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在学龄前儿童散光筛查中应用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300例(600只眼睛)作为研究对象。本院对入选儿童先行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随后进行验光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纳入儿童散光检出率,并分析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不同年龄段散光严重程度、散光类型。结果:不同年龄儿童两种检查方式散光诊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散光严重程度中,3~4岁儿童散光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与其余年龄段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散光类型中,纳入儿童复合远视散光、混合型散光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余类型散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应用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进行散光筛查效果显著,可快速、有效探查儿童散光类型以及散光严重程度。
【关键词】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学龄前;儿童;散光筛查;应用;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4-0220-02
据研究表明[1],当人体处于幼儿期时,高度的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可致使儿童弱视发生,若不及时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干预,将对儿童视力产生终身的影响。散光是最为常见的屈光不正常类型,通常为眼部角膜、晶状体等屈光结构出现异常所致,故此,对儿童眼睛散光状况进行早期筛查对改善儿童弱视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意义[2]。本文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300例(600只眼睛)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对儿童视力进行筛查,旨在探析该方式对儿童视力筛查的效果,为儿童散光性弱视危险因素早期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300例(600只眼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180例、女童120例,年龄3~6(4.64±0.76)岁;年龄段占比为3~4岁100例、4~5岁100例、5~6岁100例。本次研究儿童家长均知情且为自愿参与。
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纳入儿童均为前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非因眼部疾病入院就诊;(2)本次研究纳入儿童临床资料完整,便于日后回访。
排除标准:(1)无法配合完成相应检查儿童;(2)存在眼部器质性病变儿童;(3)存在屈光间质异常患儿[3]。
1.2.方法
进行验光检查,具体如下。
本院对入选儿童先行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本院使用的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由美国伟伦公司提供。患者准备就绪后,保持双目自然状态,于半暗室环境下进行检查。检查前,检测人员需先行对检测儿童年龄进行了解,于筛查仪上选择相对应的年龄段,完毕后,保持筛查仪与儿童眼部距离1m,随后使用仪器自带闪烁灯光或者动物叫声吸引儿童注视仪器检测镜头,并由检测人员依照仪器提示进行距离的变动,检测时间约为10 s,且仪器将自动生成检查报告。
验光检查[4]。专职验光师带领儿童进入暗室,并使用带状光检影镜(该仪器由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进行具体操作,通常由验光师叮嘱儿童保持良好体位平视前方5 m距离处,工作距离则为67 cm,最终儿童屈光度由中和所有透镜度数减去1.5 D。
1.3.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纳入儿童散光检出率。
1.3.2 对比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不同年龄段散光严重程度。本此研究主要将纳入儿童分为3~4岁100例、4~5歲100例、5~6岁100例三个年龄段,散光严重程度主要遵照我国规定的│DC│数值判定标准区分[5-6],具体标准为轻度散光(眼部│DC│值≥0.50 D、<1.00 D)、中度散光(眼部│DC│值≥1.00 D、<1.50 D)、高度散光(眼部│DC│值≥1.50 D)。
1.3.2 对比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不同年龄段散光类型分布。本次研究中纳入儿童散光类型主要为单纯近视散光、复合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复合远视散光、混合散光五种。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6.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χ2与F检验,P<0.05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纳入儿童散光检出率
经由检测后显示,不同年龄儿童两种检查方式散光诊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不同年龄段散光严重程度
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散光严重程度中,3~4岁儿童散光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与其余年龄段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对比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不同年龄段散光类型分布
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散光类型中,纳入儿童复合远视散光、混合型散光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余类型散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据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散光状况极为普遍,成人中散光患者数量占比约40.4%,儿童中患者数量占比约14.9%,但散光发生率区域性具体研究报告较为少见,这可能与散光筛查与被检测人群的种族、生活区域、年龄、使用仪器等因素有关[7]。
【关键词】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学龄前;儿童;散光筛查;应用;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4-0220-02
据研究表明[1],当人体处于幼儿期时,高度的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可致使儿童弱视发生,若不及时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干预,将对儿童视力产生终身的影响。散光是最为常见的屈光不正常类型,通常为眼部角膜、晶状体等屈光结构出现异常所致,故此,对儿童眼睛散光状况进行早期筛查对改善儿童弱视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意义[2]。本文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300例(600只眼睛)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对儿童视力进行筛查,旨在探析该方式对儿童视力筛查的效果,为儿童散光性弱视危险因素早期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300例(600只眼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180例、女童120例,年龄3~6(4.64±0.76)岁;年龄段占比为3~4岁100例、4~5岁100例、5~6岁100例。本次研究儿童家长均知情且为自愿参与。
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纳入儿童均为前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非因眼部疾病入院就诊;(2)本次研究纳入儿童临床资料完整,便于日后回访。
排除标准:(1)无法配合完成相应检查儿童;(2)存在眼部器质性病变儿童;(3)存在屈光间质异常患儿[3]。
1.2.方法
进行验光检查,具体如下。
本院对入选儿童先行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本院使用的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由美国伟伦公司提供。患者准备就绪后,保持双目自然状态,于半暗室环境下进行检查。检查前,检测人员需先行对检测儿童年龄进行了解,于筛查仪上选择相对应的年龄段,完毕后,保持筛查仪与儿童眼部距离1m,随后使用仪器自带闪烁灯光或者动物叫声吸引儿童注视仪器检测镜头,并由检测人员依照仪器提示进行距离的变动,检测时间约为10 s,且仪器将自动生成检查报告。
验光检查[4]。专职验光师带领儿童进入暗室,并使用带状光检影镜(该仪器由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进行具体操作,通常由验光师叮嘱儿童保持良好体位平视前方5 m距离处,工作距离则为67 cm,最终儿童屈光度由中和所有透镜度数减去1.5 D。
1.3.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纳入儿童散光检出率。
1.3.2 对比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不同年龄段散光严重程度。本此研究主要将纳入儿童分为3~4岁100例、4~5歲100例、5~6岁100例三个年龄段,散光严重程度主要遵照我国规定的│DC│数值判定标准区分[5-6],具体标准为轻度散光(眼部│DC│值≥0.50 D、<1.00 D)、中度散光(眼部│DC│值≥1.00 D、<1.50 D)、高度散光(眼部│DC│值≥1.50 D)。
1.3.2 对比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不同年龄段散光类型分布。本次研究中纳入儿童散光类型主要为单纯近视散光、复合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复合远视散光、混合散光五种。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6.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χ2与F检验,P<0.05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纳入儿童散光检出率
经由检测后显示,不同年龄儿童两种检查方式散光诊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不同年龄段散光严重程度
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散光严重程度中,3~4岁儿童散光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与其余年龄段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对比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不同年龄段散光类型分布
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散光类型中,纳入儿童复合远视散光、混合型散光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余类型散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据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散光状况极为普遍,成人中散光患者数量占比约40.4%,儿童中患者数量占比约14.9%,但散光发生率区域性具体研究报告较为少见,这可能与散光筛查与被检测人群的种族、生活区域、年龄、使用仪器等因素有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