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寄生虫病防制原则是坚持预防为主,采取“养、防、检、治”综合措施。
1、养
养为基础,旨在建立与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①创造良好的饲养条件,保持厩舍、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实验证明,在不良的饲养条件下,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及钙等,会降低奶牛对寄生虫的抵抗力,而发生严重感染;寄生虫在抵抗力弱的奶牛体内,可延长其生活周期,增强繁殖能力,加剧其致病作用。营养不良,体质衰弱的犊牛,特别容易感染胎生网尾线虫和犊新回虫。
奶牛的多数寄生虫虫卵或幼虫排出体外后,潮湿温暖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或幼虫,再被奶牛采食而受感染。因此,厩舍棚圈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干燥,使之不适合寄生虫虫卵和幼虫的发育,减少其污染程度。饲料、饮水易被寄生虫虫卵或幼虫所污染,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持其清洁,在流行区,凡从沼泽、水渠、河溪边上割取的牧草,必须经过日晒处理,并将牧草放在适当高度的草架上,供奶牛食用,防止感染吸虫、丝状网尾线虫和消化道线虫。流行区内,放牧奶牛不易饮用河水、塘水或水渠中的水,防止感染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和东毕吸虫。
②合理使用牧场,选择适宜的放牧时间和地点。牧场寄生虫的污染程度与放牧奶牛的数量和时间长短有关。牧场可采用奶牛与其他家畜或奶牛单独轮牧的方式,也可以对牧场实行耕作,种植牧草等,通过合理使用牧场,可以减少寄生虫的感染机会。
根据寄生虫生活史和生态学的特点,针对外界环境中存在的感染性病源,采取合理的放牧时间和地点,可以减少寄生虫的感染。如牧地上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性幼虫的出现数量,早晚多于中午,阴雨天多于晴天。故放牧的时间应尽可能避开早、晚和阴雨天,以减少感染机会。又如肝片吸虫的囊蚴,附着于沼泽地和沟渠两边牧草上,或漂浮于水洼、泥沼、水塘的近水处。因此,在秋雨感染季节,不宜到上述地方放牧,而应选择高燥岗地,以减少肝片吸虫的感染。
2、防
防为手段。防制寄生虫病,应采取各种预防手段,主要包括2个方面。①采取措施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及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以净化环境,防止感染;②研究和采取免疫预防措施,增强宿主机体的免疫力,预防和减少感染。
消灭外界环境中的寄生虫原体,包括虫卵、幼虫、卵囊、包囊等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运用生物学知识,改造寄生虫的生态环境,可采用生物热、生物学灭虫、理化学方法以及生物防制等措施。
免疫预防是利用机体具有识别异已、排斥异已的防御机制,以抗原刺激物产生获得性免疫,从而增强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能力的方法。目前,国内外都在进行寄生虫苗的研制工作,虽然以商品市售的寄生虫苗较少,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虫苗的研制和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前景。月前在奶牛上应用较多是牛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该苗可用于预防牛环形泰勒虫病,其保护率达95%~97%,但我省还没开始应用此苗,建议西部流行地区奶牛接种此苗。另外,日本分体吸虫、网尾线虫、贝诺孢子虫等疫苗也初步研制成功,将逐渐进入市场。
3、检
检为依据。检查虫情动态,要求做到检查方法科学,手段先进,数据准确完整,才能得出可供信赖的结论,并以此作防制的依据。
检查的内容包括临床检验、实验室检验、寄生虫定期检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区系调查,以及市场检疫、交通检疫、肉品卫生检验等有关资料。
4、治
治病灭虫。对有症状的寄生虫病奶牛进行治疗,以减少经济损失,消灭病原体,对症状不明显的带虫奶牛进行预防性治疗,防患于未然,消灭病原体防止其散布,故对寄生虫病的“治”其涵义是治愈患畜和消灭病原体,兼有积极预防的作用。所以,治在防制奶牛寄生虫病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寄生虫病的治疗,包括对体内和体外寄生虫的治疗。对体内寄生虫病的治疗,一般对寄生于与体外相通的器官和腔道部位(如食道、胃、鼻腔等)的寄生虫的治疗,是借助于药物将寄生于此部位的虫体驱出体外,称为驱虫;对于寄生于与体外不相通器官部位(如脑、肌肉、腹腔等)的寄生虫,经药物作用将虫体杀死,但不能排出体外,故统称为治疗。
在进行驱虫时,要确定驱虫对象与范围,做到有的放矢,从实际出发,既要有周密的计划,又要求高效益以避免浪费。选择最佳的驱虫时间和最佳的驱虫药物,如肝片吸虫从食入囊蚴到虫体成熟开始排卵,约需3个月左右,其感染的高峰季节是在7~9月间,因此可在10~11月份驱虫1次,翌年1~2月份再驱虫1次,可使奶牛安全越冬,减少虫卵污染环境。若是在多雨年份,要防止急性肝片吸虫病的暴发,应在8~10月间对肝片吸虫幼虫进行驱杀;治疗急性肝片吸虫病,应选用双酰胺氧醚或三氯苯哒唑而不应该选硝氯酚,治疗慢性肝片吸虫病可选用三氯苯哒唑、硝氯酚,而不应用双酰胺氧醚。驱除犊牛草尼茨绦虫应选用丙硫咪、吡喹酮,而不应用伊维菌素。
吴艳杰(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国乡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
1、养
养为基础,旨在建立与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①创造良好的饲养条件,保持厩舍、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实验证明,在不良的饲养条件下,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及钙等,会降低奶牛对寄生虫的抵抗力,而发生严重感染;寄生虫在抵抗力弱的奶牛体内,可延长其生活周期,增强繁殖能力,加剧其致病作用。营养不良,体质衰弱的犊牛,特别容易感染胎生网尾线虫和犊新回虫。
奶牛的多数寄生虫虫卵或幼虫排出体外后,潮湿温暖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或幼虫,再被奶牛采食而受感染。因此,厩舍棚圈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干燥,使之不适合寄生虫虫卵和幼虫的发育,减少其污染程度。饲料、饮水易被寄生虫虫卵或幼虫所污染,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持其清洁,在流行区,凡从沼泽、水渠、河溪边上割取的牧草,必须经过日晒处理,并将牧草放在适当高度的草架上,供奶牛食用,防止感染吸虫、丝状网尾线虫和消化道线虫。流行区内,放牧奶牛不易饮用河水、塘水或水渠中的水,防止感染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和东毕吸虫。
②合理使用牧场,选择适宜的放牧时间和地点。牧场寄生虫的污染程度与放牧奶牛的数量和时间长短有关。牧场可采用奶牛与其他家畜或奶牛单独轮牧的方式,也可以对牧场实行耕作,种植牧草等,通过合理使用牧场,可以减少寄生虫的感染机会。
根据寄生虫生活史和生态学的特点,针对外界环境中存在的感染性病源,采取合理的放牧时间和地点,可以减少寄生虫的感染。如牧地上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性幼虫的出现数量,早晚多于中午,阴雨天多于晴天。故放牧的时间应尽可能避开早、晚和阴雨天,以减少感染机会。又如肝片吸虫的囊蚴,附着于沼泽地和沟渠两边牧草上,或漂浮于水洼、泥沼、水塘的近水处。因此,在秋雨感染季节,不宜到上述地方放牧,而应选择高燥岗地,以减少肝片吸虫的感染。
2、防
防为手段。防制寄生虫病,应采取各种预防手段,主要包括2个方面。①采取措施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及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以净化环境,防止感染;②研究和采取免疫预防措施,增强宿主机体的免疫力,预防和减少感染。
消灭外界环境中的寄生虫原体,包括虫卵、幼虫、卵囊、包囊等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运用生物学知识,改造寄生虫的生态环境,可采用生物热、生物学灭虫、理化学方法以及生物防制等措施。
免疫预防是利用机体具有识别异已、排斥异已的防御机制,以抗原刺激物产生获得性免疫,从而增强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能力的方法。目前,国内外都在进行寄生虫苗的研制工作,虽然以商品市售的寄生虫苗较少,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虫苗的研制和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前景。月前在奶牛上应用较多是牛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该苗可用于预防牛环形泰勒虫病,其保护率达95%~97%,但我省还没开始应用此苗,建议西部流行地区奶牛接种此苗。另外,日本分体吸虫、网尾线虫、贝诺孢子虫等疫苗也初步研制成功,将逐渐进入市场。
3、检
检为依据。检查虫情动态,要求做到检查方法科学,手段先进,数据准确完整,才能得出可供信赖的结论,并以此作防制的依据。
检查的内容包括临床检验、实验室检验、寄生虫定期检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区系调查,以及市场检疫、交通检疫、肉品卫生检验等有关资料。
4、治
治病灭虫。对有症状的寄生虫病奶牛进行治疗,以减少经济损失,消灭病原体,对症状不明显的带虫奶牛进行预防性治疗,防患于未然,消灭病原体防止其散布,故对寄生虫病的“治”其涵义是治愈患畜和消灭病原体,兼有积极预防的作用。所以,治在防制奶牛寄生虫病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寄生虫病的治疗,包括对体内和体外寄生虫的治疗。对体内寄生虫病的治疗,一般对寄生于与体外相通的器官和腔道部位(如食道、胃、鼻腔等)的寄生虫的治疗,是借助于药物将寄生于此部位的虫体驱出体外,称为驱虫;对于寄生于与体外不相通器官部位(如脑、肌肉、腹腔等)的寄生虫,经药物作用将虫体杀死,但不能排出体外,故统称为治疗。
在进行驱虫时,要确定驱虫对象与范围,做到有的放矢,从实际出发,既要有周密的计划,又要求高效益以避免浪费。选择最佳的驱虫时间和最佳的驱虫药物,如肝片吸虫从食入囊蚴到虫体成熟开始排卵,约需3个月左右,其感染的高峰季节是在7~9月间,因此可在10~11月份驱虫1次,翌年1~2月份再驱虫1次,可使奶牛安全越冬,减少虫卵污染环境。若是在多雨年份,要防止急性肝片吸虫病的暴发,应在8~10月间对肝片吸虫幼虫进行驱杀;治疗急性肝片吸虫病,应选用双酰胺氧醚或三氯苯哒唑而不应该选硝氯酚,治疗慢性肝片吸虫病可选用三氯苯哒唑、硝氯酚,而不应用双酰胺氧醚。驱除犊牛草尼茨绦虫应选用丙硫咪、吡喹酮,而不应用伊维菌素。
吴艳杰(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国乡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