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本,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潜能,激活了我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了我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了我们囚禁的情愫。那教育的思想桃源,已悄悄地化作了流淌的溪流,漫入了我们的心底……
——题记
初识生本——眼前一亮,生命的胚芽破土而出。
初识生本,似曾相识,是陶老先生的先学后教?是新课改的尊重学生?还是魏书生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还是李希贵的充分相信学生?
仔细品味,它应该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的产物。与他们进行零距离接触,才知道他们的确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创新,他们的确把新课程改革做到了极致,他们大胆改革创新的勇气着实令人佩服。
陶老先生言:要使学生想学,先生须得想学,“好的先生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生”,“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与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生本”实验区的教师正是在时刻研究学生中成长起来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职员问他的老板:“讲到勤奋,你不如我;论成功,我根本不敢和你比!这是为什么呢?”
老板听了,露出一脸的愕然,然后说道:“为什么你你们会认为我应该比你们更加勤奋呢?为什么我非要比你们勤奋才能成功呢?”
职员诧异地问道:“成功不是靠勤奋,那靠什么呢?”
老板说:“我成功的原因是在动动脑子之余,再勤奋努力!”
就像我们的教育一样。教师们有时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自己已经拥有相当强的能力,并且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却未必能够取得优异的教育成绩。这样的教师常常对教育、对教学感到困惑。其实,许多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比别人更加勤奋,而是他们比别人更加会学习、会研究,会思考,会反省。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践行人”,教学中要求我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综观“生本”实验区教师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主题回归,真正将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也真正实现了师生共同进步。面对“生本”,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真正做一个学者型教师,才能有充分的教育智慧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收获生命成长的快乐。
品味生本——激扬生命,让智慧的火花大放光彩。
薛瑞萍老师说:“牵着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走。”这句话可以看作对“生本”的精确注解。
真正走进生本,你会发现课堂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孩子们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那么地幸福快乐。我在听课时与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交谈:“孩子,你觉得上课高兴吗?”她说:“高兴呀!”我问:“为什么?”她笑着说:“上课像在玩游戏。”上课只是在玩吗?可所有听课的老师却感慨:“人家学生的知识真丰富,能力真强。这一堂两堂的强化训练是很难达到的。”意思就是说,“生本”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作秀。是呀,孩子出口成章者有之,出口成诗者有之,出口成联者也有之。大家感叹,面对这些孩子,我们作老师的都自愧不如。
这正是生本的魅力所在。因为生本不是模式却自成模式,不成规模却自成规模。犹如清纯的少女,有一种单纯之美,天然之美。生本不仅是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孩子的思维。更主要的是教师不把学生当做学生,而是当做可以一起成长进步的朋友。以“诚信默化诚信”,以“信任激励自信”,以“智慧催生智慧”,以“生命激扬生命”,从而实现“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发展学生”的教育愿景。
生本从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使学生面对一切都充满信心;相信让学生敢于尽情地表现自己,在表现中发现不足,在表现中达到磨练,在表现中成熟成长。在生本的课堂学生是知无不言,言者不尽者,教师则是耐心倾听,巧妙引导者;学生津津乐道,洋洋自得,教师见缝插针,推波助澜;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班级互动、师生互动、生本(学生与文本)互动,达到了和谐默契,完美融合的最高境界。这和谐与默契来自于孩子们一天天的知识的大量的积累,来自于孩子们持之以恒的阅读与思考,来自于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正如郭教授所言,生本的核心是“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以素质促发展,以素质换分数,积畜力量,厚积薄发。重点教会孩子前置学习(这个习惯的培养既辛苦又艰难),但如果能教会孩子去自己学习,那就等于给孩子插上翅膀,一旦翅膀坚实有力,便会扶摇直上,鹏程万里”。成功固然可喜,艰辛在所难免。在实验中他们照着目标,奋斗了十年,付出了艰辛,也曾经有过难产的痛苦,但他们坚持了下来,最终他们收获了成长与幸福,可谓十年磨一剑——剑气如虹。终于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教师和一茬茬冰雪聪明、能力超强(不只是分数高的)的孩子。
实验需要时间,实验需要付出,实验需要勇气,实验更需要创新。这就是陶行知老先生在《教育与科学方法》中所讲的要一步一步的探究,才会寻到科学的方法。
实践生本——让学校静悄悄地变化与学生静悄悄地成长
肖川教授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这过程可能是艰难的,也可能是漫长的。陶老先生也说科学的方法是有步骤的,是有线索的。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第二步要晓得困难所在,找出困难之点来;第三步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第四步选择最好的方法;第五步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做好生本也一样,非激情能成就,非勇气能成事,也不是模仿几节课就行,更不能照搬照抄。
“生本”教育势必让想“一口吃成胖子”的人失望,因为教育者要耐心等待“学生静悄悄地发生变化和成长。”像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所讲的:要“克服浮躁和虚荣,排除各种干扰”;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潜心地研究当代学生的新特点,积极进取,站稳脚跟,不故步自封,也不随意跟风,更不可媚俗”。让“学生静悄悄发生变化和成长。”达到生本的自然北上与创新。
——题记
初识生本——眼前一亮,生命的胚芽破土而出。
初识生本,似曾相识,是陶老先生的先学后教?是新课改的尊重学生?还是魏书生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还是李希贵的充分相信学生?
仔细品味,它应该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的产物。与他们进行零距离接触,才知道他们的确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创新,他们的确把新课程改革做到了极致,他们大胆改革创新的勇气着实令人佩服。
陶老先生言:要使学生想学,先生须得想学,“好的先生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生”,“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与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生本”实验区的教师正是在时刻研究学生中成长起来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职员问他的老板:“讲到勤奋,你不如我;论成功,我根本不敢和你比!这是为什么呢?”
老板听了,露出一脸的愕然,然后说道:“为什么你你们会认为我应该比你们更加勤奋呢?为什么我非要比你们勤奋才能成功呢?”
职员诧异地问道:“成功不是靠勤奋,那靠什么呢?”
老板说:“我成功的原因是在动动脑子之余,再勤奋努力!”
就像我们的教育一样。教师们有时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自己已经拥有相当强的能力,并且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却未必能够取得优异的教育成绩。这样的教师常常对教育、对教学感到困惑。其实,许多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比别人更加勤奋,而是他们比别人更加会学习、会研究,会思考,会反省。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践行人”,教学中要求我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综观“生本”实验区教师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主题回归,真正将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也真正实现了师生共同进步。面对“生本”,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真正做一个学者型教师,才能有充分的教育智慧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收获生命成长的快乐。
品味生本——激扬生命,让智慧的火花大放光彩。
薛瑞萍老师说:“牵着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走。”这句话可以看作对“生本”的精确注解。
真正走进生本,你会发现课堂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孩子们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那么地幸福快乐。我在听课时与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交谈:“孩子,你觉得上课高兴吗?”她说:“高兴呀!”我问:“为什么?”她笑着说:“上课像在玩游戏。”上课只是在玩吗?可所有听课的老师却感慨:“人家学生的知识真丰富,能力真强。这一堂两堂的强化训练是很难达到的。”意思就是说,“生本”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作秀。是呀,孩子出口成章者有之,出口成诗者有之,出口成联者也有之。大家感叹,面对这些孩子,我们作老师的都自愧不如。
这正是生本的魅力所在。因为生本不是模式却自成模式,不成规模却自成规模。犹如清纯的少女,有一种单纯之美,天然之美。生本不仅是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孩子的思维。更主要的是教师不把学生当做学生,而是当做可以一起成长进步的朋友。以“诚信默化诚信”,以“信任激励自信”,以“智慧催生智慧”,以“生命激扬生命”,从而实现“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发展学生”的教育愿景。
生本从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使学生面对一切都充满信心;相信让学生敢于尽情地表现自己,在表现中发现不足,在表现中达到磨练,在表现中成熟成长。在生本的课堂学生是知无不言,言者不尽者,教师则是耐心倾听,巧妙引导者;学生津津乐道,洋洋自得,教师见缝插针,推波助澜;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班级互动、师生互动、生本(学生与文本)互动,达到了和谐默契,完美融合的最高境界。这和谐与默契来自于孩子们一天天的知识的大量的积累,来自于孩子们持之以恒的阅读与思考,来自于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正如郭教授所言,生本的核心是“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以素质促发展,以素质换分数,积畜力量,厚积薄发。重点教会孩子前置学习(这个习惯的培养既辛苦又艰难),但如果能教会孩子去自己学习,那就等于给孩子插上翅膀,一旦翅膀坚实有力,便会扶摇直上,鹏程万里”。成功固然可喜,艰辛在所难免。在实验中他们照着目标,奋斗了十年,付出了艰辛,也曾经有过难产的痛苦,但他们坚持了下来,最终他们收获了成长与幸福,可谓十年磨一剑——剑气如虹。终于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教师和一茬茬冰雪聪明、能力超强(不只是分数高的)的孩子。
实验需要时间,实验需要付出,实验需要勇气,实验更需要创新。这就是陶行知老先生在《教育与科学方法》中所讲的要一步一步的探究,才会寻到科学的方法。
实践生本——让学校静悄悄地变化与学生静悄悄地成长
肖川教授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这过程可能是艰难的,也可能是漫长的。陶老先生也说科学的方法是有步骤的,是有线索的。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第二步要晓得困难所在,找出困难之点来;第三步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第四步选择最好的方法;第五步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做好生本也一样,非激情能成就,非勇气能成事,也不是模仿几节课就行,更不能照搬照抄。
“生本”教育势必让想“一口吃成胖子”的人失望,因为教育者要耐心等待“学生静悄悄地发生变化和成长。”像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所讲的:要“克服浮躁和虚荣,排除各种干扰”;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潜心地研究当代学生的新特点,积极进取,站稳脚跟,不故步自封,也不随意跟风,更不可媚俗”。让“学生静悄悄发生变化和成长。”达到生本的自然北上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