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字词的掌握是儿童由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由于汉字是方块字,数量很多,有些字形体相似,而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有些字笔画繁杂,不容易记住它们的字形,因此,学会书写汉字是学生识字的难点。但不少学生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析字形,如教“磨”,半包围结构,广字头下面是“林”,下面是“石”。一节课下来,学生口干舌燥,课后还要进行机械重复的抄写,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教师教得苦不堪言。
我认为,教师必须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手段,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字形教学,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夯实基础,渗透识字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方法远比教给知识重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因素,渗透识字方法,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小学语文教材首先安排的是简单的独体字的学习,在有一定的基础后,再进行合体字的学习。因此,在识字教学的开始阶段,让学生掌握运笔方法,学会基本笔画和书写笔顺,学会一定量的独体字(基本字)和若干个偏旁部首的独体字。识记字形,教学时要尽量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特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看到一个,就能和已掌握的字联系起来思考的习惯。如“秋”是“禾”和“火”组成,“加”是“力”和“口”组成。这样,为学习形体复杂的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比较,培养分析能力
有些汉字在形体上只有细微差别,如“压”和“庄”,“未”和“末”,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形近字不断出现,由于学生经验不足,观察不精细,通常对形近字难以分辨、难以记忆,因而容易写错别字。为了防止写错别字,教学时就必须帮助学生辨析形近字,突出细微差别,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让学生说说异同点,也可以组词、造句或说儿歌,让学生自己也试着进行。同时,教师可以用彩色粉笔标出容易混淆或忽略的部分,增加知觉的清晰性,并通过组词、说话来加以巩固。
三、利用规律,推动愉悦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好方法。汉字中有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教学时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形特征。如象形字“日、月、山、田”等,可以结合看图告诉学生这些字是怎样演化来的;“笔、尘、尖”等字,可以运用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来分析字形。教学“青、清、晴、睛”时,我根据形声规律,编了首儿歌“山青青,水清清,出太阳天气晴,看东西用眼睛”。学生读来顺口,听来有趣,记得牢固,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找出规律,打开汉字迷宫
汉字中,有些部件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字形变化,找出规律,给学生一把打开汉字迷宫的钥匙。如“攵”和“夂”分不清,“攵”一般在字的右边作偏旁,如“敢、放、故”等字,而“夂”一般在字的上边或下边,如“条、各、复”等。
五、诱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富有形象性,想象力丰富。有些汉字字形复杂,不容易掌握,就可以诱发学生想象。我在教“鸟”时,怕学生把里面的一点漏掉,就用彩色粉笔标出,启发学生想象:这点是“鸟”的什么?学生说是“鸟”的眼睛。教学“哭”字,学生容易漏一点,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学生说成是“小妹妹哭了,流出一滴眼泪”。这样教学,把汉字的音、形、义都形象化了。学生感觉自己是研究者、发现者,学起来兴趣盎然,不觉得有负担,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主体参与,体验学习过程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教学生字时,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新颖。比如,我在教三年级学生学生字时,采取了换位教学,即我当学生,让学生到讲台前当老师。先听其他同学怎样记生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陡然倍增,台上的同学尽其所能,把字的注意点说出来了,台下的同学侧耳倾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体验到教学过程,识字的效果当然很好。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只要我们多探索,多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方法,引导学生去挖掘汉字的奥秘,就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
我认为,教师必须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手段,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字形教学,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夯实基础,渗透识字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方法远比教给知识重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因素,渗透识字方法,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小学语文教材首先安排的是简单的独体字的学习,在有一定的基础后,再进行合体字的学习。因此,在识字教学的开始阶段,让学生掌握运笔方法,学会基本笔画和书写笔顺,学会一定量的独体字(基本字)和若干个偏旁部首的独体字。识记字形,教学时要尽量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特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看到一个,就能和已掌握的字联系起来思考的习惯。如“秋”是“禾”和“火”组成,“加”是“力”和“口”组成。这样,为学习形体复杂的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比较,培养分析能力
有些汉字在形体上只有细微差别,如“压”和“庄”,“未”和“末”,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形近字不断出现,由于学生经验不足,观察不精细,通常对形近字难以分辨、难以记忆,因而容易写错别字。为了防止写错别字,教学时就必须帮助学生辨析形近字,突出细微差别,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让学生说说异同点,也可以组词、造句或说儿歌,让学生自己也试着进行。同时,教师可以用彩色粉笔标出容易混淆或忽略的部分,增加知觉的清晰性,并通过组词、说话来加以巩固。
三、利用规律,推动愉悦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好方法。汉字中有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教学时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形特征。如象形字“日、月、山、田”等,可以结合看图告诉学生这些字是怎样演化来的;“笔、尘、尖”等字,可以运用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来分析字形。教学“青、清、晴、睛”时,我根据形声规律,编了首儿歌“山青青,水清清,出太阳天气晴,看东西用眼睛”。学生读来顺口,听来有趣,记得牢固,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找出规律,打开汉字迷宫
汉字中,有些部件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字形变化,找出规律,给学生一把打开汉字迷宫的钥匙。如“攵”和“夂”分不清,“攵”一般在字的右边作偏旁,如“敢、放、故”等字,而“夂”一般在字的上边或下边,如“条、各、复”等。
五、诱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富有形象性,想象力丰富。有些汉字字形复杂,不容易掌握,就可以诱发学生想象。我在教“鸟”时,怕学生把里面的一点漏掉,就用彩色粉笔标出,启发学生想象:这点是“鸟”的什么?学生说是“鸟”的眼睛。教学“哭”字,学生容易漏一点,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学生说成是“小妹妹哭了,流出一滴眼泪”。这样教学,把汉字的音、形、义都形象化了。学生感觉自己是研究者、发现者,学起来兴趣盎然,不觉得有负担,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主体参与,体验学习过程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教学生字时,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新颖。比如,我在教三年级学生学生字时,采取了换位教学,即我当学生,让学生到讲台前当老师。先听其他同学怎样记生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陡然倍增,台上的同学尽其所能,把字的注意点说出来了,台下的同学侧耳倾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体验到教学过程,识字的效果当然很好。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只要我们多探索,多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方法,引导学生去挖掘汉字的奥秘,就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