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秋季江苏的高一年级进入了新课改的实验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要求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品质。06年6月底和08年11月我曾有幸两次到苏州参加了江苏省组织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受益匪浅。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有了一些心得,积累了一些经验。
研究性学习现正在各校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我在与很多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地对研究性学习存有一定疑惑,甚至存在误解,对此我把在研究性学习培训中所学及自我摸索中积累的一些经验阐述如下,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
一谈到“研究”,人们可能会想到大学、研究所。其实不然,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和大学、研究所的研究活动有很大不同。大学、研究所开展的研究活动目的在于揭示新的规律,发现真理,造福于人,而中学研究性学习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应用。(当然不能排除一些优秀的学生在某一点上有新的创造。)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国现行的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实践仍然停留在抓“双基”上,抓基本功和基本态度的层面,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其实,抓基础知识与搞研究性学习并不冲突,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提高。但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层面上来讲,从长远的目光来看,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同学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因为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型社会中,走出学校之后的学生如何学习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问题。所以,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生存。这也就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以往的研究性学习中,很多老师还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家长不支持。这就需要老师尽量争取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心理解与参与,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如何让他们支持呢?我认为主要是让他们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出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自从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以来,承续了创新教育的思想,显现出极大的活力,对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陈旧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想,在研究性学习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面前,学校、家长会对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表示理解及支持的。
回忆起培训前开展的几次研究性学习尝试,我不觉失笑起来。以前每学期临近期末,学校都会安排教师搞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课题,让学生放寒暑假时回去写篇研究性论文,而学生往往也并不重视,眼看开学时,急急忙忙凑或抄一篇上交,教师给一个分数就算完成了,完全浮于形式。现在想想这完全与国家教育部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背道而驰。那么研究性学习到底该如何开展呢?怎样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感兴趣呢?结合几年来的实践,我有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在我就从选材这个角度谈谈。
一、把学习教科书时遇到的问题当作研究对象。
前面我提到,人们谈到研究性学习,就马上与高深的学问等同起来,而如果一听到源自高中教材,就马上不屑一顾,认为这与研究性学习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方式,它与以往被动记忆和被动理解知识的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研究永远由学生主动捕捉问题,而不是由教师给学生某个问题或者强迫学生去解决某个问题。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生活,使研究有一定的原动力。拿历史学科来说,历史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是历史教材中的问题,特别是在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和对研究性学习的调控还很陌生,学生头脑中有的只是历史学科内容和学科知识。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联想、扩散和迁移,从历史学科方面培植课题。
二、跟生活中的事联系起来。
一提到历史,学生甚至是一些老师,都会冒出一个念头:那离我们多远啊!但是历史有时何尝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呢?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也可以选择非常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题。比如,我们可以搞一个课题为“我们身边的历史”的社会调查,可供选择的课题其实有很多,比如(1)改革开放和我们家的变化(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之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两岸大三通等。这类题材可以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原来生活中处处存在历史,原来生活中处处存在可以研究的课题,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带着研究的目光,学生在生活中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推动和促进这些问题的研究,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三、常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牢骚:“那么多年前的人做的事说的话,让我们现在来背有什么用呀”。这本身说明我们历史教育存在与现实严重脱节的问题,但过去性又是历史无法改变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来改变这一现象呢?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把时政大事与历史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鞭辟入里地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他还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努力精选一些好的课题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为研究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深刻的学习革命,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这场革命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我们将不断地尝试,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让学生在积极投入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现正在各校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我在与很多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地对研究性学习存有一定疑惑,甚至存在误解,对此我把在研究性学习培训中所学及自我摸索中积累的一些经验阐述如下,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
一谈到“研究”,人们可能会想到大学、研究所。其实不然,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和大学、研究所的研究活动有很大不同。大学、研究所开展的研究活动目的在于揭示新的规律,发现真理,造福于人,而中学研究性学习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应用。(当然不能排除一些优秀的学生在某一点上有新的创造。)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国现行的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实践仍然停留在抓“双基”上,抓基本功和基本态度的层面,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其实,抓基础知识与搞研究性学习并不冲突,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提高。但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层面上来讲,从长远的目光来看,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同学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因为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型社会中,走出学校之后的学生如何学习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问题。所以,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生存。这也就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以往的研究性学习中,很多老师还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家长不支持。这就需要老师尽量争取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心理解与参与,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如何让他们支持呢?我认为主要是让他们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出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自从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以来,承续了创新教育的思想,显现出极大的活力,对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陈旧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想,在研究性学习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面前,学校、家长会对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表示理解及支持的。
回忆起培训前开展的几次研究性学习尝试,我不觉失笑起来。以前每学期临近期末,学校都会安排教师搞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课题,让学生放寒暑假时回去写篇研究性论文,而学生往往也并不重视,眼看开学时,急急忙忙凑或抄一篇上交,教师给一个分数就算完成了,完全浮于形式。现在想想这完全与国家教育部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背道而驰。那么研究性学习到底该如何开展呢?怎样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感兴趣呢?结合几年来的实践,我有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在我就从选材这个角度谈谈。
一、把学习教科书时遇到的问题当作研究对象。
前面我提到,人们谈到研究性学习,就马上与高深的学问等同起来,而如果一听到源自高中教材,就马上不屑一顾,认为这与研究性学习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方式,它与以往被动记忆和被动理解知识的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研究永远由学生主动捕捉问题,而不是由教师给学生某个问题或者强迫学生去解决某个问题。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生活,使研究有一定的原动力。拿历史学科来说,历史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是历史教材中的问题,特别是在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和对研究性学习的调控还很陌生,学生头脑中有的只是历史学科内容和学科知识。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联想、扩散和迁移,从历史学科方面培植课题。
二、跟生活中的事联系起来。
一提到历史,学生甚至是一些老师,都会冒出一个念头:那离我们多远啊!但是历史有时何尝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呢?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也可以选择非常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题。比如,我们可以搞一个课题为“我们身边的历史”的社会调查,可供选择的课题其实有很多,比如(1)改革开放和我们家的变化(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之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两岸大三通等。这类题材可以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原来生活中处处存在历史,原来生活中处处存在可以研究的课题,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带着研究的目光,学生在生活中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推动和促进这些问题的研究,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三、常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牢骚:“那么多年前的人做的事说的话,让我们现在来背有什么用呀”。这本身说明我们历史教育存在与现实严重脱节的问题,但过去性又是历史无法改变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来改变这一现象呢?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把时政大事与历史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鞭辟入里地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他还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努力精选一些好的课题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为研究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深刻的学习革命,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这场革命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我们将不断地尝试,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让学生在积极投入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