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刍议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li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知识的自主获得,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重整合
  
  要整合教学内容,就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可打破学科的界限,与其他学科沟通,整合有关学习内容。①与美术学科整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的理解,画一幅珊瑚画。②与自然、社会等学科整合。翻阅地图,查一查西沙群岛的位置,并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反映西沙群岛历史、军事、物产、开发等方面的资料,并畅谈开发西沙的设想。③与音乐的整合。听一听《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或其他赞美西沙群岛的歌曲,谈感受。
  
  二、重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在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文章。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情感,教学中,只有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达到和谐统一,产生共鸣,才能产生最佳的课堂生命活力。情感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因此,备课时教师应通过感官心智去披文人情,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有了情感的激发,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教学时,教师可用生动感人的语言,通过品词析句、表情朗读、音乐视听、观察联想等形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启动思维,并从体会、感悟、理解中陶冶情操,发展语文能力。
  
  三、重生成
  
  生成性是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教学是一个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是一个活动的、流动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要求和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过程。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时,满怀敬意地赞扬周总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想让学生受到教育。可有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总理这么做对小扬眉来说很伟大,对中国的前途命运来说就太渺小了。敬爱的总理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这关系到祖国的命运,他和小扬眉相比究竟哪个价值更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窦老师因势利导,让大家发言。有的说:“为了祖国的命运,总理不应把伞包让给小扬眉。”有的说:“总理怎么不急中生智抱着小扬眉一起跳伞呢?”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理,情况那么危险,文中却用好几句话写总理对工作人员的嘱托和对小扬眉的鼓励,我认为总理当时肯定来不及想那么多,也不会讲那么多道理,因为时间不允许。”这样的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对话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和情感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彰显了灵性和智慧。
  
  (责编 楚 天)
其他文献
新课改犹如一声春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基层学校,笔者欣慰地发现,许多教师在角色意识上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一种“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的民主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主从型的师生关系仍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压”。在教学上,严重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置国家三令五申的“减负”政策于不顾,超负荷
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由独音独字独体的特点所决定的汉文的独特艺术形式。  下面通过简单述说对联的基本分类和对联的特点,联系近几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与对联有关的试题,谈一谈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应对这类试题的技巧。    一、对联的分类     从上下句所表达的意义关系看,对联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