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史,每个发展的高峰期都是在对前朝各地、各民族乐舞总结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继承发展的,乐舞的发展也昭示的盛世的繁华,乐舞教育在其中承担者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舞蹈教学;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146-02
作为一项文化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提出以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追根溯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对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界的头等大事,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的传承也是文化界和教育界共同面临的时代性的重大课题。在轰轰烈烈的保护与抢救工作热潮中,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也承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
一、高校舞蹈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纵观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史,每个发展的高峰期都是在对前朝各地、各民族乐舞总结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继承发展的,乐舞的发展也昭示的盛世的繁华,乐舞教育在其中承担者重要的作用。中国一直就注重对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存续、复兴等问题,不过时强时弱,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周代的六代舞和六小舞既是对前朝乐舞的继承,又可作为贵族学习的教材;《诗经》中的“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以歌、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集中保护了春秋时期民俗风情遗产;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乐府机构,虽是统治者的一种政治行为,但是,诗与歌舞结合的乐府突出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精神面貌,也是保护、承载民间歌舞的历史记载,它为挖掘、保护、传承汉代及汉代以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唐代的七、九、十部乐也是一次很大的继承和融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亡国危机,为拯救中国、唤起国民自主意识觉醒、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一批有志者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创作了一系列与现实斗争相结合的边疆舞蹈,并用于舞蹈演出和学校美育实践中。20世纪中叶,挖掘、保护、整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形成一股声势,出现了大批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和较为系统的几大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当然,这种振兴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格局的形成,绝不是舞蹈家的个人英雄行为,它是在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人们对文化艺术遗产认识提高的表现。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家宝总理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鲜的术语,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在全国各地、各民族及各领域中,成为最热门的词汇。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与广大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受到大家特别关爱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文化艺术界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抢救工作的学术形势下,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优势越发的凸现出来。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承担着保护、抢救、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的重任。
随着时光的推移,在进入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发认识到保护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遗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采取了系列的自觉实践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保护与发展舞蹈文化遗产的心理趋势的形成,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路途中,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强心、民族责任心的一种体现。
二、科学发展观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高等院校恰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从荒蛮的岁月到今天的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舞蹈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里程,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载体,各民族舞蹈文化使人类从肢体到感官、思维以及意识层面获得了对自我及世界的深刻认知,对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整理与传承的文化格局开启了一个广阔的舞蹈素质教育机缘,它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完美的空间,同时也为具备高文化水准和国际化视野的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人才提供了广阔施展的舞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散落在民间广泛传承的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将保护舞蹈文化遗产落实在高校舞蹈教育行为中,有利于科学化、系统化的保护体系的建立,符合舞蹈专业学习的根本原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实现的途径
处在社会转型、民族舞蹈文化需要保护与抢救的时期,高校舞蹈教育的职能不应只是简单地培养出更多的精英舞蹈专门人才,而且还要培养能够保护、继承、发展草根舞蹈文化、乡土舞蹈文化的接班人。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要谋求其教育职能的扩大、改革、发展,以实现精英舞蹈教育与草根舞蹈教育在层次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方面的结合,并将这种结合的成果纳入本科、专科、专业培训、研究生教育、留学生等多层次的大舞蹈文化人才培养格局之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使高等舞蹈艺术文化教育与保护和抢救舞蹈文化遗产相结合,形成时代最新的、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教育品牌。
(一)在文化理论方面的教学
高校舞蹈教育过去一直是精英型教育,以教授古典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舞台艺术化的民族民间舞等内容为主,而对民族民间的原生态舞蹈文化、乡土舞蹈文化是相对排斥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广大舞蹈学子只仅仅了解到课堂里的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精磨细研的优美精致的艺术舞蹈,而对舞蹈的深层文化内涵不了解,对舞蹈的原生状态不了解,对久远的民族舞蹈文化的流变更是不了解。
舞蹈是一种文化,学习舞蹈应该是从文化的层面入手,高校的舞蹈教学,首先要加强舞蹈专业理论带头人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措施,为专业带头人开展传习工作提供保障,积极开展对专业带头人的政策培训等,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更好地促进传承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加强机构建设,在教学机构改革过程中,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教学研究机构;第三要与高等院校科研工作密切协作,设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门研究项目,建立一批研究、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专业人才。
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中设置原生态歌舞与经过整理加工后的舞蹈的比较教学研究让学生经过比较学习,总结问题,并带着问题再次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考察,编制舞蹈文化遗产的基本档案,包括民族舞蹈的源流、舞蹈种类与风格、舞蹈功能、舞蹈形态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
(二)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
有计划地对现有舞蹈技能课教师进行培训,经常化、制度化的请进来、走出去,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请进大学校园,让专职舞蹈教师在假期走进乡村,走进人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形成一支专兼职的舞蹈教学队伍。具体表现如下:
聘请对各种不同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本科生、研究生注重到偏远落后的民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与实地考察,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写调查报告,拍摄、录制舞蹈素材,将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当中的优秀元素重新整合成为课堂教学组合和舞蹈艺术作品。
实践证明,保护舞蹈文化遗产落实在高校舞蹈教育行为中是可行的,它使广大青年学子更加热爱祖国文化、更加尊重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增强了保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舞蹈教学;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146-02
作为一项文化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提出以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追根溯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对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界的头等大事,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的传承也是文化界和教育界共同面临的时代性的重大课题。在轰轰烈烈的保护与抢救工作热潮中,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也承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
一、高校舞蹈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纵观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史,每个发展的高峰期都是在对前朝各地、各民族乐舞总结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继承发展的,乐舞的发展也昭示的盛世的繁华,乐舞教育在其中承担者重要的作用。中国一直就注重对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存续、复兴等问题,不过时强时弱,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周代的六代舞和六小舞既是对前朝乐舞的继承,又可作为贵族学习的教材;《诗经》中的“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以歌、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集中保护了春秋时期民俗风情遗产;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乐府机构,虽是统治者的一种政治行为,但是,诗与歌舞结合的乐府突出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精神面貌,也是保护、承载民间歌舞的历史记载,它为挖掘、保护、传承汉代及汉代以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唐代的七、九、十部乐也是一次很大的继承和融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亡国危机,为拯救中国、唤起国民自主意识觉醒、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一批有志者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创作了一系列与现实斗争相结合的边疆舞蹈,并用于舞蹈演出和学校美育实践中。20世纪中叶,挖掘、保护、整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形成一股声势,出现了大批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和较为系统的几大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当然,这种振兴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格局的形成,绝不是舞蹈家的个人英雄行为,它是在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人们对文化艺术遗产认识提高的表现。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家宝总理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鲜的术语,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在全国各地、各民族及各领域中,成为最热门的词汇。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与广大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受到大家特别关爱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文化艺术界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抢救工作的学术形势下,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优势越发的凸现出来。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承担着保护、抢救、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的重任。
随着时光的推移,在进入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发认识到保护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遗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采取了系列的自觉实践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保护与发展舞蹈文化遗产的心理趋势的形成,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路途中,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强心、民族责任心的一种体现。
二、科学发展观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高等院校恰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从荒蛮的岁月到今天的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舞蹈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里程,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载体,各民族舞蹈文化使人类从肢体到感官、思维以及意识层面获得了对自我及世界的深刻认知,对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整理与传承的文化格局开启了一个广阔的舞蹈素质教育机缘,它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完美的空间,同时也为具备高文化水准和国际化视野的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人才提供了广阔施展的舞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散落在民间广泛传承的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将保护舞蹈文化遗产落实在高校舞蹈教育行为中,有利于科学化、系统化的保护体系的建立,符合舞蹈专业学习的根本原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实现的途径
处在社会转型、民族舞蹈文化需要保护与抢救的时期,高校舞蹈教育的职能不应只是简单地培养出更多的精英舞蹈专门人才,而且还要培养能够保护、继承、发展草根舞蹈文化、乡土舞蹈文化的接班人。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要谋求其教育职能的扩大、改革、发展,以实现精英舞蹈教育与草根舞蹈教育在层次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方面的结合,并将这种结合的成果纳入本科、专科、专业培训、研究生教育、留学生等多层次的大舞蹈文化人才培养格局之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使高等舞蹈艺术文化教育与保护和抢救舞蹈文化遗产相结合,形成时代最新的、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教育品牌。
(一)在文化理论方面的教学
高校舞蹈教育过去一直是精英型教育,以教授古典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舞台艺术化的民族民间舞等内容为主,而对民族民间的原生态舞蹈文化、乡土舞蹈文化是相对排斥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广大舞蹈学子只仅仅了解到课堂里的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精磨细研的优美精致的艺术舞蹈,而对舞蹈的深层文化内涵不了解,对舞蹈的原生状态不了解,对久远的民族舞蹈文化的流变更是不了解。
舞蹈是一种文化,学习舞蹈应该是从文化的层面入手,高校的舞蹈教学,首先要加强舞蹈专业理论带头人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措施,为专业带头人开展传习工作提供保障,积极开展对专业带头人的政策培训等,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更好地促进传承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加强机构建设,在教学机构改革过程中,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教学研究机构;第三要与高等院校科研工作密切协作,设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门研究项目,建立一批研究、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专业人才。
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中设置原生态歌舞与经过整理加工后的舞蹈的比较教学研究让学生经过比较学习,总结问题,并带着问题再次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考察,编制舞蹈文化遗产的基本档案,包括民族舞蹈的源流、舞蹈种类与风格、舞蹈功能、舞蹈形态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
(二)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
有计划地对现有舞蹈技能课教师进行培训,经常化、制度化的请进来、走出去,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请进大学校园,让专职舞蹈教师在假期走进乡村,走进人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形成一支专兼职的舞蹈教学队伍。具体表现如下:
聘请对各种不同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本科生、研究生注重到偏远落后的民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与实地考察,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写调查报告,拍摄、录制舞蹈素材,将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当中的优秀元素重新整合成为课堂教学组合和舞蹈艺术作品。
实践证明,保护舞蹈文化遗产落实在高校舞蹈教育行为中是可行的,它使广大青年学子更加热爱祖国文化、更加尊重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增强了保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