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才能“活”起来. 本文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探究如何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使死气沉沉的数学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生;“动”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扮演着“听客”或“看客”的角色,不能真正地做到动口、动手又动脑,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能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数学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能表述的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真正地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人. 让学生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以下是本人多年从教学中总结的经验.
一、导入内容生活化,让学生 “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打开数学教科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例题,一道道练习题,虽然逻辑严密,也有色彩鲜艳的插图,却是“冰冷的美丽”. 如果教师只是教教材,由例题讲解——练习——再讲解,那么数学课堂就成了解题教学,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枯燥与厌倦之感.
“良好 的开端是成功 的一 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出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对数概念”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 :
师:一句谎言,一小时由一人传给两人,再一小时两人传给四人,如此下去,用不了一天就会传遍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你信吗?
生:不会吧!(学生有点置疑)
师:那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来体验一下,我给一名学生悄悄说一个数字,让他一分钟传给两名同学. 统计一下五分钟后这个数字转给了多少名同学.
生:统计人次,总结规律.
师:这个谎言问题用数学式怎样表达?
生:2x = 1000000.
师:知道了底数和幂值,求指数,就是今天学习的对数运算.
这段引语,以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传统式的无趣的机械式接受转变为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活动总结数学问题.
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 活化数学课堂,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能使学生的心情愉快、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置身于其中,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师生之间不仅仅在知识内容上有沟通,而且情意共鸣,这样促使信息反馈畅通. 我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多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句,禁用有损学生人格的语言. 为了活跃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就要有所创新,如在上“垂直于弦的直径”时让每名同学拿出一页纸,然后在纸上画一个大一点的圆,过圆心再画一直线L,然后作L的任意一条垂线AB交圆于A,B两点,然后把这个圆沿L对折后向着有阳光的方向看,结果学生观察到A与B重合,圆变成了半圆,由此得到了垂径定理的结论. 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又动脑,学生之间也有了交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 “动”起来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假参与”的迹象. 学生的参与只是“对不对?”“不对吗”?“对!”“对吗?”“不对”. 这样长期以来培养出来的学生自己不会独立分析题,不能独立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如何改变这种只有教师讲了学生才会做的现状呢?就要求我们每个数学教育者改传统的“教师先讲,学生再做”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先做,教师后讲”的学案教学模式. 所谓学案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设计好每节课的课堂学案,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己先“动”手来完成学案练习内容,教师依据学生完成情况把学生自己能完成的内容不再讲解,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尖子学生来讲解,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完成. 这样学生在长期的自己“动”手练习中能独立分析问题,独立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四、调动主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教材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主动参与且动手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快乐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课时,我改变以往教师表演,学生看后并得出结论的做法,而是将全部学生分成小组,要求让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与一把剪刀,鼓励同学们动手操作,用先组内练习展示,然后每组派代表把本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一会儿工夫各小组学生都在争着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相互学习着、争论着、比较着,不时还发出热烈的掌声. 更让我惊讶的是各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的作品竟已经分类了. 使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起了掌,为同学们的主动探索的精神而鼓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每名同学积极参与,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 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使同学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同时也让我找到了教学的无限乐趣.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这样45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名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每名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积极的发言,踊跃的参与. 这样数学课堂自然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扮演着“听客”或“看客”的角色,不能真正地做到动口、动手又动脑,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能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数学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能表述的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真正地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人. 让学生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以下是本人多年从教学中总结的经验.
一、导入内容生活化,让学生 “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打开数学教科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例题,一道道练习题,虽然逻辑严密,也有色彩鲜艳的插图,却是“冰冷的美丽”. 如果教师只是教教材,由例题讲解——练习——再讲解,那么数学课堂就成了解题教学,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枯燥与厌倦之感.
“良好 的开端是成功 的一 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出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对数概念”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 :
师:一句谎言,一小时由一人传给两人,再一小时两人传给四人,如此下去,用不了一天就会传遍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你信吗?
生:不会吧!(学生有点置疑)
师:那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来体验一下,我给一名学生悄悄说一个数字,让他一分钟传给两名同学. 统计一下五分钟后这个数字转给了多少名同学.
生:统计人次,总结规律.
师:这个谎言问题用数学式怎样表达?
生:2x = 1000000.
师:知道了底数和幂值,求指数,就是今天学习的对数运算.
这段引语,以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传统式的无趣的机械式接受转变为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活动总结数学问题.
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 活化数学课堂,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能使学生的心情愉快、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置身于其中,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师生之间不仅仅在知识内容上有沟通,而且情意共鸣,这样促使信息反馈畅通. 我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多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句,禁用有损学生人格的语言. 为了活跃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就要有所创新,如在上“垂直于弦的直径”时让每名同学拿出一页纸,然后在纸上画一个大一点的圆,过圆心再画一直线L,然后作L的任意一条垂线AB交圆于A,B两点,然后把这个圆沿L对折后向着有阳光的方向看,结果学生观察到A与B重合,圆变成了半圆,由此得到了垂径定理的结论. 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又动脑,学生之间也有了交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 “动”起来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假参与”的迹象. 学生的参与只是“对不对?”“不对吗”?“对!”“对吗?”“不对”. 这样长期以来培养出来的学生自己不会独立分析题,不能独立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如何改变这种只有教师讲了学生才会做的现状呢?就要求我们每个数学教育者改传统的“教师先讲,学生再做”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先做,教师后讲”的学案教学模式. 所谓学案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设计好每节课的课堂学案,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己先“动”手来完成学案练习内容,教师依据学生完成情况把学生自己能完成的内容不再讲解,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尖子学生来讲解,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完成. 这样学生在长期的自己“动”手练习中能独立分析问题,独立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四、调动主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教材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主动参与且动手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快乐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课时,我改变以往教师表演,学生看后并得出结论的做法,而是将全部学生分成小组,要求让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与一把剪刀,鼓励同学们动手操作,用先组内练习展示,然后每组派代表把本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一会儿工夫各小组学生都在争着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相互学习着、争论着、比较着,不时还发出热烈的掌声. 更让我惊讶的是各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的作品竟已经分类了. 使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起了掌,为同学们的主动探索的精神而鼓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每名同学积极参与,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 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使同学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同时也让我找到了教学的无限乐趣.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这样45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名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每名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积极的发言,踊跃的参与. 这样数学课堂自然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