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碑为线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阳书斋最醒目的地方,悬挂着一块牌匾,楠木本色,石绿的篆字:“墨随堂”。这是黄苗子先生在98岁高龄的时候,为林阳题写的。“墨随堂”,出自林阳撰写的一幅对联:“衣傍溪边草,墨随梦下花。”
  尚碑为线,以画入书
  林阳的书法,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他的书法既有传统书体的严谨,又有黄道周的开张和随性;他的草书有魏碑的平直,也有汉简的灵动;他不求奇崛,从平和中见性情趣味。无论是横幅还是竖幅,笔墨点画,结字造型,章法布局,都是独具匠心,美不胜收。特别是他书写的诗词草书,笔墨浑厚酣畅,结体平中藏奇,或避让,或俯仰,左右映带,上下顾盼,通篇气贯神完,给人以“画图难足”的美感联想及感受。
  他的书法尚碑为线,追求线条的质量;林阳的书法作品线条浑厚,碑味十足。他的书法不过多强调笔的提摁,在行笔时讲究藏锋,有八大山人的圆润,学者书家的内敛。他重在写出自己的韵味,写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
  他的书法以画入书,强调字的不同结体和布局谋篇的新意。以画入书也是他书法的理论基础。林阳先后撰写了《以画入书——书法创作的一个途径》、《书法审美,当随时代》等多篇关于书法的理论文章。就书法创作和书法审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理论的出新部分恰恰是“以画入书”。他认为:“‘笔法千古不移,字形章法因时因人而变’,这是前人对传统书法的判断。书法的笔法,是东方艺术的精髓。而字形结构、章法构成一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而我们在欣赏林阳书法时,可以看到,他的字型总有新的审美出现,这种创新的结构,让入耳目一新。线条之间的白也是他书法考虑的部分,放到整幅中,黑与黑的关系,白与白的关系,黑白的对比加上对宿墨的运用,他将黑白灰的处理充满了画意。这种笔墨之功是这些作品妙趣横生的源泉所在。
  家道渊源,博学精研
  林阳与书法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在幼儿园的时候。他的启蒙老师是爷爷。爷爷在历史博物馆工作,负责写展牌说明,写得一手标准的馆阁体。老人家教孙子写毛笔字,写好一篇奖一分钱。到上小学的时候,林阳已经积攒了不少硬币。上小学的时候,他的书法明显高过小朋友,爷爷的教育使他对书法产生了兴趣。
  “文革”初期,一般的家庭已经顾不上孩子的教育了。每天放学后,林阳很想到院里和小朋友玩耍,但家里却要求他用小楷写一篇文言文的《愚公移山》,写完才允许出去玩。听着窗外小朋友的嬉闹,他也想出去玩。一次,他写得很快,字自然有些潦草,那天,疼她爱她的奶奶用竹尺打了他手掌,以示警戒。从此,他知道了学书法,态度更重要。
  上中学后,父亲开始指导林阳写字。父亲林锴,是黄宾虹、潘天寿的学生,诗、书、画、印全能,书法功力深厚。林阳虽然佩服父亲,但不喜欢他的字。他认为爷爷的字最好看,比红模子都好看。父亲私下对儿子说爷爷的字“匠气”,林阳绝不苟同。直到有一次林阳看到父亲写在怀素《自叙帖》上的小楷,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欧、柳、颜的小楷,他觉得好看,才开始折服于父亲的书法艺术。
  “我写字真正开悟是在上大学期间。”林阳说,“当时国家刚刚改革开放,父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天天画画写字,许多新鲜的发现或新出土的文献,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
  受父亲影响,林阳更喜爱汉魏的碑帖,像《石门颂》、《张迁碑》、《张猛龙碑》,还有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汉简的出现,更让他爱不释手。父亲将自己放大、双钩的一本,装订好送给他。一次,挑了一部分老字帖让他选,他一眼就看中了黄道周的《孝经》。他认真临习,很快就掌握了奥妙。
  进入大学的林阳,像焦渴的秧苗逢雨露,如饥似渴地读书。他还热衷听讲座,袁行霈先生的古诗词欣赏,谢冕先生的新诗论,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课,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讲座,指挥家李德伦、郑小瑛的音乐讲座……他都去听。系统学习加上广泛涉猎,为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时的书法环境,还是欧、柳、颜、魏碑的天下,绝大多数人没听说过黄道周,因此,写黄道周是艺术探索,是一种孤芳自赏。1981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林阳的作品不被认可,未被师范学院送去参赛。然而,30年后,当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五十周年社庆作品展时,林阳拿出大学期间写的小楷《长恨歌》参展,很多书家都对这幅作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在草书上,林阳一方面取法家学,从父亲的草书里学到了很多;另一方面,他又在临习古帖的基础上,向当代名师学习。林阳与沈鹏先生既是世交,又是同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前去讨教。请沈先生指出自己的不足。
  编创双楫,笔墨随心
  上大学的时候,林阳酷爱新诗。学院图书馆的中外诗集,大多有他的阅读记录。八十年代出现的朦胧诗,他喜欢北岛、舒婷、芒克等人的诗作。大学期间,他写满了几个本子,近千首新诗。
  由于要进行书法创作,他渐渐不满足于承摹古人的诗词警句,想通过书写的内容表达自己的心志,而格律诗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最能与书法的形式完美契合,于是,人过中年,林阳开始迷恋格律诗,并向父亲学诗。父亲林锴是中央文史馆馆员,出版过格律诗集《苔纹集》。2011年,一本装帧精美、由袁行霈先生题写书名的《林阳诗草百首》,由中华书局出版面世。
  几十年的编辑生涯,兢兢业业地为人作嫁,林阳觉得,比起付出,他的收获更大。他说:“当编辑培养了我认真严谨的做事风格。这对我的书法有深刻的影响。书法如同编辑,在细节地方,一定要做到位,绝不能放过。而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其审美不仅影响到生活,也影响到书法,在书法上懂得了审美及审美创新的重要,这是一股人难以看到的。”
  林阳担任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之后,立足于中国美术界的制高点,每年都要主持多项国家重要的美术出版工程。站在美术行业顶端,看到常人难以看到的风景。这种高屋建瓴,有助于他理解艺术的真谛。因为工作关系,他常常与艺术大师们探究艺术,这种高层次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不断地提升与开悟。管理工作中的大局观,也对林阳书法的通篇安排与布局,形成影响。这种种阅历和体验,使得林阳无论为人与书法,都有一种气韵天成的大气,从容平和,波澜不惊。
  谈到修为与书法的关系,林阳说:“书法不能只在技巧上或形式上用功,要想有成就,必须有文化修养、品德情操的支撑。”谈到读书与书法的关系,林阳说:“首先,读书是学习并获得书法理论的源泉,而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其次,读书能够提高书法作品的格调,增添和丰富书法的营养和内涵,促进书法的优化和良性发展,好的书法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清、雅、淡、静之文人气息和风貌,无不来自读书。再次,读书是增长书家知识、丰富书家学养的食粮,书艺中至高境界的神品、妙品、逸品,书法的书卷气、金石气,也都源自读书。此外,读书还能增强书法的气质和胆魄。比如当年吴昌硕看到潘天寿的画,认为他是‘野狐禅’,但潘天寿苦练内功,不断加强审美修养。随着他的学养日益丰厚,他那霸悍的用笔、撑满的构图,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
  林阳厚积薄发,大器晚成,在当今的书坛中异花突起,雍容绽放,夺人眼目。墨随堂里墨随心。随着墨随堂主对艺术的追求,修为的渐进,墨随堂里一定会开出更加瑰丽的墨花。
其他文献
身体美学是由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的,给身体美学如此的定义:身体美学就是对一个人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自我的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对于身体的美学维度研究,西方其实已经很普遍了,如马克思之于劳动的身体、尼采之于权力的身体、弗洛伊德之于欲望的身体等,这些都是囿于西方宗教范围之抑制重返身体现场生活的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曾有过对身体美学美妙的实践,将身体直视
期刊
正如诗歌表达了语言之外的涵义,书法记录了性格与情感经验,摄影抓住了时间的尾巴。长久以来,尽管“道”与“太极”一直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但在艺术中,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阴阳协调、相克相生的奥妙却深藏其内。  在当代艺术中,我们同样能够体察到传统意趣对艺术家们的影响。例如朱铭所创作的《太极》系列作品,黄永砅、蔡国强、徐冰、邱志杰等人的作品都试图从中国传统中汲取营养。这种以古为师却又不拘古法的新意不
期刊
什么是漆,什么是漆艺?漆艺的起源和精髓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19至20世纪的欧洲汉学家和东亚艺术史学家。德国著名东亚艺术史学者兼收藏家奥斯卡·舒梅尔(Oskar Schlemmer)认为:“漆可以是无色的,和玻璃一样清晰,跟水一样明亮,或者也可以是多彩的,颜色可以是黄色或者是从棕色过渡到深黑色或金黄色;这些颜色是漆树(rhus vernicifera)在未经过化学处理前,自然状态时的颜色。”
期刊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艺术研究院和青岛金石馆共同建立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岛创作基地6月30日在青岛金石馆挂牌正式成立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部直属的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青岛金石馆是以艺术创作、艺术写生、艺术展览、艺术研究为一体的集团企业。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金石艺术馆的合作是文化惠民和文化接地气、接现实的
期刊
初冬,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传习室清茶沁脾,书香缭绕,两位老师与笔者初见。作为典型的“60后”,他们有着与同龄人一样的豁达与朴实,同样也有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赋予他们的脱俗气质。当被问及两人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两人相视一笑,竟不知从何谈起,平淡、温暖、默契,即是他们对这段羡煞旁人的艺术爱情的诠释。  他们进入天津音乐学院(那时还叫艺术学院)附中,名义上虽是1976级,但当时国家正因处在唐山大地震的阵痛之中
期刊
5月29日至6月1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意大利佛罗伦萨政府首次为中国著名画家田黎明先生在意大利美第奇宫主办的“阳光·空气·水——中国画展”隆重开幕,此次画展共展出田黎明先生的人物、花鸟等作品30件。  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馆总领事王辅国、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建达、佛罗伦萨市文化厅长安里科·格拉菲亚、达芬奇理想博物馆馆长阿利桑德罗·维佐思、意大利华人艺术家协会
期刊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在植物意象中花卉意象是比较丰富的。而荷花与梅花、兰花、菊花一起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昭示姿态、吉祥、人格、气度之美的花卉,千百年来一直为文学家和书画家所描述和赞美,并且由此出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史上难以计数的以荷花为题材的佳作。而我常年观察荷花的过程中逐渐喜欢并试着凭借二十多年来对寿山石色彩和雕刻技法理解,在寿山石上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审美情感。  赞美荷花的文章最早出现于《诗经》、《楚辞
期刊
三、篆刻艺术学科的建设  张:我们研究生院是不是也有篆刻这个学科?  骆:有。在二级学科里面。属于美术学科,美术学科里有书法,有篆刻。三级学科也有。  张:美术学已经到一级学科了。国务院学术委员会专列出来了,原来没有。  骆:对,现在分了,它是一级学科,我们是二级学科里的专业。  张:能列入专业就已经比过去跨了一大步。  骆:跨了一大步,那是2007年开始的。  张:过去基本都是业余爱好。  骆:
期刊
2014年初,《白日焰火》在第六十四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影片3月在国内上映,票房轻松过亿,创下了国际获奖艺术片在国内上映的票房纪录。这部影片不仅获得了国内观众的认可,也得到了海外观众的喜爱。6月份在法国上映期间,首周单屏上座率为全法第一,第二周更是逆势上扬,银幕数增加20多块。在法放映期间,吸引了20万观众,票房超过100万欧元。  《白日焰火》在法国的成
期刊
福州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作为工艺美术的传统技艺,寿山石雕刻艺术凝聚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是民族集体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延传当中的一种审美积淀。寿山石雕的精工品质及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被誉为“闽都”四大文化品牌之一。  陈礼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文化部授予的福建省非物质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