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滨河绿地的作用与传统城市滨河绿地规划设计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滨河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滨水绿地空间中的驳岸和生物多样性提出生态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滨河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生态驳岸;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210028-02
1. 城市滨河绿地的作用
"城市河流"是指发源于城区或流经城市区域的河流或河流段,也包括一些历史上虽属人工开挖,但经多年演化已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运河、渠系。滨河绿地指城市河流所流经区域的绿化带[1]。城市滨河绿地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最易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能体现城市生态保护程度的重要地段,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一个完整的城市滨河绿地空间是城市中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是城市中理想的生态环境、绿色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脉",由于处于水陆的边际,滨河地区的景观信息量最为丰富。同时,滨河绿地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着现代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需要,这是城市其它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特性。
2. 传统城市滨河绿地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改变了水体原有的自然曲线
水流应曲曲有情, 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一条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 有潭、浅滩和沙洲, 这样的河流形态至少有3 大优点: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 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降低河水流速, 蓄洪涵水, 消弱洪水的破坏力;尽显自然形态之美, 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但我们看到的河流大多截弯取直,河道两旁被生硬的水泥所绑缚,可以说这样的河流没有一丝生气,生态被严重破坏。
2.2 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
如扬州古运河,原来河道两岸采用浆砌毛石驳岸和花岗岩栏杆围合,使古运河水道仅具有防洪运输功能。 临沂护城河也是采用水泥硬质驳岸。硬质的驳岸隔断了河道与陆地的水分、物质、能量等的流通与交换,也破坏了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动物的栖息生境以及迁徙廊道,破坏了滨河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从而降低了滨河生态系统。
2.3 高耸的人工驳岸打破了人的亲水性
这种不具有人性化的驳岸处理手法在早期城市河流治理中常见。以前所见河段整治主要是为了满足防洪功能,较少考虑人的亲水心里,而一些后期改造滨水驳岸能打破原有的岸线,设置市民临水活动空间,既丰富了滨水景观,又满足了市民近水、亲水的要求,如浦东陆家嘴一带滨水绿地。
3. 生态规划设计概述
3.1 生态设计的发展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以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发展的模式先后经历了--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生态展示性设计五种模式。
3.2 生态设计定义
参照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4. 城市滨河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4.1 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软性的"或"多自然"的河道改造方式,成为滨河绿地设计的新口号。
4.1.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
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把滨水绿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定义好绿地的性质,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从而让滨河绿地与整个城市的生态建设连成一体。
4.1.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
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4.1.3 提倡应用当地野草
野草的适应性强,成活率很高,可以大大降低养护管理成本,节约水资源,净化城市空气,它是最符合生态要求的自然植物群落,能够实现园林绿化最大的综合效益,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4.2 引入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河流设计不仅仅要考虑道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等个项生态功能还要考虑景观要与城市的文化氛围融合,使滨河景观与历史变迁有机的结合起来,与城市的风格,市民的风格结合起来,或彰显大气,或突出细腻,或回顾历史,或展望未来,使人们在享受美好风光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3]要突出地方特色,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更应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4.3 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其一,滨河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也是环境最优越的地方,滨河绿地的发展必然带动周围房地产,商业等的发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要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其二,滨河景观中为了充分展示景观效果,必须因地制宜进行景观设计,应根据河流所处的位置的特性来构造方案,如考虑不同地段驳岸的处理,所采用的原材料,水生植物的种类,岸坡的倾斜度等。
4.4 采用自然河流断面
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在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枯水期可充分开发河滩的功能,根据河滩的宽度和地形、地势,结合当地实际,开发不同利用的功能。自然河流断面洪水期有滞洪的作用,洪水退后又可成为景观带,而且能为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很好的生存场所。
5. 生态驳岸的设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直立式混凝土护岸的做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而建设生态河堤已成为国际大趋势。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促进河流生物过程,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国内外很多工程技术人员也提出多种不同结构形式的生态型护岸技术,通过固土护岸、增大土壤的渗透系数,重建和恢复水陆生态系统。可以应用生物材料(植物)法,混合材料(植物与木材或石材混用) 法、坚固材料(木材、石材、混凝土) 法等建设生态驳岸。
6. 问题与讨论
6.1 确保滨水地带的公共性与共享性,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使滨水空间资源真正为全民所享有,是世界公认的滨水区规划的依据和原则。滨河景观是城市的公共财富,所有市民都应该有均等的机会实现亲水的愿望,但现在很多房地产商大肆临河建楼,不仅减少了绿化面积,也是对滨河景观的一大破坏。
6.2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脱节,导致很多滨河景区没有直达的、便利、经济的交通工具,导致远郊的市民没法充分享受亲水景观。
参考文献
[1] 姜丽丽. 浅谈城市河流的绿化设计,山西建筑, 2007,1.
[2] 王旭芳, 许西伟. 浅议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与设计.
[3] 周建东, 黄永高. 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规划,2007(10):63-68.
[4] 汤振宇, 张德.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7.
【关键词】:滨河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生态驳岸;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210028-02
1. 城市滨河绿地的作用
"城市河流"是指发源于城区或流经城市区域的河流或河流段,也包括一些历史上虽属人工开挖,但经多年演化已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运河、渠系。滨河绿地指城市河流所流经区域的绿化带[1]。城市滨河绿地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最易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能体现城市生态保护程度的重要地段,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一个完整的城市滨河绿地空间是城市中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是城市中理想的生态环境、绿色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脉",由于处于水陆的边际,滨河地区的景观信息量最为丰富。同时,滨河绿地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着现代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需要,这是城市其它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特性。
2. 传统城市滨河绿地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改变了水体原有的自然曲线
水流应曲曲有情, 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一条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 有潭、浅滩和沙洲, 这样的河流形态至少有3 大优点: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 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降低河水流速, 蓄洪涵水, 消弱洪水的破坏力;尽显自然形态之美, 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但我们看到的河流大多截弯取直,河道两旁被生硬的水泥所绑缚,可以说这样的河流没有一丝生气,生态被严重破坏。
2.2 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
如扬州古运河,原来河道两岸采用浆砌毛石驳岸和花岗岩栏杆围合,使古运河水道仅具有防洪运输功能。 临沂护城河也是采用水泥硬质驳岸。硬质的驳岸隔断了河道与陆地的水分、物质、能量等的流通与交换,也破坏了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动物的栖息生境以及迁徙廊道,破坏了滨河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从而降低了滨河生态系统。
2.3 高耸的人工驳岸打破了人的亲水性
这种不具有人性化的驳岸处理手法在早期城市河流治理中常见。以前所见河段整治主要是为了满足防洪功能,较少考虑人的亲水心里,而一些后期改造滨水驳岸能打破原有的岸线,设置市民临水活动空间,既丰富了滨水景观,又满足了市民近水、亲水的要求,如浦东陆家嘴一带滨水绿地。
3. 生态规划设计概述
3.1 生态设计的发展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以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发展的模式先后经历了--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生态展示性设计五种模式。
3.2 生态设计定义
参照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4. 城市滨河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4.1 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软性的"或"多自然"的河道改造方式,成为滨河绿地设计的新口号。
4.1.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
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把滨水绿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定义好绿地的性质,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从而让滨河绿地与整个城市的生态建设连成一体。
4.1.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
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4.1.3 提倡应用当地野草
野草的适应性强,成活率很高,可以大大降低养护管理成本,节约水资源,净化城市空气,它是最符合生态要求的自然植物群落,能够实现园林绿化最大的综合效益,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4.2 引入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河流设计不仅仅要考虑道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等个项生态功能还要考虑景观要与城市的文化氛围融合,使滨河景观与历史变迁有机的结合起来,与城市的风格,市民的风格结合起来,或彰显大气,或突出细腻,或回顾历史,或展望未来,使人们在享受美好风光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3]要突出地方特色,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更应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4.3 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其一,滨河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也是环境最优越的地方,滨河绿地的发展必然带动周围房地产,商业等的发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要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其二,滨河景观中为了充分展示景观效果,必须因地制宜进行景观设计,应根据河流所处的位置的特性来构造方案,如考虑不同地段驳岸的处理,所采用的原材料,水生植物的种类,岸坡的倾斜度等。
4.4 采用自然河流断面
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在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枯水期可充分开发河滩的功能,根据河滩的宽度和地形、地势,结合当地实际,开发不同利用的功能。自然河流断面洪水期有滞洪的作用,洪水退后又可成为景观带,而且能为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很好的生存场所。
5. 生态驳岸的设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直立式混凝土护岸的做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而建设生态河堤已成为国际大趋势。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促进河流生物过程,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国内外很多工程技术人员也提出多种不同结构形式的生态型护岸技术,通过固土护岸、增大土壤的渗透系数,重建和恢复水陆生态系统。可以应用生物材料(植物)法,混合材料(植物与木材或石材混用) 法、坚固材料(木材、石材、混凝土) 法等建设生态驳岸。
6. 问题与讨论
6.1 确保滨水地带的公共性与共享性,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使滨水空间资源真正为全民所享有,是世界公认的滨水区规划的依据和原则。滨河景观是城市的公共财富,所有市民都应该有均等的机会实现亲水的愿望,但现在很多房地产商大肆临河建楼,不仅减少了绿化面积,也是对滨河景观的一大破坏。
6.2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脱节,导致很多滨河景区没有直达的、便利、经济的交通工具,导致远郊的市民没法充分享受亲水景观。
参考文献
[1] 姜丽丽. 浅谈城市河流的绿化设计,山西建筑, 2007,1.
[2] 王旭芳, 许西伟. 浅议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与设计.
[3] 周建东, 黄永高. 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规划,2007(10):63-68.
[4] 汤振宇, 张德.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