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7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过程,并探讨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肉眼血尿、膀胱刺激等,患者主要可通过膀胱镜及活检确诊,病变部位多处于膀胱三角区、膀胱颈口处;本次研究中,采用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优于单纯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术治疗(对照组)的患者82.8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无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上皮反应性增生和化生性疾病,可做为膀胱癌前病变的依据,临床需提高重视,采用膀胱镜检及活检早期确诊,并优先选择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以便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复发率,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诊断;治疗;疗效
临床认为,腺性膀胱炎属于一种癌前期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干预,导致病情进展,极有可能演变成膀胱癌。因此,于早期诊断腺性膀胱炎,并予以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院现将近年来收治的7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对策,并将具体资料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70例,男患25例,女患45例;患者年龄在27~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93)岁;病程在4个月~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0.75)年;患者在就诊时,临床症状表现多以反复尿急、尿频、排尿困难、排尿后滴血等症状为主,且女性患者多伴有会阴部刺痛、下腹部酸胀不适等症状。
将7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以随机数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表现等相关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具比较性。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我院收治的7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在临床诊断中所采用的检查方法主要有CT、B超、膀胱镜检查、膀胱粘膜活组织检查等,且所有患者最终通过膀胱镜检查与活检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⑴膀胱镜检查。若患者在入院后,经超声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且进行抗炎等对症治疗,患者的症状表现无明显好转时,便需要及时进行膀胱镜检以确诊疾病。腺性膀胱炎在膀胱镜下的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黏膜高于正常膀胱粘膜,色泽苍白,黏膜粗糙不平,有乳头状、滤泡样隆起现象,且膀胱内病变区域与正常膀胱黏膜间有清晰的界,当镜检有所上现象时,基本可以确诊。
⑵膀胱粘膜活组织检查。若通过膀胱镜检,患者病变不明显,见膀胱黏膜大致正常,无特殊表现时,最好再行膀胱粘膜活组织检查。通过活检,可于显微镜下见黏膜固有层内有Brunn巢及浆细胞浸润,便可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1.2.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中合并有泌尿感染者,先于术前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2~3d,对照组患者单纯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行持续硬膜外麻醉,采用德国产storz汽化电切镜,置入膀胱内行尿道膀胱病损黏膜电切术。电切范围为:超过肉眼可见病变边缘约1.5cm,深达粘膜下层,若患者病变严重,可电切至浅肌层。待病变组织切除后,采用Ellick冲洗器,将病变组织吸出,并送至病理检查。术毕,常规留置三腔气囊尿管3~7d,持续尿液引流,若术后有较严重的血尿现象,可行膀胱持续或间断冲洗。
观察组患者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电切方式与对照组相同,手术完毕后,进行丝裂霉素药物膀胱灌注,用药方法为:丝裂霉素40mg+注射用水40mg,灌注药物于膀胱保留30min,同时给予患者消炎、解痉等对症治疗,每周灌注1次,连续灌注6周,之后改为每2周灌注1次,连续灌注6次后改为每月灌注1次,药物灌注共治疗12个月。药物灌注期间,每月行尿常规检查1次,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1次。
1.3评定标准
术后通过膀胱镜检与活检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尿常规检查显示正常,术后3个月镜检及活检复查显示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检查显示正常,膀胱镜检查提示尚有部分未愈病灶,且偶有尿路刺激症状;无效:临床症状短期改善后又复发或加剧,膀胱镜及活检复查晃示腺性膀胱炎仍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来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照组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8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复查异常,病变清除不彻底者,均再次行手术治疗,后期均治愈。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照(n)
注:总有效率=(治愈+好转)/组例数×100%
2.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均比较顺利,术后护理干预良好,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未见恶变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腺性膀胱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发病率约在0.8~2.0%左右,女性发病率较多于男性,且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目前,临床上对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大多数认为其与下尿路结石、感染、梗阻、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原因造成的慢性刺激、变态反应、雌激素水平下降等有关。本院近年来收治的7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主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查、组织活检等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患者应用B超、CT检查,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导致误诊,临床需与间质性膀胱炎、慢性膀胱炎等疾病鉴别,最终确诊还需依赖膀胱镜与活检。对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可以完全切除病变部位病灶,若在电切术治疗基础上再采用丝裂霉素等药物膀胱灌注治疗,可有效预防腺性膀胱炎复发,降低恶变发生率。
综上所述,腺性膀胱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膀胱镜检验及病理组织活检,采用经尿道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最为理想,临床可优先选择,且注意该病易复发,具有潜在恶变倾向,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1]周永强,等.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探析[J].医学信息,2014,27(1):335.
[2]杨波.论122例腺性膀胱炎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19):139-140.
[3]马晋,等.经尿道电切加膀胱药物灌注用于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研究[J].数理医学杂志,2012,25(6):665-666.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诊断;治疗;疗效
临床认为,腺性膀胱炎属于一种癌前期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干预,导致病情进展,极有可能演变成膀胱癌。因此,于早期诊断腺性膀胱炎,并予以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院现将近年来收治的7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对策,并将具体资料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70例,男患25例,女患45例;患者年龄在27~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93)岁;病程在4个月~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0.75)年;患者在就诊时,临床症状表现多以反复尿急、尿频、排尿困难、排尿后滴血等症状为主,且女性患者多伴有会阴部刺痛、下腹部酸胀不适等症状。
将7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以随机数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表现等相关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具比较性。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我院收治的7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在临床诊断中所采用的检查方法主要有CT、B超、膀胱镜检查、膀胱粘膜活组织检查等,且所有患者最终通过膀胱镜检查与活检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⑴膀胱镜检查。若患者在入院后,经超声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且进行抗炎等对症治疗,患者的症状表现无明显好转时,便需要及时进行膀胱镜检以确诊疾病。腺性膀胱炎在膀胱镜下的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黏膜高于正常膀胱粘膜,色泽苍白,黏膜粗糙不平,有乳头状、滤泡样隆起现象,且膀胱内病变区域与正常膀胱黏膜间有清晰的界,当镜检有所上现象时,基本可以确诊。
⑵膀胱粘膜活组织检查。若通过膀胱镜检,患者病变不明显,见膀胱黏膜大致正常,无特殊表现时,最好再行膀胱粘膜活组织检查。通过活检,可于显微镜下见黏膜固有层内有Brunn巢及浆细胞浸润,便可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1.2.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中合并有泌尿感染者,先于术前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2~3d,对照组患者单纯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行持续硬膜外麻醉,采用德国产storz汽化电切镜,置入膀胱内行尿道膀胱病损黏膜电切术。电切范围为:超过肉眼可见病变边缘约1.5cm,深达粘膜下层,若患者病变严重,可电切至浅肌层。待病变组织切除后,采用Ellick冲洗器,将病变组织吸出,并送至病理检查。术毕,常规留置三腔气囊尿管3~7d,持续尿液引流,若术后有较严重的血尿现象,可行膀胱持续或间断冲洗。
观察组患者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电切方式与对照组相同,手术完毕后,进行丝裂霉素药物膀胱灌注,用药方法为:丝裂霉素40mg+注射用水40mg,灌注药物于膀胱保留30min,同时给予患者消炎、解痉等对症治疗,每周灌注1次,连续灌注6周,之后改为每2周灌注1次,连续灌注6次后改为每月灌注1次,药物灌注共治疗12个月。药物灌注期间,每月行尿常规检查1次,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1次。
1.3评定标准
术后通过膀胱镜检与活检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尿常规检查显示正常,术后3个月镜检及活检复查显示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检查显示正常,膀胱镜检查提示尚有部分未愈病灶,且偶有尿路刺激症状;无效:临床症状短期改善后又复发或加剧,膀胱镜及活检复查晃示腺性膀胱炎仍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来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照组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8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复查异常,病变清除不彻底者,均再次行手术治疗,后期均治愈。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照(n)
注:总有效率=(治愈+好转)/组例数×100%
2.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均比较顺利,术后护理干预良好,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未见恶变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腺性膀胱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发病率约在0.8~2.0%左右,女性发病率较多于男性,且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目前,临床上对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大多数认为其与下尿路结石、感染、梗阻、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原因造成的慢性刺激、变态反应、雌激素水平下降等有关。本院近年来收治的7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主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查、组织活检等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患者应用B超、CT检查,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导致误诊,临床需与间质性膀胱炎、慢性膀胱炎等疾病鉴别,最终确诊还需依赖膀胱镜与活检。对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可以完全切除病变部位病灶,若在电切术治疗基础上再采用丝裂霉素等药物膀胱灌注治疗,可有效预防腺性膀胱炎复发,降低恶变发生率。
综上所述,腺性膀胱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膀胱镜检验及病理组织活检,采用经尿道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最为理想,临床可优先选择,且注意该病易复发,具有潜在恶变倾向,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1]周永强,等.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探析[J].医学信息,2014,27(1):335.
[2]杨波.论122例腺性膀胱炎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19):139-140.
[3]马晋,等.经尿道电切加膀胱药物灌注用于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研究[J].数理医学杂志,2012,25(6):66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