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质

来源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wang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办学品质和促进师生共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华中师范大学安宁附属实验学校在办学之初,就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掘当地历史文化,形成了“融达至善”的校园文化。学校将文化建设贯穿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落实在课程建设中,体现在课堂评价中,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师生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彰显出学校文化建设生命力,促进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关键词:融达至善;文化建设;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55995(018)0600703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学校发展,形成学校共同价值观的精神指导,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1]华中师范大学安宁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华中师大安宁附校”)在开办之初,就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掘当地文化积淀,着力打造“融达至善”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品质提升。
  一、明确“融达至善”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
  (一)明确文化内涵,形成文化共识
  文化内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所在,明确“融达至善”的文化内涵是华中师大安宁附校文化建设的前提。“融达至善”中的“融”有多元融合、宽容民主之意,是教育应有的形式和态度,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校际的融合。学校由五所教育实力较为薄弱的农村学校整合而成。二是生源的融合。学校地处兰州市城郊,学生既有本地学生,也有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三是教师的融合。学校的教师由甘肃省全省选调而来,来自全省不同的地区。四是学科知识的融合。学校通过“互联网+教育”,增强了不同学科间的包容性,促进了知识的融合。五是文明的融合。学校由华中师范大学与兰州市安宁区政府合作办学而建立,实现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融合。六是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学校位于古丝路驿站——沙井驿,该驿站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融达”既是对教育活动内涵、形式、机制、目标的凝练,也是对黄河文化与丝路文化的继承。“至善”是学校追求的最高目标,要培养学生广阔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文化理想,培养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通过对文化内涵的讨论学习,“融达至善”内化为每位师生价值观的一部分,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也给师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化共识。
  (二)物化文化标志,润泽师生心灵
  文化标志建设是美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措施。文化标志是学校文化的外显部分,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文化精神。因此,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于016年打造出别致独特的校园人文景观。
  校门左侧,学校打造了以“善”为主体的浮雕,校门右侧“融达至善”四字文化标志熠熠生辉,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进入校门,五块校训石“恭、宽、信、敏、惠”并排矗立,就像圣贤在为师生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过校道,映入眼帘的是学校的“丝路广场”,广场上的“时光隧道”仿佛在引导师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将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广场上一个个不规则的脚印,充满童真和童趣,寓意着孩子们在这里留下快乐成长的足迹,一步一步走向美好的未来。草坪上晶莹剔透的“朝露”形成了露珠景观,代表着学子纯真的心灵,更象征着转瞬即逝的时间,告诫学生要珍惜在校时光。学校还在室内设立了理念厅、国际厅、民族厅、艺术厅、科技厅和文学厅等展厅。各展厅中图片丰富,布局优雅,富有想象,启发思维。教学楼的楼道和走廊分别以文明礼仪、运动健康、国学常识为文化内容,彰显出“一楼一主题、一廊一风格”的设计理念。在食堂环境建设方面,学校突出“三节三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优良品德。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班级墙报评比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活动方式,评比内容包括班级格言、学生自我介绍、教师勉励、同学寄语、兴趣爱好等。学校通过班级文化评比,对学生进行星级评价,鼓励上星的学生更加努力,激励没上星的学生奋起直追。学校通过校园文化标志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校园环境更加美丽和谐,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在每一位师生心中留下深深的文化印记,让“融达至善”的文化理念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将“融达至善”文化深植师生心中
  (一)建设书香校园,营造阅读氛围
  朱永新教授说:“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只有为学生创建优良的阅读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才能使学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创建书香校园,学校采取的措施如下:一是学校制订书香校园建设方案,创建书香集体、书香校园,通过开展读书节活动促进书香校园的形成。二是学校引导教师定期阅读。教师每周五下午,集中阅读一小时,读经典名著,增强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指导教学实践;读心理学,了解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知晓天下时事。三是学校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师生阅览室,教学楼每层楼设有“至善”图书馆,图书馆微小温馨,环境雅致,光线明亮,藏书丰富,师生可以随取随读。四是学校打造师生成果展示平台。学校创建校刊《润》《站立》,创建校报《科研导报》,建有“一诺”广播站,刊发、播发师生的读书心得、教育故事、课堂反思,并将优秀文章推荐到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其中30多篇文章在省級刊物发表。五是学校创设激励机制。学校鼓励教师在学校及其他刊物上发表文章,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对成果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如发放图书、读书卡等。学校通过上述举措,使校园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净化自己的心灵,教师阅读教育案例改善自己的教学,在人人读书的阅读氛围下,把校园建设成为书香校园。
  (二)开展特色活动,传承文化精髓   “融达至善”的学校文化统一了师生思想,促使学校和谐融洽、向上向善的氛围逐步形成。为了更好地让这种文化精神传递、发扬,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师生不断学习与进步。
  学校将每周四下午定为特色项目活动时间,开设围棋、书法、足球、合唱、舞蹈和武术等兴趣班,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兴趣班。学校发挥标准足球场地优势,狠抓足球特色项目,编印校本足球教材,大力开展足球游戏、足球操和足球联赛等活动,使师生在活动中感悟学校文化的精髓。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让学校文化向社区渗透。同时,学校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的丰富内涵,开展以感受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清明节时,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与重阳节时,学校开展以“孝·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植树节时,结合兰州缺水少雨的特点,学校组织学生义务植树,教育学生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形式得到了创新,同时学校也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在寓教于乐中将“融达至善”文化深植于师生心中。
  三、强化课程建设与课堂评价,以文化引领教师素养提升
  (一)建设校本课程,凸显文化追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3]校本课程能够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学校积极建设富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将“融达至善”的文化内涵浸润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校本课程建设过程就是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过程。学校组织语文教师自编语文经典诵读教材,精选文学史上的大家作品让学生重点研读。语文校本教材中有大量留白,方便学生做点评、旁批、写心得,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与欣赏。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遵循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原则,全方位发挥语言教育的优势,实现生活气息与经典气息的统一。数学校本课程建设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走近数学大师。数学校本教材选择部分中外著名数学大师的传记,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奋斗过程,学习大师的拼搏精神;二是引导学生接触数学大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数学校本教材选择一些典型例子,让学生了解教材中出现的部分数学大师的重要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三是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大师。数学校本教材注意通过内容的选择让学生了解数学大师发现问题的情境、思考问题的角度、不断钻研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引导学生追随数学大师。数学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追寻大师足迹,学习他们勇于探索未知科学领域,为人类文明发展做贡献的精神。学校通过不同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特色,进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规范课堂评价,凸显育人功能
  学校文化建设重在育人,课堂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课堂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教师要主导好课堂,首先要备好课,备课要抓精准教学目标,凸显文化育人。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起点也是终点。教材就是案例,文化育人不只是人文学科的专利,自然学科也同样具有人文性,但在现实的教育中,许多教师往往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只教书不育人。[5]为解决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安宁附校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学校帮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课程标准,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评比优秀教案,让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能精准把握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其次,打造生态课堂,规范课堂评价。学校要求课堂做到“三有”(有情、有理、有趣)、“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把“三有六让”细化为条具体标准,按照条标准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核评价,突出以生为本的课堂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华中师大安宁附校创办两年来,在“融达至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强化课程建设与课堂评价等有效手段,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提升办学品质,促进全体师生的良性发展。总结两年来的经验,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品质逐步提升,办学成果卓著。学校已被评为“国家足球特色学校”“甘肃省卫生学校”“兰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兰州市语言文字示范校”。学校也会坚持“融达至善”的办学理念,持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培养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左世标,华中师范大学安宁附属实验学校,兰州 730070)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6(5):3.
  汤敬.阅读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标志——株洲市部分学校书香学校建设的经验[J].湖南教育(A版),014():5960.
  [3] 傅建明.教師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001(7):5660.
  [4] 段立军.“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J].新课程(下),018(1):0.
  [5] 李雁冰.走向新的课程评价观[J].全球教育展望,001(1):45,44.
  (责任编辑:夏豪杰)
其他文献
刘长铭,北京市第四中学原校长,现任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曾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一届民盟中央常委,教育部第七届国家督学等职务。曾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务。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期刊
摘 要:想象力是个体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是创造思维的可贵品质。中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以教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酒精的汽化和液化”為素材,用问题驱动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建构“物质的微粒观”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对“酒精的汽化和液化”这一宏观现象进行微观想象,培育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想象力;教学设计;物质构
期刊
摘 要:家国情怀是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家庭的深厚情感。新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家国情怀列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后应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历史学科教学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使命。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为例,在教授本节课时,教师可以从明确立意、聚焦人物、放宽视野和指向行动四个方面入手,探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的全学科调研发现,指导型课堂在当前教学课堂中占比依然非常小。基于对区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思维特点的分析,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构建了学会思维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并以语文大单元教学为例,开展了学会思维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学会思维;教学范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12-0067-03  知
期刊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教师队伍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四有”好老师精神内涵的引领下,扬中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分层培养,全员提升;加强保障,全程跟进的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了“四有”好老师的培养途径,引导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四有”好老师;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 要: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对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建设背景、标准内容和共同特点进行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制定应加强对教师专业合作品质的培养;突出对教师专业持续性发展的过程性指导;凸显教师专业实践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
期刊
【编者按】  高中课程是实现高中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国家意志,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01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并于017年底印發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017年版)〉的通知》,重新修订了高中课程方案及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高中新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与原先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有何不同?如何
期刊
俞晓东,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杭州市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督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共同体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宏观教育政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教育科研本体等研究。  【编者按】高中教育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纽带,重要性不言而喻。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期刊
摘要:“教学建议”历来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考试、评价往往有指导、引领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与施行,其中的“教学建议”传达出新理念、新思想,提出新设计与新举措,明确指出教学目标要从“素质教育”走向“素养教育”,教学内容要从“零散混沌”走向“有序详明”,教学方式要从“单向讲解”走向“合作探究”,教学设计要从“线性演进”走向“整合统一”。广大一线教师在
期刊
《点》是加拿大的彼得·雷诺茲创作给儿童看的绘本,里面的故事饶有趣味且富含哲理。其實,如果教师们仔细阅读一下这本书,也可从中悟得一些教学艺术的真谛。我本人就获益匪浅,现将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点化:教学艺术使人受到触动而发生变化  [!]美术课结束了,但是瓦斯蒂还是黏在椅子上不走,她的画纸上一片空白。瓦斯蒂的老师俯身去看那张白纸。“啊!一场雪暴中的北极熊。”她说。“真滑稽!”瓦斯蒂说,“我压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