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响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新课的导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成功的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介绍物理新课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物理新课;导入形式;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好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根据物理课题和现有条件,本着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新颖直观、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氛围中导入新课,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物理新课的导入形式,举例如下:
一、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
直接阐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程序与要求;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在课前讲诸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话语,这种传统型导入法并不是说完全不能用,但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本就感到迷茫和陌生,学生会感到物理知识乏味,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就失去兴趣。因此,这种导入形式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引导能力,学生有较好的预习习惯才行。
二、媒体课件的直观导入
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前,可以让学生观看图表、幻灯、或者录音、录像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物理问题上。例如在讲《光现象》这一章前,可以把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穿越长城”、“遮盖自由女神像”的魔术视频播放给大家,学生在惊奇惊叹时告诉他们,这里面就有我们要学习的光的传播的知识,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将海市蜃楼、变形的太阳等,通过这些直观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三、经验归谬的设疑导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信息资源出发,通过描述式的讲授、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在追根问底的层层深入中,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陷阱”面前发现自相矛盾,将错误呈现出来,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寻求答案。如在讲到《惯性定律》时,教师可以提问:“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李的作用?”然后运用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的滑行让学生发现问题。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学生已知由于重力的作用,手中的铅球在放手后会竖直下落,又看到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篮球与铅球快慢不同(教师演示)。教师可问:“为什么铅球和篮球快慢不同”?学生必然回答:“铅球比篮球重”。教师可进一步追问:“那末,将铅球和篮球绑在一起下落,又会怎么样呢?”此时部分同学会说,它们下落快慢介于铅球与篮球单独下落之间;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说,它们下落的快慢比铅球与篮球任何一个单独下落都要快,原因是重量更大。教师再进一步逼问:“到底怎么样”?此时,几乎全体学生都将语塞,不知所措,同时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当即因势利导地指出:之所以发生矛盾,问题就在于“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个前提是错误的。接着开始讲新课,学生没有不认真听讲的。
四、演示实验的激趣导入
在课堂开始时,利用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或揭露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的心理,对新奇、鲜明、生动的实验,他们急于了解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要求解开迷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声、光、电、热、力等实验现象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获取感性认识,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氛围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达到“激其情,引其疑”的效果。例如《光的折射》可以用硬币在杯中上浮、筷子在水面处发生弯折导入。用熟鸡蛋被瓶子吞进去引入《大气压强》
五、温故知新的拓展导入
通过复习前面知识,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将原有知识拓展加深,把新知识纳入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中去,减小教学的梯度,降低知识的难度。例如《远距离输电》前面我们学习了交流发电机,发电机产生的电能需要给用户使用,就必须向远处输电,在输电线上,由于电流的热效应,会将一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损失掉。我们用一台发电功率5000KW的发电机组,用10000V电压直接向外输电,那么输电电流为500A,假设输电线电阻为2欧姆(注意這个阻值并不大),在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500KW,输电损失达到10%,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这就涉及到今天讲的内容——远距离输电。
六、故事事例的惊奇导入
以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例或历史故事、科学家的逸闻趣事设置学习情境,学生在惊奇、感叹中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万有引力》的时候,用牛顿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引入,苹果树如果长得非常高,苹果也会落到地面,与高度无关。但如果苹果长到月球那么高呢?月亮为什么不落回地面呢?月亮不是很像一个大苹果吗?他又想到在山顶发射炮弹,炮弹将以曲线轨道落回地面,如果发射速度越大,落点越远;当炮弹发射速度足够大,炮弹就会绕地球旋转,永远不会落回地面。接着,他想到,以足够大速度绕地球旋转的炮弹那么像月亮,可是为什么又不飞离地球呢?一定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力,这种力使得炮弹、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地球、水星、金星围绕太阳旋转。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万有引力的思想,最后他发挥自己的数学才能,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述。在物理史料中,有许许多多的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时领悟浮力的作用、伽利略观察吊灯而发现摆的等时性、瓦特由水壶盖被顶起而发明蒸汽机……;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科协兴趣、态度和献身精神的生动教材。
七、类比推理的自然导入
寻找新旧知识的相似之处,然后,用熟悉的方法推理出新知识的自然过渡方法。例如在学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节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有关知识。力是矢量,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其进行合成和分解,速度也是矢量,能够用同样的方法合成与分解吗?在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教学中,不少同学对“快慢、大小”总是容易混淆,这时,可以实现列出速度的表达式v=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表达式a=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在类比向心力的作用是改变速度的方向。同理类比理解: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方向变化快慢。当然,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图示导入、提问导入、应用导入等。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权衡教材与学生实际,本着增强趣味性、激发认知冲突、引领学生学习的渴望、暴露认知的错误,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精心设计,触动学生的心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开发学生的智力。
关键词:物理新课;导入形式;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好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根据物理课题和现有条件,本着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新颖直观、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氛围中导入新课,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物理新课的导入形式,举例如下:
一、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
直接阐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程序与要求;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在课前讲诸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话语,这种传统型导入法并不是说完全不能用,但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本就感到迷茫和陌生,学生会感到物理知识乏味,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就失去兴趣。因此,这种导入形式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引导能力,学生有较好的预习习惯才行。
二、媒体课件的直观导入
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前,可以让学生观看图表、幻灯、或者录音、录像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物理问题上。例如在讲《光现象》这一章前,可以把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穿越长城”、“遮盖自由女神像”的魔术视频播放给大家,学生在惊奇惊叹时告诉他们,这里面就有我们要学习的光的传播的知识,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将海市蜃楼、变形的太阳等,通过这些直观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三、经验归谬的设疑导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信息资源出发,通过描述式的讲授、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在追根问底的层层深入中,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陷阱”面前发现自相矛盾,将错误呈现出来,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寻求答案。如在讲到《惯性定律》时,教师可以提问:“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李的作用?”然后运用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的滑行让学生发现问题。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学生已知由于重力的作用,手中的铅球在放手后会竖直下落,又看到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篮球与铅球快慢不同(教师演示)。教师可问:“为什么铅球和篮球快慢不同”?学生必然回答:“铅球比篮球重”。教师可进一步追问:“那末,将铅球和篮球绑在一起下落,又会怎么样呢?”此时部分同学会说,它们下落快慢介于铅球与篮球单独下落之间;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说,它们下落的快慢比铅球与篮球任何一个单独下落都要快,原因是重量更大。教师再进一步逼问:“到底怎么样”?此时,几乎全体学生都将语塞,不知所措,同时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当即因势利导地指出:之所以发生矛盾,问题就在于“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个前提是错误的。接着开始讲新课,学生没有不认真听讲的。
四、演示实验的激趣导入
在课堂开始时,利用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或揭露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的心理,对新奇、鲜明、生动的实验,他们急于了解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要求解开迷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声、光、电、热、力等实验现象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获取感性认识,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氛围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达到“激其情,引其疑”的效果。例如《光的折射》可以用硬币在杯中上浮、筷子在水面处发生弯折导入。用熟鸡蛋被瓶子吞进去引入《大气压强》
五、温故知新的拓展导入
通过复习前面知识,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将原有知识拓展加深,把新知识纳入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中去,减小教学的梯度,降低知识的难度。例如《远距离输电》前面我们学习了交流发电机,发电机产生的电能需要给用户使用,就必须向远处输电,在输电线上,由于电流的热效应,会将一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损失掉。我们用一台发电功率5000KW的发电机组,用10000V电压直接向外输电,那么输电电流为500A,假设输电线电阻为2欧姆(注意這个阻值并不大),在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500KW,输电损失达到10%,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这就涉及到今天讲的内容——远距离输电。
六、故事事例的惊奇导入
以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例或历史故事、科学家的逸闻趣事设置学习情境,学生在惊奇、感叹中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万有引力》的时候,用牛顿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引入,苹果树如果长得非常高,苹果也会落到地面,与高度无关。但如果苹果长到月球那么高呢?月亮为什么不落回地面呢?月亮不是很像一个大苹果吗?他又想到在山顶发射炮弹,炮弹将以曲线轨道落回地面,如果发射速度越大,落点越远;当炮弹发射速度足够大,炮弹就会绕地球旋转,永远不会落回地面。接着,他想到,以足够大速度绕地球旋转的炮弹那么像月亮,可是为什么又不飞离地球呢?一定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力,这种力使得炮弹、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地球、水星、金星围绕太阳旋转。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万有引力的思想,最后他发挥自己的数学才能,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述。在物理史料中,有许许多多的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时领悟浮力的作用、伽利略观察吊灯而发现摆的等时性、瓦特由水壶盖被顶起而发明蒸汽机……;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科协兴趣、态度和献身精神的生动教材。
七、类比推理的自然导入
寻找新旧知识的相似之处,然后,用熟悉的方法推理出新知识的自然过渡方法。例如在学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节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有关知识。力是矢量,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其进行合成和分解,速度也是矢量,能够用同样的方法合成与分解吗?在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教学中,不少同学对“快慢、大小”总是容易混淆,这时,可以实现列出速度的表达式v=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表达式a=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在类比向心力的作用是改变速度的方向。同理类比理解: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方向变化快慢。当然,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图示导入、提问导入、应用导入等。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权衡教材与学生实际,本着增强趣味性、激发认知冲突、引领学生学习的渴望、暴露认知的错误,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精心设计,触动学生的心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开发学生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