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的终极关怀。语文教学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传媒作用。然而,孝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语文课本中有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好题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让学生在教育的培养和陶冶下,逐渐培养起爱家、爱国、爱天下的大爱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为构建和谐的社会添砖加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孝文化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的终极关怀。语文教学可以传播很多文化信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传媒作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更重要的是要思想好。一个只是成绩优秀,而没有优秀的思想素质的人,将来对社会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要爱家,爱集体,热爱中国共产党,爱祖国和人民,更要有爱人类这样的大爱精神,这种大爱精神的基点是什么呢?是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然而,语文教学又怎样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对孝文化的教育进行必要的了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学生,在家应该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一切言行应该谨慎诚信;爱所有的人而特别亲近仁者;在实践这些德行之外,又用功于书本。教师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三字经》里也说:“守孝弟,次见闻”。说的就是做一个人第一重要的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做人的根本。其次才是去求学,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增广见闻,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吸取他们的智慧来修养自己。《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下面就要谈谈孝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问题了。
语文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学科。在语文课文里,有很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有些课文里有生动的孝文化思想的事例,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例子,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教育。
在初中语文课本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最好的例子。其中有这样的叙述:“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袋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朝小路望去……‘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单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些叙述,充分写出了母慈,子孝,媳贤,孙子可爱,这样和乐融融的幸福的一家祖孙三代人,这个家庭里充满了孝爱文化。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把孝文化作为家庭成员的道德基础来教育的话,这个社会不就更加和谐了吗?
中学语文教材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回憶性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位慈父的形象,充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父亲的思念,自然流露出了子爱父,父爱子的情感。可渗透“父慈子孝”的教育。“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段文字和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都是渗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好材料。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文中母亲教育儿子的情形,“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他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可渗透《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教育。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心,是多么的可怕!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怎能会去爱他人呢,更不能相信他会爱国。可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重任,中学语文教材里,有着很多好的课文可作渗透孝文化教育的例子。
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里蕴含着孝文化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孝悌思想的教育,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和谐的课堂,同时为构建和谐的家庭和和谐的社会添砖加瓦,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孝悌文化,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孝文化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的终极关怀。语文教学可以传播很多文化信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传媒作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更重要的是要思想好。一个只是成绩优秀,而没有优秀的思想素质的人,将来对社会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要爱家,爱集体,热爱中国共产党,爱祖国和人民,更要有爱人类这样的大爱精神,这种大爱精神的基点是什么呢?是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然而,语文教学又怎样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对孝文化的教育进行必要的了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学生,在家应该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一切言行应该谨慎诚信;爱所有的人而特别亲近仁者;在实践这些德行之外,又用功于书本。教师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三字经》里也说:“守孝弟,次见闻”。说的就是做一个人第一重要的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做人的根本。其次才是去求学,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增广见闻,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吸取他们的智慧来修养自己。《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下面就要谈谈孝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问题了。
语文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学科。在语文课文里,有很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有些课文里有生动的孝文化思想的事例,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例子,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教育。
在初中语文课本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最好的例子。其中有这样的叙述:“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袋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朝小路望去……‘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单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些叙述,充分写出了母慈,子孝,媳贤,孙子可爱,这样和乐融融的幸福的一家祖孙三代人,这个家庭里充满了孝爱文化。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把孝文化作为家庭成员的道德基础来教育的话,这个社会不就更加和谐了吗?
中学语文教材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回憶性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位慈父的形象,充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父亲的思念,自然流露出了子爱父,父爱子的情感。可渗透“父慈子孝”的教育。“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段文字和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都是渗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好材料。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文中母亲教育儿子的情形,“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他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可渗透《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教育。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心,是多么的可怕!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怎能会去爱他人呢,更不能相信他会爱国。可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重任,中学语文教材里,有着很多好的课文可作渗透孝文化教育的例子。
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里蕴含着孝文化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孝悌思想的教育,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和谐的课堂,同时为构建和谐的家庭和和谐的社会添砖加瓦,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孝悌文化,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