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引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注重问题解决,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的思考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学习方式
1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概述
1.1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目的与原则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增进科学素养、数学文化修养,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数学品质;提高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者要自觉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①既学知识又学方法的原则;②既学证明又学猜想的原则;③教、学、研同步协调的原则。
1.2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数学探究式学习具有自主建构性、问题性、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多维性等特征。
(1)自主建构性是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本质和灵魂。自主建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性,二是建构性。没有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就没有探究性,也就不能称之为探究式学习。
(2)问题性是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数学探究式学习活动一般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过程。
(3)探究性是指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数学探究式学习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主张不(教)学现成的数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研究而构建出来,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合作性是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要有效完成探究式学习的任务,在自己独立思考的而不得其解时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一个没有探究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孤立的承担起知识自主建构的责任的。
(5)实践性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幵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
(6)多维性包括学习的途径和手段的多样性,交往方式的多向性,教育格局的开放性,学习評价的多元性。它是探究式学习的保障。
2 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量的“题海”战术常常是压得老师和学生们喘不过气来,严重抹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据调查,在初中数学课上的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其原因有:①学生对数学课上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②由于数学内容有难度,听不懂数学课上的内容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课上注意力集中的程度直接影响听课的效率。数学课堂中“讲解”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并非教师讲解的越多,学生就越能更好地理解问题。有些内容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引领、启发一下,学生就会明白。如果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就不回去思考,要让不愿意去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只有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走,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的数学课中也存在教学设计难度增大,使学生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广度、深度上可以超越教材,给学生创造和发挥的空间,但并不是说可以随意的处理教材。有些教师没有很好的去钻研教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较随意,更改例题,讲解顺序调换,有的例题选择难度大,学生上课听不懂、感觉学数学难,有些教师随意变换教材的安排,有时一节课把两节课的内容讲完,导致一节课下来有些学生感到不知学的是什么,学生的主体性没法得到发挥。学生的探究,讨论没法进行,这样学生慢慢失去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的甚至感到数学太难,产生害怕或抵触情绪。
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成功教学活动的前提。选用何种教学策略,是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研究实践活动展开的所要考虑的问题。
3.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传统的数学课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或创造一些合适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拨、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求知的欲望,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体验数学的美,领会数学的本质,在探究与应用中享受创新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这样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3.2 创建宽松环境,营造学生的探究氛围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为课堂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让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状态,这样才能调动其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探究性行为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3.3鼓励动手实践,堆强学生探究乐趣
提高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教育专家一直呼吁的问题。动手实践包括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从而发现知识的规律以及其形成过程,除此之外,还包括动手做题、解题等过程,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强化及识记。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他们的动手操作实践过程,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在教学中,老师并非漫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实践”,而应构建合理的方法与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后,给他们创设“动手做”的机会,并放手让学生具体动手去做,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只有在课堂中让他们真正地动手去做,才有利于思维的拓展,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并通过这样的“动手做”,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18(3).
[2]黄鹤,马云鹏.美国理科教学中探究水平研究的特点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4):63-64.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学习方式
1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概述
1.1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目的与原则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增进科学素养、数学文化修养,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数学品质;提高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者要自觉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①既学知识又学方法的原则;②既学证明又学猜想的原则;③教、学、研同步协调的原则。
1.2 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数学探究式学习具有自主建构性、问题性、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多维性等特征。
(1)自主建构性是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本质和灵魂。自主建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性,二是建构性。没有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就没有探究性,也就不能称之为探究式学习。
(2)问题性是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数学探究式学习活动一般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过程。
(3)探究性是指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数学探究式学习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主张不(教)学现成的数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研究而构建出来,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合作性是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要有效完成探究式学习的任务,在自己独立思考的而不得其解时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一个没有探究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孤立的承担起知识自主建构的责任的。
(5)实践性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幵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
(6)多维性包括学习的途径和手段的多样性,交往方式的多向性,教育格局的开放性,学习評价的多元性。它是探究式学习的保障。
2 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量的“题海”战术常常是压得老师和学生们喘不过气来,严重抹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据调查,在初中数学课上的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其原因有:①学生对数学课上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②由于数学内容有难度,听不懂数学课上的内容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课上注意力集中的程度直接影响听课的效率。数学课堂中“讲解”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并非教师讲解的越多,学生就越能更好地理解问题。有些内容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引领、启发一下,学生就会明白。如果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就不回去思考,要让不愿意去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只有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走,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的数学课中也存在教学设计难度增大,使学生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广度、深度上可以超越教材,给学生创造和发挥的空间,但并不是说可以随意的处理教材。有些教师没有很好的去钻研教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较随意,更改例题,讲解顺序调换,有的例题选择难度大,学生上课听不懂、感觉学数学难,有些教师随意变换教材的安排,有时一节课把两节课的内容讲完,导致一节课下来有些学生感到不知学的是什么,学生的主体性没法得到发挥。学生的探究,讨论没法进行,这样学生慢慢失去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的甚至感到数学太难,产生害怕或抵触情绪。
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成功教学活动的前提。选用何种教学策略,是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研究实践活动展开的所要考虑的问题。
3.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传统的数学课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或创造一些合适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拨、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求知的欲望,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体验数学的美,领会数学的本质,在探究与应用中享受创新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这样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3.2 创建宽松环境,营造学生的探究氛围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为课堂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让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状态,这样才能调动其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探究性行为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3.3鼓励动手实践,堆强学生探究乐趣
提高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教育专家一直呼吁的问题。动手实践包括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从而发现知识的规律以及其形成过程,除此之外,还包括动手做题、解题等过程,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强化及识记。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他们的动手操作实践过程,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在教学中,老师并非漫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实践”,而应构建合理的方法与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后,给他们创设“动手做”的机会,并放手让学生具体动手去做,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只有在课堂中让他们真正地动手去做,才有利于思维的拓展,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并通过这样的“动手做”,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18(3).
[2]黄鹤,马云鹏.美国理科教学中探究水平研究的特点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