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用积极语言 有助学生愉快成长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5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语言心理学是在语言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之间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范式,它研究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运用于语言领域,关注积极语言的结构、性质、特点,积极语言在认知、情感、行动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语言的能力与积极品质、潜能、动机的关系。积极语言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实践,为师生积极心理和积极行为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积极语言;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心理学;愉快体验
  积极语言是什么?积极语言是一种能为自己,也能为他人带来愉快体验和愉快情绪的语言交流模式,其关注的核心是普通人说什么样的话,如何说话,有利于引导自己或他人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和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发现人们的标志性积极心理品质,激励人的优势和潜能,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幸福,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1]
  一、积极语言能够增加学生“把事情做好的经验”
  [案例1]:学生上课睡觉,什么话有助于学生“热爱学习”?
  武新上小学四年级了,语文成绩一直不理想。上课时常犯困、打瞌睡,有时还说话、做小动作,课后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批评武新:
  “你怎么就对语文没兴趣呢?一上课就睡觉,作业也不会写,什么什么都不会。这样下去,你以后怎么办?”
  “每次考试都是班里最后几名,你怎么就不争点气呢?再这样下去,我可管不了你了。”
  “道理没少给你讲过,一点儿不见起色。明天把家长叫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上面这些话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品质有用吗?说怎样的话才会有效?
  埃里克森认为,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尤其是学习任务)获得快乐和满足感,这种快乐和满足感能使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自豪感(自我感觉良好)。这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快乐是指人感知到的愉悦,包含一系列积极的主观心理状态,可能是欣喜或狂喜,也可能是满足或宁静。换句话说,快乐是拥有“经验”的数量和质量,做事的经验越多,尤其是把事情做好的经验越多,人会越快乐。快乐的感觉是很棒的,当它来临时,大多数人会深深体会到它并力图维持或强化这种感觉。快乐的人通常更优秀,他们在学校和工作中都更成功,与他人关系更融洽,寿命也更长。[3]既然快乐这么重要,我们想不想让孩子们更成功、与他人更融洽、生命更长久?但是,如上例中的语言:
  “一上课就睡觉,作业也不会写,什么什么都不会。”
  “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最后几名,你怎么就不争点气呢?再这样下去,以后我可管不了你了。”
  “道理没少给你讲过,一点不见起色。”
  这些是否促进了学生产生快乐体验或感到满足?哪句话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哪句话使学生能获得自豪感?没有。“你作业不会”、“你什么都不会”、“你不争气”、“你不见起色”都没有增加学生“做事情的经验,把事情做好的经验”,而“你上课睡觉”、“你考试是最后几名”倒是增加了学生“做事情的经验”,但却是把“事情做得更糟的经验”。那么,如果没有让学生增加“做事情的经验”,更没有让学生增加“把事情做好的经验(上课认真听讲、考试考得好、非常争气)”,学生自然不会快乐,更不会在心理上或精神上感到满足。
  满足感是人的大脑中反映出的一种心理上、精神上的美好感受,通常是在获得快乐、幸福、满足后的强烈积极感受,它来源于欲望或需要获得后的奖赏。这种奖赏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那么,案例中的话让学生获得了什么呢?获得了被指责的感受(我不够努力)。“被指责”是学生的欲望或需求吗?如果是,学生理应感到快乐、满足,觉得这些话都是奖赏。然而,学生“上课睡觉,作业不会,考试不理想,不见起色”不是学生想要的,学生本质上是想“上课专心,什么全会,考试理想,进步快”,因此说,教师这些话没有“奖赏”学生,而是指责学生。
  指责是有必要的,但现实中不能过多指责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的赞美。“你怎么没有兴趣呢?这样下去你以后怎么办?把家长叫来!”这话会让学生非常厌烦,甚至愤怒(教师对我没信心,不相信我能进步和成功),还容易引起学生“反指责”。反指责就是以牙还牙,你指责我不是吗,你觉得我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你又能怎样,你有多大能耐,还不是拿家长吓唬我,结果心理非常抵触教师,使得师生关系越来越僵。“指责”是一块硬伤,学生越被怎样指责,就越容易向着被指责的方向发展,“上课犯困打瞌睡、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成绩不理想,不按时完成作业、没进步”这些伤就越难治愈,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情境中的话丝毫没有帮助学生增长“如何做事”和“如何把事情做好”的经验,反而强化了学生不爱学习的特点,造成学生出现“破罐破摔”的情况。所以,教师最好讲讲学生已经掌握了此阶段的哪些内容,考试中的重点是什么,帮助学生列出掌握这些内容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这种指导性、建设性的积极语言模式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知道改进什么,怎样改进,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其他人代替。学生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受到学生自身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反过来又受学生情绪状态、信念、兴趣、习惯的影响。教师的积极语言在学习的动机和情绪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引发积极的情绪反应,提高学习兴趣。一旦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被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将会大大提高效率。
  二、积极语言从“方原作过表态新”七个维度,有效鼓励和引导学生
  习惯于运用积极语言的教师,都非常了解“方原作过表态新”七字诀。“方”代表方法,“原”代表原因,“作”代表作用,“过”代表过程,“表”代表表现形式或结果,“态”代表态度,“新”代表新技能。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关注学生用什么方法学会、做对的;为什么会做对、做好;做对、做好或没做对、没做好,都会给自己或他人产生什么影响和作用;做的过程都经历了哪些思考和努力;结果怎样;学习过程中是否努力、态度怎样;最后引发学生产生新技能,或坚定学生能够越来越好的信心,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案例2]:学生哭了,承认错误了,但就是不改,怎么办?
  张鹏自幼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他关怀备至,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奶奶包办代替,只要稍不顺心,张鹏就发脾气,或一天不吃不喝,或自己靠墙站着。弄得两位老人哭笑不得,只好又说好话,又给买好吃的才算解决问题。
  在学校,张鹏很不适应。一天,张鹏和同学打了架,我把张鹏叫到办公室,我是这样说的:“你这样做就是不对,要和同学和睦相处,不然谁愿意和你玩呢?”“这是学校,不能你想怎样就怎样。”“你看你现在多孤独,就是因为你脾气不好,同学们都不喜欢你。”“你这样做是破坏班级纪律,你要明白。” 张鹏慢慢平静下来,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也主动向同学承认了错误。
  可好景不长,没过两天,同学收作业时不小心碰掉了张鹏的铅笔,张鹏拿起同学的书包把东西扔了一地。课下经过我再一次耐心的说服教育,张鹏哭了,低着头又承认自己错了。
  但我一点成功感都没有,因为类似张鹏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犯错、批评教育、改正,再犯错、再批评教育,周而复始。我感到很困惑,真不知该怎么才好?
  这个老师的困惑很有普遍性。老师们在分享教育教学体会时常常这样表述:经过我的批评教育,经过我多次家访,经过我耐心辅导,学生泪流满面,终于在我面前低下了头。这种教育不免让我们为学生捏了一把汗,甚至为学生感到痛心,也为教育的无法、无助和无奈感到哀凉。当把学生搞得落下了心酸的泪、低下了可爱的头,这个教育到底“成功”不“成功”?当学生落着泪、低着头,能否说明学生从内心深处与老师保持一致了?他真的服从了吗?他是真心体会到老师的“爱”了,还是更“烦”和“恨”老师了?学生们是弱者,当他们没有办法说服老师时,当他们没有话语权时,他们会不会假装服从?
  哭泣在一定程度上有益健康,是因为哭泣能让人发泄情绪。但什么情绪会让人哭呢?伤心、委曲、悲伤;而头低垂,眼朝下看,通常是感到羞愧、羞辱、羞耻。
  乔纳森·罗滕伯格是美国坦帕市南弗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发现,哭泣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表达。罗滕伯格说:“哭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的生命历程一直有哭相伴,从婴儿降生到重要的情感大事,如结婚、生儿育女和死亡,人们都会哭。”
  他的调查中发现,大约60%~70%的人称哭泣有益健康,而其他的则是哭过后感觉更糟。在这60%~70%的人中,也只是当哭泣的原因得以解决时,哭泣才会有帮助。如恋人之间的争吵经常会以哭泣和亲吻相结束,小孩子的哭叫经常以被爸爸妈妈抱起来而结束,也就是说哭泣的原因被解决后“伤口”才能愈合。
  如果哭泣的原因没有得以解决,哭泣会不会让学生感觉更糟?所以,如果教育不能知道学生为什么而泪流满面,比如,学生是被教育得喜极而泣?还是被说服得感激而泣?还是有说不出的痛苦又不敢言而流下委曲的泪水?还是被压抑得痛不欲生的绝望泪水?这些如果不搞清楚,就说“我把学生搞定了,因为学生已经泪流满面,在我面前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未免有点荒唐。我们只能把教育学生时学生的哭泣作为教育的新起点,下一步是否真的成功,就要找到学生为什么哭了,哭过之后,我们还能怎么做,把学生哭的原因搞清楚并加以解决,这时才能说,学生的哭是有用的,教育也才是有效的。否则,如果我们仅是把学生批评、教育得哭了,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不能说明教育是成功的。上例这位老师的困惑就很典型,她每次都以为学生承认了错误,低下了头,就解决问题了,其实没有,是因为没有解决承认错误之后如何改正错误,眼泪流了,头也低了,错误也承认了,然后呢?没有然后,所以,就出现犯错、批评教育、改正、再犯错、再批评教育,周而复始。
  当我们调查那些自杀“未成功”,就是还活着的学生们时,大部分学生都说,我完全是在被羞辱中长大,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被家人语言痛骂,被老师语言羞辱,而来自同伴的则是语言冷漠,部分学生还伴随着身体上不断遭受伤害,这些都让他们无力、无颜、无心再活下去。这些学生的“呐喊”让人听了心痛。
  “耐心地说服教育”通常是批评得多,肯定得少,如上例中老师语言表达出来的是:“你这样做就是不对,要和同学和睦相处,不然谁愿意和你玩呢?”“这是学校,不能你想怎样就怎样。”“你看你现在多孤独,就是因为你脾气不好,同学们都不喜欢你。”“你这样做是破坏班级纪律。”这些话学生无言以对,知道自己错了,但如何改正,如何和同学和睦相处,如何让同学喜欢我,学生搞不清楚。学生哭,会不会是他内心在想:我也想和同学和睦相处,想和同学玩,我希望同学们喜欢我,我不想孤独,不想有个坏脾气,不想破坏班级纪律,但我不知道怎样做,老师不批评我,好吗?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好吗?
  如果老师能够换个方式或角度批评教育学生,有效应用七字诀“方原作过表态新”,并明确知道在这样的情境下更适宜培养学生什么积极的心理品质,也许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老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自律”的品质,尝试这样做,把张鹏叫到办公室。
  (平静地问)什么原因?(让学生说)我能理解。(与学生共情,探讨“原因”)
  我相信你是想控制自己,很少或不发脾气的,要不要试试?如果你想做某事,但目前不被允许,你是可以控制自己不做的。(相信学生会“表现”越来越好的)
  如果你做到了,同学们会愿意和你玩的(说明改变后的“作用”)
  咱们商量下,看怎样能做到控制脾气。我们一起来找三种方法,好不好。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试试看。(寻找“方法”)
  第一种方法,咱们做……天,第二种方法,咱们做……天,第三种方法,咱们做……天。(关注学生改变的“过程”)
  只要你努力,你慢慢会做到的,加油。(肯定“态度”,并让学生觉得“我可以越来越好”,对未来感到有希望)
  教师这种积极的教育语言,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相信我能够控制自己脾气和自己行动,我可以找到方法改正不足,改正错误后我会变得越来越好,和同学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好。这样,学生便会知道我向着什么方向努力,我使多大劲努力,我努力的最后结果是什么,教育效果会好很多。也就是说,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的过程应该是老师应用积极语言,使学生顿悟和修正自己的过程,使学生变得愉快的过程,而不是用指责、批评、抱怨等消极语言,把学生“教育”到自卑、痛苦、无助和自暴自弃的过程。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甘 璐)
其他文献
预习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课前有目的、有计划自学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质量预习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预习过程也是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  一、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英语预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关键词】 语文教学;快乐;目标;内容;内在动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8—0096—01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教师?这个问题显示了现实中仍存在着枯燥乏味的课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学生探索者、发现者的天性被压抑,他们“被学”“厌学”,逐渐失去了最为珍贵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激励
目的观察注射用灯盏花素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常规肌内注射维生素B1及B12。治疗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