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越发相信一个道理,比起孩童,成年人更容易相信童话。孩童虽痴迷童话,最终仍将把妖异世界与现实分开,而等到孩童经历风霜雨雪和志大才疏,在欲望和现实之间,反而会选择性迷信成年人的童话。
成年人热衷于为自我的现实不满制造童话。我很疑心,倘若十年后再来阅读今天的科技互联网新闻,多半后人也会哂笑,觉得当代人居然天真轻信至此。
前段时间上海的互联网圈疯传一张“张江某企业资金链断裂,竟被保洁大妈掏出600万拯救”的朋友圈截图。很快,这个风雪中不求回报的白求恩大妈,就成了几乎所有忧心融资创业者心中的神迹。
这则被以讹传讹的童话,其隐喻里的抚慰意味不言而喻。2017年,曾经狂飙突进的中国互联网创业进人了寒冬期。此前,泰合资本做过统计,2017年的1月到9月份,国内一级市场上总体募资规模是180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但是在投资规模(数量)上,同比2016年的1月到9月,反倒下降了17%左右。也就是说,今年投资机构投出去的钱更多,但拿到投资的公司数量却更少。
就在几天前,李开复宣布他的创新工场正式去掉了“孵化”业务,转为“VC+AI”,并且,投资轮次也从以前的天使早期投资,转向了中早期。数据显示,2017年,创新工场实际投资金额中,AB轮投资占了90%以上。
这或许可以被视为一种标志。后人若有兴趣搜集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童话故事,李开复和创新工场是绕不开的,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做天使投资和创业项目孵化的投资机构,创新工场一度是全民创业的精神图腾。
那些年的童话故事,有一个固定格式的开局:某个晚上,在某间创业咖啡厅里,一个年轻人凭借几句豪言壮语,就感动了卧底在店里喝咖啡的投资人。
投资人热衷传播这样的故事,创业者乐意成为故事主角。比如,我认識的一个创业者,在创业早期就热衷于宣传“一个电话搞定徐小平”的故事。这则故事可以说是极为典型的融资童话模型:在创业大街的3W咖啡馆,遇到了来咖啡馆搞活动的真格基金,递交名片后陈述了自己的创业想法,现场与徐小平通了电话,接着,就是一笔数百万的融资成功。
就连后来转型为投资人的胡海泉,在刚进入创投圈时,也出来讲了一个这样一个故事:“那天我被邀请去参加被投产品的首发式,中间休息的时候发现了他们的COO,想要上众筹平台,但吃了闭门羹,情绪很低落。我对这个新东西非常兴奋,抓着他在咖啡厅聊了两个小时,当场拍板。”
或许,曾经遍地风险投资的轻松融资氛围,让太多人忽略了商业的残酷一面:如果当年捡钱太容易,你很可能也会忽略了做生意的难处。所以,胡玮炜关于“创业不成功就当做公益”的表态,才能如此心安理得。在很多人心目中,拿着风险投资的钱来烧出一个未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当年的童话,是以故事化的口吻降低了创业和融资的门槛,营造出一种到处是钱欢迎创业者来捡的狂热氛嗣。这背后,依然是资本的需要:那些一夜之间生长起来的投资机构,只有鼓吹更多的创业者入局,这场风险投资的生意才有可能有更高胜率。
但创业成功的概率,不是依靠资本累积和全民皆兵就能提高的。甚至,大量毫无行业积累和必备资源的小白创业者入场,只会让创业的环境变得更为恶劣:所有人都在追逐风口,所有人都死于风口。
当年真拿了钱创业的创业公司,如果踉踉跄跄走到今天,并且仍未发现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你最终会发现,这个圈子里没有什么真正的天使投资人。
他们终将理解,投资归根到底不是公益,不是有借有还的过家家游戏。如果你被早年那些过分美好的融资神话给骗了,那么今天,你可能还是一个沉醉在估值幻想里的连续创业者。
资源正在往头部公司和中小巨头集中,而早期创业公司,達试错的机会和空间都在消失。就算从资本和时代进化的逻辑来看,这也符合情理。在资本密集布局了多家创业公司之后,那些有潜质有机遇的公司会逐渐脱颖而出,也因此,2018年,成了独角兽的春天,而早期那些挣扎的小企业,只能面临更逼仄的现实。
摩拜单车和小蓝单车的对比,最让人觉得唏嘘。在摩拜单车和ofo疯狂融资的同时,尽管小蓝单车仍然以行业第三自诩,但事实证明,资本甚至都不愿意花力气来赌一个第三名成为第一名的概率。所以,小蓝单车自始至终没得到一线投资机构的青睐,也没获得巨头的战略垂青。最大的一笔融资,也是富力公子黑洞资本的钱,而传统企业做互联网投资,原本多半也是焦虑产物。
记录一个关于互联网创业幕起幕落的历史,其实应该沿着这种种童话来追溯。托尔金曾把成人的童话比喻为“第二世界”,这个幻想世界,是第一世界的反映,是想象出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赋予它们“内在的真实性”。
也就是说,人类在第一世界里以看似理性的行为做着非理性的事,又通过潜意识和幻想,在第二世界里对本质的真实进行还原。所以,朋友圈里的保洁阿姨,是某种现实焦虑的映像和隐喻:仅仅几年而已,在今天,融资已变得和传说中的保洁阿姨一样虚无缥缈。
关于融资的童话与美梦,谢天谢地,我们终于来到了惊醒的边缘。
选自《财经天下周刊》
成年人热衷于为自我的现实不满制造童话。我很疑心,倘若十年后再来阅读今天的科技互联网新闻,多半后人也会哂笑,觉得当代人居然天真轻信至此。
前段时间上海的互联网圈疯传一张“张江某企业资金链断裂,竟被保洁大妈掏出600万拯救”的朋友圈截图。很快,这个风雪中不求回报的白求恩大妈,就成了几乎所有忧心融资创业者心中的神迹。
这则被以讹传讹的童话,其隐喻里的抚慰意味不言而喻。2017年,曾经狂飙突进的中国互联网创业进人了寒冬期。此前,泰合资本做过统计,2017年的1月到9月份,国内一级市场上总体募资规模是180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但是在投资规模(数量)上,同比2016年的1月到9月,反倒下降了17%左右。也就是说,今年投资机构投出去的钱更多,但拿到投资的公司数量却更少。
就在几天前,李开复宣布他的创新工场正式去掉了“孵化”业务,转为“VC+AI”,并且,投资轮次也从以前的天使早期投资,转向了中早期。数据显示,2017年,创新工场实际投资金额中,AB轮投资占了90%以上。
这或许可以被视为一种标志。后人若有兴趣搜集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童话故事,李开复和创新工场是绕不开的,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做天使投资和创业项目孵化的投资机构,创新工场一度是全民创业的精神图腾。
那些年的童话故事,有一个固定格式的开局:某个晚上,在某间创业咖啡厅里,一个年轻人凭借几句豪言壮语,就感动了卧底在店里喝咖啡的投资人。
投资人热衷传播这样的故事,创业者乐意成为故事主角。比如,我认識的一个创业者,在创业早期就热衷于宣传“一个电话搞定徐小平”的故事。这则故事可以说是极为典型的融资童话模型:在创业大街的3W咖啡馆,遇到了来咖啡馆搞活动的真格基金,递交名片后陈述了自己的创业想法,现场与徐小平通了电话,接着,就是一笔数百万的融资成功。
就连后来转型为投资人的胡海泉,在刚进入创投圈时,也出来讲了一个这样一个故事:“那天我被邀请去参加被投产品的首发式,中间休息的时候发现了他们的COO,想要上众筹平台,但吃了闭门羹,情绪很低落。我对这个新东西非常兴奋,抓着他在咖啡厅聊了两个小时,当场拍板。”
或许,曾经遍地风险投资的轻松融资氛围,让太多人忽略了商业的残酷一面:如果当年捡钱太容易,你很可能也会忽略了做生意的难处。所以,胡玮炜关于“创业不成功就当做公益”的表态,才能如此心安理得。在很多人心目中,拿着风险投资的钱来烧出一个未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当年的童话,是以故事化的口吻降低了创业和融资的门槛,营造出一种到处是钱欢迎创业者来捡的狂热氛嗣。这背后,依然是资本的需要:那些一夜之间生长起来的投资机构,只有鼓吹更多的创业者入局,这场风险投资的生意才有可能有更高胜率。
但创业成功的概率,不是依靠资本累积和全民皆兵就能提高的。甚至,大量毫无行业积累和必备资源的小白创业者入场,只会让创业的环境变得更为恶劣:所有人都在追逐风口,所有人都死于风口。
当年真拿了钱创业的创业公司,如果踉踉跄跄走到今天,并且仍未发现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你最终会发现,这个圈子里没有什么真正的天使投资人。
他们终将理解,投资归根到底不是公益,不是有借有还的过家家游戏。如果你被早年那些过分美好的融资神话给骗了,那么今天,你可能还是一个沉醉在估值幻想里的连续创业者。
资源正在往头部公司和中小巨头集中,而早期创业公司,達试错的机会和空间都在消失。就算从资本和时代进化的逻辑来看,这也符合情理。在资本密集布局了多家创业公司之后,那些有潜质有机遇的公司会逐渐脱颖而出,也因此,2018年,成了独角兽的春天,而早期那些挣扎的小企业,只能面临更逼仄的现实。
摩拜单车和小蓝单车的对比,最让人觉得唏嘘。在摩拜单车和ofo疯狂融资的同时,尽管小蓝单车仍然以行业第三自诩,但事实证明,资本甚至都不愿意花力气来赌一个第三名成为第一名的概率。所以,小蓝单车自始至终没得到一线投资机构的青睐,也没获得巨头的战略垂青。最大的一笔融资,也是富力公子黑洞资本的钱,而传统企业做互联网投资,原本多半也是焦虑产物。
记录一个关于互联网创业幕起幕落的历史,其实应该沿着这种种童话来追溯。托尔金曾把成人的童话比喻为“第二世界”,这个幻想世界,是第一世界的反映,是想象出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赋予它们“内在的真实性”。
也就是说,人类在第一世界里以看似理性的行为做着非理性的事,又通过潜意识和幻想,在第二世界里对本质的真实进行还原。所以,朋友圈里的保洁阿姨,是某种现实焦虑的映像和隐喻:仅仅几年而已,在今天,融资已变得和传说中的保洁阿姨一样虚无缥缈。
关于融资的童话与美梦,谢天谢地,我们终于来到了惊醒的边缘。
选自《财经天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