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悦家的大长桌是上一位房主留下来的。装修的时候,工人师傅曾把它当作干活儿的工具台用。张悦原本还在挑桌子,突然注意到这件旧物,就把它安置在窗前。这块长条形的空间是张悦家光线最好的部分,南向,正对使馆区,视野里没有高楼遮挡,天气好时可以远眺CBD的广厦高楼。张悦是一位时装摄影师,很多令人眼熟的杂志时装照.明星封面和广告大片都是他的作品。常合作的杂志编辑来找他聊想法时,这张大桌便是他的工作台,从身后取参考书本只需伸伸手,摊开来就能一起选。张悦说,基于这张桌子,他还有个有趣的想法:朋友或编辑要正式谈点什么,大家就坐在这里:如果是好朋友随意聊天,就可以把照明灯关掉,大家懒懒散散坐在沙发区;如果是工作上的正事,就得把客人请到里面的工作室。当一个可施展的家遇到一位不怎么出广的主人,总会被开发出各种使用模式。
张悦是在《安邸AD》杂志上认识了设计师陈暄。除了认同陈暄的风格,张悦还发现“她作品里一些女性化的东西是我很喜欢的”。那是一种调和, 拒绝对空间使用者做刻板解读,专业并且聆听。张悦和太太对卧室墙面的颜色一起挑了很久。陈暄喜欢调整颜色中灰的小细节,让整个屋子看上去舒服且不那么跳脱,张悦恰好也讨厌特别“钢铁直男”的东西。最终,他获得了这样一间粉色墙壁卧室关 上灯看,它偏向冷调,打开灯又恢复暖色。因为选用了透光的玻璃材质,原本的明卫也被改造成了卧室中朦朦胧胧,透着绿植影子的一隅。到家里拜访过的朋友都以为这间卧室是张悦为了太太特意做的,但这其实也是张悦自己的表达。“快40岁了,每天回到自己家里,还是希望它是个比较年轻的地方。”但过度柔弱也是不行的。为长桌挑选椅子的时候,张悦就觉得怎么都不太对,在一次去洛杉矶拍摄的过程中,他恰好在一个空间里看到一张几乎和自家同色的桌子搭配了轮廓简单的黑色餐椅。于是,一些黑色线条也被引入了这个家,不经意间,将空间的气质向“中性”压了压。
这几年,张悦明显察觉了自己的变化,而这个人住一年多的新家,就是这些变化的记录者。张悦是北京人,在什刹海边长到16岁后,他好像就和“奔波”这个词有了缘分。他经常搬家,住过马甸,住过双井,住过影棚所在的竞园,也住过双桥。开拓事业的时候,勤奋奔跑,差旅更是一种日常。但现在,张悦“长大“,有了孩子,和太太在一起的时间也即将跨入20年,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喜欢安定地宅在家里。于是,为了兼颐孩子和长辈,不在外出时浪费太多时间,这一次他把家安在了通达的城中心。张悦的上一个家是一栋联排别墅,上下空间很开阔,但在他看来,那同样是不成熟时代留下的证据。采访的时候是盛夏,张悦8岁的儿子正好放假。一家人会经常待在一块儿,一些珍贵的家庭片段也就此发生一有时是父子一起做点手工,有时是夫妻二人摊开多年来拍摄的生活照片,有时是张悦和太太发现儿子仗着桌面宽敞,把作业书本摊开了巨大一。“还是客厅大的平层住宅好。”张悦感慨。比起被上上下下的楼梯打断,一家人能轻易地聚在一起实在太好了。
张悦对待工作用具,包括对待相机的态度都偏实用派。“相比莱卡之类的,我会更偏向于日本的相机,它们能够让我更快地工作。”这一点也被延续到 了他的家中,整个家从线条、家具到装饰都简单实用。但张悦对光线和颜色很敏感,除了工作间里有漫射的白色光源,其他空间的光都是暖的。张悦很喜欢自家墙面漆的颜色,这是设计师陈暄的主意。随着日光进人房间的层次,带一点紫色的墙面 也会发生微妙的变色。最靠近窗边的地方发一点蓝紫,进入人屋子里面会偏向紫红,开了灯以后,墙又会变成灰。这种和简单并行的细腻让张悦很喜欢。张悦的家看:上去很温和,但这种温和并不意味着退让,而是源于主人将自己的个性与偏好平衡拼接了。在桌子附近的绿植边,靠着一幅“ 怪怪”的画,那是一棵倒置的树,“比较魔幻,像一个三角形”.工人们没想到有人会倒着放一棵树,做画框的时候,甚至做反了。尽管是拍过无数肖像的时装摄影师,张悦家里却没有任何一张“露脸”的照片,也难找到锋利的时尚痕迹。张悦说,马上要人住这家之前,从来不拍风景的他特意花一两个 月的时间,去拍了自己想要的一胶片 ,城市,没什么人,颜色很淡,但构图有趣。一切都是为了能和这个家的情绪融合,能让居住的人放松舒服。在他家的一张照片里,张悦拍下了洛杉矶一片豪宅外的普通道路。视线穿过白色房子,可以抵达城市中心,但照片里一个人没有,安安静静的。这,又是一种调和。(更多图片请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