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我国高中教育中的新生事物。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学习与发展规划、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能力的发展,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学生学业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既凸显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也反映出目前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对个体后续成长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与发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C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2-001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这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即将步入普及化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不仅要重视教师“教得好”,更要重视学生“学得好”。高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不仅重视学习,而且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大学生活。从大学生学业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视角审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或者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也有助于合理规划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
一、大学生学业与发展现状审视
(一)学习倦怠现象明显。专业满意度不高
许多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存在比较普遍的厌学现象,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不容乐观。还有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总体水平中等偏下,转专业成功的学生的学习投入整体水平和学习活力、奉献、专注都高于服从调剂专业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如果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则学习动力不足,就不会投入足够的精力到学习中。实证研究表明,专业满意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对全国31个地区的47000余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发现,有50.85%的学生对就读专业“未达到满意”。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大学生在入学前对所选专业的认知不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探索和规划,以致在没有掌握足够信息的情况下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这种选择的阵痛与迷茫持续时间较短,但影响相对滞后且深远,主要表现为大学阶段的迷茫和消沉。
可见,大学生在学业与发展上遇到的诸多问题都是有迹可循的,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能力直接关乎其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收获和专业满意度,影响人的终身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个性、才能、兴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学业发展与职业理想树立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关注到学生成长的复杂性,认识到教育的延续性,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并落实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二)“空心病”蔓延。心理问题复杂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用这样一段话形容常春藤名校的学生:“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精英的矛盾心理并非美国专属,而是一种全球现象。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北京大学的一届新生中,超过30%的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更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空心病”早已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我国顶尖学府的学生尚且如此,普通高校的学生可想而知。人民日报更是于2017年7月在微信公众平台发文怒斥“沉睡中的大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下课追剧、打游戏。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今天,尽管大学生整体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也面临着人际关系复杂化、环境适应不良、学习生活迷茫、竞争压力大等諸多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行为问题,导致其休学、辍学和退学。在校大学生的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偏低。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高中阶段属于青少年晚期,埃里克森将这一阶段称为“同一性危机”期。在这一时期,个体要经历一个自我的再认识过程,面临解决种种有关自我发展的问题,如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的确立、价值观的选择等。如果个体不能顺利完成这一时期的心理社会任务,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在这一时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引导他们思考并决定未来的发展道路,提前为成年期早期将要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做好准备,这样才能顺利渡过这一影响终身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二、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新高考改革推行后,各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并积极组织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讨和交流活动,为本地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各学校也纷纷行动起来,或开设课程,或开展活动,还有一些学校以联盟协作的方式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但我国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内容,正处于探索时期。除了一些经济发达城市,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严重落后。从大学生学业与发展视角来看,目前我国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教育观念陈旧。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多数高中学校已经认识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有许多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能够认真落实的学校寥寥无几。一说到具体实施,他们就提出诸多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升学压力,有的来自课时限制,有的来自课程的缺失。早就有研究证明了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并不是线性相关的,高考分数高的学生大学成绩不一定好。但还是有很多学校的教育观念没有从应试教育中转变出来,一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通过生涯规划教育挖掘并提升学生学习以外的能力对学生未来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校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应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选择适宜的实施途径,努力并做到实施途径多样化,以增强教育效果。目前,有一些学校开设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有一些学校则开展了生涯规划教育主题班会或者讲座,教育形式总体上以讲授为主,而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参与社会实践等职业体验活动的学校较少。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也应根据受教育主体的特征以及需求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但现实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少不同。多数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侧重于选考科目和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指导,很少涉及高考后的学业或职业规划以及长远的人生规划。
(三)学校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重视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目前,我国配备专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学校屈指可数。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还未设置培养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的专业与课程,因此,高中从事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大多数是班主任和学校临时聘请的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的教师。但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心理辅导或德育工作,很多教师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指导技能,一些教师甚至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心理辅导,或者狭隘地理解成服务于科目选择和高考志愿填报的职业指导,窄化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难以实现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目的。面对高考改革后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猛增的需求,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便顺势而起进入高中进行师资培训。但这些培训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培训内容不成体系,有的甚至打着培训生涯规划师的旗号推销相关软件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校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的思路。
(四)学生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不强
唤醒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自我概念,激发生涯意识,增强自我调控、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步。但我国高中生受应试教育影响深,把高考作为唯一出路,他们只想考上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以后干什么,高中生很迷惘。对北京市35所中学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已经逐渐认识到人生规划的重要性,但也有接近40%的学生不太关注或者没有意识到人生规划的重要性。高中生缺乏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也与长期在校、较少接触社会有关,加之面临高考这道关,他们多将注意力放在应对短期挑战而忽略了整体生涯规划。
(五)家庭生涯规划教育缺失
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也是家庭的责任,父母也是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至关重要的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将家庭教育纳入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屈指可数,大多数家长对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还不够。有研究发现,98.6%的小学生家长、97%的初中生家长和90%的高中生家长表示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也并未从教育的视角讨论如何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还有调查显示,孩子不愿意跟教师和家长谈论生涯规划话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既缺乏生涯规划意识,又不具备生涯指导能力。在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有许多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这也是前面提到的大学生对专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换言之,家长缺乏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业与发展。
三、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业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我们急需推进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避免大学生因入学前缺乏生涯规划能力而造成的大学期间的学业困难、发展困惑以及适应不良等问题。
(一)完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法律法规
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法律或制度以保障生涯规划教育,如美国的《生计教育法案》和《从学校到就业法案》、日本的《学习纲要指导》、澳大利亚的《职业发展纲要》、瑞士的《联邦职业和专业教育及培训法》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明确指向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法律法规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规定动作”,以致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推行举步维艰。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便使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二)开设生涯必修课程。开展生涯体验活动
第一,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主渠道,高中学校要把生涯规划教育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教学计划,并完成规定课时,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志向。第二,高中学校要建立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生涯规划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工作,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结构性。学校应在高一培养学生生涯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高二尝试进行生涯探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生涯体验;高三指导学生做出生涯决策,确保学生理性填报志愿。第三,高中学校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在系列性的专门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要在其他学科中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第四,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生涯体验活动。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游学参观和企业见习等多种体验式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在相应情景中理解所学知识、提升适应能力。
(三)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新高考将生涯规划问题前置,倒逼高中学校重塑生涯规划教育。这让高中学校一时措手不及,师资不足便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高中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应挖掘优秀的人才,进行系统性培训,使之具有深厚的生涯规划理论水平,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基础。第二,应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学校应根据当下市场动态和未来社会所需技能,与时俱进培训师资,使得生涯规划教育行之有效。第三,应开展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学校要向所有教师普及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学习先进地区的高中生涯規划教育方法,探讨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教育全程。
(四)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生有了一定的判断意识和决策能力,可以自主做出生涯规划,所以学校与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高中生做出生涯规划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中生应正确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可通过职业测评或心理测试等方式来客观地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潜能。第二,高中生应主动搜集职业相关资料,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掌握丰富材料信息。第三,高中生应明确目标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结合自身特点,分析实现路径的可行性。第四,高中生应做出科学、理性的生涯抉择。
(五)寻求家庭支持。促进家校合作共育
学生最初的生涯信念来源于家庭,尤其是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对个体生涯信念的确立、生涯的探索以及生涯抉择均有重要的影响。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使家长认识到生涯规划教育与孩子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家长参与进来,关注孩子的个性成长、兴趣特长、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孩子科学和合理地进行升学选择。家校合作共育,可以促成形成生涯教育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与发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C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2-001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这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即将步入普及化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不仅要重视教师“教得好”,更要重视学生“学得好”。高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不仅重视学习,而且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大学生活。从大学生学业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视角审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或者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也有助于合理规划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
一、大学生学业与发展现状审视
(一)学习倦怠现象明显。专业满意度不高
许多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存在比较普遍的厌学现象,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不容乐观。还有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总体水平中等偏下,转专业成功的学生的学习投入整体水平和学习活力、奉献、专注都高于服从调剂专业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如果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则学习动力不足,就不会投入足够的精力到学习中。实证研究表明,专业满意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对全国31个地区的47000余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发现,有50.85%的学生对就读专业“未达到满意”。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大学生在入学前对所选专业的认知不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探索和规划,以致在没有掌握足够信息的情况下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这种选择的阵痛与迷茫持续时间较短,但影响相对滞后且深远,主要表现为大学阶段的迷茫和消沉。
可见,大学生在学业与发展上遇到的诸多问题都是有迹可循的,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能力直接关乎其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收获和专业满意度,影响人的终身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个性、才能、兴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学业发展与职业理想树立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关注到学生成长的复杂性,认识到教育的延续性,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并落实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二)“空心病”蔓延。心理问题复杂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用这样一段话形容常春藤名校的学生:“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精英的矛盾心理并非美国专属,而是一种全球现象。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北京大学的一届新生中,超过30%的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更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空心病”早已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我国顶尖学府的学生尚且如此,普通高校的学生可想而知。人民日报更是于2017年7月在微信公众平台发文怒斥“沉睡中的大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下课追剧、打游戏。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今天,尽管大学生整体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也面临着人际关系复杂化、环境适应不良、学习生活迷茫、竞争压力大等諸多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行为问题,导致其休学、辍学和退学。在校大学生的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偏低。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高中阶段属于青少年晚期,埃里克森将这一阶段称为“同一性危机”期。在这一时期,个体要经历一个自我的再认识过程,面临解决种种有关自我发展的问题,如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的确立、价值观的选择等。如果个体不能顺利完成这一时期的心理社会任务,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在这一时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引导他们思考并决定未来的发展道路,提前为成年期早期将要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做好准备,这样才能顺利渡过这一影响终身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二、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新高考改革推行后,各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并积极组织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讨和交流活动,为本地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各学校也纷纷行动起来,或开设课程,或开展活动,还有一些学校以联盟协作的方式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但我国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内容,正处于探索时期。除了一些经济发达城市,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严重落后。从大学生学业与发展视角来看,目前我国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教育观念陈旧。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多数高中学校已经认识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有许多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能够认真落实的学校寥寥无几。一说到具体实施,他们就提出诸多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升学压力,有的来自课时限制,有的来自课程的缺失。早就有研究证明了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并不是线性相关的,高考分数高的学生大学成绩不一定好。但还是有很多学校的教育观念没有从应试教育中转变出来,一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通过生涯规划教育挖掘并提升学生学习以外的能力对学生未来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校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应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选择适宜的实施途径,努力并做到实施途径多样化,以增强教育效果。目前,有一些学校开设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有一些学校则开展了生涯规划教育主题班会或者讲座,教育形式总体上以讲授为主,而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参与社会实践等职业体验活动的学校较少。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也应根据受教育主体的特征以及需求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但现实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少不同。多数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侧重于选考科目和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指导,很少涉及高考后的学业或职业规划以及长远的人生规划。
(三)学校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重视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目前,我国配备专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学校屈指可数。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还未设置培养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的专业与课程,因此,高中从事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大多数是班主任和学校临时聘请的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的教师。但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心理辅导或德育工作,很多教师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指导技能,一些教师甚至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心理辅导,或者狭隘地理解成服务于科目选择和高考志愿填报的职业指导,窄化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难以实现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目的。面对高考改革后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猛增的需求,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便顺势而起进入高中进行师资培训。但这些培训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培训内容不成体系,有的甚至打着培训生涯规划师的旗号推销相关软件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校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的思路。
(四)学生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不强
唤醒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自我概念,激发生涯意识,增强自我调控、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步。但我国高中生受应试教育影响深,把高考作为唯一出路,他们只想考上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以后干什么,高中生很迷惘。对北京市35所中学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已经逐渐认识到人生规划的重要性,但也有接近40%的学生不太关注或者没有意识到人生规划的重要性。高中生缺乏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也与长期在校、较少接触社会有关,加之面临高考这道关,他们多将注意力放在应对短期挑战而忽略了整体生涯规划。
(五)家庭生涯规划教育缺失
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也是家庭的责任,父母也是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至关重要的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将家庭教育纳入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屈指可数,大多数家长对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还不够。有研究发现,98.6%的小学生家长、97%的初中生家长和90%的高中生家长表示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也并未从教育的视角讨论如何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还有调查显示,孩子不愿意跟教师和家长谈论生涯规划话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既缺乏生涯规划意识,又不具备生涯指导能力。在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有许多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这也是前面提到的大学生对专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换言之,家长缺乏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业与发展。
三、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业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我们急需推进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避免大学生因入学前缺乏生涯规划能力而造成的大学期间的学业困难、发展困惑以及适应不良等问题。
(一)完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法律法规
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法律或制度以保障生涯规划教育,如美国的《生计教育法案》和《从学校到就业法案》、日本的《学习纲要指导》、澳大利亚的《职业发展纲要》、瑞士的《联邦职业和专业教育及培训法》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明确指向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法律法规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规定动作”,以致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推行举步维艰。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便使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二)开设生涯必修课程。开展生涯体验活动
第一,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主渠道,高中学校要把生涯规划教育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教学计划,并完成规定课时,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志向。第二,高中学校要建立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生涯规划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工作,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结构性。学校应在高一培养学生生涯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高二尝试进行生涯探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生涯体验;高三指导学生做出生涯决策,确保学生理性填报志愿。第三,高中学校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在系列性的专门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要在其他学科中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第四,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生涯体验活动。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游学参观和企业见习等多种体验式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在相应情景中理解所学知识、提升适应能力。
(三)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新高考将生涯规划问题前置,倒逼高中学校重塑生涯规划教育。这让高中学校一时措手不及,师资不足便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高中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应挖掘优秀的人才,进行系统性培训,使之具有深厚的生涯规划理论水平,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基础。第二,应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学校应根据当下市场动态和未来社会所需技能,与时俱进培训师资,使得生涯规划教育行之有效。第三,应开展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学校要向所有教师普及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学习先进地区的高中生涯規划教育方法,探讨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教育全程。
(四)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生有了一定的判断意识和决策能力,可以自主做出生涯规划,所以学校与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高中生做出生涯规划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中生应正确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可通过职业测评或心理测试等方式来客观地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潜能。第二,高中生应主动搜集职业相关资料,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掌握丰富材料信息。第三,高中生应明确目标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结合自身特点,分析实现路径的可行性。第四,高中生应做出科学、理性的生涯抉择。
(五)寻求家庭支持。促进家校合作共育
学生最初的生涯信念来源于家庭,尤其是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对个体生涯信念的确立、生涯的探索以及生涯抉择均有重要的影响。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使家长认识到生涯规划教育与孩子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家长参与进来,关注孩子的个性成长、兴趣特长、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孩子科学和合理地进行升学选择。家校合作共育,可以促成形成生涯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