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活动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xce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工作人员渎职侵权、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行为,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极易引发和激化矛盾的腐败行为。它扭曲社会价值观念,败坏社会道德、阻碍社会文明进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严重的不稳定因素。检察机关肩负法律监督职责,依法查处此类犯罪行为,维护公平正义,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法制环境责无旁贷。但是,由于职务犯罪的主体特殊,产生的内外原因复杂多变,加之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本文仅就职务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活动时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职务犯罪嫌疑人在有意无意中存在多种心理状态
  一个人的心理不好掌握,一个犯罪嫌疑人特别是一个具有一定地位和反侦查能力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就更不易掌握。如果检察人员能摸清并掌握了他们的犯罪心理,就会使侦破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职务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能力的心理,进行研究,大致将他们的心理归结为如下四种情况。
  一是本能避险心理。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我保护心态,正常情况下,人们身处危境、绝境时,自身都会产生一种脱离险境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们本能的意识表现。职务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产生避重就轻心态,就是这种“本能避险心态”的反映。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活动的这种心态,存在于反侦查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只是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二是畏罪惧罚心理。职务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时,往往心神不安惟恐罪行暴露,受到法律的惩处,使自己的地位、前途、家庭毁于一旦、成为人人鄙视的罪犯。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他们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掩饰、隐瞒犯罪,进行反侦查活动。
  三是侥幸过关心理。职务犯罪嫌疑人是特殊主体,具有一定的职务、地位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熟悉政策,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在犯罪手段上较为狡猾、隐蔽。受贿、徇私舞弊等职务犯罪案件具有国家利益受损,而案件双方当事人受益的性质,决定了此类案件具有不易察觉的特点,案发时往往已时过境迁,审讯中百般抵赖,企图侥幸过关。
  四是顽固抗拒心理。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案发后拒不认罪,顽固对抗,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将要受到的刑法处罚,有抗到底的想法,所谓“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这种心态支配下的反侦查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是在案发后产生。这就需要运用法律政策的威力,震慑犯罪嫌疑人的嚣张气焰,使其顽固对抗心理彻底破裂,彻底交待犯罪的全过程。
  二、职务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活动产生的原因有诸多方面的因素
  职务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活动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经济根源,也有思想根源,同时也有体制根源,归纳起来有如下七个方面。
  一是犯罪嫌疑人基于身份、地位所形成的“关系网”是其实施反侦查活动的重要原因。职务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前,大都为自己罗织了一张解不开、扯不破的关系网,甚至收买个别领导干部充当保护伞,一旦东窗事发、这些网上线上的人物便会各显神通。有的找检察机关的领导说情;有的企图收买办案人员泄露案情;有的试图利用自己的权力和犯罪嫌疑人接触,好“有所交待”;有的对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不积极配合,故意刁难,伺机阻挠;有的则向举报人或重要证人施以威胁恐吓、诈骗或收买、迫使其翻供、翻证或作伪证。犯罪嫌疑人所拥有的“关系网”在其反侦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是犯罪嫌疑人实施反侦查活动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刑讯逼供、诱供等违法取证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尽管直接刑讯逼供现象极少发生,但变相刑讯逼供现象并没有根除,诱供、骗供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办案人员在问供、调查中,根据案件个别证据材料主观臆断,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逼、诱、挤的方式带框框取证,尤其在查办渎职侵权共同犯罪案件中,有倾向地逼取证据。还有办案人员法律素质差,程序意识淡漠,只注重取证的实体内容而忽视取证的程序要求,造成证据可靠性差。
  (二)取证不够全面细致,不讲究讯问艺术。目前,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仍有不少办案人员存在着“重突破,轻取证”、“重口供轻其他证据”的错误认识,认为只要案件一突破,犯罪嫌疑人一低头认罪,就大功告成,忽视了刑事诉讼法证据必须确实充分的要求,以及犯罪嫌疑人口供、证人证言不稳定、易变的特点。因而,不注意在侦查阶段利用犯罪嫌疑人刚被突破的有利战机,来固定和完善案件的证据体系。在案件证据体系仍有欠缺的情况下,就匆忙终结侦查移送起诉,给犯罪嫌疑人后来的串供、翻供、证人翻证等反侦查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案件久拖不结和草率结案的问题。目前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手段和取证方法仍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办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仍然比较欠缺,加上“情”、“权”的干扰,造成了查处职务犯罪案件的“突破难”、“取证难”、“诉讼难”,同时,刑事立法的不完善往往也造成侦查、起诉、审判人员对同一事实、同一证据认识不一致,案件相互扯皮、久拖不决的情况屡有发生。
  三是司法腐败现象为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办案过程中,一些意志薄弱者过不了人情关、金钱关、美女关,他们见利忘义,亵渎法律,有的为犯罪嫌疑人及其亲属进行沟通,传递信息,成为“地下交通员”、信息员;有的出谋划策,制造障碍阻力,钻法律的空子,成为他们的“军师”;有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重罪轻判。这些都有效地助长了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活动的嚣张气焰。
  四是个别关键性证据丧失,给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办理案件中,常常会遇到有关案件当事人或证人逃匿、有关物证、书证被销毁现象,形成死无对证的局面,从而给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活动创造了有利时机。
  五是办案人员有畏难情绪,办案水平不高,给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活动造成漏洞。职务犯罪案件比其他刑事案件办理的难度要大,办理此类案件是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斗谋的一场攻坚战。这类案件,无论是在事实的侦破和证据的收集以及法律的适用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形成了查处少、起诉少、判刑少;撤案多、退补多、申诉多的“三少”、“三多”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办案人员在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对犯罪分子的查处有松劲思想。还有的素质不高,讯问方式不当,调查取证意识不强,有急功近利思想,暴露了案情、错过了调查取证、固定证据的有利时机。这些也给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活动以可乘之机。
  六是一些领导干部错误的立场观点为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漠,对职务犯罪的严重性、社会危害性认识不够,认为查处本地区职务犯罪案件多有损地方形象,对查处职务犯罪案件不积极、不支持,甚至利用职权出面说情干涉,压案不办,给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活动开绿灯,
  七是个别发案单位领导对本单位、本部门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采取无原则的隐瞒、保护,对检察机关的查案活动设置障碍和阻力,不予配合和支持,这也是造成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查处职务犯罪行为中,应当采取具体而适当的手段和策略
  根据职务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活动的心理状况和产生原因,应采取如下对策,这样,既可以顺利侦破案件,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又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掌握心理特征,加强思想教育。职务犯罪是一种智能犯罪,被告人与其它刑事被告人相比,应变能力和反侦查能力较强。因此,在办案中要特别注意了解、掌握犯罪嫌疑人在诉讼各个环节中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政策教育和思想教育,以稳定被告人的思想情绪,防止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认真判断翻供真伪。一是要注意认真分析其翻供动机;二是要分析其翻供的前后关联性:三是要对比分析证言与其它证据之间的协调性。四是要分析被告人到案后的思想变化及原因,注意被告人与外界有无串供等情况。察微析疑,辨明是非,弄清事实的真相。
  三、強化侦查手段,防止犯罪嫌疑人时推时供。一是要充分运用各种侦查手段,获取充分确凿的证据,使被告人在事实面前难以翻供:二是要不断提高侦查意识,重视原始证据,尽可能地拓宽取证范围,堵塞可能翻供的漏洞,尤其是对证据可变性大的案件,更应慎密调查取证:三是要加快办案进度。从被查、立案到批捕、起诉甚至审判等环节都要加强协调,力争快速结案。三是要在采取强制措施后(或异地关押),要切实加强监控,防止串供、订立攻守同盟现象的发生。
  四、对顽固对抗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理。要充分认识以逃避法律制裁为目的的行为危害性,加大打击力度,并从中选择一些典型案件,公开从重从严处理,以儆效尤。
  (作者通讯地址: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人民检察院,甘肃白银730900)
其他文献
一、关于秘密侦查取证的相关问题:  目前使用秘密侦查的手段对及时准确地破获犯罪案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科技手段的使用,大大地增加了对犯罪嫌疑人个人权利的侵害,但要指出的是,秘密侦查是手段,而非证据本身,这种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直接视为非法证据而加以排除。对秘密侦查手段的规范,应借鉴民事诉讼中的有关规定,对秘密监听制度作出正式规定,即对违反程序规定取得的证据,在没有合法补救措施的情形下应
期刊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在当前理论界、司法界均存在较大争议,特别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级、各部门或者各司法工作人员观点各不尽一致,导致该类案件在處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现有法律在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主体范围、其所履行的管理职责的性质上规定不明确,甚至存在明显的漏洞。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更加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本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
期刊
“我爱生命,但我不愿意活!”这是一个28岁宁夏女孩发出的呐喊,多少让我们觉得一丝惊叹和鄂然。她,从1岁就开始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为伴,医学上称为超级癌症,丧失全部吃、喝、拉、撒的自理能力;她,在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的博客里留言,试图联系一位人大代表帮忙递交安乐死提案,寻找自己死亡的自由;她,引发了时下我们对安乐死问题讨论的又一个高潮。  一、安乐死的概述  安乐死,又称安死术,是指在伤患
期刊
摘 要:被告人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和在法庭上当庭翻供的情况在实践中较为普遍,这确实增加了审查起诉及出庭公诉的难度,对刑事被告人的翻供问题若不给予足够重视,不认真地加强研究和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检察官出庭公诉的效果,也将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和国家公诉人的形象。本文在对被告人翻供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被告人翻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翻供;原因;对策  一、被告人翻供的内涵  口供,也即犯罪嫌疑
期刊
预防职务犯罪,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符合世界反腐败潮流。职务犯罪预防作为社会化反腐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立足检察职能,紧紧围绕执法办案开展预防,切实落实“三个更加注重”要求,成为新形势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职务犯罪预防更应注重对职务犯罪风险的预警预测,切实做到事先预防。  一、职务犯罪风险预测预警的基本涵义  (一)预防与预警预测的关系。
期刊
摘 要:司法实践中,单位行贿罪的认定不妨从单位成员在单位行贿中的分工、单位成员的行贿行为是否体现单位意志、单位成员行贿行为所谋取得利益归属等几个方面着手,将单位成员行贿的行贿行为与单纯的自然人行贿区别开来。  关键词:单位行贿罪;行贿罪;单位成员  当今社会,大量不同类型的公司、企业等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不断涌现。由此应运而生的是,相当多的单位通过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来获得竞争优势,谋取经
期刊
我国刑诉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从此条规定可以看出,渎职侵权案件立案方式有两种:一是以事立案,即以犯罪事实作为立案对象的立案;二是以人立案,即以犯罪嫌疑人为立案对象的立案。“以事立案’,和“以人立案”都是法律规定的两种并行的立案方式,其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进行侦查活动,以查明全部案情,查获犯罪嫌疑人,确认其应负的刑事责任。但
期刊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通知后应当立案”。刑事立案监督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监督职能,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
期刊
摘 要:今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确立了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及公正廉洁执法的三项重点工作,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检察工作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更好地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推进政法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新时期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关键词:检察机关;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工
期刊
当前关于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文章俯拾皆是,有阐释案例指导制度的法理基础的,也有研究案例指导在当前我国语境下的运行机制的,有很多文章还对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但除了极少数几篇文章以外,绝大多数的文章是围绕我国法院的案例指导制度展开研究的。笔者认为相对于法院,检察机关有其自身的定位和职能特色,检察机关也需要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理由如下:  一、正确适用法律的客观要求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