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陈慧,1984年生,广东梅县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曾任中山大学岭南诗词研习社副社长,社刊《粤雅》创刊号主编
七言律诗的格律
经过学习五、七言绝句及五言律诗,我们对七言律诗的格律就非常好理解了,它们在押韵、粘对,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莫犯三平尾,也莫犯孤平”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相同的。从句式上看,七言律诗也相当于是在五言律诗每句句首前面添加一个节拍,这一节拍的平仄,与前文所讲过的七绝之于五绝的规律相通。即,若五言是平起的a句式平平平仄仄,或d句式平平仄仄平,那么七言等于就在其前边添加“仄仄”,我们用A仄仄平平平仄仄与D仄仄平平仄仄平标识以便记忆;若五言是仄起的b句式仄仄仄平平和c句式仄仄平平仄,则在其前边添加“平平”,我们用B平平仄仄仄平平和C平平仄仄平平仄标识。从对仗上看,七言律诗也和五言律诗相通,即中间两联上下句必须对仗,只不过是要求新添加的节拍符合此一规定罢了。
七言律诗的格律,我们用ABCDABCD、DBCDABCD、CDABCDAB和BDABCDAB四种组合标识,这样标识都是为了便于记忆。
第一种是ABCDABCD的组合: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
汴水日驰三百里,
平仄对立
扁舟东下更开帆。
平仄相粘
旦辞杞国风微北,
平仄对立
夜泊宁陵月正南。
平仄相粘
老树挟霜鸣窣窣,
平仄对立
寒花垂露落毶毶。
平仄相粘
茫然不悟身何处,
平仄对立
水色天光共蔚蓝。
——[宋] 韩驹《夜泊宁陵》
第二种是DBCDABCD组合,与第一种相比,除了第一句不同以外,其他格律都一样。这种组合的首句与尾句的格律是一样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
花近高楼伤客心。
平仄对立
万方多难此登临。
平仄相粘
锦江春色来天地,
平仄对立
玉垒浮云变古今。
平仄相粘
北极朝庭终不改,
平仄对立
西山寇盗莫相侵。
平仄相粘
可怜后主还祠庙,
平仄对立
日暮聊为梁甫吟。
——[唐]杜甫《登楼》
第三种是CDABCDAB组合: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
痴儿了却公家事,
平仄对立
快阁东西倚晚晴。
平仄相粘
落木千山天远大,
平仄对立
澄江一道月分明。
平仄相粘
朱弦已为佳人绝,
平仄对立
青眼聊因美酒横。
平仄相粘
万里归船弄长笛,
平仄对立
此心吾与白鸥盟。
——[宋] 黄庭坚《登快阁》
第四种是BDABCDAB组合,这是把第三种组合换掉第一句,它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在格律上完全一致:
B(平)平(仄)仄仄平平。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
平仄对立
万古惟留楚客悲。
平仄相粘
秋草独寻人去后,
平仄对立
寒林空见日斜时。
平仄相粘
汉文有道恩犹薄,
平仄对立
湘水无情吊岂知。
平仄相粘
寂寂江山摇落处,
平仄对立
怜君何事到天涯。
——[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七言律诗的章法与炼字
作诗作文都讲究“起承转合”,七言律诗作为格律诗中最成熟的诗体,其章法相当丰富。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章法,但可以记住一些诀窍和范本。在“合”的方面,清人朱庭珍《筱园诗话》有过总结:“或推开一步,或追入一层,或反掉以顾首,或纡徐以取姿,或从旁点而正意不露,或翻余波而远韵悠然,总要全副精神赴之。”如: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该诗的前四句虚写,思接千载,由黄鹤仙人乘坐白云杳然离去的传说入手,写出世事茫茫。后四句实写,境界开阔:眼前风景眺望不尽,而我的家乡却在何方?触景而生情,与前三联意思并无勾连,是“扣尾掉收”。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象征着政治祥瑞,凤凰既去,晋代吴宫繁华既逝,带出而今浮云蔽日的长安之不见,道出古今兴衰、邪臣蔽贤的感叹。其结句关合全诗,全诗意思一贯,是“通首混收”。
我们可以发现,崔颢的《黄鹤楼》,前两联的平仄和上述的七言律诗格律不同,且颔联没有对仗;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二联也是失粘了。为什么这两首还能跻身七言律诗的行列呢?这是因为,盛唐人常常以古风笔法为律诗,以避免追求格律严整可能造成的气格纤弱。以气驱辞,运用古风笔法来写律诗,格调会显得高古一些。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律诗不妨有古风的句法,词中不妨有诗的句子,曲里也不妨有词的格调,但古风却绝不能写得像律诗,诗不能写得像词,词不能写得像曲。中国文艺总是以古、雅、拙、质为尚的。
至于初学者学写七言律诗,还是应该先熟练掌握它的正格,以后再尝试用古风的笔法来写。
崔、李二诗为我们呈现了“扣尾掉收”和“通首浑收”这两种不一样的收合方式。不论何种方式作结,都要秉持一贯的气息和精神,最好是画龙点睛、留有余味。那么,“起”、“承”、“转”又当如何呢?
元人范德玑在《诗格》中说,“起”要“平直”。像上述崔、李的两首诗,都是平实地直接扣题。此外,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漠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旗出石头。
荒苑至今生茂草,
山形依旧枕江流。
而今四海归皇化,
两岸萧萧芦荻秋。
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张耒《登海州城楼》:
城外沧溟日夜流。
城南山直对城楼。
溪田雨足禾先熟,
海树风高叶易秋。
疏傅里闾询故老,
秦皇车甲想东游。
客心不待伤千里,
槛外风烟尽是愁。
赵孟頫《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
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
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
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
水光山色不胜悲。
康有为《登万里长城》:
秦时楼堞汉家营。
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
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
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
英雄造事令人惊。
这些咏怀古迹的七律,多用此种起法。直陈所怀的同时,又通过环境的描写、意境的兴起、营造渲染诗人观感,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以情景带议论,为下文阐发大论作好铺垫。
这种“平起”的方式,后边如何承接收合较为妥当?朱庭珍认为,如果起势不够陡然、健迈,那么就得着力于颔联,以求警策,而于颈联处放缓,以舒通上下前后的气息,到了结句再提笔振作。以上所举例子中,如康有为《登万里长城》即是此种章法。其颔联“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矫健有力、炼字精警。颈联“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意境虽然远大,而气脉有舒缓之势。尾联“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结束干脆有力,铿然有声。
除了这种“平起”方法外,还有首联采取“凸起”的方法,这便是要重笔渲染、直捣人心。对于首联第一句,也即起句的锤炼最为要紧。明人谢榛《四溟诗话》便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意思是,起句要向点爆竹一样,通过骤然一声炮响震动人心。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起句“剑外忽传收蓟北”,一个“忽”字所传达的惊喜,让人感同身受。还有元好问《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孤亭突兀插飞流。
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
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淡月鱼龙夜,
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 浮云西北是神州。
起句“孤亭突兀插飞流”,“突兀”和“插”的应用,就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强烈观感。
当然,也有在第二句着力的,如钱谦益《西湖杂感》:
板荡凄凉忍再闻。
烟峦如赭水如焚。
白沙堤下唐时草,
鄂国坟边宋代云。
树上黄鹂今作友,
枝头杜宇昔为君。
昆明劫后钟声在,
依恋湖山报夕曛。
这云雾缭绕的重峦和湖水,却好像是焚烧过一样还弥漫着浓烟,形象地写出了时局是如何板荡,令人触目惊心。尤其是“水如焚”,如同受尽煎熬而沸腾不已。这既指江山饱受摧残,也指诗人忧虑于此,如焚五内。
另外,也有把两句关联,一同呈现震撼效果的。如陈宝琛《入江哭蒉斋》:
雨声盖海更连江。
迸作辛酸泪满腔。
一酹至言从此绝,
九幽孤愤孰能降。
少须地下龙终合,
孑立人间鸟不双。
徙倚虚楼最肠断,
年时期与倒春缸。
通过“盖海连江”,写出雨水滔滔之势,又借由“声”字突出听觉感,使人如临其境。而第二句把这暴雨拟作自己乍闻噩耗夺目而出的辛酸泪,“迸”字具有突然性和力量感,把悲痛之泪涔涔而下不可遏抑的情状凸显出来,也重重地打在读者心坎上。
使用这种起笔就已得势的方法,后边要如何承转收合比较好呢?依照朱庭珍的建议,颔联要展宽和平以舒气养度,避免太促太急。颈联则要振拓开去,切忌平顺以致衰弱,最好着力凝炼而成杰句警语。至于结句,需要就势而行,写出神采,不可忽略草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接近此种章法,他从首联第二句“初闻涕泪满衣裳”开始,连同颔联两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以舒缓疏朗的笔势写出一喜极而泣,一喜极而狂的场景。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以放歌纵酒进一步渲染其“喜”,抒发举家还乡的迫切心情。而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顺势而下,一气呵成。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在一联之内贯穿四处地方,可见其归心似箭。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的对仗要求是相似的,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如果首联即对仗,颔联可以不对,谓之“偷春格”。而杜甫此诗全篇对仗,这种全篇对仗营造出流畅感,加上韵脚开合度大,读来清朗开阔,这些都与他的愉悦情绪是相契合的。
朱庭珍的观点有其道理所在,但并不代表所有平起、凸起都要依照这个模式,我们只须把握其一张一弛,收合有度的精髓就可以了。
颔联承接首联,要抱而不脱,若即若离,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在意思、气息上分不开。比如说杜甫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第二句 “群鸥”的意象蕴含这样一个典故:“订鸥盟”,即水边的隐士与鸥鸟相约为伴。杜甫自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从左拾遗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之后,就永远离开了朝廷。迫于当时时局,次年七月又弃官逃难,一直逃到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座草堂住下,日日与群鸥为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起首二句表面上没有言“客至”,却为客人的到来作好了铺垫。换句话说,颔联和首联表面上没有关系,在意思上却是紧密承接:蓬门今始开承接此前的与世隔绝,客人将至承接此前的唯群鸥为伴。这种承接却又是包藏着转折的,由此前隐居独乐的境地,转向了如今客至同乐的境地。通过打扫花径、推开蓬门,把客人将来未来之际那种欢喜期待的心情给写出来了,可以说是“抱而不脱”的一个典范。
那么,“转”又如何?我们来看明清之际遗民顾炎武的《白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
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
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
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
江水平添十丈深。
前边刚刚叙写重来白下所见的风景“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shào)寒星夜出林。”颈联突而由这河山生发大论:“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不仅从前景跳开,转而抒发胸臆,而且“应有”本身就具有转折意味,本应有“主”,然而这个通过频年戈甲苦苦追寻的“主”究竟何在?这个问题,在历代都要遭逢,而在当时,更显迫切而深刻。突发此论,仿佛平地惊雷,振聋发聩,让人于惊愕之余,陷入沉思。
另一位明代遗民陈恭尹所作《厓门谒三忠祠》:
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海港入口有上下海门之别,而国土尽数被占,却无法区分华、夷的界限,这也是非常具有震撼性和感染力的一个转折。与顾炎武转折着力点在颈联第一句不同的是,陈恭尹的着力点在第二句。
当然,也有颔联两句关联起来一并转折的。例如前举黄庭坚的《登快阁》,颔联写快阁之上所见风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颈联转而写“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由大好景致联想到自己不得知己共赏,唯有美酒相伴的境况。虽然这个转折不似前二首那般着力,但其与颔联意思相避,也是很明显的。
以上所举“转”,主要是指颈联与颔联的关系。实际上,转折点并无很严格的规定。尾联第一句才转的也有,比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就是在“人生自古谁无死”处转折的。
不转的七律也有,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自从颔联承接之后,反复渲染勾勒,到尾联就收合了。
通过上边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七言律诗非常注重诗人思理脉络的存在感,追求“有我之境”。而思理脉络,主要通过副词、连词来呈现、强调。因此与五言尽量减缩副词、连词的做法不同,七言尤其是七言律诗,对于副词、连词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虽然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是在五言律诗之前加了一个节拍,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把七言律诗任意截去两个字而变成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有属于自己的用字、结构和气脉。因此,在创作七言律诗时,一个重要功夫就是充分地锤炼副词、连词。譬如以下两首的划线部分: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苏过《偕陈调翁龙山买舟待夜潮发》
来逢春雨长鱼苗。去见秋风擘角螯。
久矣归心到乡国,依然水宿伴渔舠。
一天如许皆明月,二客所须惟浊醪。
今夜四更潮有信,更须留眼看银涛。
除上述两例为大量运用副词、连词的典型之外,还有一些接连使用的情况,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陈师道《和寇十一晚登白门》“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另外,七言律诗要注意锤炼第二、第五字、第七个字,这主要是针对动词而言的。例如曾巩《甘露寺多景楼》颔联:“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范成大《鄂州南楼》颔联:“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李商隐《安定城楼》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黄庭坚《登快阁》颈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由动词或在第二字、或在第五字、或在第七字的位置变化,也大概可以知道,一首律诗当中忌讳中间两联同律,同律,也就是两联结构雷同。所以诗人一般会通过变化结构,来获得诗篇的灵动感。譬如:
陈子龙《钱唐东望有感》
清溪东下大江回。立马层崖极望哀。
晓日/四明/霞气/重,春潮/三浙/浪云/开。
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
依旧谢公携伎处,红泉碧树待人来。
文廷式《幽人》
幽人杖策江头立,潮去潮来自古今。
晋代/衣冠/半/南渡,汉家/陵阙/又/秋阴。
鲸鲵/跋浪/连山/蹙,虎豹/当关/白日/沈。
曾跽敷衽谒虞舜,浮云西北此时心。
胡适在《尝试集》自序中说,“我先前不做律诗,因为我少时不曾学对对子,心里总觉得律诗难做。后来偶然做了一些律诗,觉得律诗原来是最容易做的玩意儿,用来做应酬朋友的诗,再方便也没有了。”胡适中国传统学问的基本功不行,但他以为律诗好做,也便于友朋唱和的观点却没有错。从宋代至清代,几乎所有诗人集子里都有叠韵唱和的七律作品。初学者如能有良友同气相求,用七律互相酬答,创作水平很快就能得到提高。陈永正教授回忆自己学诗的经历,就非常感念他与挚友刘峻(字严霜)先生诗筒往来、叠韵酬唱的经历。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下面的两组诗作于1995年冬,原唱刘志平博士(笔名容若),和者徐晋如博士,当时原唱者是清华大学化工系五年级学生,和章作者则是清华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都是初学诗未久:
第一组:
读咏史十五首,赋此以赠晋如
不薄今人爱古人,京歌一曲长精神。
长衫不是前朝物,大雅须从我辈新。
举世昏昏休独醒,桃源虽好莫逃秦。
一杯浊酒为君饯,千里行程难遇春。
酬容若
我本江东散淡人,每思前路信伤神。
重瞳纵辨风波恶,独臂难撑日月新。
元亮也曾仕东晋,鲁连终不帝强秦。
知君善语岂无意,且向壶中暂觅春。
第二组:
有感于“历史车轮”
长恨天公喜弄人,苍生一命悬鬼神。
可怜父辈身方误,讵料升平误已新?
求药无须嘲汉武,焚书何独骂嬴秦?
红尘滚滚千年沸,几样翻新几样春?
重酬容若
可怜濒死梦回人,铁屋坚牢空怆神。
治乱不因朝代变,循环讵恃改良新。
鸿儒埋首攻经史,高士寻根向晋秦。
暇日与君相抵掌,寒冬一室暂为春。
单从诗艺而言,上二组诗斧凿的痕迹还很明显,更不能说是好诗,但由于是友朋酬答,彼此都有一肚子要说的话,诗的内容却是充实的。初学者刚开始时最怕没有话说,易致内容空洞,为赋新词强说愁,但若遵循此路,自不难抒写怀抱,吟咏情性。
七言律诗的格律
经过学习五、七言绝句及五言律诗,我们对七言律诗的格律就非常好理解了,它们在押韵、粘对,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莫犯三平尾,也莫犯孤平”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相同的。从句式上看,七言律诗也相当于是在五言律诗每句句首前面添加一个节拍,这一节拍的平仄,与前文所讲过的七绝之于五绝的规律相通。即,若五言是平起的a句式平平平仄仄,或d句式平平仄仄平,那么七言等于就在其前边添加“仄仄”,我们用A仄仄平平平仄仄与D仄仄平平仄仄平标识以便记忆;若五言是仄起的b句式仄仄仄平平和c句式仄仄平平仄,则在其前边添加“平平”,我们用B平平仄仄仄平平和C平平仄仄平平仄标识。从对仗上看,七言律诗也和五言律诗相通,即中间两联上下句必须对仗,只不过是要求新添加的节拍符合此一规定罢了。
七言律诗的格律,我们用ABCDABCD、DBCDABCD、CDABCDAB和BDABCDAB四种组合标识,这样标识都是为了便于记忆。
第一种是ABCDABCD的组合: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
汴水日驰三百里,
平仄对立
扁舟东下更开帆。
平仄相粘
旦辞杞国风微北,
平仄对立
夜泊宁陵月正南。
平仄相粘
老树挟霜鸣窣窣,
平仄对立
寒花垂露落毶毶。
平仄相粘
茫然不悟身何处,
平仄对立
水色天光共蔚蓝。
——[宋] 韩驹《夜泊宁陵》
第二种是DBCDABCD组合,与第一种相比,除了第一句不同以外,其他格律都一样。这种组合的首句与尾句的格律是一样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
花近高楼伤客心。
平仄对立
万方多难此登临。
平仄相粘
锦江春色来天地,
平仄对立
玉垒浮云变古今。
平仄相粘
北极朝庭终不改,
平仄对立
西山寇盗莫相侵。
平仄相粘
可怜后主还祠庙,
平仄对立
日暮聊为梁甫吟。
——[唐]杜甫《登楼》
第三种是CDABCDAB组合: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
痴儿了却公家事,
平仄对立
快阁东西倚晚晴。
平仄相粘
落木千山天远大,
平仄对立
澄江一道月分明。
平仄相粘
朱弦已为佳人绝,
平仄对立
青眼聊因美酒横。
平仄相粘
万里归船弄长笛,
平仄对立
此心吾与白鸥盟。
——[宋] 黄庭坚《登快阁》
第四种是BDABCDAB组合,这是把第三种组合换掉第一句,它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在格律上完全一致:
B(平)平(仄)仄仄平平。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平)平(仄)仄平平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
平仄对立
万古惟留楚客悲。
平仄相粘
秋草独寻人去后,
平仄对立
寒林空见日斜时。
平仄相粘
汉文有道恩犹薄,
平仄对立
湘水无情吊岂知。
平仄相粘
寂寂江山摇落处,
平仄对立
怜君何事到天涯。
——[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七言律诗的章法与炼字
作诗作文都讲究“起承转合”,七言律诗作为格律诗中最成熟的诗体,其章法相当丰富。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章法,但可以记住一些诀窍和范本。在“合”的方面,清人朱庭珍《筱园诗话》有过总结:“或推开一步,或追入一层,或反掉以顾首,或纡徐以取姿,或从旁点而正意不露,或翻余波而远韵悠然,总要全副精神赴之。”如: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该诗的前四句虚写,思接千载,由黄鹤仙人乘坐白云杳然离去的传说入手,写出世事茫茫。后四句实写,境界开阔:眼前风景眺望不尽,而我的家乡却在何方?触景而生情,与前三联意思并无勾连,是“扣尾掉收”。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象征着政治祥瑞,凤凰既去,晋代吴宫繁华既逝,带出而今浮云蔽日的长安之不见,道出古今兴衰、邪臣蔽贤的感叹。其结句关合全诗,全诗意思一贯,是“通首混收”。
我们可以发现,崔颢的《黄鹤楼》,前两联的平仄和上述的七言律诗格律不同,且颔联没有对仗;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二联也是失粘了。为什么这两首还能跻身七言律诗的行列呢?这是因为,盛唐人常常以古风笔法为律诗,以避免追求格律严整可能造成的气格纤弱。以气驱辞,运用古风笔法来写律诗,格调会显得高古一些。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律诗不妨有古风的句法,词中不妨有诗的句子,曲里也不妨有词的格调,但古风却绝不能写得像律诗,诗不能写得像词,词不能写得像曲。中国文艺总是以古、雅、拙、质为尚的。
至于初学者学写七言律诗,还是应该先熟练掌握它的正格,以后再尝试用古风的笔法来写。
崔、李二诗为我们呈现了“扣尾掉收”和“通首浑收”这两种不一样的收合方式。不论何种方式作结,都要秉持一贯的气息和精神,最好是画龙点睛、留有余味。那么,“起”、“承”、“转”又当如何呢?
元人范德玑在《诗格》中说,“起”要“平直”。像上述崔、李的两首诗,都是平实地直接扣题。此外,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漠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旗出石头。
荒苑至今生茂草,
山形依旧枕江流。
而今四海归皇化,
两岸萧萧芦荻秋。
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张耒《登海州城楼》:
城外沧溟日夜流。
城南山直对城楼。
溪田雨足禾先熟,
海树风高叶易秋。
疏傅里闾询故老,
秦皇车甲想东游。
客心不待伤千里,
槛外风烟尽是愁。
赵孟頫《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
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
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
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
水光山色不胜悲。
康有为《登万里长城》:
秦时楼堞汉家营。
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
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
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
英雄造事令人惊。
这些咏怀古迹的七律,多用此种起法。直陈所怀的同时,又通过环境的描写、意境的兴起、营造渲染诗人观感,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以情景带议论,为下文阐发大论作好铺垫。
这种“平起”的方式,后边如何承接收合较为妥当?朱庭珍认为,如果起势不够陡然、健迈,那么就得着力于颔联,以求警策,而于颈联处放缓,以舒通上下前后的气息,到了结句再提笔振作。以上所举例子中,如康有为《登万里长城》即是此种章法。其颔联“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矫健有力、炼字精警。颈联“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意境虽然远大,而气脉有舒缓之势。尾联“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结束干脆有力,铿然有声。
除了这种“平起”方法外,还有首联采取“凸起”的方法,这便是要重笔渲染、直捣人心。对于首联第一句,也即起句的锤炼最为要紧。明人谢榛《四溟诗话》便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意思是,起句要向点爆竹一样,通过骤然一声炮响震动人心。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起句“剑外忽传收蓟北”,一个“忽”字所传达的惊喜,让人感同身受。还有元好问《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孤亭突兀插飞流。
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
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淡月鱼龙夜,
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 浮云西北是神州。
起句“孤亭突兀插飞流”,“突兀”和“插”的应用,就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强烈观感。
当然,也有在第二句着力的,如钱谦益《西湖杂感》:
板荡凄凉忍再闻。
烟峦如赭水如焚。
白沙堤下唐时草,
鄂国坟边宋代云。
树上黄鹂今作友,
枝头杜宇昔为君。
昆明劫后钟声在,
依恋湖山报夕曛。
这云雾缭绕的重峦和湖水,却好像是焚烧过一样还弥漫着浓烟,形象地写出了时局是如何板荡,令人触目惊心。尤其是“水如焚”,如同受尽煎熬而沸腾不已。这既指江山饱受摧残,也指诗人忧虑于此,如焚五内。
另外,也有把两句关联,一同呈现震撼效果的。如陈宝琛《入江哭蒉斋》:
雨声盖海更连江。
迸作辛酸泪满腔。
一酹至言从此绝,
九幽孤愤孰能降。
少须地下龙终合,
孑立人间鸟不双。
徙倚虚楼最肠断,
年时期与倒春缸。
通过“盖海连江”,写出雨水滔滔之势,又借由“声”字突出听觉感,使人如临其境。而第二句把这暴雨拟作自己乍闻噩耗夺目而出的辛酸泪,“迸”字具有突然性和力量感,把悲痛之泪涔涔而下不可遏抑的情状凸显出来,也重重地打在读者心坎上。
使用这种起笔就已得势的方法,后边要如何承转收合比较好呢?依照朱庭珍的建议,颔联要展宽和平以舒气养度,避免太促太急。颈联则要振拓开去,切忌平顺以致衰弱,最好着力凝炼而成杰句警语。至于结句,需要就势而行,写出神采,不可忽略草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接近此种章法,他从首联第二句“初闻涕泪满衣裳”开始,连同颔联两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以舒缓疏朗的笔势写出一喜极而泣,一喜极而狂的场景。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以放歌纵酒进一步渲染其“喜”,抒发举家还乡的迫切心情。而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顺势而下,一气呵成。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在一联之内贯穿四处地方,可见其归心似箭。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的对仗要求是相似的,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如果首联即对仗,颔联可以不对,谓之“偷春格”。而杜甫此诗全篇对仗,这种全篇对仗营造出流畅感,加上韵脚开合度大,读来清朗开阔,这些都与他的愉悦情绪是相契合的。
朱庭珍的观点有其道理所在,但并不代表所有平起、凸起都要依照这个模式,我们只须把握其一张一弛,收合有度的精髓就可以了。
颔联承接首联,要抱而不脱,若即若离,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在意思、气息上分不开。比如说杜甫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第二句 “群鸥”的意象蕴含这样一个典故:“订鸥盟”,即水边的隐士与鸥鸟相约为伴。杜甫自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从左拾遗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之后,就永远离开了朝廷。迫于当时时局,次年七月又弃官逃难,一直逃到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座草堂住下,日日与群鸥为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起首二句表面上没有言“客至”,却为客人的到来作好了铺垫。换句话说,颔联和首联表面上没有关系,在意思上却是紧密承接:蓬门今始开承接此前的与世隔绝,客人将至承接此前的唯群鸥为伴。这种承接却又是包藏着转折的,由此前隐居独乐的境地,转向了如今客至同乐的境地。通过打扫花径、推开蓬门,把客人将来未来之际那种欢喜期待的心情给写出来了,可以说是“抱而不脱”的一个典范。
那么,“转”又如何?我们来看明清之际遗民顾炎武的《白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
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
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
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
江水平添十丈深。
前边刚刚叙写重来白下所见的风景“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shào)寒星夜出林。”颈联突而由这河山生发大论:“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不仅从前景跳开,转而抒发胸臆,而且“应有”本身就具有转折意味,本应有“主”,然而这个通过频年戈甲苦苦追寻的“主”究竟何在?这个问题,在历代都要遭逢,而在当时,更显迫切而深刻。突发此论,仿佛平地惊雷,振聋发聩,让人于惊愕之余,陷入沉思。
另一位明代遗民陈恭尹所作《厓门谒三忠祠》:
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海港入口有上下海门之别,而国土尽数被占,却无法区分华、夷的界限,这也是非常具有震撼性和感染力的一个转折。与顾炎武转折着力点在颈联第一句不同的是,陈恭尹的着力点在第二句。
当然,也有颔联两句关联起来一并转折的。例如前举黄庭坚的《登快阁》,颔联写快阁之上所见风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颈联转而写“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由大好景致联想到自己不得知己共赏,唯有美酒相伴的境况。虽然这个转折不似前二首那般着力,但其与颔联意思相避,也是很明显的。
以上所举“转”,主要是指颈联与颔联的关系。实际上,转折点并无很严格的规定。尾联第一句才转的也有,比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就是在“人生自古谁无死”处转折的。
不转的七律也有,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自从颔联承接之后,反复渲染勾勒,到尾联就收合了。
通过上边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七言律诗非常注重诗人思理脉络的存在感,追求“有我之境”。而思理脉络,主要通过副词、连词来呈现、强调。因此与五言尽量减缩副词、连词的做法不同,七言尤其是七言律诗,对于副词、连词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虽然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是在五言律诗之前加了一个节拍,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把七言律诗任意截去两个字而变成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有属于自己的用字、结构和气脉。因此,在创作七言律诗时,一个重要功夫就是充分地锤炼副词、连词。譬如以下两首的划线部分: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苏过《偕陈调翁龙山买舟待夜潮发》
来逢春雨长鱼苗。去见秋风擘角螯。
久矣归心到乡国,依然水宿伴渔舠。
一天如许皆明月,二客所须惟浊醪。
今夜四更潮有信,更须留眼看银涛。
除上述两例为大量运用副词、连词的典型之外,还有一些接连使用的情况,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陈师道《和寇十一晚登白门》“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另外,七言律诗要注意锤炼第二、第五字、第七个字,这主要是针对动词而言的。例如曾巩《甘露寺多景楼》颔联:“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范成大《鄂州南楼》颔联:“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李商隐《安定城楼》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黄庭坚《登快阁》颈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由动词或在第二字、或在第五字、或在第七字的位置变化,也大概可以知道,一首律诗当中忌讳中间两联同律,同律,也就是两联结构雷同。所以诗人一般会通过变化结构,来获得诗篇的灵动感。譬如:
陈子龙《钱唐东望有感》
清溪东下大江回。立马层崖极望哀。
晓日/四明/霞气/重,春潮/三浙/浪云/开。
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
依旧谢公携伎处,红泉碧树待人来。
文廷式《幽人》
幽人杖策江头立,潮去潮来自古今。
晋代/衣冠/半/南渡,汉家/陵阙/又/秋阴。
鲸鲵/跋浪/连山/蹙,虎豹/当关/白日/沈。
曾跽敷衽谒虞舜,浮云西北此时心。
胡适在《尝试集》自序中说,“我先前不做律诗,因为我少时不曾学对对子,心里总觉得律诗难做。后来偶然做了一些律诗,觉得律诗原来是最容易做的玩意儿,用来做应酬朋友的诗,再方便也没有了。”胡适中国传统学问的基本功不行,但他以为律诗好做,也便于友朋唱和的观点却没有错。从宋代至清代,几乎所有诗人集子里都有叠韵唱和的七律作品。初学者如能有良友同气相求,用七律互相酬答,创作水平很快就能得到提高。陈永正教授回忆自己学诗的经历,就非常感念他与挚友刘峻(字严霜)先生诗筒往来、叠韵酬唱的经历。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下面的两组诗作于1995年冬,原唱刘志平博士(笔名容若),和者徐晋如博士,当时原唱者是清华大学化工系五年级学生,和章作者则是清华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都是初学诗未久:
第一组:
读咏史十五首,赋此以赠晋如
不薄今人爱古人,京歌一曲长精神。
长衫不是前朝物,大雅须从我辈新。
举世昏昏休独醒,桃源虽好莫逃秦。
一杯浊酒为君饯,千里行程难遇春。
酬容若
我本江东散淡人,每思前路信伤神。
重瞳纵辨风波恶,独臂难撑日月新。
元亮也曾仕东晋,鲁连终不帝强秦。
知君善语岂无意,且向壶中暂觅春。
第二组:
有感于“历史车轮”
长恨天公喜弄人,苍生一命悬鬼神。
可怜父辈身方误,讵料升平误已新?
求药无须嘲汉武,焚书何独骂嬴秦?
红尘滚滚千年沸,几样翻新几样春?
重酬容若
可怜濒死梦回人,铁屋坚牢空怆神。
治乱不因朝代变,循环讵恃改良新。
鸿儒埋首攻经史,高士寻根向晋秦。
暇日与君相抵掌,寒冬一室暂为春。
单从诗艺而言,上二组诗斧凿的痕迹还很明显,更不能说是好诗,但由于是友朋酬答,彼此都有一肚子要说的话,诗的内容却是充实的。初学者刚开始时最怕没有话说,易致内容空洞,为赋新词强说愁,但若遵循此路,自不难抒写怀抱,吟咏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