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的“明珠”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a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美华裔钢琴家朱烨近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一场颇具特色的独奏会。虽然在众多钢琴家中,她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但她曾是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比赛的获奖者,也是传奇钢琴教育家格拉夫曼的弟子,与郎朗师出同门。
  开场曲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被公认为一首极难演奏好的钢琴独奏作品。尽管这首小品没有炫耀的技术段落或复杂的曲式结构,但其影射的音乐涵义却是极其深刻的。在短短的六分钟里,作曲家由冥想变得黯然神伤,由不安变得愤怒,甚至是绝望的搁置,然后无奈地回归到初始的冥想式思虑,抑或是自言自语。然而,莫扎特式的惊喜还在继续,同名大调的出现让音乐进入到无忧无虑的欢快中,虽然篇幅不长,却犹如镶嵌的宝石,让原本略显黯淡的底色灼灼发亮。朱烨的演奏可圈可点,生动自然。她的特点并不在于将伟大的音乐推向无限的深刻化、复杂化,相反,她的诠释充满单纯。她的速度安排严谨地遵循着音乐内在的逻辑,将这首曲目中最重要、也是演奏家最需要注意的地方——结构,演释得颇有说服力。



  接下来的两首中国作品分别来自于刚刚离世的中国作曲家王建中先生的《浏阳河》以及同享盛誉的中国作品《平湖秋月》,均改编自中国的民间歌调及古曲,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在朱烨的手中,它们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余音缭绕在音乐大厅里。或许是勾起了自己对恩师的思念,一时间,身处听众席的我泪流满面,情不自已。
  上半场的终曲是本次演奏会中分量最重、篇幅最长的曲目:阿根廷作曲家阿尔贝托·吉纳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的《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作于1952年。据钢琴家本人介绍,这首作品很少在中国甚至世界舞台上演奏,其特点之一便是强烈的舞蹈特征。
  第一乐章是充满力量的“allegro marcato”(强劲的快板),演奏家在乐曲一开始就立刻展现了其把控近代音乐所需要的几乎一切元素的能力——键盘大范围内的快速跑动,带有打击乐器特性的声响以及不断变换的节拍标记等等。音乐结束在强大的fff(极强)中, 转而进入“presto misterioso”(神秘的急板)的第二乐章。在这个飞快的篇章里,持续的6/8拍三音组进行以无穷动式驰骋在各种音乐语境里:多变化音的,刺耳不和谐的,双手反向的,始终连贯的旋律型线条,铿锵断奏的连续和弦……朱烨的演奏张弛有度,让听众在来不及喘息的动感十足中,却还有暇享受其中的从容不迫,其技术和对节奏的把控能力真是要让人拍手叫好。
  第三乐章是狂想曲式的,这也是吉纳斯特拉晚期作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即相对自由或抽象的曲式结构,作为奏鸣曲的一个乐章,这样的作曲思维已经出现苗头了。整个乐章由一些速度不同的版块组合而成,之间的衔接部分多是采用标有减慢(molto rallentando)、放宽(allargando)、逐渐消逝(smorzando)等过度性质作用的设计。华彩乐段、自由速度乐段以及被拉宽的音符时值比比皆是,增强了近乎幻想曲体裁的倾向。这个乐章无疑是振奋、运动的几个乐章之间的一个小间歇,而朱烨也确实带听众进入了片刻的冥想和意象。
  终乐章,即全曲的第四乐章是传统式的“回归”——火焰般的热量在固定低音写作(ostinato)的效果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整个乐章都在3/8和6/16的节拍之间持续交替,当作曲家将此乐章标记为“Ruvido”(近乎鲁莽的)时,赋予钢琴家狂放,甚至可以是粗鲁的表达方式的暗示似乎已经十分显而易见了。或许朱烨瘦小的体格不是她“降服”这支野兽般狂舞的舞曲的法宝,然而她娴熟的技巧,对音乐风格、语言的把控以及敏锐的节奏直觉才真正将这首并不为人熟知的阿根廷作曲家的代表作演释得精彩绝伦。
  音乐会下半场是堪称“永远经典”的曲目:四首肖邦谐谑曲。朱烨用她充满血肉之感兼具智慧之性的演释,成功再现了一次经典——无论是富有诗意、略带缅怀的慢篇章,还是气宇轩昂、热情饱满的技术性乐段,在她的指尖下都汇集成美妙绝伦的音乐语言。虽然是常规曲目,但如此完整地呈现这一系列的作品也不算太常见。无论是耐力、精力甚至是记忆力,这套曲目对已经年过四十的演奏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朱烨的选择让我们看到她对艺术的不懈追寻。由于体裁、曲式结构的相似性,当四首谐谑曲被连续演奏时,更显得一气呵成。加演的两支圆舞曲恰如餐后甜点,让意犹未尽的听众再回味一下这场听觉的盛宴。
  音乐会后,不少乐迷排着长龙队,久久不舍离去。朱烨,这个名字略显陌生、外貌看似平凡的华裔钢琴家,用她的真挚、技艺和灵性打动了所有的听者。这样的绚丽,犹如一颗明珠在宁静的夜空里烁烁闪耀。
其他文献
与许多国家颂歌式的国歌不同,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在抗战的烽火年月诞生的,是战斗的号角,具有永久的现实意义。这曲警钟式的歌曲,我们对于它的来历、本体,虽有记载或介绍,但长期以来缺少详实深入的研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八十周年之际,这个缺憾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国歌》一书弥补了。著者紫茵真名陈志音,曾担任《音乐周报》副总编,
期刊
聆听巴赫的《受难曲》  (Hearing Bach’s Passions)  作者:梅兰姆德(Daniel R. Melamed)  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分社,2016年出版  J.S.巴赫的两首受难曲始终是百演不衰的巴洛克核心声乐曲目。不过今天上演巴赫的受难曲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的情景距离现代社会挺远,起码与十八世纪的莱比锡差别甚大。学者梅兰姆德可能料想到了这一点,在书中并未采取一个个乐段依次
期刊
在中央音乐学院五年的学业,前三年半被我自己荒废了。入学时正值开始逆反的年纪,一下子远离父母获得了自由,根本不想好好练琴,不是经常窜琴房找与我一样不用功的同学聊天,就是借来图书馆的小说一本本尽兴地阅读。记得曾因没练琴,还不出课,活生生地气走过三个主科老师。直到成了林耀基老师的学生,才开始用心练琴。他就像如来佛,管住了悟空,把我拉到正途。  说起林老师,众人对他无比敬畏。我倒不完全是被林老师的严厉吓住
期刊
至今为止,我谈到的所谓“冷门”音乐家,基本上都属于如下三种:  第一种,生前是很有名望的音乐家,有些当时的名气甚至比我们现在人人皆知的贝多芬、莫扎特都响;但是,一去世之后,就变成了今天的所谓“冷门”音乐家,比如安东·埃布尔(Anton Eberl)和法郎兹·霍夫梅斯特(Franz Hoffmeister)等。  第二种,生前既是作曲家,又是学者和教授,所以他们主要在学术界有名望,死后人们也就逐渐遗
期刊
1  复制时代汹涌得过快了,反潮流就肆机“杀人”。当某刻惊觉一张张CD堆满书柜,手里的闲钱越来越少,收藏的乐趣就不像原来那么嚣张了。塞尚说:在音乐厅听音乐是荒谬的,音乐理应在家自己听。但常年躲在家,经常过惯拿起来就听,想听哪段就能随手在播放机按钮上倒退前进的日子,时间长了,魅力就会一时失效。科技已经让艺术的仪式感消损殆尽。顷刻间,我莫名开始寻求与拷贝入耳不同的短暂乐趣。恰是放假,更有考学契机作为借
期刊
为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四重奏世间稀少,我只知道前有二战期间梅西安的《时间终结四重奏》,后有王西麟的《四重奏》(Op. 41)。前者表达了身处集中营的作曲家在绝望中的信靠,后者是一生困顿、在黑暗中不断投射出光芒的作曲家的真实写照。  这部只有十几分钟的单乐章作品作于2002年初,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德国科隆,2005年5月演出于美国旧金山国际艺术节,2007年5月13日于科隆再度上演。
期刊
六年前,我有幸在深圳大剧院领略了深圳交响乐团的现场版大提琴,至今印象不灭的是潇洒帅气的秦立巍的演奏。那时就风闻他是“马友友第二”的说法,我想大概是指他演奏姿态的那种“美滋滋”的投入感吧。他在上半场完成了一曲独奏,下半场他携弟子聂佳鹏同台演奏了卡拉威·阿霍(Kalevi Aho)的《双大提琴协奏曲》。那时候,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出季每场都设在深圳大剧院的小音乐厅。几百人的座席,使每次的演出票很紧俏。后来
期刊
○ 羽辛 ● 陈磊  ○ 你作为摇滚标志性乐队唐朝的主音吉他手以及国内技术派现代电吉他演奏家,被很多人视为吉他英雄。能得到今天的殊荣,这一路走来背后一定有不少艰辛吧?  ● 我只是一名吉他手。至于其他人给你添加了多少殊荣,那都是一份厚爱,我很感激。但是,我自己并不敢这样标榜自己,我的一切都是我所选择的行业所致,我只是更加热爱我所从事的行业,我可能比行业里的有些人更加勤劳,仅此而已。  “不想当将军
期刊
过去两百年以来,俄罗斯钢琴音乐艺术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壮大。钢琴家们以完善的技巧、敏锐的乐感和个性的品位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世界听众。如今,全球化致使过去所谓“钢琴学派”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但俄罗斯民族仍以极富特征的音乐品质为我们树立典范。他们在音乐能力的综合性、全面性及鲜明的艺术性等方面可谓登峰造极,其中的代表包括安东·鲁宾斯坦、谢德林、伊戈尔·克鲁托伊、塞缪尔·富恩伯格以及本场音乐会的主角尼克拉伊·
期刊
2015新年伊始,“龙四重奏”就在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音乐会,演奏舒伯特的两首弦乐五重奏。作为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合,为什么会选择两首五重奏的作品呢?第一小提琴手宁峰表示,其实很多形式的重奏,都是在四重奏基础上的,“室内乐就像一个聚会,好朋友在一起,人越多越高兴”。  龙四重奏成立于2012年,由活跃于当今国际乐坛的华人音乐家——宁峰(第一小提琴)、王小毛(第二小提琴)、郑闻晓(中提琴)和秦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