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造就了个性鲜明的网络语言,其新型的言说方式无时不展现出勃勃生机,并与传统语言相互影响,本文从白话文运动出发,再到当下网络语言,目的在于探讨语言的革新与变迁。
关键词:白话文 网络语言 革新
白话文:文白之争的胜利者
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中,语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滥觞时代、文言时代、文白时代和白话时代,其中对现当代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白话文。自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运动的序幕便被正式拉开;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适时而变,规定全国的学校一律使用白话文进行教学,白话文以崭新的姿态登上文坛,成了唯一正式的书面语言。
文白之争中,文言文遭到废止,白话文大获全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语言雅俗的传统,分为了文言文与白话文。“同一社会的不同成员在不同场合讲话时所显示出的差异,实际上是这一人群集团内部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差异的反映。交谈者的教育程度、职业、等级、性别乃至交谈的背景,均足以影响到采用语言的不同。文言文被士大夫阶层长期垄断,中国古代社会的语言教育未能普及,实际造成了知识沟的存在。文言文作为一种统治载体领导着下层交往圈的言说方式。而辛亥革命的胜利,使各阶级理论上处于平等地位。上层交往圈的统治地位的消失,也为文白之争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其二,文言文所承载的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伴随着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传人,逐渐显示出劣势。中国文言文形式精练,文字包容性大,理解具有多重性,然而却和近代科学思维相悖,并形成了巨大的张力。白话文在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传人中国之际展现出了强大的吸纳和转换能力。白话文本为下层人民使用,讲求简洁直白,便于理解,这恰与西方传教方式暗合,用白话文进行翻译,相较文占文更加直接易懂,且意义明确,便于知识的普及。
其三,中国近代化的复杂社会因素也导致了文言文的衰败,近代化的过程带来了中西方的交流,人们的交往圈得到扩大并逐渐重组。在当时的商业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量很大,这直接导致讲究雕琢和考究的文言文派不上用场,人们需要的只是把话说清楚即可。而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土崩瓦解,文言文终于在工商业领域和移民群体中让位于白话文。
网络语言:新言说方式的勃兴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互联网定义为第四媒体,传播界便对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互联网本身并没有过分关注于这些激辩,而是按自己特有的步调在不断迈进。新下年以来,互联网始终以几何态势向前发展,并逐渐整合人们的日常生活。英国诗人多恩说:“没有谁是独立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土,整体的一部分。”这是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的经典写照。在这一交往圈中,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不言而喻的,其承载的功能与意义也是强大的。
网络语言,特指由互联网衍生出来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义项迁移(如白骨精)、词性变异(如网页被黑)、数字会意(如3166)、所指变义(如俯卧撑)、词语再造(如秋雨含泪)、符合组合(如0L)、生僻字(如囧)、蜡音词(如GG)等。
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新奇、多样等特点,使其在传播上相较传统语言更加快捷、表达效果更加明显。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语言,既从传统语言中催生,又有别于传统语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语言的运用平台愈加宽广,以巴别塔的隐喻形式实现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级互动,在互动中不断涌现,在涌现中推进互动,其依托互联网而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正不断向外延扩展。
“如果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被称之为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那么,网络语言才出现便是一场语言革命”。互联网以不定向的加速运动在所有发展物中异军突起,打破常规,自我解蔽,并导致人们对传统的文学、文字学、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产生质疑和反思。大量新技术在互联网中得到运用,人与人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即使工具异化论甚嚣尘上,人们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手足无措却又乐此不疲。
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生活交流的载体,在受制于互联网的同时,也在促使互联网朝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张。网络语言的纵向发展,使大众文化,尤其是草根文化得到宣扬,并与精英文化互为消长,网络语言的简单诙谐以及所指的多样,使之较传统语言更易于大众表达看法和抒发情感,并且演化出不少新颖的表达手法,如符号表情等;其横向发展,即从最初的简单符号表达、词语缩写等逐渐演化为不言自明的指代以及含沙射影的词汇,隐喻色彩加重,语言魅力提升,易于推广和接受,并形成舆论力量,影响各方。
语言革新与变迁:复杂的演进过程
文言文后为白话文取代,既是历史使然,也是自身衰退的体现,其时白话文的强大生命力掩盖了文言文,成为社会的主流。而网络语言之于传统语言,正以各种形式不断加速扩展外延,融入或是挤压传统语言,二者境遇与当年文白之争虽然有质的差别,但却有许多相同之处。所谓质的差别,笔者认为,文言文是白话文淬炼后形成的上层文体,脱胎于白话文最终又被白话文所替代;网络语言的原型皆来自传统语言,并无所谓上下层之分,而是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功能,且目前并不存在替代之说其相同之处在于,白话文虽然是古已有之,但在当时的复杂环境下能够重新站上历史舞台,也属于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例证,而网络语言作为新事物,其影响力已经开始摆脱互联网的桎梏,正以僭越的方式影响传统语言,汉语危机论者担心网络语言的肆意滋长会给传统语言造成毁灭性打击,互联网上充斥的大量意义不明的“复调小说”,会使传统语言和文化进一步流失,同时,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因受限程度低、使用者隐匿等原因,导致了部分网络语言“已经肮脏到肆无忌惮的程度”,需要对其进行严格规范。
诚然,网络语言从诞生之日起,便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究其原因,都是其“不规范”造成的。从正面看,网络语言打艘常规,从内容上广泛地展示了人类语言有机结合后所产生的极富张力的语言世界,从形式上突出了人类的创造智慧,不同的符号结合在一起,不管是中文输入还是英文缩写,无不显示出网络语言在形式上的多样化。人们在网络语言上的个性施展,恰与后现代提倡个性化标志暗合。从负面看,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错别字、扭曲词语、滥用方言、用语低俗、无理简化等。笔者认为,任何语言的诞生发展都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网络语言所展现的旺盛生命力本身属性就是积极的。目前的网络语言尚处于一种不健全的状态,偶有无序和混乱的倾向,但作为语言本身是具有自律冉省功能的。网络语言作为传统语言的变异,本身并无大碍,“过早说”认为,规范的对象应是网络语言存在内容上的不健康的东西,如果是指网络语言的形式,现在还为时过早。“语言变异固然有它的消极作用(人们向采是看重这个消极作用的),但还有它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语言政策上,一方面要强调规范化,另一方面要注意确认变异的合理成分,使它丰富我们的语言”。
那么,网络语言是否会如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一般逐渐取代传统语言呢?从目前来看,尽管网络语言有不断僭越传统语言的嫌疑,但却无法本末倒置,以催生之物取代本来之物。传统语言是人类千年来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巨大惯性使得网络语言目前只能以次位存在,但方兴未艾的网络语言的迅速蔓延值得引起注意,毕竟从根本上说,人类交往方式和思想外化形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的革新与变迁,最终是社会变迁的另一表象。
关键词:白话文 网络语言 革新
白话文:文白之争的胜利者
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中,语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滥觞时代、文言时代、文白时代和白话时代,其中对现当代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白话文。自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运动的序幕便被正式拉开;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适时而变,规定全国的学校一律使用白话文进行教学,白话文以崭新的姿态登上文坛,成了唯一正式的书面语言。
文白之争中,文言文遭到废止,白话文大获全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语言雅俗的传统,分为了文言文与白话文。“同一社会的不同成员在不同场合讲话时所显示出的差异,实际上是这一人群集团内部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差异的反映。交谈者的教育程度、职业、等级、性别乃至交谈的背景,均足以影响到采用语言的不同。文言文被士大夫阶层长期垄断,中国古代社会的语言教育未能普及,实际造成了知识沟的存在。文言文作为一种统治载体领导着下层交往圈的言说方式。而辛亥革命的胜利,使各阶级理论上处于平等地位。上层交往圈的统治地位的消失,也为文白之争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其二,文言文所承载的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伴随着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传人,逐渐显示出劣势。中国文言文形式精练,文字包容性大,理解具有多重性,然而却和近代科学思维相悖,并形成了巨大的张力。白话文在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传人中国之际展现出了强大的吸纳和转换能力。白话文本为下层人民使用,讲求简洁直白,便于理解,这恰与西方传教方式暗合,用白话文进行翻译,相较文占文更加直接易懂,且意义明确,便于知识的普及。
其三,中国近代化的复杂社会因素也导致了文言文的衰败,近代化的过程带来了中西方的交流,人们的交往圈得到扩大并逐渐重组。在当时的商业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量很大,这直接导致讲究雕琢和考究的文言文派不上用场,人们需要的只是把话说清楚即可。而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土崩瓦解,文言文终于在工商业领域和移民群体中让位于白话文。
网络语言:新言说方式的勃兴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互联网定义为第四媒体,传播界便对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互联网本身并没有过分关注于这些激辩,而是按自己特有的步调在不断迈进。新下年以来,互联网始终以几何态势向前发展,并逐渐整合人们的日常生活。英国诗人多恩说:“没有谁是独立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土,整体的一部分。”这是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的经典写照。在这一交往圈中,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不言而喻的,其承载的功能与意义也是强大的。
网络语言,特指由互联网衍生出来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义项迁移(如白骨精)、词性变异(如网页被黑)、数字会意(如3166)、所指变义(如俯卧撑)、词语再造(如秋雨含泪)、符合组合(如0L)、生僻字(如囧)、蜡音词(如GG)等。
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新奇、多样等特点,使其在传播上相较传统语言更加快捷、表达效果更加明显。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语言,既从传统语言中催生,又有别于传统语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语言的运用平台愈加宽广,以巴别塔的隐喻形式实现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级互动,在互动中不断涌现,在涌现中推进互动,其依托互联网而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正不断向外延扩展。
“如果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被称之为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那么,网络语言才出现便是一场语言革命”。互联网以不定向的加速运动在所有发展物中异军突起,打破常规,自我解蔽,并导致人们对传统的文学、文字学、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产生质疑和反思。大量新技术在互联网中得到运用,人与人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即使工具异化论甚嚣尘上,人们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手足无措却又乐此不疲。
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生活交流的载体,在受制于互联网的同时,也在促使互联网朝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张。网络语言的纵向发展,使大众文化,尤其是草根文化得到宣扬,并与精英文化互为消长,网络语言的简单诙谐以及所指的多样,使之较传统语言更易于大众表达看法和抒发情感,并且演化出不少新颖的表达手法,如符号表情等;其横向发展,即从最初的简单符号表达、词语缩写等逐渐演化为不言自明的指代以及含沙射影的词汇,隐喻色彩加重,语言魅力提升,易于推广和接受,并形成舆论力量,影响各方。
语言革新与变迁:复杂的演进过程
文言文后为白话文取代,既是历史使然,也是自身衰退的体现,其时白话文的强大生命力掩盖了文言文,成为社会的主流。而网络语言之于传统语言,正以各种形式不断加速扩展外延,融入或是挤压传统语言,二者境遇与当年文白之争虽然有质的差别,但却有许多相同之处。所谓质的差别,笔者认为,文言文是白话文淬炼后形成的上层文体,脱胎于白话文最终又被白话文所替代;网络语言的原型皆来自传统语言,并无所谓上下层之分,而是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功能,且目前并不存在替代之说其相同之处在于,白话文虽然是古已有之,但在当时的复杂环境下能够重新站上历史舞台,也属于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例证,而网络语言作为新事物,其影响力已经开始摆脱互联网的桎梏,正以僭越的方式影响传统语言,汉语危机论者担心网络语言的肆意滋长会给传统语言造成毁灭性打击,互联网上充斥的大量意义不明的“复调小说”,会使传统语言和文化进一步流失,同时,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因受限程度低、使用者隐匿等原因,导致了部分网络语言“已经肮脏到肆无忌惮的程度”,需要对其进行严格规范。
诚然,网络语言从诞生之日起,便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究其原因,都是其“不规范”造成的。从正面看,网络语言打艘常规,从内容上广泛地展示了人类语言有机结合后所产生的极富张力的语言世界,从形式上突出了人类的创造智慧,不同的符号结合在一起,不管是中文输入还是英文缩写,无不显示出网络语言在形式上的多样化。人们在网络语言上的个性施展,恰与后现代提倡个性化标志暗合。从负面看,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错别字、扭曲词语、滥用方言、用语低俗、无理简化等。笔者认为,任何语言的诞生发展都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网络语言所展现的旺盛生命力本身属性就是积极的。目前的网络语言尚处于一种不健全的状态,偶有无序和混乱的倾向,但作为语言本身是具有自律冉省功能的。网络语言作为传统语言的变异,本身并无大碍,“过早说”认为,规范的对象应是网络语言存在内容上的不健康的东西,如果是指网络语言的形式,现在还为时过早。“语言变异固然有它的消极作用(人们向采是看重这个消极作用的),但还有它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语言政策上,一方面要强调规范化,另一方面要注意确认变异的合理成分,使它丰富我们的语言”。
那么,网络语言是否会如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一般逐渐取代传统语言呢?从目前来看,尽管网络语言有不断僭越传统语言的嫌疑,但却无法本末倒置,以催生之物取代本来之物。传统语言是人类千年来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巨大惯性使得网络语言目前只能以次位存在,但方兴未艾的网络语言的迅速蔓延值得引起注意,毕竟从根本上说,人类交往方式和思想外化形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的革新与变迁,最终是社会变迁的另一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