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具设计蕴含的城市生态文化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_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家具为熙熙攘攘的都市生活提供了一片宁静,由城市基础设施到城市家具的改变,其实最重要的是传达出人们希望城市像家一样舒适、温暖。它作为连接人与城市空间的纽带,在城市空间中逐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城市家具中的空间设计理论。其一,基于心理学中的情境理论,从城市家具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特点解析出发,在人—城市家具—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场域范围提出城市家具的情境空间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其二,基于建筑现象学理论(建筑师诺伯·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从城市公共空间视角来塑造场所精神,指出城市家具是场所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场所精神体现了城市家具的文脉传承,映射了城市家具的时代信息等,最后提出场所精神决定城市家具设计形态的理论。
  一、城市家具设计与情境空间研究
  (一)城市家具中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与情境空间
  在城市家具公共空间中,设计师通过独具匠心的城市家具设计,让整个城市空间引人入境。有的城市家具设计让人有众里寻他千百度、寻获至宝的欣喜感,有的则唤起了人们久远的记忆,不一而足。无论是哪一种感受,都来自城市空间所散发的特有味道。
  (二)城市家具中的情境空间形态
  1.展示日常生活的情境空间
  不同的情境空间有不同的品质,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寻找生活情境化的线索,加强对城市家具的认知。比如,英国曼彻斯特的广场布置有五盏巨型台灯,它们可以用作座椅,其赋予广场浓郁的生活气息。生活就像一场大型表演,人们在情境空间中获得身份和角色准则。现实中营造的场所包含空间、灯光、声音、色彩,还包含人的行为规则与主题。
  2.主题特色明显的情境空间
  主题情境空间设计讲究的是“主题”二字,整体设计围绕中心思想展开。以上海迪士尼乐园为例,它创造的情境类似于电影场景或者人们平常所看到的舞台场景,它们的场景都是不断变化推进的,让人们成为情境空间的核心,扮演自己的角色并从中反思情感。
  3.人与物互动的情境空间
  当前,城市家具之所以能不拘泥于单一形式,主要是因为人与城市家具的感官互动与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参与人与物互动的城市家具,才能调动人的体验感。在互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求改变城市家具的形式,让人们获得社交层面的心理需求。
  二、城市家具的情境空间设计手法
  在城市家具设计中,其情境空间设计手法中的“情”是寄于景或者物。在城市空间中,设计者将人们所产生的情感寄托于城市家具,通过充分调查、日常生活经验等,利用群体意识使用一些情感符号,引起部分人的共鸣。
  当然,存在于城市空间内外相互作用动态系统中的情境空间,光是有“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境”的作用。在情境空间中,“境”的丰富通过时间、空间相互协调将情境投射到城市家具上,又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产生情境共鸣。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社会群体的多种需求,设计师要具有人文精神,设计出更多功能优越的城市家具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城市家具设计符号可以诠释情境。在城市空间中,只有城市家具扣人心弦,和人文历史、特定文化、特定环境产生共鸣,空间的感情才开始存在。情境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交互情境映射于设计项目,以便深入处理城市家具的各设计要素细节,将其转化为城市家具形式、结构、材料、颜色、工艺等具体设计要求,并阶段性地对城市家具进行可视化验证及可行性阐释,最终形成城市家具设计实体。
  三、城市家具与场所精神
  (一)城市家具是场所精神的物质载体
  场所在广义上可以解释为“土地”或者“脉络”,其空间被赋予社会、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特定含义。场所是由空间组成的,空间与特定的人或者物的活动产生关联,就形成场所。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在《迈向建筑》中提到:“建筑的目的在于感动我们。当作品借着服从、体会和尊重宇宙法则将我们环抱时,建筑情感便存在其中。”场所空间是有精神的,它的形态是多样化的、不拘一格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生活化的、去理论的,注重人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
  (二)场所精神体现了城市家具的文脉传承
  受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下同一化、模式化的设计思想的影响,城市家具设计越来越缺乏历史记忆和场所特征,场所性格变得模糊而缺乏情感。城市家具设计已经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符号,因为这样已不能满足现代都市人的快节奏生活。城市家具是人类文化传承与与发展城市地域文化的载体,当代设计师要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怀念和情感归属,增强人们对场所空间的认同感。设计师应在实用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地域文化需求,融入地方文化背景、保护生态、延续地域历史文脉,使人与城市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三)场所精神映射出城市家具的时代信息
  城市、场所和城市家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由文化、科技、社会经济等因素组成的。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家具更多关注设施本身的生活意义,强调家具给城市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城市家具更多地被赋予休闲功能。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班牙建筑师高迪规划设计了奎尔公园,它是一座现代城市公园。园中他所设计的“龙形椅”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椅子”,其椅子的“龙身”部分通过不规则的马赛克瓷砖拼贴营造出炫彩迷人的色彩效果。这把椅子是围绕中轴广场边缘曲折延展,在限定的广场范围内,将空间、功能与城市家具地完美结合,给人们提供休闲、观赏城市景色的公共空间。
  四、场所精神决定了城市家具设计形态
  场所的精神都是由人赋予的,各不相同,是多元的。同一场所或许有单一的场所精神,但是它能容纳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个社会性使用词,场所通常是指公共空间,它是有着共同精神的认同空间。场所精神与城市家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场所精神代表普遍性,它意味着整体的、综合的气氛;城市家具代表具体性,拥有具体的形式和空间元素。前者能够决定后者的整体形态,后者延续、丰富并提升场所的内涵。城市家具的场所精神不仅仅是具象的,它更具有艺术表达的象征性。在有和无之间创造空间美感和生活美学的同时,城市家具要适应自然环境特征,考虑历史文化地域和地域文化内涵,再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来展现形态万千的场所精神。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那些苗族民居建筑临河而建,错落有致,大都建于明清和民国初期,吊脚楼造型朴实生动,木质建筑与石板路面共同营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肌理质感,其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是苗族文化与艺术的结晶,这样的城市家具承载着从它诞生开始与它相关的所有人、物、事、景的生活记忆片段,它的場所精神决定了城市家具形态要与场所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这体现出城市家具的形态是人们借以触摸传统文化的介质。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家具的风格、造型、使用特点一直发生变化。城市家具中的场所精神没有常态,既可以保持神似而不拘泥于形,又可以做到形似而神异,其间要寻找人、情感、空间的普遍联系。
  (1.玉林师范学院设计学院;2.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项目“北部湾城市群城市空间生态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YJJD0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拥有悠长的发展史,其灿烂的文化也闻名于世。在艺术领域中,展现民族化审美十分常见,现代展示设计作为目前极为常见的一种审美意识行为,在这一方面也不能免俗。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日渐提升,促进了审美艺术形式的革新。作为一种新型审美艺术形式,现代展示设计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现代展示设计的民族化审美追求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展示设计方案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现代展示设计的内涵及其
期刊
张呈明,邹城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山东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火花》等刊,出版《一抹乡愁》等四部个人作品集。散文集《一抹乡愁》获第二届齐鲁散文奖;散文《父亲的身影,樟木的香》获2016年度河北省新闻奖三等奖。  在乡村的任何地方,你都无法忽视一块石头的存在。  刚刚走近村口,那场院一角的碌碡便第一个迎接了你。待在忙碌完三夏或者三秋的场院,碌碡显得悠闲自得,然后是
期刊
“中原作家群”是指以中原文化为背景,包括河南本土作家和外地豫籍作家在内的文学创作群体。这些作家创作出具有浓郁中原地方色彩并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其形成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伊始,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却经历了一个由“文学豫军”到“中原作家群”的发展演变过程。从1995年《光明日报》上声称“文坛冲过来一支豫军”起,到1999年在河南新乡举办“文学豫军长篇小说研讨会”,“文学豫军”的“中原突破”作为1
期刊
张运涛,河南正阳人。中学英语教师。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篇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以及相关年选转载,出版小说集《温暖的棉花》《我们生活的年代》《斑马,斑马》,散文集《一个人的县城》等。  决定离婚那天,黄光年在书房里呆了一上午。  昨天是他生日。下午,肖美凤微信问他,想吃什么?黄光年没想到她还记得。很多年都没过过生日了,又是39,也不逢整数。随便。想想
期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获得突发猛进的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是6.04万亿美元,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4.5万亿美元,GDP增速为6.1%,我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国政治稳定,人心向齐,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协和万邦、团结互助”以及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在世界上逐渐被很多国家所接受。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大国崛起之路势不可挡
期刊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园林艺术的审美需求逐渐增加。现代园林能够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要,能改善人们的心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有效融入构成艺术元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一改传统园林的死板形式,保证园林的生态性,提升园林的观赏性,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有效运用。  一、构成艺术的基本概念  创作艺术的核心思想是将抽象表达通过艺术创作进
期刊
宋褧(1294-1346),字显夫,大都人,与其兄宋本齐名,元代人称“二宋”;元泰定元年(1324年)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卒谥文清,著有《燕石集》十五卷。本文主要以《燕石集》为研究对象,对宋褧的古体乐府诗的内容题材、艺术魅力、文学史意义做简要说明。  乐府本为官府机构,得名于《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
期刊
来不及了,天即将放亮  而我还没睡着  星辰已经升起  我却还在灯火通明处加班  赶在春天的尾声  我勉强匆匆去踏了次春  人们蜂涌向田野秋收  我只有機会事后拾了根麦穗  总是慢了一两步  总是踩着生活的脚后跟  总是在旋律结束处想起歌词  总是在伤口结疤才知道疼痛  总是在流星已逝才感到温暖  总是在雪融化了才珍惜纯情  总是在河畔清点游走的鱼  总是在努力寻找某一个词  答案至今毫无所知  
期刊
阿Q是鲁迅创作的众多底层人物之一。为了更好地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在探究其身上蕴含的国民劣根性时,人们还可以从人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来考察。本文以此为视角,分析了阿Q这一底层游民生活状态后的名分、生计、精神等困境,认为在未庄这个闭塞的水乡,阿Q如一股叛逆的盲流,到处四溢,却找不到方向,最后的革命并没有将他引入更大的洪流,却让他走向生命的终点,进而揭示了阿Q形象的悲剧意蕴。  阿Q于未庄的意义恰如一个异
期刊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现代首饰设计领域更是发展迅速。但是,调研发现,大部分现代首饰产品呈同一或相似样式,以高昂的价格占领首饰销售市场,其昂贵饰品打造的背后缺少的却是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领域,黄陵面花的鱼纹饰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当前,很多传统首饰以鱼纹饰为图腾,形式多样且应用广泛,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展示着当地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逐渐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