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思危,这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中国风险投资之父”。2015年7月12日上午,他与世长辞。就在今年年初,病重住院的成思危仍思考着中国的未来。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事实上,成思危的一生,也充满了选择与转折。
三次选择皆为报国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1948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成思危就读于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广州。自此,他开始了漫长的跨越两个世纪的报国之旅。
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还曾在解放前一直生活在水上、处境悲惨的民船业中工作了一年,上了“最好的社会大学”。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学习。
毕业时,成思危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满怀抱负地投入到“向科学进军”的祖国建设高潮中。正当成思危雄心勃勃要干一番事业时,“文革”开始了,戴着“出身官僚资产阶级”帽子的成思危,被下放当了锅炉工,后因周恩来总理评价他父亲的一句话,才最终摘掉戴了20多年的“帽子”。
“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而是选择回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妹。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3月,成思危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顺境不懈怠 逆境不沉沦
成思危的人生写满了自强不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
1981年,46岁的成思危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由于是从化工专业转学管理,最初,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成思危则只能在字典的帮助下读2-3页书,难度很大。但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成思危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
成思危说,“虽然我没在湖南生活过,但可能还是继承了湖南人的内在性格:一旦看准了的问题,九头牛也拉不转。就像我父亲一样,敢于屡败屡战。幸运的是,我这些选择都对了,但当时看来,都冒着风险。”
成思危记得,12岁生日时,他拿着刚买的纪念册,去找父亲写几句祝福的话,父亲不假思索地写了4个字:自强不息。成思危感慨地说,他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给他写的这四个字。若干年后,成思危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也将“自强不息”这4个字,写在女儿的笔记本上作为赠语。
留下生命中最后的思想火花
生命最后时日里的思索,成了成思危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篇公开文稿。翻开今年5月出版的《金融国策论》,成思危近两千字的序言映入眼帘。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所有研究问题中首要决定的问题,如果目标一错,满盘皆输。”在病榻上的最后时光,成思危所思所想的还是他研究了一生的中国金融改革。
成思危今年春节后拿到书稿后,因感到金融作为国家战略至关重要,应允作序。著作等身、已执笔困难的他,用口述的方式,留下了生命中最后的思想火花。
今年6月11日,八十寿辰的成思危写下《八十回眸》一诗:
畅游人间八十年,狂风暴雨若等闲。
雏鹰展翅心高远,老牛奋蹄志弥坚。
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
功成名就应无憾,含笑扬眉对苍天。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事实上,成思危的一生,也充满了选择与转折。
三次选择皆为报国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1948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成思危就读于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广州。自此,他开始了漫长的跨越两个世纪的报国之旅。
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还曾在解放前一直生活在水上、处境悲惨的民船业中工作了一年,上了“最好的社会大学”。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学习。
毕业时,成思危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满怀抱负地投入到“向科学进军”的祖国建设高潮中。正当成思危雄心勃勃要干一番事业时,“文革”开始了,戴着“出身官僚资产阶级”帽子的成思危,被下放当了锅炉工,后因周恩来总理评价他父亲的一句话,才最终摘掉戴了20多年的“帽子”。
“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而是选择回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妹。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3月,成思危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顺境不懈怠 逆境不沉沦
成思危的人生写满了自强不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
1981年,46岁的成思危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由于是从化工专业转学管理,最初,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成思危则只能在字典的帮助下读2-3页书,难度很大。但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成思危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
成思危说,“虽然我没在湖南生活过,但可能还是继承了湖南人的内在性格:一旦看准了的问题,九头牛也拉不转。就像我父亲一样,敢于屡败屡战。幸运的是,我这些选择都对了,但当时看来,都冒着风险。”
成思危记得,12岁生日时,他拿着刚买的纪念册,去找父亲写几句祝福的话,父亲不假思索地写了4个字:自强不息。成思危感慨地说,他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给他写的这四个字。若干年后,成思危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也将“自强不息”这4个字,写在女儿的笔记本上作为赠语。
留下生命中最后的思想火花
生命最后时日里的思索,成了成思危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篇公开文稿。翻开今年5月出版的《金融国策论》,成思危近两千字的序言映入眼帘。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所有研究问题中首要决定的问题,如果目标一错,满盘皆输。”在病榻上的最后时光,成思危所思所想的还是他研究了一生的中国金融改革。
成思危今年春节后拿到书稿后,因感到金融作为国家战略至关重要,应允作序。著作等身、已执笔困难的他,用口述的方式,留下了生命中最后的思想火花。
今年6月11日,八十寿辰的成思危写下《八十回眸》一诗:
畅游人间八十年,狂风暴雨若等闲。
雏鹰展翅心高远,老牛奋蹄志弥坚。
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
功成名就应无憾,含笑扬眉对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