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的追求价值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远甚于物质利益。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让广大人民教师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校长应该明确自己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事关学校盛衰的重大责任。为此必须做到:
一、树立一个坚定的工作信念
校长要树立坚定的工作信念,做到身先士卒,起先锋表率作用。把握好自己需要做和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指手划脚、毫无标准评判教职工的工作。一则寓言说,一头狼带领一群羊能够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狼,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总之,校长应该有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不缩小、不埋没教师业绩的工作方法;有尊重教师首创精神,为教师勤做嫁衣的奉献信念。
二、发挥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校长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校长,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校长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三、无情决策,有情操作
管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过粗或过细都会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作为一名校长,其管理的水平不是体现在制定、完善了几个规范制度,解决了几个棘手问题,完成了几个艰巨任务上,而是如何调动教师的最大工作热情,人尽其力,人尽其职。“领”是为了“导”,“管”是为了“理”,其最终都是为了放权、放手,使教师养成“领导在或不在校都一样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如果单单以此来评论教师的优劣,我们学校不乏有许多堪称“好的教师”。这种教师有横溢的才华,也有教学生“发现真理”的经验。但是,他们不一定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经验。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了多元变化,知人善任显得尤其重要。知人善任,重在“知人”,难也在“知人”。“知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了解、交流的过程。校长要知教师,教师也要知校长。知人要知心。校长要放下架子,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教师才能对校长付出真心,对学校树立信心。校长通过谈心、交心,达到知人、知心,从而把广大教师凝聚在领导群体的周围。“知人”的目的在于“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校长应须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整体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
四、凝心聚力,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让广大教师人尽其心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师从事的劳动,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因此,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学校领导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领导对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沟通,是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同事之谊,手足之情。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精神上的鼓励,事业上的成功;最大的苦恼是精神上的创伤,能力上的受压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校长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二是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丧喜庆时,行政领导都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三是为教师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条件。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别优秀者,吸收入党,提拔到领导岗位,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能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力是学校得以发展的源泉,但每个人心想的不一样就会南辕北辙。因此,发扬“团队精神”,也就是平时说的“团结协作”精神就特别重要。要千方百计动员教师相互协调,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不嫉贤妒能,树立大局的观念。同教材的教师要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同班级的教师要相互沟通,齐抓共管。每个教师都要参与“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以便促使自己都承担起振兴学校的历史重任。古人相马,出现了千里马。但马可以貌相,人不可貌相。马看看外貌就可定品级,人看看相貌又能定出个什么来呢?这就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动每个教师都从灵魂的深处挖掘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激奋点,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奋力拼搏,与学校共荣辱。
五、实施科研兴校,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校长,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校长的学术管理首先表现在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是其首当其冲的职责。其次,建立校长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所以如果决策者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决策者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疲软。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六、领悟课程改革理念,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劲的发展势头,促使校长自觉转变办学观念,深刻领悟课改精神。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统筹学校整体发展思路,引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关于教师评价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一理念集中体现了发展性教师评价观。以往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功能即管理与奖惩,性质是静态的终结评价。这一评价制度注重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考核与鉴定,充分发挥了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功能。同时也显示出明显的缺陷: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不利于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的团结与合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必须大力改进教师评价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构建学校教师评价体系,以此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在日常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注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自我评价,不断反思的积极性。使每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积极工作,充分展示,主动发展,例如,我校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专业成长记录袋。其中的一些资料,足以见证每位老师的专业成长。如“我的成长计划”、“最优秀的一份公开课教案”、“最优秀的一篇教学论文”、“最满意的一篇学生作业”等等。在同学们中开展“我最敬佩的一位教师”征文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我奉献,我追求”的演讲……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自觉性,同时,有力促进了学校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作者单位:257443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利津镇第三中学)
一、树立一个坚定的工作信念
校长要树立坚定的工作信念,做到身先士卒,起先锋表率作用。把握好自己需要做和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指手划脚、毫无标准评判教职工的工作。一则寓言说,一头狼带领一群羊能够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狼,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总之,校长应该有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不缩小、不埋没教师业绩的工作方法;有尊重教师首创精神,为教师勤做嫁衣的奉献信念。
二、发挥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校长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校长,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校长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三、无情决策,有情操作
管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过粗或过细都会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作为一名校长,其管理的水平不是体现在制定、完善了几个规范制度,解决了几个棘手问题,完成了几个艰巨任务上,而是如何调动教师的最大工作热情,人尽其力,人尽其职。“领”是为了“导”,“管”是为了“理”,其最终都是为了放权、放手,使教师养成“领导在或不在校都一样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如果单单以此来评论教师的优劣,我们学校不乏有许多堪称“好的教师”。这种教师有横溢的才华,也有教学生“发现真理”的经验。但是,他们不一定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经验。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了多元变化,知人善任显得尤其重要。知人善任,重在“知人”,难也在“知人”。“知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了解、交流的过程。校长要知教师,教师也要知校长。知人要知心。校长要放下架子,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教师才能对校长付出真心,对学校树立信心。校长通过谈心、交心,达到知人、知心,从而把广大教师凝聚在领导群体的周围。“知人”的目的在于“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校长应须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整体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
四、凝心聚力,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让广大教师人尽其心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师从事的劳动,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因此,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学校领导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领导对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沟通,是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同事之谊,手足之情。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精神上的鼓励,事业上的成功;最大的苦恼是精神上的创伤,能力上的受压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校长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二是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丧喜庆时,行政领导都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三是为教师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条件。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别优秀者,吸收入党,提拔到领导岗位,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能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力是学校得以发展的源泉,但每个人心想的不一样就会南辕北辙。因此,发扬“团队精神”,也就是平时说的“团结协作”精神就特别重要。要千方百计动员教师相互协调,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不嫉贤妒能,树立大局的观念。同教材的教师要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同班级的教师要相互沟通,齐抓共管。每个教师都要参与“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以便促使自己都承担起振兴学校的历史重任。古人相马,出现了千里马。但马可以貌相,人不可貌相。马看看外貌就可定品级,人看看相貌又能定出个什么来呢?这就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动每个教师都从灵魂的深处挖掘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激奋点,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奋力拼搏,与学校共荣辱。
五、实施科研兴校,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校长,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校长的学术管理首先表现在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是其首当其冲的职责。其次,建立校长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所以如果决策者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决策者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疲软。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六、领悟课程改革理念,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劲的发展势头,促使校长自觉转变办学观念,深刻领悟课改精神。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统筹学校整体发展思路,引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关于教师评价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一理念集中体现了发展性教师评价观。以往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功能即管理与奖惩,性质是静态的终结评价。这一评价制度注重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考核与鉴定,充分发挥了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功能。同时也显示出明显的缺陷: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不利于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的团结与合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必须大力改进教师评价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构建学校教师评价体系,以此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在日常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注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自我评价,不断反思的积极性。使每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积极工作,充分展示,主动发展,例如,我校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专业成长记录袋。其中的一些资料,足以见证每位老师的专业成长。如“我的成长计划”、“最优秀的一份公开课教案”、“最优秀的一篇教学论文”、“最满意的一篇学生作业”等等。在同学们中开展“我最敬佩的一位教师”征文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我奉献,我追求”的演讲……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自觉性,同时,有力促进了学校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作者单位:257443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利津镇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