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b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培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事半功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爱上语文学习。自从进入新课程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这使得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但部分有识之士指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背后也有一些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结合自身的经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因为过度自主与合作,而失去了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一些好习惯。为此,针对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不足,笔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预习习惯应当有新的培养思路
  预习一直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所强调的一个重点,但进入课程改革以后,由于片面强调课堂的生成性,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不再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将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放在课堂上完成。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在新课程背景下,预习习惯应当有新的培养思路。
  预习的作用是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前置性的了解,是让学生去解决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问题的解决上。但有的时候,由于预习任务的机械化,使得学生只做一些字词记忆的工作,致使预习实际上起不到相应的作用。笔者以为,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理念,让预习更加科学化。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三袋麦子》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让学生通过预习并去得出自己的见解是没有多大的困难的。那预习就不能只满足于字词的记忆,还应当让学生的思维再向前走几步。比如,可以让学生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土地爷爷为什么要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呢?”(这个问题也可以问得更隐晦一些:“土地爷爷送麦子的目的只是为了一份节日礼物吗?”)“小猪、小牛、小猴得到麦子后不同的处理方法,反映了它们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呢?”
  问题是课文理解最好的催化剂,而通过问题的提出进而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最好方法,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自主学习理念的最好落实。
  在自由的氛围下培养思维习惯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思维的多元性、发散性以及结果的非唯一性。这样的思维结果,常常让语文课堂精彩迭出,常常以生成的形式让语文课堂多姿多彩。如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课前布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而学生的答案并非教师所想象得那样单纯。这在真正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发现,因而对这些问题的继续讨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思考。
  譬如说,对于土地爷爷送麦子的原因,就有不少学生认为“这就是土地爷爷送给小动物们吃的,既然是吃的,那就应该吃”;还有学生受课文观念的影响,也就是在学生“读懂”了课文之后,觉得“应当向小猴学习”。然而,如果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去说出内心的想法,还是有学生会表示出不同的意见。这也是笔者在“读懂”一词上加上双引号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学生看来,“麦子的用途是多样的,直接去吃只能算是用途之一;在小猪的眼里,麦子就是白面馒头和烙饼;而在小牛的眼里,麦子就是将来的口粮;只有在小猴的眼里,麦子才是上等的麦种”。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说:“如果大家都像小猴一样,那这个世界多无趣啊。”这一想法竟然得到了不少学生的附和,有学生说:“就是啊,如果西游记里唐僧的另外两个徒弟都跟孙悟空一个样子,那一路取经肯定很无聊。”
  尽管学生的这些想法与原文的主旨有所不一样,但还是应当鼓励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事实上,思维习惯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真正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必须在自由的氛围下进行,这样学生才愿意、敢于大胆想象。
  教会学生自我纠错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没有不出错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让教师要认同学生的错误,这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导向。但在笔者看来,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应当是教会学生自我纠错的习惯,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强大。自我纠错的习惯养成,意味着学生必须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发现自己的错误与正确的答案之间的距离。当然,有时也不一定是只寻找结果的错误,而更是要寻找思维的不足。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我纠错习惯的重要行为,不是告诉学生错在哪儿,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在哪儿。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曾有学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土地爷爷原来不是为了送节日礼物,原来他是想通过三袋麦子去考验小动物们的聪明程度。这土地爷爷真坏,没安好心。”对于这一观点,也有个别学生表示赞同。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去思考:“土地爷爷在课文里肯定是一个聪明的角色对不对?”“如果你是土地爷爷且想考验小动物们的聪明程度,你会用这种方法吗?”“土地爷爷最后表扬了小猴,可他也没有批评那两个小动物啊!因为土地爷爷在看到小猪和小牛后是什么表情呢?”通过追问,让学生去自主思考,最终发现了自己的观点确有偏颇。最后学生们发现,土地爷爷送礼物是真诚的,而看三个小动物的聪明则只是一种期待而已,并非大家所理解的那种纯粹的考验。总之,自我纠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需要重点培养的习惯,这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有持久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引入中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教学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当今社会,虽然说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巨大的优势,但其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重形式,轻能力 多媒体教学课件直观、形象,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省很多事;不过,课堂效率
儿童数学素养的提升是今天数学观发展和数学课程改革实践的重中之重。在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师要勇于提升自我:以“大数学”观作为数学教育的起点,以儿童的数学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多元化的思路开发数学教育途径。在儿童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图对儿童数学素养、儿童数学教学做出符合素养本义的解读。  逻辑起点:“大数学”教育观  课程改革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升华。“三个面向”
在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普遍过重,新课改深化举步维艰的背景下,学校必须组织教师深入研究真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益,才能真正消除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健康地发展。现就课堂真效教学研究的现状、策略和方法,谈一些看法。  研究现状简评  目前尚未查阅到以“真效”为核心概念的课堂教学研究。比较普遍的是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这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真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特别是近年来提出的“微课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国,课堂教学已然进入“微时代”。与此同时,班级管理也亟需改革,微博以其独特的优势正迅速影响教育者的班级管理理念,班级管理也正迅速迈进“微管理”的时代。在日常教育中,实现微博与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实现教育各领域的无缝对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而且可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