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叔常三哥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il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叔常印存》现在再版(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问世,距先兄叔常(经)先生病殁已40年了。印存《外一种》的作者、先兄长子俱侄希望我写一跋语, 我于情于义,都难辞却。我同胞兄姐15人,都已物化,如今只剩我一人孑遗,往事旧怀,顿时萦绕脑际,不能自已。
  三哥毕生以治印为乐
  叔常三哥大我19岁,他幼年受教家塾,熟读经史,年轻时抱着对艺术的挚爱,一个人负笈独闯上海滩,考入上海美专(这在当时福州传统世家需有很大的勇气)。毕生醉心篆刻,学成回家,没有沾染十里洋场纨绔子弟的浮嚣恶习,也从不以师从某某大师自诩,依然淡泊俭朴,不慕仕进。和父亲一样,民国时期,他绝迹宦海,不入公门,未曾出任一官半职。他出嗣先大伯祖父、逊帝溥仪的师傅宝琛公四弟宝琦公独子懋乾伯父,继承了福州名园乌石山麓的蒙泉山馆。他原先和我们同住在三坊七巷中的郎官巷,搬到蒙泉山馆后,仍几乎每天都到郎官巷旧居省望父母,和兄姐叙谈家常。他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一介布衣”,平生以治印为乐,不自定润例,都是无偿为亲友刻制,或以此自娱,如金陵词人冀野卢前、现代作家章靳以,都曾辗转浼人,请三哥为他们治印。他平日集录古今印谱序跋等有关资料数百篇,可惜多已散佚。我今天只读到他的遗文《论治印艺术》一篇,从中认识到他对印学历史研究的广博深刻。他的简传曾被收入《福建印人传》。
  叔常三哥平时结交的多是福州一些文人雅士,如福州文化耆宿何振岱和他的妻舅、早年新月派诗人、著名藏书家沈祖牟。福建著名的画家、篆刻家薏芗陈子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美协副主席、福州市美协主席)和书法家、篆刻家潘主兰(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更是他的至交。子奋先生还长期租住蒙泉山馆,和他紧邻。记得抗战中夏天,一次日本飞机空袭,在上空盘旋,我和俱侄正在蒙泉山馆旁厅作数学练习,子奋先生推开边门,穿着白背心,趿着拖鞋,豪爽地笑着用当时流传韩复榘的笑话说,不用怕,有什么可怕?天上那么多鸟,哪见鸟屎落到你头上?说罢摇着蒲扇到正厅和三哥谈事了。有一次嫂夫人治庖,在蒙泉山馆前厅,招宴画家朋友,参加的有后来受聘为福建省文史馆第一批馆员的吴适(任之)、张锵(凌波)以及陈子奋(也是福建省文史馆第一批馆员)和他的弟弟陈易新等。大家高谈阔论,宴罢酒酣,兴致很高,在天井搬来长桌,铺开纸张,人人濡墨挥毫,画罢相互品第,給少年的我留下很深印象。福州三坊七巷中轴线南后街是当年的文化街,集中许多旧书肆、书画裱褙店,如聚成堂、来青阁,三哥和妻舅沈祖牟经常在那里蹀躞流连,和几家老板都很熟悉。一天傍晚,他带来一副残破的林则徐七言对联,请父亲品鉴,父亲仔细看后说,字倒是林文忠真迹,可惜下联末字“辟”最后那一竖是后人补笔,便以贱价购留。上世纪60年代我回福州,三哥还替我淘到林纾为王允皙(又点,已故著名编辑、诗人鲲西的祖父)画的直幅山水、严复的三个斗方,其中两方没有署名,父亲断定是严临孙过庭《书谱》真迹。我和俱侄少年时用的课本林西仲《古文析义》线装十八册和纳氏英语文法第四册,也都是三哥从旧书店淘到的。
  三嫂沈师箴出身名门,是晚清重臣、我国近代海军和海军教育创始人沈葆桢的玄孙女,贤淑端丽,母亲口中经常赞许她是“陈家的好媳妇”。抗战时期,有一段时间我和俱侄同在白水井福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今乌山小学)读书,离蒙泉山馆很近,中午放学,便就近在那里用餐,三嫂待我和待俱侄一样,我在备享母亲的万般宠爱之余,又得到长嫂如母般的慈祥关怀。可惜天不假年,三嫂在1947年仅36岁的华年病逝。为了办理丧事和维持日后家用,三哥只好忍痛出让蒙泉山馆,另在道山路附近买一座小屋移居,不再续弦,终生鳏居30年,抚育众多子女(四男四女),身兼严父和慈母双层重担,劬劳之极,可想而知。十年浩劫中,他和很多年长的知识分子一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和无端的凌辱。幸赖他的幼子佳侄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下放闽北农村,不顾挨批遭斗的危险,勇敢地抱着父亲的印谱随身秘藏,三哥毕生心血才不致化为灰烬,我们今天才得以鉴赏到他的艺术成就。三哥度过艰辛的晚年岁月,到1976年7月不幸病逝,未能再挨过3个月,等待十年浩劫结束,子女从下放农村回城,有的恢复工作,有的考取大学,重享天伦之乐,同沐春风吹拂。盈门喜庆,与他终吝悭一缘,令人扼腕,命运待他也太苛刻了(俱侄一直在福建地方党委机关工作,“文革”中下放农村9年,恢复工作后,在福建省科委副主任任上离休;佳侄在“文革”后恢复高考,考取厦门大学历史系,后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俱侄一女小枚、一男小牧和我两个儿子任、传,也都于1977年同届考取大学)。
  俱侄子承父业,多才多艺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陈俱,虽然是我的胞侄,却长我一岁(准确地说,只大几个月)。我们同窗共砚,从小学到大学(中间只有初中一年多,他在南平剑津、我在永泰格致两所不同教会学校),辍学后又共同从师补习古文英算,不久一同跳班升入高中,一直到1949年春读到圣约翰大学四年级,临近毕业,俱侄怀着崇高的理想和纯真的热情,放弃即将戴上的方帽子,和约大校友李曼纳共同随军南下,结成连理。我们叔侄从此南北契阔,天各一方。
  俱侄才高识赡,上世纪末我翻译出版我的姑表、著名美籍历史学家刘广京(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另一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朱昌崚合编的《李鸿章评传》后,向时任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晓敏先生推荐俱侄翻译美国庞伯腾的《沈葆桢评传》(沈是他外家的先祖)作为姐妹书。译笔所体现的俱侄的中英文修养,得到古籍社的赏识,便聘他翻译卫三畏的《中国总论》,上下两卷一百万字巨著,约我校读。卫著向有“中国百科全书”之称,牵涉面广,翻译难度很高,俱侄黾勉从事,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为此获得中国翻译家协会颁发的“资深翻译家”称号。近年来他每有所思所感,辄发而为诗,意蕴隽永,清新脱俗,已编成《榕荫深处》等短诗选集五种和《英美小诗选译》,都在香港出版。
  俱侄天分高,从高中时代就开始治印,也许得自三哥艺术遗传基因(我们的祖父宝瑄公喜绘事,收藏寿山石,尤其田黄印章,曾请福州印章浮雕名家工匠在螺洲家中加工雕制,自称“耽石斋主人”),加上俱侄自己勤奋,技艺日进,所刻日多。他刻的一些闲章也都自成风格,别有情趣,个别作品曾被选刊《书法》杂志和《新民晚报·夜光杯》。我请他为我在复旦指导的一位法国高级进修生桂雅(Christine Nguen Tri)博士刻一枚名章,他在印章中刻篆文“桂雅”两字,四周圈以法文字母,中西合璧,颇有创意,桂雅得到后连声称谢,十分高兴。
  我和俱侄虽辈分叔侄,实际上情同手足,他是我亲密玩伴和我向所钦敬的挚友。回忆1933年冬十九路军闽变,南京中央军飞机在福州城内投下炸弹,闹得人心惶惶,我们那年都才五六岁,全家逃难,深夜坐小船在咿呀咿呀的摇橹声中到了螺洲祖屋(现在有了公路,汽车半小时便可到达)。早上雄鸡啼晓,大宅门外野犬叫吠,打破了村居的静寂。白天看到水牛懒洋洋地泡在水塘中,村姑在江边砧石上捣衣,羸牛吃力地在水车上戽水灌田。有时跟着哥姐踏着泥泞的田埂在挂满丹红果实的橘林中徜徉(螺洲盛产“福橘”)。捉蟛蜞,扑蜻蜓,捞绿萍,是俱侄和我新的玩乐。江村的景色事物,对于自小困居城里家中的我们,处处是新奇,件件觉得新鲜。稍为长大之后,我们又跟着一位老秀才读古书。老师的家就在乌石山麓,课余我们有时攀登乌石山,边走边高声吟诵苍凉铿锵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幽雅冷峭的宋欧阳修《秋声赋》,不知不觉间爬到山顶邻霄台,俯看城内住宅鳞次栉比,触景生情,不禁想到老师刚刚教到的《滕王阁序》,便各自捡起片瓦碎石,在地上划写“闾阎扑地”四个大字,以为笑乐。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飘忽,儿时童趣,少年豪兴,都已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残剩旧梦,徒令人怀思而已。
  今年我惭晋米寿,俱侄也正健步期颐。明年俱九十华诞,我建议他将历年所作和三哥印存合并出版一册《陈叔常陈俱父子篆刻集》,俱侄十分谦逊,回电邮初犹一再推却。我以为父业子继,岂非陈家盛事,何妨权附骥尾。在我一再力劝之下,俱侄才勉强答应,但仍不愿父子并列,只肯以“外一种”作为附录,这便是本书署名的由来。
  本书出版,端赖门人、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上海辞书出版社史地中心主任王圣良先生一手策划,顺此致谢。俱侄、曼纳子女小枚、小牧姐弟为祖父和父亲手泽传世,不遗余力;佳侄危难之中尽心秘藏亡父遗稿,孝心不匮,老怀能不欣慰。
其他文献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近几年来以创作史诗作为重点的我,自然需要写一点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华南地区是敌占区,当时此地有四个抗日组织,也就是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琼崖纵队和潮汕纵队,他们在敌后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期而特殊的抗争,为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我现在生活的广东中山市,就是珠江纵队司令部所在的地方。今年,恰好也是珠江纵队成立70周年的
期刊
编者按:吴建国先生1950年生于台湾高雄,197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数学系,197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返回台湾工作,历任台湾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台湾文化人上海联谊会会长等职。现任台北市政府市政顾问。著有《向前看中国》《来自柏城》《做真正的我》等书。  吴建国先生
期刊
1978年,荣毅仁筹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公司 ”)。那时中信公司设在北京建国门外的北京国际大厦(共20层,当时是北京最高的大楼,因大楼的颜色是红褐色,俗称“巧克力大厦”),故而公司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必然相當重要,但公司筹建时未设保卫处,安全保卫工作由人事部兼管,这显然很不适宜。荣毅仁是董事长,公司党组书记是唐克(曾任冶金部部长)。荣那时虽尚未入党,但他可列席党组会,凡涉及经济、人事等重
期刊
笔者曾在上一期的《世纪》杂志(2018年第4期)中,提到蒋经国在晚年因受身体健康的影响,打破了台湾军中高阶将领严格的任期制,以致产生了两位具有强烈政治野心与企图的“军事强人”,对台湾政坛后来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与负面效果,加上他选择本质是“台独分子”的李登辉做接班人,均使世人对蒋经国晚年的用人政策有了不能“知人善任”的另类评价。  这两位军事强人,一位是担任8年“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的王昇,
期刊
一  1927年4月6日上午10点左右,由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的北京安国政府京师警察厅300多名军警,身着便衣突然冲进了北京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内的旧俄军兵营,躲藏在兵营内已有一年多时间的李大钊猝不及防遭到逮捕。同时被抓的还有李大钊的夫人及两个孩子,以及国共两党北京地区的负责人、工作人员等64人。军警还在旧军营搜出了一批武器弹药,以及许多档案文件,据悉总共装满了七辆卡车。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期刊
宋希濂其人  宋希濂将军,祖籍湖南湘乡,1907年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自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时被俘,宋希濂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1949年12月27日,他在大渡河白衣洋岭战斗中被俘,后于1961年1月18日被特赦。1980年,宋希濂赴美探亲,后定居纽约。1982年,他在纽约创立“中囯和平统一促进会”,仼总顾问;1984年在华盛顿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宋希
期刊
“秦上校”看似连姓带军衔的称呼,其实是个别致的笔名。他本名姚溱,溱字去掉三點水是“秦”;之所以称“上校”,因他写的是军事评论。解放前出于隐蔽斗争的需要,他发表文章还用过丁静、秦佐、萨利根、马里宁等笔名。1949年5月下旬上海解放,姚溱任市政府新闻出版处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4年调京,历任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副部长,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等职。  1985年6月下旬,《中国大百科全书》
期刊
1949年5月1日中央情报部曾给吴克坚情报系统發来嘉奖电,电文说:“克坚并转全体工作同志:几年来你们在克坚同志领导下,不避艰险,任劳任怨,坚守工作岗位,获得敌人各种重要情报,建设和保证了同中央的联络,直接配合了党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胜利,你们的工作是有成绩的,特电嘉奖。”这一电文高度评价了吴克坚和他的战友们为党所立的特殊功绩,当然这也包括吴克坚所领导的电台工作。1946年至1949年,吴克坚情报系统在
期刊
1967年,我在给江青当秘书的时候,她指示和布置我写一篇批判刘少奇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好并经姚文元审阅修改后,11月中旬发表在江青女儿李讷负责的《解放军报》上。空军司令员吴法宪还感谢我对军报的支持。  大概12月的一天,陳伯达的妻子刘淑宴给我打电话,首先把我的文章夸了一番,接着提出让我向江青报告:请江青同志给她安排一个工作;并说,江青同志有什么指示,写个条子传过来就行了。这是当时政治局常委(按现在的
期刊
被喻为“东方之珠”的香港,全境土地面积约为上海的六分之一,其中香港岛及周围小岛屿为78.12平方公里。香港在开埠前是一渔港。1842年起,香港土地分阶段被割让和租借予英国,至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移交大陆为止,历任英籍香港总督有28人;此外,自日本侵占香港后,也历经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其中有矶谷廉介、田中久一两任日本战犯为香港总督,而这两个战犯均在抗战胜利后被关押在上海,其中田中久一先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