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從中学心理辅导中,笔者发现学生因考试焦虑而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是社会发展对个人的素质要求的扩大化,也是人们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需求。然而,健康不仅是指个体需要健康的身体,更需要健康的心理。中学是心理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特别是中学生,其已进入心理发展期,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增强自我意识。此外,还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情绪变化等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树立学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日常自理能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树立自信;锻炼意志;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紧张的内心体验,在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中占重要的位置。它常常是在知识、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产生的。如,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学习压力等原因,加上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产生焦虑情绪。可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辅导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使得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上协调发展。也可以说,这种教育的整体优化是以身心健康为基础的,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思维的一个起点。需要学校、教师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长期以来,较少人会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就更少了。事实上,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这清楚地表明,人体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的健康,更是指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考试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不竭动力。一个有自信心的学生,他会比别人更乐观、更阳光,不怕挫折;他会通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达到目标;他的学习自觉性强,成绩也会优秀。缺乏自信心和学生,则会处于消极状态,对学习和生活都失去兴趣,灰心丧气,总感觉什么都比别人差一等。学生的这种消极心理,导致其无法应对学习的压力。
因此,教师应该首先改变评价的角度,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表扬;教师应以真诚的微笑、关心的眼睛、鼓励的言语、表扬的目光等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克服困难的潜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可自己,科学地评价自己。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了解进步与不足,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慢慢地培养他们敢于面对失败的承受能力,鼓起他们的士气,振奋他们的精神。此外,还要让学生谈论他们所遇到过的困难事情,并为他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对学习、对生活充满自信。
面对教育激烈竞争和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严峻问题的局面,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要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和平稳定、健康的状态,充满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心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可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学校要理顺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协调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中学生阶段,一些学生由于受到歧视,其心理容易初选异常。正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其生理迅速发展。这就打破了其生理与心理的平衡。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和批判。他们充满活力,有着强烈的感情,但也容易冲动,不善于克制自己。一些专家指出,中学生的心理疾病,应得到家长的关注。家长的重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在交往、信息的获取中,既有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有对他人的理解;既尊重自己,懂得“人外有人”,也不言放弃。有些学生由于经常不与他人接触,不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导致他人无法理解自己,以致无法达成共识。逐渐地,这部分学生变得害羞、敏感。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交际的方法,积极地进行交往。因此,教师也需要告诉学生,与他人沟通时,首先要有礼貌,其次要诚实、谦虚、豁达。
二、沟通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一些学生常常由于没有认识自我、缺乏自信而存在自卑心理,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这类的学生,教师应该用言语、行动激励他们,让他们逐渐接纳他人,愿意与他人交谈。同时,教师可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用爱去感染他们,让他们体验集体生活的幸福。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疏导,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各种能力的提高,生理和心理也会迅速发生变化。
如,笔者班上来了一位叫小安的学生,一开始,笔者就发现他极少与同学说话,有点自卑。第一单元的考试,他的语文成绩刚过及格线,成绩不理想。于是,笔者通过电话家访,了解其家庭情况。从中得知,他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条件比较差,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平常少有时间和其交流,这也导致小安性格内向、自卑的原因之一。于是,笔者找到小安,与他谈心。笔者和他讲一些励志小故事,贴心地和他聊家庭、聊学习,并且安排他的同桌在学习上给予他关心和帮助。这样做,可以让他感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爱。一段时间过后,小安逐渐对学习有了信心,有了动力。在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进步很大,看到这一结果,笔者甚是欣慰。
三、爱心呵护学生的心灵
在心理教育教学中,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经常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参与集体活动,体验积极的情感等。因此,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传授新的学习技能,提高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适应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优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其学习成绩和能力。对于后进生,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要耐心帮助学生,让他们看到学习和生活的希望。 中學生的心理还处于幼稚、半成熟阶段。他们常常会由于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引发矛盾,产生纠结,产生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要用爱心关怀和接近他们,让他们逐渐接受自己。教师要通过课堂实践,积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使学生表现出坚韧、勇敢、乐观等好的心理特征。然而,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过着舒适的生活,因而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培养的自我处理能力和自力更生的意志。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爱心呵护学生的心灵。
四、加强家校合作与交流
有些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成绩一落千丈,学生的承受能力不强,教师不能以为地批评或者采取其它过激的方式。这时,教师可通过家校合作,争取学生家长的了解与支持,教育家长要改变传统的责骂方式,要与学校教育同向同力。此外,教师和家长要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我们可能会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家长玩游戏比孩子还痴迷,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与孩子做好朋友,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受到自身的影响,不再沉迷于游戏,走向学习的正轨。这样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在学生的心里慢慢地重塑亲子关系。除此,家长必须改变溺爱、纵容的错误教育方式,改变孩子的不成熟个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而教师,则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探究,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和谐进取的精神。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确定合理的目标,欣赏自己,肯定自己。教师要让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美丽的一面,并要引导学生学会沟通的技巧,如,学会与父母、教师和朋友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追求教学的效率,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智慧,寓德育于一体。学校要改变以往“重教学,轻课外教育”的不良习惯,改变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沉闷的。在心理教育中,教师要运用健全的心理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此同时,教师要多加关注后进生的心理健康,以免出现因不及时发现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产生。积极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塑造学生的高尚品质与人格。
五、结语
总之,考试焦虑在中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对其的疏导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多与父母交流,与父母做朋友,相互倾诉,相互了解,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中学生是心理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是社会对个人的素质要求的扩大化,也是人们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利用多种方式,通过多渠道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此外,学校和家长可开设合适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家校合作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立宇.试论中学心理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2]马文婷.浅谈中学心理辅导的培养[J].语文阅读刊,2013.
[3]林穗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0.
[4]杨小路.试论中学的育人教育[J].中学教育教学论,2014.
[5]杨晓文.中学生教育的发展问题[J].第二课堂,2012.
责任编辑
【关键词】心理健康;树立自信;锻炼意志;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紧张的内心体验,在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中占重要的位置。它常常是在知识、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产生的。如,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学习压力等原因,加上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产生焦虑情绪。可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辅导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使得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上协调发展。也可以说,这种教育的整体优化是以身心健康为基础的,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思维的一个起点。需要学校、教师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长期以来,较少人会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就更少了。事实上,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这清楚地表明,人体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的健康,更是指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考试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不竭动力。一个有自信心的学生,他会比别人更乐观、更阳光,不怕挫折;他会通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达到目标;他的学习自觉性强,成绩也会优秀。缺乏自信心和学生,则会处于消极状态,对学习和生活都失去兴趣,灰心丧气,总感觉什么都比别人差一等。学生的这种消极心理,导致其无法应对学习的压力。
因此,教师应该首先改变评价的角度,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表扬;教师应以真诚的微笑、关心的眼睛、鼓励的言语、表扬的目光等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克服困难的潜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可自己,科学地评价自己。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了解进步与不足,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慢慢地培养他们敢于面对失败的承受能力,鼓起他们的士气,振奋他们的精神。此外,还要让学生谈论他们所遇到过的困难事情,并为他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对学习、对生活充满自信。
面对教育激烈竞争和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严峻问题的局面,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要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和平稳定、健康的状态,充满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心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可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学校要理顺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协调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中学生阶段,一些学生由于受到歧视,其心理容易初选异常。正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其生理迅速发展。这就打破了其生理与心理的平衡。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和批判。他们充满活力,有着强烈的感情,但也容易冲动,不善于克制自己。一些专家指出,中学生的心理疾病,应得到家长的关注。家长的重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在交往、信息的获取中,既有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有对他人的理解;既尊重自己,懂得“人外有人”,也不言放弃。有些学生由于经常不与他人接触,不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导致他人无法理解自己,以致无法达成共识。逐渐地,这部分学生变得害羞、敏感。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交际的方法,积极地进行交往。因此,教师也需要告诉学生,与他人沟通时,首先要有礼貌,其次要诚实、谦虚、豁达。
二、沟通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一些学生常常由于没有认识自我、缺乏自信而存在自卑心理,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这类的学生,教师应该用言语、行动激励他们,让他们逐渐接纳他人,愿意与他人交谈。同时,教师可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用爱去感染他们,让他们体验集体生活的幸福。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疏导,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各种能力的提高,生理和心理也会迅速发生变化。
如,笔者班上来了一位叫小安的学生,一开始,笔者就发现他极少与同学说话,有点自卑。第一单元的考试,他的语文成绩刚过及格线,成绩不理想。于是,笔者通过电话家访,了解其家庭情况。从中得知,他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条件比较差,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平常少有时间和其交流,这也导致小安性格内向、自卑的原因之一。于是,笔者找到小安,与他谈心。笔者和他讲一些励志小故事,贴心地和他聊家庭、聊学习,并且安排他的同桌在学习上给予他关心和帮助。这样做,可以让他感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爱。一段时间过后,小安逐渐对学习有了信心,有了动力。在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进步很大,看到这一结果,笔者甚是欣慰。
三、爱心呵护学生的心灵
在心理教育教学中,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经常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参与集体活动,体验积极的情感等。因此,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传授新的学习技能,提高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适应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优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其学习成绩和能力。对于后进生,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要耐心帮助学生,让他们看到学习和生活的希望。 中學生的心理还处于幼稚、半成熟阶段。他们常常会由于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引发矛盾,产生纠结,产生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要用爱心关怀和接近他们,让他们逐渐接受自己。教师要通过课堂实践,积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使学生表现出坚韧、勇敢、乐观等好的心理特征。然而,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过着舒适的生活,因而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培养的自我处理能力和自力更生的意志。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爱心呵护学生的心灵。
四、加强家校合作与交流
有些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成绩一落千丈,学生的承受能力不强,教师不能以为地批评或者采取其它过激的方式。这时,教师可通过家校合作,争取学生家长的了解与支持,教育家长要改变传统的责骂方式,要与学校教育同向同力。此外,教师和家长要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我们可能会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家长玩游戏比孩子还痴迷,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与孩子做好朋友,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受到自身的影响,不再沉迷于游戏,走向学习的正轨。这样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在学生的心里慢慢地重塑亲子关系。除此,家长必须改变溺爱、纵容的错误教育方式,改变孩子的不成熟个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而教师,则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探究,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和谐进取的精神。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确定合理的目标,欣赏自己,肯定自己。教师要让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美丽的一面,并要引导学生学会沟通的技巧,如,学会与父母、教师和朋友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追求教学的效率,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智慧,寓德育于一体。学校要改变以往“重教学,轻课外教育”的不良习惯,改变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沉闷的。在心理教育中,教师要运用健全的心理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此同时,教师要多加关注后进生的心理健康,以免出现因不及时发现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产生。积极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塑造学生的高尚品质与人格。
五、结语
总之,考试焦虑在中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对其的疏导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多与父母交流,与父母做朋友,相互倾诉,相互了解,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中学生是心理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是社会对个人的素质要求的扩大化,也是人们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利用多种方式,通过多渠道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此外,学校和家长可开设合适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家校合作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立宇.试论中学心理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2]马文婷.浅谈中学心理辅导的培养[J].语文阅读刊,2013.
[3]林穗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0.
[4]杨小路.试论中学的育人教育[J].中学教育教学论,2014.
[5]杨晓文.中学生教育的发展问题[J].第二课堂,2012.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