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影响艺术传播的因素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x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传播是指人们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对艺术信息加以传播的过程,也是人类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价值。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文章从艺术传播基本要素角度出发,探讨影响艺术传播的因素,即艺术传播者的审美观念与传播意图、艺术接受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艺术传播客体承载的信息、传播媒介、地理环境以及艺术材料,以此加深人们对艺术传播的认识。
  关键词:艺术传播;雕塑;艺术接受者;传播媒介
  一、艺术传播的概念和要素
  艺术传播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艺术,从而提升大众的艺术修养。艺术传播作为人类的一项精神活动,在文化交流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传播的要素有四个:一是艺术传播者,即信息发送者或信息源;二是艺术传播的客体,即艺术作品或者艺术信息;三是艺术信息的接受者,也叫受传者;四是艺术传播的媒介。艺术传播者将艺术信息或作品进行传播,艺术接受者接收并推动艺术传播,完成整个艺术传播的过程,对所传播的地区和人民产生影响。
  二、影响艺术传播的因素
  (一)艺术传播者的审美观念与传播意图
  艺术传播者是艺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他们不仅掌握了艺术信息的表现形式,而且影响了艺术信息的流动性和覆盖面。艺术传播者既可以是某个人,如某个作家、画家、演员等,也可以是艺术传播组织、机构中的人员,如剧团、电视台、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艺术传播者的审美观念与传播意图对艺术信息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传播者的创作素材来源于自身所处的环境,通常是艺术创作者。他们可以以雕像为载体,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进行雕像创作,赋予其现实中人物的特征,同时将自身审美观念融入其中。在中国古代,艺术传播者大多是统治阶级,统治者将自己的审美观念融入各类艺术中,如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感、神秘感,代表着统治者的权力和尊贵。又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我国历史上宝贵的雕塑艺术。其中的兵俑体态与真人等大,数量众多,工艺精湛,五官刻画十分细致,是中国古代写实雕塑的高峰。到了唐朝,石窟造像明显不同于南北朝时期的风格,统治者作为艺术传播者把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传播意图融入雕塑艺术之中,此时统治者的意图就是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宣扬众生平等,使人们接受其统治,所以,这一时期的石窟造像充满着亲切、人情味,已摆脱了以前造像表情的呆滞感和神秘感,造型变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其中卢舍那大佛是糅合了人性与神性的终极理想形象之典范,传递给艺术接受者的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佛的慈悲、皇帝的威严,传递给艺术接受者“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概念,达到了艺术传播者的目的。
  (二)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
  受传者位于艺术传播过程的终点,但其接受活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艺术传播者必须尽可能地激发和满足他们对艺术信息的需求,才能积极能动地推进艺术的传播。受传者即艺术受众,是在艺术传播活动中接受艺术信息的人,是艺术信息传播的终点,没有受传者,艺术传播的过程将不完整。
  受传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会影响艺术的传播。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因此,汉代的一些艺术沿袭秦代,有着秦代艺术的影子,但仍有差异。以雕塑为例,不同于秦代雕塑的写实性,汉代雕像气势恢宏,注重“因势象形”,崇尚象征性,如牵牛石像、霍去病墓石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混乱,人们崇尚隐逸风气,希望避开俗世,隐居于某处,过一种超脱世俗毫无拘束的生活。这种风气也改变了石窟造像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面目清瘦,有着“秀骨清像”的特点,如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宾阳三洞。与南北朝时期相比,唐代的社会环境更加开放,并给予人一定的自由空间,石窟造像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独有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石窟造像看起来雍容华贵,与唐代宫廷贵妇的形象相似,造像衣纹线条流畅,富有节奏变化,衣物质地看起来比较轻薄,更显丰腴体态,代表作品有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到了宋代,在宋学兴起背景下,雕塑从意象转为具象,造型出现了生动且极富有情趣的变化,摆脱了前代造型的束缚,淡化了神性特征,更加强调和突出人的特点。由此可见,受传者在接受并推动艺术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对艺术传播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有时艺术创作也会受到受传者的影响,受传者在接受到艺术信息后会有反馈,进行影响艺术传播者的创作。受传者也是艺术反馈者,其中一些是艺术供养人和支持者。艺术传播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考虑到受传者,例如在造像旁边塑造支持者的形象,敦煌壁画中有一类名叫供养人的壁画。
  (三)藝术传播客体承载的信息
  艺术传播中的客体,即艺术信息或者艺术作品,连接着艺术传播者与受传者,艺术传播客体承载的信息不同,也会影响艺术传播的方向和效果。
  纵观雕塑发展史,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雕塑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承载的内容各不相同。秦代兵马俑承载着秦始皇统一国家的想法,从兵马俑形象刻画上可以看出秦代社会的风尚,毫不相同的面庞、一丝不苟的胡子、铠甲与鞋底,都体现出秦代追求严谨的风尚。汉代的雕塑与秦代雕塑在表现方式上大相径庭,一般为纪念性雕塑,如霍去病墓石雕,是汉武帝为了纪念霍去病出击匈奴封狼居胥的赫赫战功而雕造,形象古拙、气势恢宏。
  (四)传播媒介、地理环境以及艺术材料
  人类创造的文明是通过一定的符号代代相传的。在艺术传播中,艺术主要以表象符号为载体,如果艺术符号没有在特定的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等)中具体化,就无法进入传播过程,与受众见面。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有许多种传播媒介,如印刷、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   环境对艺术传播的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古代石窟造像一般在山石丰富的地区。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北方有许多山,南方有许多丘陵,所以石窟造像主要在北方盛行。此外,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石窟造像所使用的材料也是不同的。敦煌莫高窟的岩体构造属于酒泉系砾石岩层,是由细沙和砾石沉积黏结而成,因此不能像印度的犍陀罗或马图拉佛教雕塑那样进行雕刻造像,只能采用泥塑工艺进行造像,后世将这种艺术称作“彩塑”。敦煌塑像的制作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以本地生长的红柳、杨柳为塑像的中心骨架,骨架上捆绑的芦苇或芨芨草采自大泉河上游或敦煌周边的农村。塑泥则更容易采集,主要为窟前大泉河岸上沉淀的澄板土和细沙。
  艺术材料的差异也会对艺术传播产生影响。雕塑有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天然材料是自然界中未经过人工制作的材料,如石块,人工材料则有金属、陶瓷等,不同的材质会使雕塑特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金属材料的雕塑具有严肃冷峻的特点,容易生锈,给人一种沧桑感,泥质的雕塑具有一种细腻温婉的质朴美,木质的雕塑通过不同木材的纹理体现出木质特有的自然气息,现代石质雕塑会根据石质特点的不同来雕刻不同的题材。在汉代,木雕技术逐渐成熟,木质雕塑艺术得到快速发展。迄今为止,河北省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的千手观音,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和佛教的盛行,石窟、石雕佛像大量出现,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如今,便利的交通使雕塑材料不再限制于地理空间,雕塑从只能应用当地材料变得更注重各种材料的结合,也从简单的雕刻模仿变得具有特色,现代化网络也成为艺术传播的重要媒介,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的传播。
  三、结语
  藝术传播受到传播者、受传者、客体和媒介的影响。作为艺术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客体和媒介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艺术传播,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信息互动和文化共享。
  参考文献:
  [1]陈晶,洪玲.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张小芳.秦汉文化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影响:以石雕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5):65-66.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刘永增.敦煌彩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单颖文.艺术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与思考:以上海双年展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11.
   [6]陈晶,洪玲.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通过对艺术世界中一切相互关联的存在物的描绘,从侧面隐现出如今现代社会的主导因素是机械技术,是具有深刻研究意义的杰作,因此,艺术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成了当下不可终结的话题。本雅明就艺术作品本身提出的“灵韵”概念富有深刻的理论研究价值,也是其提倡的理念精髓所在,也让我们不免对人本身产生极大的反思,值得仔细推敲。文章阐释了机械复制传播下思想的流变,围绕“灵韵”本身
期刊
摘 要:梁启超被公认为是近代优秀的学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文章通过论述生长环境以及康有为对梁启超的影响,分析梁启超思想中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梁启超;生长环境;康有为  “我若把我的矛盾去掉,同时怕把我做事的活力也去掉了。”这是梁启超的一句自述。他是一个矛盾的人,在世人眼中他总是摇摆不定,他的信仰总是看似随时间的推移
期刊
摘 要:在国学经典吟诵过程中,如果采用适宜的背景音乐,那么可以使吟诵更加情绪饱满,同时可以让背景音乐和吟诵的内容进行细致化的融合,更好地加深观众的印象。基于此,文章探讨了音乐欣赏和国学经典吟诵的融合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融合方法。  关键词:音乐欣赏;国学经典吟诵;融合  音乐欣赏和国学经典吟诵融合中,无论是在演奏背景上,还是针对各类情绪的表达上,都具有专业性的融合基础,尤其是对于国学经典的诗词歌赋吟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开展古筝线上教学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有效节约师资力量,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筝的认同感,培养综合素养高的古筝传承人。文章介绍了古筝线上教学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古筝线上教学的现实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线上教学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线上课程;古筝;构建与发展  注:本文系集宁师范学院2020年“
期刊
摘 要:文章以社会舞蹈为研究对象,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将社会舞蹈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方法路径,以期能够优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进而顺应职业教育中舞蹈教育“大众化”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社会舞蹈;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优化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社会舞蹈融
期刊
摘 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油画课程的存在与高校办学实力、专业特色程度、学生整体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对油画课程人才培养以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机制、教师队伍、奖励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强专业建设。鉴于此,文章主要围绕如何促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建立与强化展开合理的分
期刊
摘 要:扬琴独奏曲《川江韵》是著名作曲家黄河、何泽森于1986年创作的以地方风格为题材的作品,融入了扬琴的各类技法,展现了独有的内涵与韵味。《川江韵》结构严谨、旋律起伏明显,以四川民间音乐为基调,在描绘川江美景的同时将人们与大自然相处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川江韵》;川江号子;四川民间音调  一、《川江韵》创作的背景  1986年,作曲者们怀揣着对故土独特的感情,以耳熟能详的巴蜀民间音
期刊
摘 要:马叙伦提出了肘腕皆悬,五指齐运的运笔理念。其中五指齐运和翻绞笔法,分别是对包世臣和姚配中理论的选择性继承。从腰背发力运肘腕到五指齐运的翻绞笔法,马叙伦将各方面协调配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叙伦的运笔技法是形成他书风的关键因素。文章探析了马叙伦的运笔观,分析了马叙伦的书学思想,以期给后世书法学习者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马叙伦;翻绞笔法;运笔观  马叙伦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
期刊
摘 要:德沃夏克是捷克乃至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钢琴组曲《诗意音画》是其在钢琴领域的代表作。作品具有标题性、民族性和交响性多种鲜明的艺术特色,集中展示了德沃夏克独有的审美追求。基于此,文章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谈起,就作品的特色进行了解读,并就如何高质量地演奏作品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以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德沃夏克;钢琴组曲;《诗意音画》;创作特色;特色诠释  一、德沃夏克与钢琴组曲《诗意音
期刊
摘 要:“少年强则国强”,幼儿教育当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对于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声乐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学还存在着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生兴趣匮乏等问题,声乐教学实效性缺乏,这不利于培养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系列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措施,以进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