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技术作为学习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能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和智能化的交互平台。因此,充分应用网络技术,能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质量。本文就网络技术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应用网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果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有强烈的兴趣,那么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和执着的投入,探究活动的效果也就越好,质量也就越高。通过网络技术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探究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九年级化学“酸雨”一节内容时,首先通过网络收集到大量和酸雨有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被酸雨污染过的农作物、建筑物及酸雨对环境的影响,来说明酸雨的危害性;然后,通过录像让学生观看用“pH试纸测试雨水的pH值”并判断是不是酸雨。学生对酸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自然会对“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感兴趣;最后,教师又通过网络向学生演示“酸雨的形成过程”及“酸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学生有了酸雨基本知识和测试酸雨的方法后,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小组对“酸雨”进行实验研究,观察记录。同时通过网络,学生继续查找有关“酸雨”的资料,如:“酸雨的危害性?我国酸雨的分布情况?酸雨的防止?等”,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找到的资料进行处理整理,以小论文或以表格形式在班级进行成果交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网找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既可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应用网络技术的自主性特点,激发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一位教师、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资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表达和传播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一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学完碳的氧化物,课本只提到它们会污染空气,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有很大的危害,学生也只是有了印象,至于一些其它的知识学生却无法知晓。于是我们适时采取网络教学,指导学生进入Internet网,先安排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资料,通过搜索引擎和站点导航,能够很快找到国内外众多的与污染有关的网站,它们提供了远远超过课本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网上自主收集并整理、加工,运用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指导学生将有关知识逐步引向深入。从他们自主收集到的详实的数据、真实的画面、大量的事实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一氧化碳危害的严重性,增强了环保意识,并立志要学好化学,积极探究治理污染的措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应用网络技术的直观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演示各种教学信息(可以是装载的CAI课件,也可以是来自校园网或因特网上的教学信息)。由于网络教学能够传递和演示声音、图形、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生动和直观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化学“原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知识时,课本上只有一张平面图,描述为电子云。这一内容很抽象,讲解时也很困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些学生认为一个小黑点即为一个电子,有的认为是电子分裂的碎片,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上网查找有关电子运动的知识,运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模拟演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情况,通过电脑传递给学生,这样利用计算机模拟就可以把静态的图示转变为动态的图示,把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到每个小黑点只是表示电子出现的一次几率而已,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像传递给学生,填平了教师与学生在知識的沟通中的鸿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四、应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能化的交互平台,学生可以查找到探究活动中所需资料。现在每校建立了校园网络,同时有基于校园网的主题式特色,各科资料应有尽有。学生在完成课本上规定的探究活动内容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进一步自主学习和探索研究。
如:我在讲授“氧气”时,课前作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制作动态网页,把教学内容呈现在网页上,然后提出本节课学习目的(即要求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查找探索)。我先提供几个网址,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项目,学生只需要通过鼠标点击就可以进入相关网站查找资料、学习思考、整理归纳等,我也参加小组活动。活动中可以小组内交流,小组与小组交流,也可和我交流。每个学生很投入,学习气氛活跃,学习兴趣也充分调动起来了,通过网络能及时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也可以和学生个别交谈,真正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五、应用网络工具,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探索科学探究方法,体验探究成果,这是新课改化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理念之一。根据新课改化学新教材内容的需要,学生可以网络查找所需资料,不仅能完成学业,而且延伸、拓宽课程知识体系,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利用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征,教师可以设计讨论题、疑问及解答、辅助资源、测试题。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个别化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在家里可以通过E-mail等方式,向老师、专家、同学请教,讨论问题。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也更加投入。
总之,根据新课改化学探究性教学的要求,借助网络技术进行科学探究学习,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学生继续探究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构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应用网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果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有强烈的兴趣,那么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和执着的投入,探究活动的效果也就越好,质量也就越高。通过网络技术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探究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九年级化学“酸雨”一节内容时,首先通过网络收集到大量和酸雨有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被酸雨污染过的农作物、建筑物及酸雨对环境的影响,来说明酸雨的危害性;然后,通过录像让学生观看用“pH试纸测试雨水的pH值”并判断是不是酸雨。学生对酸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自然会对“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感兴趣;最后,教师又通过网络向学生演示“酸雨的形成过程”及“酸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学生有了酸雨基本知识和测试酸雨的方法后,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小组对“酸雨”进行实验研究,观察记录。同时通过网络,学生继续查找有关“酸雨”的资料,如:“酸雨的危害性?我国酸雨的分布情况?酸雨的防止?等”,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找到的资料进行处理整理,以小论文或以表格形式在班级进行成果交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网找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既可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应用网络技术的自主性特点,激发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一位教师、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资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表达和传播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一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学完碳的氧化物,课本只提到它们会污染空气,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有很大的危害,学生也只是有了印象,至于一些其它的知识学生却无法知晓。于是我们适时采取网络教学,指导学生进入Internet网,先安排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资料,通过搜索引擎和站点导航,能够很快找到国内外众多的与污染有关的网站,它们提供了远远超过课本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网上自主收集并整理、加工,运用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指导学生将有关知识逐步引向深入。从他们自主收集到的详实的数据、真实的画面、大量的事实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一氧化碳危害的严重性,增强了环保意识,并立志要学好化学,积极探究治理污染的措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应用网络技术的直观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演示各种教学信息(可以是装载的CAI课件,也可以是来自校园网或因特网上的教学信息)。由于网络教学能够传递和演示声音、图形、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生动和直观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化学“原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知识时,课本上只有一张平面图,描述为电子云。这一内容很抽象,讲解时也很困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些学生认为一个小黑点即为一个电子,有的认为是电子分裂的碎片,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上网查找有关电子运动的知识,运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模拟演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情况,通过电脑传递给学生,这样利用计算机模拟就可以把静态的图示转变为动态的图示,把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到每个小黑点只是表示电子出现的一次几率而已,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像传递给学生,填平了教师与学生在知識的沟通中的鸿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四、应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能化的交互平台,学生可以查找到探究活动中所需资料。现在每校建立了校园网络,同时有基于校园网的主题式特色,各科资料应有尽有。学生在完成课本上规定的探究活动内容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进一步自主学习和探索研究。
如:我在讲授“氧气”时,课前作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制作动态网页,把教学内容呈现在网页上,然后提出本节课学习目的(即要求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查找探索)。我先提供几个网址,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项目,学生只需要通过鼠标点击就可以进入相关网站查找资料、学习思考、整理归纳等,我也参加小组活动。活动中可以小组内交流,小组与小组交流,也可和我交流。每个学生很投入,学习气氛活跃,学习兴趣也充分调动起来了,通过网络能及时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也可以和学生个别交谈,真正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五、应用网络工具,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探索科学探究方法,体验探究成果,这是新课改化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理念之一。根据新课改化学新教材内容的需要,学生可以网络查找所需资料,不仅能完成学业,而且延伸、拓宽课程知识体系,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利用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征,教师可以设计讨论题、疑问及解答、辅助资源、测试题。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个别化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在家里可以通过E-mail等方式,向老师、专家、同学请教,讨论问题。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也更加投入。
总之,根据新课改化学探究性教学的要求,借助网络技术进行科学探究学习,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学生继续探究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构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