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萨:1979年出生,重庆人。世界著名杰出女钢琴家,与郎朗、李云迪并列为中国钢琴时代领军人物。第十二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水晶大奖获得者,历史上惟一在三大顶尖钢琴比赛中均获奖的钢琴家。曾被钢琴大师依曼纽·艾克斯称为“卓越的钢琴家”,被媒体称为“中国最杰出的女钢琴家。”
“我最仰慕的前辈,一个是已经去世的李赫特尔,另一个是还在世的索科洛夫。两个人的精神能量非常强大。”
各种各样的生活,无论是什么计划,如果始终给它留一个位置,以后就会发生。
2010年的1月21日,陈萨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钢琴协奏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厅举行。在音乐会现场,陈萨演奏的《艾格蒙特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将气氛推上高潮。这位被媒体称为“中国最杰出的女钢琴家”的女孩,时年仅30岁。
20世纪著名钢琴家乔治·波雷曾告诫他的学生:“当今时世,年轻音乐家要干成一番事业,实在太艰难。你们选择的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一个职业,成功的机会可能只有万分之一,你要么是特别有天赋,要么是睁着眼睛走错路。”
这位差一年就跻身80后的中国年轻女钢琴家,却以她令人信服的实力而锥出囊中,在经历了十几年异乡求学漂泊人生后,如今已经站在了世界乐坛的最前沿。人气十足的《越狱》男星温特沃什·米勒,都是其忠实FANS,得知陈萨在北京演出,他便立刻让助手订了16张贵宾票,请来好莱坞的同行助阵。有人说:“看陈萨弹琴很舒服,她的音乐像自然流淌的山泉,于平和从容中诠释音乐的美,叫人在浑然不觉中被音乐打动。”
从吃苦中学会感激
陈萨是如此的幸运和完美。而现实中的“钢琴公主”,其成长和成才经历,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路充满阳光。
5岁时,在重庆歌舞团工作的爸爸看到女儿乐感好,有灵气,便让她学提小提琴。两年后,因为孩子不喜欢,开明的父母便同意让她转学钢琴。
如同如今所有望女成凤的父母一样,陈萨的父母也将所有的希望和爱都寄托在了这唯一的女儿身上。虽然练琴很苦,但女儿喜欢,父母便全力支持。第一台钢琴,花了1973元,这在当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为了孩子,父母硬是省出牙缝里的钱,去把家里的录音机卖了买了回来。
从小生活在父母关爱下的陈萨,也是懂得爱人的。小小的她在心里发誓,一定要把钢琴练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9岁那年,当母亲带着小陈萨到成都找到但昭仪老师时,她并不确定这位音乐界的泰斗,会收下自己的孩子。但诚意也许真的能感动上天,见到乐感如此出色的孩子,教授答应收小陈萨做学生,同时也向陈萨母女提出了要求:必须保证每周来上一堂课。
激动之余,是辗转反侧的颠沛流离。彼时,重庆和成都之间,一趟火车要走十多个小时。每个周六的黄昏,母亲一下班就赶到陈萨学校接她。母女俩背着书包,提着几个馒头赶下午6:50的火车,到成都后,是第二天凌晨6点左右。因为距离上课还有近2个小时,母女俩无处可去,只好在火车站候车室里等着。
“在候车室,冬天很阴冷,夏天很闷热,实在是困,但又怕睡过头。每次,妈妈都坐长椅上,让我可以靠着她多睡一会儿。”上完一节课,因为回去的火车也要到傍晚才有,余下的时间,妈妈就陪着陈萨在音乐学院的石桌子上做作业。下午5点钟开始,母女俩预备回重庆,碰上客运高峰期别说买票,就连挤上火车都难。“后来有一班过路车,可以中午就从成都回来,但条件是妈妈得带着我在十分钟之内挤上去”。母亲那时带齐“装备”,拿出自己跳芭蕾舞的看家本领,看准敞开的车窗抱起女儿就往里送。那时总有好心人把陈萨接住,母亲随后也一脚跨进窗口,再请后面的人推她一把。
车厢的连接处和过道,经过母亲“全副武装”的一改良,就是一间临时休息室。大张的塑料布往地上一铺,毛毯再往陈萨身上一裹,女儿就能勉强睡个“好”觉。
一下火车,就是星期一了,母女俩从火车站分头往学校和单位赶,就这样跑了一年多。直到有一天,教授看不过去了,对陈萨说:“你别跑了,你看你妈都跑老了,让我来跑吧。”这才结束了她的火车游荡。
儿时的磨砺是陈萨在困难时赖以傍身的财富。刚留学那会儿,陈萨不会做饭,但煮鸡蛋和火腿肠吃到腻也不抱怨。大使馆的王燕生叔叔偶尔擀面皮给她吃,她也乐呵呵地说是“改善伙食”。
生活就如有苦有乐的乐章,而陈萨,早已从“吃苦”中学会感激。
1990年10月,父亲身患胃癌去世。“我生活最大的转变不是出国,而是父亲的去世。那一天后生活完全不一样了,妈妈说如果没有我,她都可能轻生。我的父母是恩爱得让人嫉妒的类型,我的婚恋观也和家庭有关。很长时间我和妈妈都互相支持,‘与生活抗争’……”
不难理解,失去父亲对于一个11岁的小女孩意味着什么。如今的她,却多少次直言不讳地说没关系,因为生活和音乐同样需要真实。“现在的孩子都太幸福了,太幸福了是会有幸福的,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太多的东西随手可得,就没有自省的过程。虽然父亲去世是很不幸的灾难,但不是任何人的错。痛苦的经历是福,这很有道理。”
淡泊名利,愉悦内心
许多人会好奇,钢琴家的业余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拉开陈萨生活的真实面目,你们也许会十分地失望。她的生活,出奇地单调、孤独,每个月要开4、5场音乐会,一年中大多数时光都是在“飞机—酒店—音乐会”三点一线中度过。
作为职业钢琴演奏家,她在每次音乐会之后,很久都无法从音乐中跳脱出来,必须靠安眠药入睡。如果是连续密度大的巡演,倒时差、强迫睡眠、起床练琴、再倒时差、再演奏……这样的情况连续数日后,恐怕谁都会觉得受够了。“我曾经也抱怨。不过,职业钢琴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一种职业,在很长的时间内要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和钻研,而不去设想为什么没有正常人的生活。”
除了演出,她会带着行囊,一个人去旅行。
这一生活方式,在常人眼里,显得太过艺术化。但放在陈萨身上,显得再正常不过。在她看来,精神世界,远甚于物质。
2001年,陈萨正式旅居德国汉诺威。起初是为了师从世界著名钢琴大师,两三年后,她干脆将自己在德国的家当作了往返欧洲各地的根据地。在那间租来的房子里,陈萨学会了买菜、做饭、调酒……头一年,她的厨艺长进飞快。虽然此后的日子里,她变得异常忙碌,常常到各地演出交流,在德国停留的时日也不算多,但每次只要一回到汉诺威的家中,倒上一杯红酒,放上一段喜欢的音乐,还是感到无比的享受。
在德国的业余生活,她会选择欧洲的老城区或是自然景区散步。德国是个很安静的国家,保留了许多自然的景色,比如在自己就读的音乐学院旁边,就有一大片漂亮的森林,需要启发创作灵感的时候,陈萨就时常去那里散步,抚摩着大自然的恩赐和宁静,内心觉得十分平和。情绪来了,一时兴起,就脱了鞋子,在石子路上蹦蹦跳跳地颠着脚走路,“我一直梦想在森林里有个房子。没准以后会发生。”
从小到大,她几乎从来没有为钱担心过。“可能我属于那种超现实乐天主义者,我就感觉钱对于自己来说永远都不成为问题!”于是,当年16岁的陈萨,在英国利兹钢琴比赛上一鸣惊人,而后获得丰厚奖学金,进入伦敦乔凯音乐戏剧学院深造时都不知道钱该怎么花。
音乐与她而言,不再是服务于个人的虚荣品。当一些媒体问及她的报酬,她说,“我没有那么市场商业化。我很崇尚小提琴大师克莱默所说,音乐带给人的是愉悦,不应该与名利、财富挂钩。”
1996年,陈萨刚参加完利兹钢琴比赛后,英国有家很大的经纪公司希望与之签约。“那时我处在一种纯学生状态,不明白签约是怎么回事。所以在伦敦的4年中,90%的钢琴家在争取的东西,我却轻易地与之擦肩而过。在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中,虽然错过了一些机会,但现在我看来,或许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也正因为如此,她赢得了乐迷的尊敬。于是,经常会有一批“铁杆FANS”四处追随。有时她在飞机上,会突然收到来自陌生人的生日祝福;一次在英国演出时,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送给了陈萨一件珍贵的礼品:一部上百年历史的精装《莫扎特奏鸣曲全集》。在给陈萨的信中老人写到:这是我很珍贵的收藏,但您更应该拥有它。“那种温暖尤其在旅途当中会让我有家的感觉。他们让我觉得存在的价值不完全是在大庭广众下演奏,更多的是为了真正在乎我的人。”
音乐里不能缺失感情
素颜、简单的白色T恤,甜美如邻家女孩般的面庞,让人很难想象这就是有着无数光环的钢琴公主。说话间,你又会发觉,陈萨有着很强的逻辑思辨力,坚定的语气中透着直爽。
谈到个人情感,陈萨笑谈,“我可不是你们想象中的苦行僧,只知道弹琴。我7岁就知道恋爱了!” 那次经历,至今都令陈萨记忆犹新。“当时我特别喜欢班上的一个小小的Gentleman,他特别可爱,像个小芋头,那是我的第一次恋爱。有一天我偷偷亲了他,他吓得魂都没有似的跑了。当时最好的朋友是个小女孩,居然把这事告诉了老师。结果当然上纲上限,还被妈妈打了一顿。”陈萨说自己从来都有很稳定的感情生活。这可能也是天蝎座女孩特有的魅力,从来无需着意吸引异性。在陈萨看来,音乐是需要用丰富的感情去诠释的,“只用技术搭建的音乐空间,肯定是让我无法忍受的。”
1996年,陈萨由傅聪牵线,赴英国伦敦乔凯音乐学院师从乔安·哈维尔(Joan Havill)学习钢琴,并获得硕士学位。刚离开家,陈萨很兴奋,感觉彻底摆脱了各种束缚,“彻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大胆谈恋爱”。不过,在感情上,又有点儿一根筋,“你可以在各种地方找到喜欢你的人,但是真正的幸福是很挑剔的,很默契的感觉,没有硬件条件。”因此,陈萨没有随波逐流,也不会强迫自己去改变。“孤身在异乡虽然有迷茫的时候,但好在没像周围有些同学那样吸毒、抽大麻、交很多男朋友,过得还是比较简单健康的生活。”
除了恋爱,陈萨坦言自己没有太多朋友,但所交往的朋友一定都是完全可以信任的。“我不太喜欢一大堆朋友,当你与朋友一对一相谈,可能会更客观、更真实!”而谈到恩师但昭义、乔安·哈维尔、傅聪、“钢琴女大祭司”阿格里奇,著名钢琴教授阿里·瓦迪(Arie Vardi),可以感受到陈萨与几位老师保持着特有的默契交流,一封E-MAIL,一次温暖的会面,无不令人羡慕!
对话陈萨
GRACE:除了艺术追求,你未来有没有从事社会事务的打算?
“能介入社会事务的人应该都有更强的能力,我绝对不属于这一类。我只会做个纯音乐人。”
GRACE:从妈妈那里,获得的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我妈妈是世界上跟我最亲的人。她是一个十足的女人,温柔、善良、忍耐、坚强和乐观。我从她那里收获的最大的财富就是,人要积极乐观努力地活着。如一根小草,即使在石缝里,也要努力地向外伸展。”
GRACE:很多琴童把你当做偶像,对于她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不要太过功利化,热爱就是最好。比比谁会更爱音乐,那将是最完美的比赛。”
GRACE:有没有想过放弃钢琴?
“曾想过,结婚生子后就不弹琴了,过正常人生活,那多美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变得成熟了,对音乐的感悟越来越多,我觉得中途停止的念头有点幼稚。其实,踏上了音乐之路,人就很难回头,离开了音乐,我可能受不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无论是什么计划,如果始终给它留一个位置,以后就会发生。我会结婚,也会有小孩,这些肯定会在我的生命中发生。生活形态的转变未必是替换式的,也许只是填充更多的元素在里面。”
“我最仰慕的前辈,一个是已经去世的李赫特尔,另一个是还在世的索科洛夫。两个人的精神能量非常强大。”
各种各样的生活,无论是什么计划,如果始终给它留一个位置,以后就会发生。
2010年的1月21日,陈萨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钢琴协奏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厅举行。在音乐会现场,陈萨演奏的《艾格蒙特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将气氛推上高潮。这位被媒体称为“中国最杰出的女钢琴家”的女孩,时年仅30岁。
20世纪著名钢琴家乔治·波雷曾告诫他的学生:“当今时世,年轻音乐家要干成一番事业,实在太艰难。你们选择的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一个职业,成功的机会可能只有万分之一,你要么是特别有天赋,要么是睁着眼睛走错路。”
这位差一年就跻身80后的中国年轻女钢琴家,却以她令人信服的实力而锥出囊中,在经历了十几年异乡求学漂泊人生后,如今已经站在了世界乐坛的最前沿。人气十足的《越狱》男星温特沃什·米勒,都是其忠实FANS,得知陈萨在北京演出,他便立刻让助手订了16张贵宾票,请来好莱坞的同行助阵。有人说:“看陈萨弹琴很舒服,她的音乐像自然流淌的山泉,于平和从容中诠释音乐的美,叫人在浑然不觉中被音乐打动。”
从吃苦中学会感激
陈萨是如此的幸运和完美。而现实中的“钢琴公主”,其成长和成才经历,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路充满阳光。
5岁时,在重庆歌舞团工作的爸爸看到女儿乐感好,有灵气,便让她学提小提琴。两年后,因为孩子不喜欢,开明的父母便同意让她转学钢琴。
如同如今所有望女成凤的父母一样,陈萨的父母也将所有的希望和爱都寄托在了这唯一的女儿身上。虽然练琴很苦,但女儿喜欢,父母便全力支持。第一台钢琴,花了1973元,这在当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为了孩子,父母硬是省出牙缝里的钱,去把家里的录音机卖了买了回来。
从小生活在父母关爱下的陈萨,也是懂得爱人的。小小的她在心里发誓,一定要把钢琴练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9岁那年,当母亲带着小陈萨到成都找到但昭仪老师时,她并不确定这位音乐界的泰斗,会收下自己的孩子。但诚意也许真的能感动上天,见到乐感如此出色的孩子,教授答应收小陈萨做学生,同时也向陈萨母女提出了要求:必须保证每周来上一堂课。
激动之余,是辗转反侧的颠沛流离。彼时,重庆和成都之间,一趟火车要走十多个小时。每个周六的黄昏,母亲一下班就赶到陈萨学校接她。母女俩背着书包,提着几个馒头赶下午6:50的火车,到成都后,是第二天凌晨6点左右。因为距离上课还有近2个小时,母女俩无处可去,只好在火车站候车室里等着。
“在候车室,冬天很阴冷,夏天很闷热,实在是困,但又怕睡过头。每次,妈妈都坐长椅上,让我可以靠着她多睡一会儿。”上完一节课,因为回去的火车也要到傍晚才有,余下的时间,妈妈就陪着陈萨在音乐学院的石桌子上做作业。下午5点钟开始,母女俩预备回重庆,碰上客运高峰期别说买票,就连挤上火车都难。“后来有一班过路车,可以中午就从成都回来,但条件是妈妈得带着我在十分钟之内挤上去”。母亲那时带齐“装备”,拿出自己跳芭蕾舞的看家本领,看准敞开的车窗抱起女儿就往里送。那时总有好心人把陈萨接住,母亲随后也一脚跨进窗口,再请后面的人推她一把。
车厢的连接处和过道,经过母亲“全副武装”的一改良,就是一间临时休息室。大张的塑料布往地上一铺,毛毯再往陈萨身上一裹,女儿就能勉强睡个“好”觉。
一下火车,就是星期一了,母女俩从火车站分头往学校和单位赶,就这样跑了一年多。直到有一天,教授看不过去了,对陈萨说:“你别跑了,你看你妈都跑老了,让我来跑吧。”这才结束了她的火车游荡。
儿时的磨砺是陈萨在困难时赖以傍身的财富。刚留学那会儿,陈萨不会做饭,但煮鸡蛋和火腿肠吃到腻也不抱怨。大使馆的王燕生叔叔偶尔擀面皮给她吃,她也乐呵呵地说是“改善伙食”。
生活就如有苦有乐的乐章,而陈萨,早已从“吃苦”中学会感激。
1990年10月,父亲身患胃癌去世。“我生活最大的转变不是出国,而是父亲的去世。那一天后生活完全不一样了,妈妈说如果没有我,她都可能轻生。我的父母是恩爱得让人嫉妒的类型,我的婚恋观也和家庭有关。很长时间我和妈妈都互相支持,‘与生活抗争’……”
不难理解,失去父亲对于一个11岁的小女孩意味着什么。如今的她,却多少次直言不讳地说没关系,因为生活和音乐同样需要真实。“现在的孩子都太幸福了,太幸福了是会有幸福的,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太多的东西随手可得,就没有自省的过程。虽然父亲去世是很不幸的灾难,但不是任何人的错。痛苦的经历是福,这很有道理。”
淡泊名利,愉悦内心
许多人会好奇,钢琴家的业余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拉开陈萨生活的真实面目,你们也许会十分地失望。她的生活,出奇地单调、孤独,每个月要开4、5场音乐会,一年中大多数时光都是在“飞机—酒店—音乐会”三点一线中度过。
作为职业钢琴演奏家,她在每次音乐会之后,很久都无法从音乐中跳脱出来,必须靠安眠药入睡。如果是连续密度大的巡演,倒时差、强迫睡眠、起床练琴、再倒时差、再演奏……这样的情况连续数日后,恐怕谁都会觉得受够了。“我曾经也抱怨。不过,职业钢琴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一种职业,在很长的时间内要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和钻研,而不去设想为什么没有正常人的生活。”
除了演出,她会带着行囊,一个人去旅行。
这一生活方式,在常人眼里,显得太过艺术化。但放在陈萨身上,显得再正常不过。在她看来,精神世界,远甚于物质。
2001年,陈萨正式旅居德国汉诺威。起初是为了师从世界著名钢琴大师,两三年后,她干脆将自己在德国的家当作了往返欧洲各地的根据地。在那间租来的房子里,陈萨学会了买菜、做饭、调酒……头一年,她的厨艺长进飞快。虽然此后的日子里,她变得异常忙碌,常常到各地演出交流,在德国停留的时日也不算多,但每次只要一回到汉诺威的家中,倒上一杯红酒,放上一段喜欢的音乐,还是感到无比的享受。
在德国的业余生活,她会选择欧洲的老城区或是自然景区散步。德国是个很安静的国家,保留了许多自然的景色,比如在自己就读的音乐学院旁边,就有一大片漂亮的森林,需要启发创作灵感的时候,陈萨就时常去那里散步,抚摩着大自然的恩赐和宁静,内心觉得十分平和。情绪来了,一时兴起,就脱了鞋子,在石子路上蹦蹦跳跳地颠着脚走路,“我一直梦想在森林里有个房子。没准以后会发生。”
从小到大,她几乎从来没有为钱担心过。“可能我属于那种超现实乐天主义者,我就感觉钱对于自己来说永远都不成为问题!”于是,当年16岁的陈萨,在英国利兹钢琴比赛上一鸣惊人,而后获得丰厚奖学金,进入伦敦乔凯音乐戏剧学院深造时都不知道钱该怎么花。
音乐与她而言,不再是服务于个人的虚荣品。当一些媒体问及她的报酬,她说,“我没有那么市场商业化。我很崇尚小提琴大师克莱默所说,音乐带给人的是愉悦,不应该与名利、财富挂钩。”
1996年,陈萨刚参加完利兹钢琴比赛后,英国有家很大的经纪公司希望与之签约。“那时我处在一种纯学生状态,不明白签约是怎么回事。所以在伦敦的4年中,90%的钢琴家在争取的东西,我却轻易地与之擦肩而过。在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中,虽然错过了一些机会,但现在我看来,或许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也正因为如此,她赢得了乐迷的尊敬。于是,经常会有一批“铁杆FANS”四处追随。有时她在飞机上,会突然收到来自陌生人的生日祝福;一次在英国演出时,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送给了陈萨一件珍贵的礼品:一部上百年历史的精装《莫扎特奏鸣曲全集》。在给陈萨的信中老人写到:这是我很珍贵的收藏,但您更应该拥有它。“那种温暖尤其在旅途当中会让我有家的感觉。他们让我觉得存在的价值不完全是在大庭广众下演奏,更多的是为了真正在乎我的人。”
音乐里不能缺失感情
素颜、简单的白色T恤,甜美如邻家女孩般的面庞,让人很难想象这就是有着无数光环的钢琴公主。说话间,你又会发觉,陈萨有着很强的逻辑思辨力,坚定的语气中透着直爽。
谈到个人情感,陈萨笑谈,“我可不是你们想象中的苦行僧,只知道弹琴。我7岁就知道恋爱了!” 那次经历,至今都令陈萨记忆犹新。“当时我特别喜欢班上的一个小小的Gentleman,他特别可爱,像个小芋头,那是我的第一次恋爱。有一天我偷偷亲了他,他吓得魂都没有似的跑了。当时最好的朋友是个小女孩,居然把这事告诉了老师。结果当然上纲上限,还被妈妈打了一顿。”陈萨说自己从来都有很稳定的感情生活。这可能也是天蝎座女孩特有的魅力,从来无需着意吸引异性。在陈萨看来,音乐是需要用丰富的感情去诠释的,“只用技术搭建的音乐空间,肯定是让我无法忍受的。”
1996年,陈萨由傅聪牵线,赴英国伦敦乔凯音乐学院师从乔安·哈维尔(Joan Havill)学习钢琴,并获得硕士学位。刚离开家,陈萨很兴奋,感觉彻底摆脱了各种束缚,“彻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大胆谈恋爱”。不过,在感情上,又有点儿一根筋,“你可以在各种地方找到喜欢你的人,但是真正的幸福是很挑剔的,很默契的感觉,没有硬件条件。”因此,陈萨没有随波逐流,也不会强迫自己去改变。“孤身在异乡虽然有迷茫的时候,但好在没像周围有些同学那样吸毒、抽大麻、交很多男朋友,过得还是比较简单健康的生活。”
除了恋爱,陈萨坦言自己没有太多朋友,但所交往的朋友一定都是完全可以信任的。“我不太喜欢一大堆朋友,当你与朋友一对一相谈,可能会更客观、更真实!”而谈到恩师但昭义、乔安·哈维尔、傅聪、“钢琴女大祭司”阿格里奇,著名钢琴教授阿里·瓦迪(Arie Vardi),可以感受到陈萨与几位老师保持着特有的默契交流,一封E-MAIL,一次温暖的会面,无不令人羡慕!
对话陈萨
GRACE:除了艺术追求,你未来有没有从事社会事务的打算?
“能介入社会事务的人应该都有更强的能力,我绝对不属于这一类。我只会做个纯音乐人。”
GRACE:从妈妈那里,获得的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我妈妈是世界上跟我最亲的人。她是一个十足的女人,温柔、善良、忍耐、坚强和乐观。我从她那里收获的最大的财富就是,人要积极乐观努力地活着。如一根小草,即使在石缝里,也要努力地向外伸展。”
GRACE:很多琴童把你当做偶像,对于她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不要太过功利化,热爱就是最好。比比谁会更爱音乐,那将是最完美的比赛。”
GRACE:有没有想过放弃钢琴?
“曾想过,结婚生子后就不弹琴了,过正常人生活,那多美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变得成熟了,对音乐的感悟越来越多,我觉得中途停止的念头有点幼稚。其实,踏上了音乐之路,人就很难回头,离开了音乐,我可能受不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无论是什么计划,如果始终给它留一个位置,以后就会发生。我会结婚,也会有小孩,这些肯定会在我的生命中发生。生活形态的转变未必是替换式的,也许只是填充更多的元素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