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这是写给朋友威廉的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少年维特爱上已与人订婚的少女绿蒂,终因无望而自杀这样一个情真意切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当时德国的现状。
维特是18世纪德国社会的青年人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才华出众,思维敏捷,热情奔放,渴望自由。他崇拜大自然,向往人的自然天性能够得到解放,对周围的人事颇为不满,在当时的德国社会,这一点难能可贵,这是应该赞扬的。但是,他在性格方面也存在不少缺陷,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孤独而愁闷。当他看到绿蒂时,立刻为之倾心,寄予全部的热情和无限的崇拜。然而最后绿蒂服从礼俗牺牲爱情时,他就陷入了绝望的境地。他憎恨周围暮气沉沉的现实,但只是停留在孤独的感伤和愤慨,最后以自杀了此一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小说批判了德国的封建社会对青年一代思想的压抑和摧残,赞扬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恩格斯盛赞说:“他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小说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的力度。其次,小说采用了书信体,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
小说出版不久,就风靡欧洲各国,掀起了一阵阵“维特热”。青少年们学维特对月伤情,甚至失恋而自杀,这是作者始料未及的。再版本书时,歌德便增写了一首卷头诗,告诫读者要“做一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维特的后尘。
【经典一瞥】
公使真让我烦死了,这是我预料到的。他是个拘泥刻板、仔细精确到极点的笨蛋,世上无人能出其右;此公一板一眼,唠唠叨叨,像个老婆子;他从来没有满意自己的时候,因此对谁都看不顺眼。我办事喜欢干脆利索,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却会在把文稿退给我的时候说:“蛮不错,但请再看看,总是可以找出更好的字和更合适的小品词来的。”——真要把我气疯了。少用一个“和”,省掉一个连接词都是不允许的,有时我不经意用了几个倒装句,而他则是所有倒装句的死敌;如果复合长句没有按照传统的节奏来写,那他根本就看不懂。要同这么一个人打交道,真是一种痛苦。
冯·C伯爵的信任是我得到的唯一安慰。最近他极其坦率地对我说,他对我的这位公使慢慢腾腾、瞻前顾后的作风很不满意。“这种人不仅自找麻烦,也给别人添麻烦。可是,”他说,“可是我们又只好去适应,就像是必须翻过一座大山的旅行者;当然,如果没有这座山,走起来就舒服得多,路程也短得多;现在既然有这座山,那就得翻越过去!”——我的上司大概也觉察到伯爵比他更赏识我,因而耿耿于怀,便抓住一切机会,在我面前大讲伯爵的坏话。我当然要加以反驳,这样一来,事情只会更糟。昨天他简直把我惹火了,因为他的一番话把我也捎了进去:说起办事嘛,伯爵倒是轻车熟路的,还相当不错,笔头子也好,可就是跟所有爱好文艺的人一样,缺少扎实的学识。说到这里,他脸上显露的那副神色仿佛在问:“感到刺着你了吗?”但是,这对我不起作用;对于居然会这样想、会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我根本就瞧不起。我毫不让步,并以相当激烈的言辞进行反击。我说,无论是在人品还是学识方面,伯爵都是一位不得不让人尊敬的人。“在我认识的人中,”我说,“还没有谁能像伯爵那样,善于拓宽自己的才智,并把它用来研究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又能把日常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我这些话对于他这个狭隘的头脑来说,简直是对牛弹琴,为了不继续为这些愚蠢的废话再咽下一把怒火,我便告辞了。
这一切全怪你们,是你们喋喋不休地让我套上这副枷锁的,而且还给我大念什么要有所“作为”的经。作为!倘若种土豆和驾车进城出售谷物的农民不比我更有作为,那我就甘愿在这条锁住我的奴隶船上再服十年苦役。
聚集在此地的那些令人讨厌的人,表面的光彩掩盖着他们的精神贫乏和空虚无聊!为了追逐等级地位,他们互相警觉,彼此提防,人人都想捷足先登;这种最可悲、最可怜的欲望竟是赤裸裸的,一丝不挂。比如此地有个女人,逢人便大讲她的贵族头衔和地产,以至于每个陌生人都必然会想:这是个傻子,以为有了点门第和地产便了不起了。——但是更恼人的是,该女人正是此地邻近地方一位文书的女儿。——我真不懂,你看,一个人如此鲜廉寡耻,那还有什么意思。亲爱的朋友,我日益清楚地觉察到,以己之心去度他人之腹是多么愚蠢。我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心情又是如此激荡,——唉,我乐得让别人走他们自己的路,只要他们也能让我走我的路。
最令我气恼的,便是市民阶层的可悲的处境。虽然我同大家一样非常清楚,等级差别是必要的,它也给了我自己不少好处,只是它不要挡着我的路,妨碍我去享受人世间尚存的一点快乐和一丝幸福。最近,我散步时认识了一位冯·B小姐,她是位可爱的姑娘,在呆板的生活环境中仍保持着许多自然的天性。我们谈得很投契,分别时我请她允许我到她家去看她。她非常大方地答应了,我几乎等不及约好去她那儿的那一刻了。她不是本地人,住在这里的姑妈家。老太太的长相我不喜欢,但对她十分尊敬,我多半是跟她交谈,不到半小时,我基本上了解了她的情况,后来B小姐自己也跟我谈了:亲爱的姑妈这么大年纪了仍是一贫如洗,既无与其身份相称的产业,也无才智,除了祖先的荣耀并无别的依托,除了仰仗门第的隆荫外并无别的庇护,除了从楼上俯视下面市民的脑袋之外并无其他乐趣。据说她年轻时很漂亮,生活逍遥自在,像只翩跹而舞的蝴蝶,起初以她的执拗任性折磨了许多可怜的小伙子;到了中年就纡尊降贵,屈就了一位俯首帖耳的老军官。他以此代价和殷实的生活同她一起共度艰辛的暮年,后来便先去了极乐世界。她现在形单影只,晚景如斯,要不是她侄女如此可爱,谁还去理睬这位老太太。(选自《少年维特之烦恼》下编,有删减)
【赏析】
为了躲避绿蒂,维特回到了城市,在一座公使馆工作。节选的这部分是维特心理的独白,他在认识社会人事方面逐渐变得深刻了:对伯爵的善意心存感激,它激起了维特生活的希望之花;身边人物的特点,诸如拘泥刻板、瞻前顾后、追逐等级地位、精神贫乏、彼此提防、钩心斗角等,如一副枷锁桎梏着自己,他感到窒息;通过亲身走访认识的小姐,对社会上市民阶层的可悲处境頓生怜悯之心和不平之意。这是维特个性觉醒的突出表现。
这部分文字,以叙述为主,既有人物描写,对话描写,也有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乏愤激之辞。
这是写给朋友威廉的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少年维特爱上已与人订婚的少女绿蒂,终因无望而自杀这样一个情真意切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当时德国的现状。
维特是18世纪德国社会的青年人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才华出众,思维敏捷,热情奔放,渴望自由。他崇拜大自然,向往人的自然天性能够得到解放,对周围的人事颇为不满,在当时的德国社会,这一点难能可贵,这是应该赞扬的。但是,他在性格方面也存在不少缺陷,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孤独而愁闷。当他看到绿蒂时,立刻为之倾心,寄予全部的热情和无限的崇拜。然而最后绿蒂服从礼俗牺牲爱情时,他就陷入了绝望的境地。他憎恨周围暮气沉沉的现实,但只是停留在孤独的感伤和愤慨,最后以自杀了此一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小说批判了德国的封建社会对青年一代思想的压抑和摧残,赞扬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恩格斯盛赞说:“他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小说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的力度。其次,小说采用了书信体,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
小说出版不久,就风靡欧洲各国,掀起了一阵阵“维特热”。青少年们学维特对月伤情,甚至失恋而自杀,这是作者始料未及的。再版本书时,歌德便增写了一首卷头诗,告诫读者要“做一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维特的后尘。
【经典一瞥】
公使真让我烦死了,这是我预料到的。他是个拘泥刻板、仔细精确到极点的笨蛋,世上无人能出其右;此公一板一眼,唠唠叨叨,像个老婆子;他从来没有满意自己的时候,因此对谁都看不顺眼。我办事喜欢干脆利索,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却会在把文稿退给我的时候说:“蛮不错,但请再看看,总是可以找出更好的字和更合适的小品词来的。”——真要把我气疯了。少用一个“和”,省掉一个连接词都是不允许的,有时我不经意用了几个倒装句,而他则是所有倒装句的死敌;如果复合长句没有按照传统的节奏来写,那他根本就看不懂。要同这么一个人打交道,真是一种痛苦。
冯·C伯爵的信任是我得到的唯一安慰。最近他极其坦率地对我说,他对我的这位公使慢慢腾腾、瞻前顾后的作风很不满意。“这种人不仅自找麻烦,也给别人添麻烦。可是,”他说,“可是我们又只好去适应,就像是必须翻过一座大山的旅行者;当然,如果没有这座山,走起来就舒服得多,路程也短得多;现在既然有这座山,那就得翻越过去!”——我的上司大概也觉察到伯爵比他更赏识我,因而耿耿于怀,便抓住一切机会,在我面前大讲伯爵的坏话。我当然要加以反驳,这样一来,事情只会更糟。昨天他简直把我惹火了,因为他的一番话把我也捎了进去:说起办事嘛,伯爵倒是轻车熟路的,还相当不错,笔头子也好,可就是跟所有爱好文艺的人一样,缺少扎实的学识。说到这里,他脸上显露的那副神色仿佛在问:“感到刺着你了吗?”但是,这对我不起作用;对于居然会这样想、会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我根本就瞧不起。我毫不让步,并以相当激烈的言辞进行反击。我说,无论是在人品还是学识方面,伯爵都是一位不得不让人尊敬的人。“在我认识的人中,”我说,“还没有谁能像伯爵那样,善于拓宽自己的才智,并把它用来研究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又能把日常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我这些话对于他这个狭隘的头脑来说,简直是对牛弹琴,为了不继续为这些愚蠢的废话再咽下一把怒火,我便告辞了。
这一切全怪你们,是你们喋喋不休地让我套上这副枷锁的,而且还给我大念什么要有所“作为”的经。作为!倘若种土豆和驾车进城出售谷物的农民不比我更有作为,那我就甘愿在这条锁住我的奴隶船上再服十年苦役。
聚集在此地的那些令人讨厌的人,表面的光彩掩盖着他们的精神贫乏和空虚无聊!为了追逐等级地位,他们互相警觉,彼此提防,人人都想捷足先登;这种最可悲、最可怜的欲望竟是赤裸裸的,一丝不挂。比如此地有个女人,逢人便大讲她的贵族头衔和地产,以至于每个陌生人都必然会想:这是个傻子,以为有了点门第和地产便了不起了。——但是更恼人的是,该女人正是此地邻近地方一位文书的女儿。——我真不懂,你看,一个人如此鲜廉寡耻,那还有什么意思。亲爱的朋友,我日益清楚地觉察到,以己之心去度他人之腹是多么愚蠢。我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心情又是如此激荡,——唉,我乐得让别人走他们自己的路,只要他们也能让我走我的路。
最令我气恼的,便是市民阶层的可悲的处境。虽然我同大家一样非常清楚,等级差别是必要的,它也给了我自己不少好处,只是它不要挡着我的路,妨碍我去享受人世间尚存的一点快乐和一丝幸福。最近,我散步时认识了一位冯·B小姐,她是位可爱的姑娘,在呆板的生活环境中仍保持着许多自然的天性。我们谈得很投契,分别时我请她允许我到她家去看她。她非常大方地答应了,我几乎等不及约好去她那儿的那一刻了。她不是本地人,住在这里的姑妈家。老太太的长相我不喜欢,但对她十分尊敬,我多半是跟她交谈,不到半小时,我基本上了解了她的情况,后来B小姐自己也跟我谈了:亲爱的姑妈这么大年纪了仍是一贫如洗,既无与其身份相称的产业,也无才智,除了祖先的荣耀并无别的依托,除了仰仗门第的隆荫外并无别的庇护,除了从楼上俯视下面市民的脑袋之外并无其他乐趣。据说她年轻时很漂亮,生活逍遥自在,像只翩跹而舞的蝴蝶,起初以她的执拗任性折磨了许多可怜的小伙子;到了中年就纡尊降贵,屈就了一位俯首帖耳的老军官。他以此代价和殷实的生活同她一起共度艰辛的暮年,后来便先去了极乐世界。她现在形单影只,晚景如斯,要不是她侄女如此可爱,谁还去理睬这位老太太。(选自《少年维特之烦恼》下编,有删减)
【赏析】
为了躲避绿蒂,维特回到了城市,在一座公使馆工作。节选的这部分是维特心理的独白,他在认识社会人事方面逐渐变得深刻了:对伯爵的善意心存感激,它激起了维特生活的希望之花;身边人物的特点,诸如拘泥刻板、瞻前顾后、追逐等级地位、精神贫乏、彼此提防、钩心斗角等,如一副枷锁桎梏着自己,他感到窒息;通过亲身走访认识的小姐,对社会上市民阶层的可悲处境頓生怜悯之心和不平之意。这是维特个性觉醒的突出表现。
这部分文字,以叙述为主,既有人物描写,对话描写,也有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乏愤激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