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体验探究活动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情境性与教育性的科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全面素质。
纵观现在的少先队科技活动,以说理灌输为核心,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接受,却忽视了个体探究对象时的情感,体验等心理过程,过分强调对观点的记忆、背诵、模仿,却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儿童的直觉、童心和思辨性,教育教学结果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忽视了学生独特的体验能力。基于以上考虑,少先队活动必须进行体检探究性活动,以改变活动从口号化到人本化,关注内心,注重实效。
下面就几种典型科技体验探究活动形式谈谈自己开展少先队活动的构想与实践。
一、探讨性的科技体验探究
此形式是指在少先队活动中,通过主体介入反思,围绕一定的认知中心进行探究、讨论,以完成明辨是非、道德内化的过程。探讨并非是随意性谈天,而是围绕一定中心时行讨论。这是少先队活动课中最能普遍应用的,体验探究活动的介入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让探讨更积极。
如针对学生经常迟到的情况进行教育时,可以与学生讨论以下主题: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开一次队会,开一次晨会,搞一次座谈会,在探究说法的过程中认识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审视整个认知过程,终极目标是相容,而体验探究是介入与认同的过程,无论是证明或反证明,都是一种新知认同过程。从思想道德形成过程看,体验探究是外因转化为内因的一个动力因素。
二、活动性的科技体验探究
活动性体验探究是指在少先队活动中,通过主体介入活动,去反思活动的内在意义,从实践活动中完成道德内化的过程。习惯的形成过程与道德内化之间是一种直觉效应,好比你刚学骑自行车,你无论看什么发书籍指南,还不如亲身上阵实践,在跌跌撞撞中就能掌握和熟练,而根本不必理会什么技巧,这一切在实践活动中,已形成直觉效应。活动旨在突出主体地位,可进行追随体验,换位体验和模拟体验等形式,帮助主体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种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事。“爱清洁、讲卫生”一活动中,安排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灰尘、水滴里的细菌,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再动手洗手、洗手帕、漱口等事,自觉形成卫生习惯。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进行体验。如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当一天爸爸、当一天妈妈,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等。有条件的可以跟父母上一天班,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这样让课堂扩大化,生活化,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感受活起来,这样能引发更深层次认识。
一个人道德与情感的发展,并不是靠几次体验探究就能完成的,总是由情绪发展到情感再发展到情操,是一个社会性不断增强,情感发展水平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正因为少先队活动占总课时比例少,体验探究更应充分利用。能力的提升是螺旋式上升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总在不断的实践中巩固提高。课程标准中提到:“初步使学生在基本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个体去体验探究时,思想的存在形态才会发生改变,才会发生行为,行为才会影响到思想的验证,如同电脑检索一样的自觉意识才会判断、发现,才表现为能力,能力才可能得到提升。
三、对抗性的科技体验探究
对抗性体验探究是指在少先队活动中,通过主体互相介入,互相排斥,互相作用,在矛盾问题探究中深化认识,完成道德内化的过程。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压力与动力并存,主体更主动地参与探究,角色在自身世界中完善自身认知系统,在对抗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图式,学会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如当一个家庭口角调解员,同家人之间交流意见,用小嘴做力所能及的劝说,以辩论的形式来进行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是非之间争一争,辩一辩、这之前,可与老师一起找相关问题的资料,在证据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已接受了一次教育,增强学生的探究生活的能力,一切的教育行为发自于学生本身,更富有可信度、说服力。体验探究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突出人与人、人与教材、人与情境的多向交流,此时,人的情感才会真切,才能动之以情,这个情不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情”,更应是学习主体自发之情,这样才能“两情相悦”,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四、浸染性的科技体验探究
情感是道德內化的一种催化剂,少了它,内化无从着力。然而情感不可以老师直接送给学生,不可以直接强加于学生的心灵,它具有非物质性、流动性,它只有通过主体去探究行为过程,去体验才能获得,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竞赛和评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在每一次竞赛评比中尝试成功,体验快乐,觉得“我真行”“我能行”,产生更大的失去力量,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也会使他们有极大的成就感,加些竞赛、评比、奖励相结合是培养成就动机的有效方式。在班集体中,我经常开展各种竞赛和评比,如自制贺卡、整理书包、朗读、踢毽子、讲故事、棋类……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体验的机会。同时让体验漫延学习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马克思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也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中肯定自己。”道理或道德是可以说出来让人知道的,但不可以让人接纳于心的,接纳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我想:何不把整个明理过程融入内化过程。让明理与内化同步,促进行为的形成,让最相互的情感引发思维,理自现,情自生。
当然,各种活动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与隔绝的,只是以哪一种方式为主,它们之间是相互包容、相互依附、相互促进的,在认识提高的过程中,在情感激发的过程中,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体验探究活动是载体,我们的学生在体验探究中理解,在体验探究中接纳,在体验探究中形成,在体验探究中成长。
(作者单位:营口市站前区青年小学)
纵观现在的少先队科技活动,以说理灌输为核心,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接受,却忽视了个体探究对象时的情感,体验等心理过程,过分强调对观点的记忆、背诵、模仿,却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儿童的直觉、童心和思辨性,教育教学结果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忽视了学生独特的体验能力。基于以上考虑,少先队活动必须进行体检探究性活动,以改变活动从口号化到人本化,关注内心,注重实效。
下面就几种典型科技体验探究活动形式谈谈自己开展少先队活动的构想与实践。
一、探讨性的科技体验探究
此形式是指在少先队活动中,通过主体介入反思,围绕一定的认知中心进行探究、讨论,以完成明辨是非、道德内化的过程。探讨并非是随意性谈天,而是围绕一定中心时行讨论。这是少先队活动课中最能普遍应用的,体验探究活动的介入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让探讨更积极。
如针对学生经常迟到的情况进行教育时,可以与学生讨论以下主题: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开一次队会,开一次晨会,搞一次座谈会,在探究说法的过程中认识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审视整个认知过程,终极目标是相容,而体验探究是介入与认同的过程,无论是证明或反证明,都是一种新知认同过程。从思想道德形成过程看,体验探究是外因转化为内因的一个动力因素。
二、活动性的科技体验探究
活动性体验探究是指在少先队活动中,通过主体介入活动,去反思活动的内在意义,从实践活动中完成道德内化的过程。习惯的形成过程与道德内化之间是一种直觉效应,好比你刚学骑自行车,你无论看什么发书籍指南,还不如亲身上阵实践,在跌跌撞撞中就能掌握和熟练,而根本不必理会什么技巧,这一切在实践活动中,已形成直觉效应。活动旨在突出主体地位,可进行追随体验,换位体验和模拟体验等形式,帮助主体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种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事。“爱清洁、讲卫生”一活动中,安排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灰尘、水滴里的细菌,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再动手洗手、洗手帕、漱口等事,自觉形成卫生习惯。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进行体验。如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当一天爸爸、当一天妈妈,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等。有条件的可以跟父母上一天班,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这样让课堂扩大化,生活化,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感受活起来,这样能引发更深层次认识。
一个人道德与情感的发展,并不是靠几次体验探究就能完成的,总是由情绪发展到情感再发展到情操,是一个社会性不断增强,情感发展水平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正因为少先队活动占总课时比例少,体验探究更应充分利用。能力的提升是螺旋式上升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总在不断的实践中巩固提高。课程标准中提到:“初步使学生在基本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个体去体验探究时,思想的存在形态才会发生改变,才会发生行为,行为才会影响到思想的验证,如同电脑检索一样的自觉意识才会判断、发现,才表现为能力,能力才可能得到提升。
三、对抗性的科技体验探究
对抗性体验探究是指在少先队活动中,通过主体互相介入,互相排斥,互相作用,在矛盾问题探究中深化认识,完成道德内化的过程。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压力与动力并存,主体更主动地参与探究,角色在自身世界中完善自身认知系统,在对抗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图式,学会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如当一个家庭口角调解员,同家人之间交流意见,用小嘴做力所能及的劝说,以辩论的形式来进行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是非之间争一争,辩一辩、这之前,可与老师一起找相关问题的资料,在证据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已接受了一次教育,增强学生的探究生活的能力,一切的教育行为发自于学生本身,更富有可信度、说服力。体验探究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突出人与人、人与教材、人与情境的多向交流,此时,人的情感才会真切,才能动之以情,这个情不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情”,更应是学习主体自发之情,这样才能“两情相悦”,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四、浸染性的科技体验探究
情感是道德內化的一种催化剂,少了它,内化无从着力。然而情感不可以老师直接送给学生,不可以直接强加于学生的心灵,它具有非物质性、流动性,它只有通过主体去探究行为过程,去体验才能获得,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竞赛和评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在每一次竞赛评比中尝试成功,体验快乐,觉得“我真行”“我能行”,产生更大的失去力量,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也会使他们有极大的成就感,加些竞赛、评比、奖励相结合是培养成就动机的有效方式。在班集体中,我经常开展各种竞赛和评比,如自制贺卡、整理书包、朗读、踢毽子、讲故事、棋类……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体验的机会。同时让体验漫延学习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马克思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也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中肯定自己。”道理或道德是可以说出来让人知道的,但不可以让人接纳于心的,接纳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我想:何不把整个明理过程融入内化过程。让明理与内化同步,促进行为的形成,让最相互的情感引发思维,理自现,情自生。
当然,各种活动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与隔绝的,只是以哪一种方式为主,它们之间是相互包容、相互依附、相互促进的,在认识提高的过程中,在情感激发的过程中,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体验探究活动是载体,我们的学生在体验探究中理解,在体验探究中接纳,在体验探究中形成,在体验探究中成长。
(作者单位:营口市站前区青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