作,木马文化的编辑勤于下功夫,以致成了制胜法宝中很典型的一例。对这些经典文学的销售法则是“细水长流”,木马文化出版的托尔斯泰作品、川端康成作品、三岛由纪夫作品等,每年都有不错的销量,并且每年都会再版。
让读者记忆深刻的那些优秀
郭重兴曾说:“木马有意思的地方是,起初它都在文学、艺术、建筑圈子里打转,照理说它的编辑应都只是些感性压倒一切,老作白日梦的人。但其实不然,木马每本书的拿捏都很精准,内容的挑选和文字的讲究,包装,营销以及投入与回收之间数字的计算等等,都没一丝马虎。” 汪若兰就是这样一位总编辑,对工作要求几近严苛,对美的追求也近乎残忍。她做编辑的日子过得一定不轻松,但却因勇于发现,乐于提携,鼓励彼此营造各自的舞台而乐此不疲。这也就解释了木马何以能够不断开枝散叶,推出新书。
美国著名歌手尼尔·戴蒙(Neil Diamond)有一首歌,词的大意是说,如果你记得歌手是谁,你就能把那首曲子唱出来。同理,一旦你认识做书的人,或许就更会关注,甚至更珍惜这个人做出来的作品。
很多人对木马文化有深刻印象,是因为繁体中文版《追风筝的孩子》一书。2003年,一本名为《The Kite Runner 》的小说在美国上市,并风靡全球,在多国销售排行榜上居高不下。木马文化经过重重竞标终于将其繁体中文版收入囊中,并于2005年出版发行。书上市后,在台湾畅销排行榜上停留140周,短时间内销售了40万册,至今更达到50万本。“这是让我很骄傲的一本书,它让更多人认识木马文化。”汪若兰如是说。
在越来越多人认识木马文化之时,汪若兰趁势引进多部外文小说,《不存在的女儿》、《偷书贼》、《第十三个故事》等作品甫一上市便引起热切关注,直至今日仍保持良好的销售状况。渐渐地,木马文化彻底住进了台湾读者的心里,他们一旦谈起国外小说便会想到木马文化。《不存在的女儿》的作者金·爱德华兹(Kim Edwards)于今年年初推出新作《The Lake of Dreams》,木马文化在第一时间买下其繁体中文版权,预计今年8月上市。凭着《不存在的女儿》在读者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新书自身出众的品质(《The Lake of Dreams 》一书已授权19种语言出版),新书上市定能获得理想销量。
丰富出版内容,发掘本土作品
读者的胃口多样且多变,自2009年起,木马文化开始从大陆引进版权,例如文学类的《曾国藩》、《诗经是一枚月亮》、《唐诗是不想告别的聚会》、《宋词是黄昏的窗棂》、《康震评说:李清照》、《康震评说:苏东坡》等,健康养生类《做人的佛法》、《筋长一寸,寿延十年》、《上班族的养生经》等,育儿类《卡尔威特育儿全书》《蒙台梭利育儿全书》、《爱的教育》,经管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市场的逻辑》等。汪若兰说:“我们希望能从大陆多引进一些中华传统文化、健康养生类的书籍,让台湾读者有机会接触到更纯粹而多元的东西。相较台湾学者论述型的书写,大陆作者的书写更平实亲切,通俗易懂,这对台湾读者很有吸引力。”
当谈论到未来的规划,汪若兰表示,木马文化目前有两处需要加强的地方:出版品的多元化和本土化。对于多元化,木马将拓展引进书籍的类别,以应对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满足读者越来越“精”的口味;对于本土化,她说:“木马文化的书大多是引进的,我们希望能够涉猎更多本土作者的作品,特别是华文创作方面的作品。我们做了长时间的稿件征集工作,收到了不少的投稿,现有的作者不再局限于名家,还包含了为数众多的普通市民。”
汪若兰还希望通过稿件征集让更多人参与写作,让阅读这件事一直持续下去。英国作家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她的《普通读者》一书的最后描述,自己常常梦见在最后审判日那天,当那些伟人准备来领取奖赏时,上帝看见身为凡人的伟人们腋下夹着书走近,便以非常羡慕的口吻对身旁的彼得说:“这些人不需要奖赏。这里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一生爱读书,这也许就是汪若兰、对木马文化、对读者最真挚的期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