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语言学习的灵魂,培养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学英语教学过程既涉及到学习者的听、说、读、写,也牵动着学习者的兴趣、动机、情感等众多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考英语成绩?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才是最佳切入点。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 加强听说教学,培养良好语感
语感强的人才思敏捷、表达自如,要达到用英语直接思维与表达,减少转换语言的过程,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知识积累越多,能力提高就越快。那么,培养语感应从何抓起呢?
(1) 搞好朗读训练。朗读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所用教材的文章、对话准确、流利地朗读、复述甚至背诵出来,必定为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语感基础。在进行朗读训练时,一要注意紧扣新课标提出的语音项目。如:连续与失去爆破、弱读与同化、意群与停顿、语音、语调与节奏等;二要注意读的方式。朗读时声音应尽量放大,速度也应逐步加快,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三要注意模仿录音。学生要分别模仿不同身份人物的声音,进行专项竞赛,看谁模仿得逼真、流畅、和生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拓展性模仿……情景对话、演唱、表演、采访等。
(2) 创设语用环境。学外语仅靠每天的45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业余时间里因地制宜地创设语言环境,如:可组织、引导或要求学生朗读英语文章、欣赏英语歌曲、收听英语新闻、举办英语晚会、看英语电影、逛英语角、背英语诗歌、箴言、名句等。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记忆、运用所学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娱乐、消遣、放松和调节的同时培养对语言的节奏感和提高流畅程度,进而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3) 提高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会对教师突然提出某些理解性问题在回答上出现“卡壳”或“短路”现象。这种情况如不及时纠正,会导致惰性思维习惯,必将出现思维迟钝、成绩下降的现象。要克服这种呆滞性,需从训练分析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入手。可用看图说话、看图写文、限时采访、剧情表演、值日报告、现象评述、总结发言、概括段意等形式来训练学生捕捉、分析、概括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从而激活思维,提高语言输出能力。
2. 搞好知识梳理,启发、诱导思维
在词汇教学中通过知识梳理和归纳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找异,并由此摸出规律,启发思维。在词汇教学中可用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的联想法。如:同音联想:I—eye; hole—whole; here—hear; 同义联想:separate—divide, against—for; 反义联想:upset—happy; 派生和转化可用对比法:dictate—dictation; govern—government; agree—disagree。语法教学中时态、语态、非谓语形式等可用归纳列表法等。
3. 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发散思维
教好是学好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知识水平,精心构思教案,尽量设计能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其对材料的接触、了解程度并结合教学目标因人而定。如果是活动课程或语言技能的敏捷性竞赛,那么“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就特别合适;如果是起始年级的听力训练,一般的细节性和事实性问题即可,但如果是高三年级阅读训练课,抽象概括、逻辑推理、人物心理分析和性格评价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上《The Merchant of Venice》这一课时,在让学生听完课文录音之后,我先提出两个表层问题:(1) How many main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play? (2) Who are they? 然后让学生写出剧中6个人物的名字并略加讨论,继而以“点将式”提出如下3个问题:(3) What personality does each of them have? (4)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5) Whose personality should be praised? Why?
在学生回答这5个问题的同时,我尝试著用多媒体画面逐一展示如下人物脉络图:
这样,仅用五个问题,几根线条,很少的单记号就使文章结构、人物关系活灵活现,印入脑海,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抛弃师道尊严,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该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对于一时答不出的“偏、难、怪”题,要将其收进自己的“问题簿”,并在查阅有关资料或与他人讨论后立即做答,从而达到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
总之,只有让学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思维才能爆发出最大潜能,英语教学才能真正避免“费时多,收效低”的现象,才能完成新课标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正东. 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9.
[2] 包天仁.基础教改论坛[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第一中学)
1. 加强听说教学,培养良好语感
语感强的人才思敏捷、表达自如,要达到用英语直接思维与表达,减少转换语言的过程,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知识积累越多,能力提高就越快。那么,培养语感应从何抓起呢?
(1) 搞好朗读训练。朗读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所用教材的文章、对话准确、流利地朗读、复述甚至背诵出来,必定为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语感基础。在进行朗读训练时,一要注意紧扣新课标提出的语音项目。如:连续与失去爆破、弱读与同化、意群与停顿、语音、语调与节奏等;二要注意读的方式。朗读时声音应尽量放大,速度也应逐步加快,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三要注意模仿录音。学生要分别模仿不同身份人物的声音,进行专项竞赛,看谁模仿得逼真、流畅、和生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拓展性模仿……情景对话、演唱、表演、采访等。
(2) 创设语用环境。学外语仅靠每天的45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业余时间里因地制宜地创设语言环境,如:可组织、引导或要求学生朗读英语文章、欣赏英语歌曲、收听英语新闻、举办英语晚会、看英语电影、逛英语角、背英语诗歌、箴言、名句等。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记忆、运用所学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娱乐、消遣、放松和调节的同时培养对语言的节奏感和提高流畅程度,进而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3) 提高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会对教师突然提出某些理解性问题在回答上出现“卡壳”或“短路”现象。这种情况如不及时纠正,会导致惰性思维习惯,必将出现思维迟钝、成绩下降的现象。要克服这种呆滞性,需从训练分析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入手。可用看图说话、看图写文、限时采访、剧情表演、值日报告、现象评述、总结发言、概括段意等形式来训练学生捕捉、分析、概括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从而激活思维,提高语言输出能力。
2. 搞好知识梳理,启发、诱导思维
在词汇教学中通过知识梳理和归纳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找异,并由此摸出规律,启发思维。在词汇教学中可用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的联想法。如:同音联想:I—eye; hole—whole; here—hear; 同义联想:separate—divide, against—for; 反义联想:upset—happy; 派生和转化可用对比法:dictate—dictation; govern—government; agree—disagree。语法教学中时态、语态、非谓语形式等可用归纳列表法等。
3. 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发散思维
教好是学好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知识水平,精心构思教案,尽量设计能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其对材料的接触、了解程度并结合教学目标因人而定。如果是活动课程或语言技能的敏捷性竞赛,那么“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就特别合适;如果是起始年级的听力训练,一般的细节性和事实性问题即可,但如果是高三年级阅读训练课,抽象概括、逻辑推理、人物心理分析和性格评价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上《The Merchant of Venice》这一课时,在让学生听完课文录音之后,我先提出两个表层问题:(1) How many main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play? (2) Who are they? 然后让学生写出剧中6个人物的名字并略加讨论,继而以“点将式”提出如下3个问题:(3) What personality does each of them have? (4)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5) Whose personality should be praised? Why?
在学生回答这5个问题的同时,我尝试著用多媒体画面逐一展示如下人物脉络图:
这样,仅用五个问题,几根线条,很少的单记号就使文章结构、人物关系活灵活现,印入脑海,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抛弃师道尊严,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该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对于一时答不出的“偏、难、怪”题,要将其收进自己的“问题簿”,并在查阅有关资料或与他人讨论后立即做答,从而达到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
总之,只有让学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思维才能爆发出最大潜能,英语教学才能真正避免“费时多,收效低”的现象,才能完成新课标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正东. 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9.
[2] 包天仁.基础教改论坛[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