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可以把学生带入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教师简洁明快的语言,可以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印象而铭刻在心;教师深沉犀利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情感;教师风趣诙谐的语言,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欢快,寓学于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要求自己的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准确严密,更应该要求自己的语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乐于、易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这样看来,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艺术,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师。
一、教师的语言要满含激情,富有感染力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是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同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部分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许多典范之作之所以典范,恰恰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充满激情的语言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浸染陶冶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身心发育时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教师运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转化为自己有声的感情,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诱导性,能启迪思维
“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这是钱梦龙进行《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教学的导语,这个提问的目的是诱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本“食物”一词的定义。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钱梦龙也曾提过一个精彩的问题:“小孩的父亲同意不同意小孩去挖山?”乍一听,好像是犯了一个人所共知的错误,可他的智慧却恰恰体现在这“玄机”里。可见,诱导的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它的话语领域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它的话语方式常常是教师亲切、机智的提问,它的目的常常是用来点拨学生的思路。诱导的语言所创造的教学气氛,既轻松又紧张,既饶有趣味又启迪智慧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常常适时地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语言不同于绘画、雕塑等,它是抽象的,它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能时时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听嗅触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表述对象直观化、具体化,变为让学生看得見、听得到、闻得出、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中国的诗词,源远流长,意境深远,遣词造句特别讲究。教师在诗词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入情入景。如,马致远的《秋思》的前三句,用九种事物勾勒出一幅深秋薄暮图。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体会作者身在他乡、思念故土的孤寂和惆怅之情,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请大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放映枯藤、老树、急于归巢的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形象,在为它们着上色彩,配上声音,看谁描绘得贴切形象。”这样,单调的文字变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四、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规范
作为语文教师,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无疑会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榜样,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除了要言之风趣、言之动情外,更要注重言之规范。汉字是表意文字,音韵调之间关系密切,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中多音现象、混音现象繁多,就更需要教师读音正确,以求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语言规范还要求教师要讲普通话,切忌满口俚语乡音。中国地广人多,语言繁杂,就汉语而言,有八大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多种语调,如果教师各行其是,势必造成语言混乱,造成汉语交际的困难。大力推广规范的普通话,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教师的语言要满含激情,富有感染力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是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同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部分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许多典范之作之所以典范,恰恰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充满激情的语言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浸染陶冶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身心发育时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教师运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转化为自己有声的感情,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诱导性,能启迪思维
“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这是钱梦龙进行《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教学的导语,这个提问的目的是诱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本“食物”一词的定义。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钱梦龙也曾提过一个精彩的问题:“小孩的父亲同意不同意小孩去挖山?”乍一听,好像是犯了一个人所共知的错误,可他的智慧却恰恰体现在这“玄机”里。可见,诱导的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它的话语领域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它的话语方式常常是教师亲切、机智的提问,它的目的常常是用来点拨学生的思路。诱导的语言所创造的教学气氛,既轻松又紧张,既饶有趣味又启迪智慧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常常适时地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语言不同于绘画、雕塑等,它是抽象的,它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能时时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听嗅触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表述对象直观化、具体化,变为让学生看得見、听得到、闻得出、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中国的诗词,源远流长,意境深远,遣词造句特别讲究。教师在诗词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入情入景。如,马致远的《秋思》的前三句,用九种事物勾勒出一幅深秋薄暮图。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体会作者身在他乡、思念故土的孤寂和惆怅之情,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请大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放映枯藤、老树、急于归巢的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形象,在为它们着上色彩,配上声音,看谁描绘得贴切形象。”这样,单调的文字变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四、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规范
作为语文教师,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无疑会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榜样,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除了要言之风趣、言之动情外,更要注重言之规范。汉字是表意文字,音韵调之间关系密切,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中多音现象、混音现象繁多,就更需要教师读音正确,以求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语言规范还要求教师要讲普通话,切忌满口俚语乡音。中国地广人多,语言繁杂,就汉语而言,有八大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多种语调,如果教师各行其是,势必造成语言混乱,造成汉语交际的困难。大力推广规范的普通话,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