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小语界围绕有效教学进行了很有意义的研究,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光“有效”还不够,还得“有神”,因为只有“有神”,课堂教学才能“高效”。
一、 务实简朴与深度品悟辩证统一
近几年,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的“倡简”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我的理解是:“倡简”不是降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而是务实简朴与深度品悟的辩证统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钱学森》第2~4自然段时,紧紧抓住了钱学森说的两段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围绕第一段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现在做了些什么?准备得怎么样?”学生联系上文,懂得了钱学森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并成为其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这一切都是为了回国后能为人民多做贡献,而不是为了自己“荣华富贵”。围绕第二段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在美国与回到祖国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刻体会到:在美国有很好的条件,利于个人发展;回到祖国因条件限制不利于个人发展,却利于国家发展。钱学森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优厚待遇与条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拼搏,正是他爱国的集中体现。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务实简朴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紧紧扣住课文重点句段,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使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有坡度地“拾级而上”,就可以将务实简朴与深度品悟辩证统一起来。
二、 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有机融合
文章的情感是通过语言为载体来表达的,脱离了文本语言理解情感,无疑是“缘木求鱼”。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我们应该将语言训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机地融合起来。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船长》一课快结束时说:请同学们以“船长,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和“朋友,不是我不想家……”为开头,分两组进行写话练习,然后组织交流。
其中两位同学这样表达的:
生:船长,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你也有自己的家人,您那年老的母亲和可爱的孩子,还等您回去呢!难道您忘了,在临行前他们对您说的话了吗?
生:朋友,不是我不想家。我与“诺曼底”号相处了那么多年,它其实也是我的家啊!与它共存亡是我的职责!
总结《船长》一文的教学,如果让学生说说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只要将文章读上一两遍就能说出:机智、镇定、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但这样的表述往往是苍白无力的,缺少的正是学生的内心体验。这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对话,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船长精神之伟大。这样就实现了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有机融合。
三、 立足文本与适度拓展交相辉映
阅读教学首先要立足文本,但有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其中的情或理,又需要进行适度拓展,并让拓展的内容与文本“交相辉映”(而不是若即若离),使学生对文中的人或事形成立体化或多角度的认识与感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敬仰和惜别之情,做了如下拓展:一是针对“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补充了: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几年之前,李白曾前往襄阳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作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多日。这期间,两人饮酒吟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二是针对“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补充了:李白《赠孟浩然》诗中“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几句诗;最后还补充了杜甫对孟浩然诗的赞赏诗句:“清诗句句尽堪传”。
这样的拓展是必要的,因为课文里只写了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话,话虽简约,但情真意切,而学生对李白说这些话的背景并不清楚。教师的拓展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阶梯,使学生对孟浩然的人品、对李白重情重义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这恰恰就是“依依惜别”的基础。教师在研读文本时不能缺少对相关背景的全面把握,有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还原”其相关背景,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本中的人与事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也才能使“人”的形象立起来,使“事”的内涵丰富起来。
(作者单位: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
一、 务实简朴与深度品悟辩证统一
近几年,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的“倡简”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我的理解是:“倡简”不是降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而是务实简朴与深度品悟的辩证统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钱学森》第2~4自然段时,紧紧抓住了钱学森说的两段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围绕第一段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现在做了些什么?准备得怎么样?”学生联系上文,懂得了钱学森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并成为其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这一切都是为了回国后能为人民多做贡献,而不是为了自己“荣华富贵”。围绕第二段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在美国与回到祖国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刻体会到:在美国有很好的条件,利于个人发展;回到祖国因条件限制不利于个人发展,却利于国家发展。钱学森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优厚待遇与条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拼搏,正是他爱国的集中体现。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务实简朴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紧紧扣住课文重点句段,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使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有坡度地“拾级而上”,就可以将务实简朴与深度品悟辩证统一起来。
二、 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有机融合
文章的情感是通过语言为载体来表达的,脱离了文本语言理解情感,无疑是“缘木求鱼”。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我们应该将语言训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机地融合起来。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船长》一课快结束时说:请同学们以“船长,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和“朋友,不是我不想家……”为开头,分两组进行写话练习,然后组织交流。
其中两位同学这样表达的:
生:船长,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你也有自己的家人,您那年老的母亲和可爱的孩子,还等您回去呢!难道您忘了,在临行前他们对您说的话了吗?
生:朋友,不是我不想家。我与“诺曼底”号相处了那么多年,它其实也是我的家啊!与它共存亡是我的职责!
总结《船长》一文的教学,如果让学生说说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只要将文章读上一两遍就能说出:机智、镇定、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但这样的表述往往是苍白无力的,缺少的正是学生的内心体验。这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对话,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船长精神之伟大。这样就实现了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有机融合。
三、 立足文本与适度拓展交相辉映
阅读教学首先要立足文本,但有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其中的情或理,又需要进行适度拓展,并让拓展的内容与文本“交相辉映”(而不是若即若离),使学生对文中的人或事形成立体化或多角度的认识与感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敬仰和惜别之情,做了如下拓展:一是针对“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补充了: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几年之前,李白曾前往襄阳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作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多日。这期间,两人饮酒吟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二是针对“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补充了:李白《赠孟浩然》诗中“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几句诗;最后还补充了杜甫对孟浩然诗的赞赏诗句:“清诗句句尽堪传”。
这样的拓展是必要的,因为课文里只写了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话,话虽简约,但情真意切,而学生对李白说这些话的背景并不清楚。教师的拓展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阶梯,使学生对孟浩然的人品、对李白重情重义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这恰恰就是“依依惜别”的基础。教师在研读文本时不能缺少对相关背景的全面把握,有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还原”其相关背景,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本中的人与事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也才能使“人”的形象立起来,使“事”的内涵丰富起来。
(作者单位: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